“无为”让语文课堂再放光彩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把“无为而治”的理念放在语文教学中有它的广阔舞台。教师可以把“无为而治”的思想演变为“无为而教”。教师把主导力量化为无形,“无为”的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则从旁进行指导。但“无为”不等于“无所作为”,教师“无为”是为了学生“有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 无为 有为 语文教学
  “无为而治”是老子道学思想的主体,是人生处世哲学的智慧凝结,是治国之道和管理科学的至高境界。尽管这些思想是处世之道、治国良方,但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把“无为而治”的理念放在语文教学中有广阔舞台。教师可以把“无为而治”的思想演变为“无为而教”,让学生充分进行学习活动,学有所得。
  将“无为”理念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语文课堂会精彩纷呈。
  一、“无为”渗透,预习更有效
  叶圣陶先生曾对预习做精辟的论述,他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预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由此可见,预习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无为”促进学生的“有为”。比如:学生自主熟读课文;圈画关键字、词、句、段(如记叙文中提纲挈领,概括文段中心的句子,优美、重要的句子,表现力较强的词);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了解文中涉及的文史典故等相关知识;记下疑难问题,上课时质疑。学生通过“动天君”,对学习对象做了初步探究,对课文已有所认识和了解,上课时学生便会拿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相印证,使学生经历一连串的心理感受,正如叶先生所说的:“当他们‘见到’自己理解与讨论结果正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中留下的困惑到讨论时就集中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励阅读的兴趣,增强阅读的效果。”可见预习中教师的“无为”使学生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创造了学生精彩的“有为”。
  二、“无为”渗透,导入更有趣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新课导入则是重槌的第一槌。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巧妙导入会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精彩导入方法很多,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精心构思,巧布悬念;设计问题,以“知”导入;设计话题,以“议”导入等。但无论何种方法,一个有趣有效的导入,教师充当的是导演角色,学生则是演员。教师要在很短时间内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做到心动、脑思、口说、手写。如在《荷》专题这一教学活动中,我首先出示谜语:“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裳,坐在绿床上(打一植物)。”引出话题“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自由讨论有关荷的知识(教师作适当提示:围绕荷的别称、组成部分、价值、相关诗句、成语等展开讨论),从而导入新课。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迫切想知道荷的相关知识。这样就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导演的“无为”,让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
  三、“无为”渗透,研读演练更精彩
  “研读演练”是由“分组讨论”、“异步训练”、“课堂小结”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无为”理念的渗透会让这一教学过程精彩不断。
  “分组讨论”教师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置问题或选用学生高质量的质疑作为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或排除疑难问题,或加深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全面理解。由于语文时一个自学性很强的科目,它具有较强的个性色彩。文章都是作家的艺术创作,带有多重性,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加之每个学生的经历、经验不同,对课文的理解不尽相同。讨论时应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争辩。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与众不同,让大家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教《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我围绕教学重、难点设置一个讨论的题目:你如何看待愚公的做法?有的学生认为“愚公移山”体现愚公坚持不懈,有毅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有的学生认为愚公没必要浪费财力、物力、精力移山,搬家会更好;有的学生提出既不必挖山又不必搬家,而应该对太行,王屋二山进行开发利用,让它们造福子孙后代。这些问题迸射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和领悟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讨论时,教师要逐组介入,相机诱导,对学生困惑之处,谬误之处,不得要领之处,有的放矢进行引导、点拨。但点拨不是“揭示谜底”,而是点而不“答”,引而不“发”,给学生留下“探胜”的余地。如在《三个太阳》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什么是南极精神?起初学生无从下手,我就引导学生先分析南极人的形象,再作深入探究。经点拨,学生解决了问题,就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学生在讨论中渐入佳境,调动语文学习积极性,开发潜在能力,他们的语文能力在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中潜滋暗长,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异步练习是教师围绕重、难点,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考虑,设计三至四个层次读写听说方面训练项目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独自思考完成。教师的着力点放在“导”上。做低层次训练题学生可以“跳一跳”,试做高层次的训练题。这样既适应全体学生,又适应个体差异。课堂教学不再只是学优生的练兵场,而是更好地顾及全体学生,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被遗忘的角落”也能重新萌发生机。
  课堂小结对一节课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情况进行小结,也可引导学生对讨论,训练中出现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一个好的课堂结尾,不仅能使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了然于胸,而且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新内容的极大热情。成功的课堂教学“结尾”总是充满“引而不发,强而弗抑”。如《三颗枸杞豆》课堂结尾提出问题:“你从三叔的故事中获得怎样启示?”学生交流,各抒己见中教学高潮已形成。教师不必作长篇大论,而是让学生沉浸在静谧的思考中,留给学生绵绵不绝的余味,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探求兴趣,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最后必须强调的是教师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要遵循学生心理特点,从学生实际入手,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对教室里每个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给予学生自我修正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教师不贸然插手干预,只是在发现事情的发展有所偏移时,才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其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总而言之,“无为”理念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中心,学生仆从,教师“有为”,学生“无为”的被动学习局面,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从而形成“上无为而下有为”的局面,让语文课堂再放光彩。
  参考文献:
  [1]赵国忠主编.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0.
  [2]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国家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4]王公泉著.语文教学初探.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5.
  [5]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与运用.公文易文秘资源网语文论文,2007.11.
其他文献
摘 要: 吸血鬼文学在西方文学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有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由此,吸血鬼文学在历史主要潮流的影响下逐渐折射出部分西方价值取向的转变过程。为了探求吸血鬼文学中对西方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吸血鬼文学著作中吸血鬼形象的对比分析,得出这种形象变化所暗含的西方价值取向中对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及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态度转变,以此加深对吸血鬼文学的理解。  关键词: 吸血鬼 文
期刊
摘 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智、仁、勇”三大德者才是一个德才兼备之人。教育游戏的任务设计中将这三者有机融入,使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智慧、修养和胆识。文章探讨如何把这三个方面融入教育游戏的任务设计中。  关键字: 智 仁 勇 教育游戏  教育游戏是专门针对特定教育目的而开发的游戏,具有教育性和娱乐性并重的特点,是以游戏作为教育手段。设计游戏的时候以成熟的教育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实现教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控制得法,做到有张有弛,张弛得法;有疏有密,疏密得当;有高有低,错落有致;新颖多变,起伏和谐……犹如激流洪水间以细流小溪,乃至静水浅池;犹如一节乐曲中有“快板”,也有“散板”或“缓板”;犹如崇山峻岭的高低起伏、气象万千。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就要恰到好处地控制课堂教学节奏,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正确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放与收,在这里主要是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授课方法而言的。所谓放,指在
期刊
摘 要: 在高中阶段教育渐趋普及的今天,职业高中生源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只要有恰当地定位,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教学,注意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语文课是“学以致用,有的放矢,学有所乐”,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学有所成,使语文课堂教学步入正常轨道。  关键词: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 有效性 学而有用 学而有乐 学习教材  
期刊
摘 要: 德育是大学图书馆的重要功能。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德育工作中的优势,探讨了从文献资源建设、开展导读工作、举办文化活动、提高馆员素质、营造高品位的文化环境等方面增强图书馆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 图书馆 德育 增强途径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小胜在智,大胜在德。”这一至理名言说明德育的重要性。德育是高职院校实现培养“四有”新人教育目标的保证,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近年来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构建自主学习模式成为时代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呼唤。  一、转变观念,唤醒学生自主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