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掌黑癣是侵犯角质层的浅部真菌感染,1921年Horta将致病菌命名为威尼克支孢霉(Cladosporium werncrii),在分类学上引起很大的混乱和争论.直到1970年,VonArx将此菌转入外瓶霉属,才固定了此菌的位置.但是威尼克外瓶霉(Exophiala werneckii)与曼逊小孢霉(Microsporummansonii)的关系尚不清楚.而后者是Castellani所描述的,被认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掌黑癣是侵犯角质层的浅部真菌感染,1921年Horta将致病菌命名为威尼克支孢霉(Cladosporium werncrii),在分类学上引起很大的混乱和争论.直到1970年,VonArx将此菌转入外瓶霉属,才固定了此菌的位置.但是威尼克外瓶霉(Exophiala werneckii)与曼逊小孢霉(Microsporummansonii)的关系尚不清楚.而后者是Castellani所描述的,被认为是亚洲型掌黑癣的病原.本文目的在于复习并总结威尼克外瓶霉的命名学及与曼逊小孢霉的关系.
其他文献
慢性病灶感染,胶原血管疾病,寄生虫,食物、药物或吸入物过敏,肝炎和恶性肿瘤等可激惹或加重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治疗这些疾病后也可能使荨麻疹好转或痊愈.本文报告了应用11种常用的实验室和x线诊断方法对慢性荨麻疹病人进行检查,以期找出其病原的结果,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评价.
自1972年以来即用母体血清和羊膜液的甲种胎儿蛋白(AFP)来诊断胎儿神经管缺陷,在胃肠道、肾和其它器官先天性异常时其浓度升高.本文报告第一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的AFP升高.一位21岁初产妇,无明显疾病或家族病史,在妊娠16、17和18周时检查AFP浓度为150、165和160微克/升,明显高于正常值的上限(分别为90、100和124微克/升).妊娠20周时检查羊膜液AFP浓度
本文报告1例36岁,女性,没有疱疹样皮炎或白癜风遗传史的患者.5岁时在手、腕、膝和乳房处患湿疹而自愈.29岁时在肘、膝、小腿伸面、前额和乳房中央发生刺激性丘疹和水疱.当损害消退后,患处遗留色素减退斑.33岁时,借助典型病理和外表正常的皮肤的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发现沿基底膜分布的FITC结合的抗IgA和抗C3颗粒沉着而确诊为疱疹样皮炎.初用磺胺吡啶有效,后因消化不良而中止治疗.34岁起改用无谷胶食物治
对于慢性荨麻疹的认识目前已取得了某些进展。在临床上,舍弃了关于本病发病机理的一些陈旧概念,完全可以摒弃那种认为凡慢性荨麻疹就必定能找到与反应素发生反应的变应原的观念。除了病史提示有吸入性过敏存在的个别病例外,皮试通常是无帮助的。如果在病史和查体中没有提示慢性局部感染存在的可能性,盲目地去寻找慢性感染灶是没有必要的。食物过敏引起慢性荨麻疹也十分少见。
鉴于各型足癣治疗效果常不理想,作者近5年来应用针刺配合内服Kyolic胶囊、外用Kyolic溶液的疗法,在50余例足癣患者中获得普遍良好的效果。其中部分患者病期已10年以上,既往对其他疗法效果不佳。
基底细胞癌(BCC)占全身皮肤恶性肿瘤的65~75%,但由这些肿瘤发生转移性扩散者却罕见.发生转移肿瘤之特点是:病程长、病灶大、有溃疡且伴有局部深层侵犯.作者报告1例耳部BCC发生转移的病案.忠者女性,53岁.因一巨大BCC侵犯右耳及附近头皮就诊.据称,右耳之病变呈无症状进行性长大已8~10年.
作者报告一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患者,其血清内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升高,且升高与疾病的活动和病程密切相关.中等剂量的倍他米松能降低免疫复合物的水平,并使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女性,33岁,1971年7月出现雷诺氏现象及手、足、膝部进行性关节炎,约2年后发现双眼及口腔干燥,面部蝶形红斑.血沉142mm/小时,LE细胞(-),尿正常.类风湿因子和C反应蛋白(+),白细胞7000,分类正常范围,高球蛋
作者共观察230例。男178例,女52例。男与女之比例为3.2:1。文献报道在3:1到32:1之间,平均为8:1。年龄大都在30~79岁之间。儿童极少见。在非洲则患者较年青(大都在20~40岁之间),儿童患者也较多。
SLE好发于年青妇女,这些患者的结婚、妊娠、分娩以及新生儿红斑性狼疮等成为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作者报告了SLE患者在治疗中妊娠,分娩的新生儿患LE以及SLE与妊娠有关连的病例,结合有关文献对SLE与妊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疱疹样皮炎患者的特点是在无皮损皮肤中有IgA,但其意义尚未阐明.它可能与本病患者小肠的不正常(谷胶敏感性肠病)有关.Harrington等最近报告,患者在禁食谷胶后6个月,其正常皮肤中的IgA下降,10例中有2例IgA已经消失,他们认为IgA的下降是疱疹样皮炎病人禁食谷胶的结果.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病人禁食谷胶的日期越长,就会使皮疹得到控制,而且皮肤的IgA就会越少,甚至消失.作者等对禁食谷胶长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