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新时代,博物馆建设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对经济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社会建设方面,博物馆具有体现和促进社会组织建设的重要作用;在文化建设方面,博物馆具有高品位和体现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新时代;方位
中图分类号:G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9 — 0156 — 03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我国博物馆建设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不仅表现在博物馆数量的增多,质量的提升,同时也表现在兴办博物馆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政府,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方兴未艾,还表现在人民群众参观博物馆,利用博物馆的热情也空前高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博物馆建设在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必将占有十分重要的方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新特征。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判断是建立在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是高瞻远瞩具有战略意义的,对今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新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是建立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即毛泽东时代和改革开放后四十年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的,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银行曾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已超过美国)的阶段,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转折期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总书记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经到了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是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源动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建设方面具有新特征。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社会改造和建设一波三折,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阶段。自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建设继承了前几个阶段社会建设的遗产,吸收了前几个阶段社会建设的成果,也有其自身的新特征。新时代的社会建设,首先是具有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历了几轮近70年的探索后,终于确定了位置明确了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即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与中国的发展实践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次是具有新时代的时代特点。主要表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社会结构实现了从农村为主,城乡二元对立,向城市为主,城乡协调发展的巨大转变。新时代的社会建设,还具有多元影响的特征。新时代我国社会建设处在多元社会、多元化的交互影响过程中。以自由主义为特征的西方文化,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特征的革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都会对新时代社会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具有新特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建立在以儒家、佛教、道家思想为交互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自1840年以来特别是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文化,以科学、民主为旗号的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基础上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多元文化共同作用和影响下,表现出新的特征。首先是高度繁荣的特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次是以“人民性”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主流的特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习近平同志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代党对文化建设的基本政策,也必将是党和政府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根本做法。最后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从十九大报告的这段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新时代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符合时代特点和时代要求的客观属性。
二、博物馆建设在新时代经济建设中的方位
1974年6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会议上,博物馆被定义为“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做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2015年1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78次常务会议上,通过了《博物馆条例》(2015年3月20日期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695号令),《博物馆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从以上的引述可见:不追求营利、非营利是当今世界对博物馆建设的一个普遍共识。但这不是说,博物馆建设在经济建设中就没有价值,也不能说博物馆建设与经济建设毫无关系,更不能视博物馆为不食人间烟火烟火清高寡欲的阳春白雪,在博物馆建设中谈经济而色变。
(一)博物馆建设的繁荣是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博物馆必将进一步繁荣发展。西方博物馆建设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中国的博物馆也可以追溯到商周、汉唐、宋元时期,无论中国还是西方,这时候的这些所谓的博物馆其实只是处于萌芽状态的博物馆,不过是宫廷、教廷的古玩、珍品的库房、展览室而已,即使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中国清末民初的博物馆也和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差距甚远。西方博物馆建设的繁荣和快速发展是在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的高歌猛进,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博物馆建设也随之快速繁荣和发展。中国的博物馆的繁荣和快速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后的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在帝國主义穷兵黩武互相征伐时,获得了较快发展,博物馆建设也随之有所发展。第二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后,随之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博物馆建设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直到今天,随之我国经济的腾飞,博物馆建设也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博物馆建设的繁荣和快速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仅在世界各国历史发展中得到了明证,也有其逻辑的必然性。博物馆是一种文化教育的公共产品,而且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公共产品,需要较大的投资,还需要有一大批相对文化素质较高且有闲暇的市民阶层作为支撑。这些条件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经济还不发达的社会无疑是不可能具备的。因而在那样的经济条件下,博物馆也只能是一种奢侈品,只能处于萌芽状态,只能供给少数精英阶层服务,不可能得到大规模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在前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和后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必将取得前所未有的伟大成绩。在这个新时代中,我国将逐步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经济规模和国内生产总值必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将在八九千美元的基础上有一个长足的飞跃。在这个新时代中,我国将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做最后的迈进,经济发展中矛盾当然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原有的“不充分”、“不平衡”必将得到极大的缓解。博物馆建设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进程中,也必将进一步繁荣和快速发展。
(二)博物馆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一部分,对经济建设有促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快博物馆建设是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也会对供给侧改革乃至整个经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在一般意义上,我们习惯上将博物馆看作是文化、教育和旅游产品。从广义上说,博物馆建设就是经济建设的一种。博物馆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大众产生的一种对文化、教育和旅游产品的高品质的需求,为满足这种需求,无论供给方是各级政府还是非政府的社会组织,抑或是自然人所开展的活动,都毫无疑问的是经济活动。近几年,在欧美国家的博物馆中,中国游客已经占有了相当大的份额,这不仅充分说明了当今中国社会对博物馆需求量的上升,也说明了当今我国自身的博物馆供给侧还比较薄弱,尚不能满足这些有效需求。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了“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强供给侧改革将是新时代经济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各级各类博物馆服务等高品质的文化、教育、旅游产品,便是供给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具有中等及以上收入的人民群众的数量不断增多,对参观博物馆的需求也会迅速增长,当前我国各地区博物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不能满足需求的客观现实都说明,新时代博物馆建设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部分之一,博物馆建设也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博物馆建设在新时代社会组织建设中的方位
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社会组织建设。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特点是:封建文官系统官僚国家上层,宗法制、家族制、乡绅制是基层社会的主要管理形式。广大农村的广大农民缺乏自治组织,正如孙中山先生所感慨的“四万万同胞,一片散沙。”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以其空前绝后的社会组织能力领导了中国的社会建设,以“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深入到中国广大农村社会的最基层,在村上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中国社会的组长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建设特别是社会组织建设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建设也将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社会组织建设,不仅关系到新时代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优劣,也关系到新时代政治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新时代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可谓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不可不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在社会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加以创新,博物馆建设还可以成为社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
(一)博物馆建设可以促进社会组织建设。目前的博物馆建设以政府投资建设为主。新时代可以采用政府资助并提供监管,由民间自治组织来建设、管理博物馆。通过这样的民间博物馆建设,促进社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新时代,民间力量的壮大不可避免,如何促进民间力量和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重大课题。博物馆建设是其抓手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变化也日新月异,怀旧情怀以及对过去传统价值观的延续都已成为社会的一种需要。例如“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博物馆”、“农垦博物馆”、“红太阳博物馆”等等,这些博物馆的建设既有利于正能量价值观的传播,又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保存,还满足了特殊群体的怀旧追思的情怀,对青少年的教育和文化旅游的发展都是有益的。这些形形色色的博物馆都考政府建设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党和政府可以因势利导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博物馆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社会组织的建设的。
(二)博物馆建设可以体现社会组织建设的状况。毋庸讳言,西方的社会组织建设比较发达,体现在博物馆建设方面就是私营的民办博物馆数量多,质量高。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西方的所谓社会组织很多是被资本力量控制或严重影响的,博物馆建设也不可避免地体现了资本的趣味和资产阶级的审美观、历史观。当前,我国的私立民营的博物馆还不多,在新时代博物馆建设中应注意不能盲目照搬西方作法,要批判地学习西方经验。只有在党和政府的有效组织和监管下,才能避免社会组织的资本化,才能避免博物馆的非社会主义化。只有这样博物馆建设才能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组织建设的抓手。
四、博物馆建设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方位
(一)博物馆建设是高品质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人民群众对于文化品质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高品质的文化需求会越来越多,博物馆作为高品质文化产品的代表,在新时代会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博物馆这样的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只有合理布局,系统化建设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这就是说不仅要重视国家级的博物馆建设、省级的博物馆建设,还要特别重视小城镇,甚至是社区级的博物馆建设。总之,博物馆建设既要有“阳春白雪”又不忽视“下里巴人”,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高品质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的文化追求。
(二)新时代的博物馆建设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博物馆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会不自觉的在展品的布局、摆放、说明中体现出来。忽视意识形态的博物馆建设是极端错误的。新时代,意識形态的斗争不是变少了,更不是熄灭了,而是以复杂的形态继续存在。为人民群众提供什么样的博物馆,博物馆宣扬什么样的价值观,体现出什么样的意识形态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博物馆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的。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关键词:博物馆;新时代;方位
中图分类号:G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9 — 0156 — 03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我国博物馆建设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不仅表现在博物馆数量的增多,质量的提升,同时也表现在兴办博物馆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政府,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方兴未艾,还表现在人民群众参观博物馆,利用博物馆的热情也空前高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博物馆建设在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必将占有十分重要的方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新特征。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判断是建立在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是高瞻远瞩具有战略意义的,对今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新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是建立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即毛泽东时代和改革开放后四十年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的,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银行曾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已超过美国)的阶段,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转折期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总书记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经到了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是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源动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建设方面具有新特征。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社会改造和建设一波三折,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阶段。自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建设继承了前几个阶段社会建设的遗产,吸收了前几个阶段社会建设的成果,也有其自身的新特征。新时代的社会建设,首先是具有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历了几轮近70年的探索后,终于确定了位置明确了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即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与中国的发展实践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次是具有新时代的时代特点。主要表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社会结构实现了从农村为主,城乡二元对立,向城市为主,城乡协调发展的巨大转变。新时代的社会建设,还具有多元影响的特征。新时代我国社会建设处在多元社会、多元化的交互影响过程中。以自由主义为特征的西方文化,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特征的革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都会对新时代社会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具有新特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建立在以儒家、佛教、道家思想为交互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自1840年以来特别是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文化,以科学、民主为旗号的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基础上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多元文化共同作用和影响下,表现出新的特征。首先是高度繁荣的特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次是以“人民性”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主流的特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习近平同志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代党对文化建设的基本政策,也必将是党和政府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根本做法。最后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从十九大报告的这段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新时代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符合时代特点和时代要求的客观属性。
二、博物馆建设在新时代经济建设中的方位
1974年6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会议上,博物馆被定义为“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做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2015年1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78次常务会议上,通过了《博物馆条例》(2015年3月20日期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695号令),《博物馆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从以上的引述可见:不追求营利、非营利是当今世界对博物馆建设的一个普遍共识。但这不是说,博物馆建设在经济建设中就没有价值,也不能说博物馆建设与经济建设毫无关系,更不能视博物馆为不食人间烟火烟火清高寡欲的阳春白雪,在博物馆建设中谈经济而色变。
(一)博物馆建设的繁荣是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博物馆必将进一步繁荣发展。西方博物馆建设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中国的博物馆也可以追溯到商周、汉唐、宋元时期,无论中国还是西方,这时候的这些所谓的博物馆其实只是处于萌芽状态的博物馆,不过是宫廷、教廷的古玩、珍品的库房、展览室而已,即使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中国清末民初的博物馆也和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差距甚远。西方博物馆建设的繁荣和快速发展是在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的高歌猛进,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博物馆建设也随之快速繁荣和发展。中国的博物馆的繁荣和快速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后的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在帝國主义穷兵黩武互相征伐时,获得了较快发展,博物馆建设也随之有所发展。第二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后,随之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博物馆建设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直到今天,随之我国经济的腾飞,博物馆建设也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博物馆建设的繁荣和快速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仅在世界各国历史发展中得到了明证,也有其逻辑的必然性。博物馆是一种文化教育的公共产品,而且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公共产品,需要较大的投资,还需要有一大批相对文化素质较高且有闲暇的市民阶层作为支撑。这些条件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经济还不发达的社会无疑是不可能具备的。因而在那样的经济条件下,博物馆也只能是一种奢侈品,只能处于萌芽状态,只能供给少数精英阶层服务,不可能得到大规模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在前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和后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必将取得前所未有的伟大成绩。在这个新时代中,我国将逐步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经济规模和国内生产总值必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将在八九千美元的基础上有一个长足的飞跃。在这个新时代中,我国将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做最后的迈进,经济发展中矛盾当然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原有的“不充分”、“不平衡”必将得到极大的缓解。博物馆建设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进程中,也必将进一步繁荣和快速发展。
(二)博物馆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一部分,对经济建设有促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快博物馆建设是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也会对供给侧改革乃至整个经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在一般意义上,我们习惯上将博物馆看作是文化、教育和旅游产品。从广义上说,博物馆建设就是经济建设的一种。博物馆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大众产生的一种对文化、教育和旅游产品的高品质的需求,为满足这种需求,无论供给方是各级政府还是非政府的社会组织,抑或是自然人所开展的活动,都毫无疑问的是经济活动。近几年,在欧美国家的博物馆中,中国游客已经占有了相当大的份额,这不仅充分说明了当今中国社会对博物馆需求量的上升,也说明了当今我国自身的博物馆供给侧还比较薄弱,尚不能满足这些有效需求。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了“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强供给侧改革将是新时代经济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各级各类博物馆服务等高品质的文化、教育、旅游产品,便是供给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具有中等及以上收入的人民群众的数量不断增多,对参观博物馆的需求也会迅速增长,当前我国各地区博物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不能满足需求的客观现实都说明,新时代博物馆建设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部分之一,博物馆建设也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博物馆建设在新时代社会组织建设中的方位
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社会组织建设。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特点是:封建文官系统官僚国家上层,宗法制、家族制、乡绅制是基层社会的主要管理形式。广大农村的广大农民缺乏自治组织,正如孙中山先生所感慨的“四万万同胞,一片散沙。”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以其空前绝后的社会组织能力领导了中国的社会建设,以“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深入到中国广大农村社会的最基层,在村上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中国社会的组长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建设特别是社会组织建设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建设也将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社会组织建设,不仅关系到新时代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优劣,也关系到新时代政治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新时代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可谓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不可不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在社会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加以创新,博物馆建设还可以成为社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
(一)博物馆建设可以促进社会组织建设。目前的博物馆建设以政府投资建设为主。新时代可以采用政府资助并提供监管,由民间自治组织来建设、管理博物馆。通过这样的民间博物馆建设,促进社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新时代,民间力量的壮大不可避免,如何促进民间力量和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重大课题。博物馆建设是其抓手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变化也日新月异,怀旧情怀以及对过去传统价值观的延续都已成为社会的一种需要。例如“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博物馆”、“农垦博物馆”、“红太阳博物馆”等等,这些博物馆的建设既有利于正能量价值观的传播,又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保存,还满足了特殊群体的怀旧追思的情怀,对青少年的教育和文化旅游的发展都是有益的。这些形形色色的博物馆都考政府建设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党和政府可以因势利导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博物馆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社会组织的建设的。
(二)博物馆建设可以体现社会组织建设的状况。毋庸讳言,西方的社会组织建设比较发达,体现在博物馆建设方面就是私营的民办博物馆数量多,质量高。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西方的所谓社会组织很多是被资本力量控制或严重影响的,博物馆建设也不可避免地体现了资本的趣味和资产阶级的审美观、历史观。当前,我国的私立民营的博物馆还不多,在新时代博物馆建设中应注意不能盲目照搬西方作法,要批判地学习西方经验。只有在党和政府的有效组织和监管下,才能避免社会组织的资本化,才能避免博物馆的非社会主义化。只有这样博物馆建设才能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组织建设的抓手。
四、博物馆建设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方位
(一)博物馆建设是高品质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人民群众对于文化品质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高品质的文化需求会越来越多,博物馆作为高品质文化产品的代表,在新时代会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博物馆这样的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只有合理布局,系统化建设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这就是说不仅要重视国家级的博物馆建设、省级的博物馆建设,还要特别重视小城镇,甚至是社区级的博物馆建设。总之,博物馆建设既要有“阳春白雪”又不忽视“下里巴人”,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高品质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的文化追求。
(二)新时代的博物馆建设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博物馆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会不自觉的在展品的布局、摆放、说明中体现出来。忽视意识形态的博物馆建设是极端错误的。新时代,意識形态的斗争不是变少了,更不是熄灭了,而是以复杂的形态继续存在。为人民群众提供什么样的博物馆,博物馆宣扬什么样的价值观,体现出什么样的意识形态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博物馆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的。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