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想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必须深入探讨西方形而上学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实为一种实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因此,深入分析西方形而上学之本体论的形成有助于了解这种思维方式。
关键词:形而上学;实体主义;存在;“是”
要想真正了解西方文化,无疑必须深入探讨西方形而上学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套用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的著名口号“我思故我在”来说,便是要深切地了解西方人“我思”的“思”之方式。那么,西方人的“思”之方式是怎样的呢?“以欧洲为核心的西方民族是一个哲学的民族,哲学根源于一种对象的思维方式,即把世界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把握。”[1]叶秀山先生的这段话指出,自古希腊哲学思想,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对象性的思维方式。这种对象性的思维方式也可称为“实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它源于人们的追问即探究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不论存在者是如何得到解释的,或被解释为唯灵论意义上的精神,或被解释为唯物论意义上的质量和力量,或被解释为变异和生命,或被解释为观念、意志、实体、主体、能力(Energeia)。”[2]海德格尔的批判无疑是准确的,这一本源之探究结果最终被归结为物质的或精神的实体。这一思维方式经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笛卡尔的“我思”直至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达到鼎盛,支配了西方哲学达两千年之久。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事实上,这两个方面也正好构成了形而上学的两种形态和两个阶段:本体论和认识论”[3]。
在本体论阶段,本体与现象等对立范畴的划分源于柏拉图的理念论。在认识论阶段,主体与客体等对立范畴的划分源于笛卡尔“我思”的发现。无疑,对这两个阶段的深入分析有助于了解实体主义思维方式。下文将着力分析形而上学之本体论的形成。
一、巴门尼德思想
西方哲学探究“存在”最早是从巴门尼德开始的。后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最终在其著作《形而上学》里把研究“存在(是)之为存在(是)”的依据作为形而上学,由此正式开启了形而上学之本体论阶段,直至中世纪。
国内外一般哲学史研究者大致认为,西方形而上学是从巴门尼德开始的。巴门尼德在其残篇第二部分的一段话为西方哲学确定了研究路线。研究者基本上认为,这段话实为西方形而上学确定了研究方向。为了便于分析,现摘抄如下:
一条是存在而不能不存在/这是确信的途经,与真理同行/另一条是非存在而决不是存在/我要告诉你,此路不通/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因为这是不可能的。[4]
巴门尼德在这段诗文里指出,人只能思考“存在”,不能思考“非存在”。这就为西方哲学确定了研究路线即研究“存在”而不能研究“非存在”,因为“非存在”是不能被思考、认识与达到的。然而,这段诗文里的“存在”具体作何种解释,历来争议颇多。王路先生在其著作《“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里介绍了国外学者卡恩和穆尼兹等人关于希腊文“是”(存在)的研究成果。他指出,“关于巴门尼德这段话的理解存在着许多分歧。在卡恩的著作发表以前,不同考虑的主要焦点在于:estin有主语还是没有主语?如果有主语,它的主语是什么?卡恩的研究成果问世以后,与以前不同的考虑主要是:estin表达的是什么?”[5]卡恩在全面搜集整理古希腊文献中关于einai的出处与使用情况后,最终把einai的主要用法归结为三类即系词用法、存在用法与断真用法。“卡恩就得出了他研究的重要结论:在古希腊文献中,einai这个动词的用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系词用法;第二,存在用法,这主要是einai这个动词移到句首,相当于英文的‘there is…’(‘有……’或‘存在……’);第三,断真用法,比如‘………(这)是真的’。”[6]卡恩对每类用法作了细分并进行了详细的实例分析与论证。总体来看,第一种用法即系词用法是einai这个古希腊文中最普遍动词的最主要用法。由此,卡恩把对einai的争论焦点转向了“estin表达的是什么”。
穆尼兹把卡恩的研究成果又往前推进了一步。穆尼兹认为,在巴门尼德那里,estin其实是表达了一个句子框架。“这个表达式是一个句子框架,其中,主语的位置和谓语的位置都是空白的。在这个框架中,只有‘是’(esti)保留下来,指示其作用。这种作用,一种恒定的逻辑作用,就是联系主语和谓语。它用来表示一个谓述记号。”[7]按照穆尼兹的看法,这个句子框架便是“_是_”。空白处分别是主语和谓语,“是”成为一个形式符号,连接主语和谓语。这就是卡恩和穆尼兹对巴门尼德残篇2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是”(estin)在巴门尼德那里具有了逻辑作用。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巴门尼德并没有关于“estin”具有逻辑作用之明确自觉性。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是西方形而上学之本体论最早的形态。巴门尼德的思考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二、亚里士多德思想
亚里士多德依据巴门尼德的路线,从日常言语表达的方式中寻找出最基本的方式即“S是P”,这表明了亚里士多德把蕴藏在巴门尼德那里显得很神秘的句子逻辑结构凸现出来,形成了其成熟的逻辑学说。“‘怎样’和‘什么’都是‘存在’,但通常我们只有先了解了‘什么’才能了解它‘怎样’,‘ 怎样’是依附于‘什么’才得到了解的,所以这个‘什么’就应该是作为‘存在的存在’或‘第一存在’,亚氏把它称为‘实体’。”[8]因此,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提出了十范畴,其中第一个便是“实体”。亚里士多德对“实体”作出了界定,并进而分析了“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亚里士多德指出了确定实体(实为第一实体)的两个准则: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邓晓芒先生指出:“在对实体的上述两个规定中,虽然还是立足于语言逻辑上的分析,但实际上已经渗入了本体论上的考虑,特别是第二个规定,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作第一个规定的本体论依据:为什么实体‘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恰恰是因为它‘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而是本身独立存在的主体。”[9]关于“第二实体”亚里士多德指出:“而人们所说的第二实体,是指作为属,包含第一实体的东西,就像种包含属一样。”[10]这样的所属关系用例句可以表示为:苏格拉底是人,人是动物。这样,作为谓语项的第二实体(人与动物等属种概念定义)和作为主语项的第一实体(第二实体也可以填充主语项,但是不影响本文分析)之间的依附关系变得清晰明了。“第一实体”成了一切语言表述和万物及其变化的“始基”。西方形而上学之本体论便昭然于世了。
上文简要分析了西方形而上学之本体论的产生及其背后的实体主义思维方式的形成。这种思维方式在近代哲学又有新的变化,支配了西方哲学两千年之久。因此,深入了解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更加贴切地了解西方文化思想。
注释:
[1] 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2] [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31页。
[3] 苏宏斌:《现象学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页。
[4][10]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2页、第407页。
[5][6][7] 王路:《“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第47页、第102页。
[8][9] 邓晓芒:《中西文化视域中Being的双重含义》,《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形而上学;实体主义;存在;“是”
要想真正了解西方文化,无疑必须深入探讨西方形而上学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套用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的著名口号“我思故我在”来说,便是要深切地了解西方人“我思”的“思”之方式。那么,西方人的“思”之方式是怎样的呢?“以欧洲为核心的西方民族是一个哲学的民族,哲学根源于一种对象的思维方式,即把世界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把握。”[1]叶秀山先生的这段话指出,自古希腊哲学思想,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对象性的思维方式。这种对象性的思维方式也可称为“实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它源于人们的追问即探究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不论存在者是如何得到解释的,或被解释为唯灵论意义上的精神,或被解释为唯物论意义上的质量和力量,或被解释为变异和生命,或被解释为观念、意志、实体、主体、能力(Energeia)。”[2]海德格尔的批判无疑是准确的,这一本源之探究结果最终被归结为物质的或精神的实体。这一思维方式经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笛卡尔的“我思”直至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达到鼎盛,支配了西方哲学达两千年之久。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事实上,这两个方面也正好构成了形而上学的两种形态和两个阶段:本体论和认识论”[3]。
在本体论阶段,本体与现象等对立范畴的划分源于柏拉图的理念论。在认识论阶段,主体与客体等对立范畴的划分源于笛卡尔“我思”的发现。无疑,对这两个阶段的深入分析有助于了解实体主义思维方式。下文将着力分析形而上学之本体论的形成。
一、巴门尼德思想
西方哲学探究“存在”最早是从巴门尼德开始的。后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最终在其著作《形而上学》里把研究“存在(是)之为存在(是)”的依据作为形而上学,由此正式开启了形而上学之本体论阶段,直至中世纪。
国内外一般哲学史研究者大致认为,西方形而上学是从巴门尼德开始的。巴门尼德在其残篇第二部分的一段话为西方哲学确定了研究路线。研究者基本上认为,这段话实为西方形而上学确定了研究方向。为了便于分析,现摘抄如下:
一条是存在而不能不存在/这是确信的途经,与真理同行/另一条是非存在而决不是存在/我要告诉你,此路不通/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因为这是不可能的。[4]
巴门尼德在这段诗文里指出,人只能思考“存在”,不能思考“非存在”。这就为西方哲学确定了研究路线即研究“存在”而不能研究“非存在”,因为“非存在”是不能被思考、认识与达到的。然而,这段诗文里的“存在”具体作何种解释,历来争议颇多。王路先生在其著作《“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里介绍了国外学者卡恩和穆尼兹等人关于希腊文“是”(存在)的研究成果。他指出,“关于巴门尼德这段话的理解存在着许多分歧。在卡恩的著作发表以前,不同考虑的主要焦点在于:estin有主语还是没有主语?如果有主语,它的主语是什么?卡恩的研究成果问世以后,与以前不同的考虑主要是:estin表达的是什么?”[5]卡恩在全面搜集整理古希腊文献中关于einai的出处与使用情况后,最终把einai的主要用法归结为三类即系词用法、存在用法与断真用法。“卡恩就得出了他研究的重要结论:在古希腊文献中,einai这个动词的用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系词用法;第二,存在用法,这主要是einai这个动词移到句首,相当于英文的‘there is…’(‘有……’或‘存在……’);第三,断真用法,比如‘………(这)是真的’。”[6]卡恩对每类用法作了细分并进行了详细的实例分析与论证。总体来看,第一种用法即系词用法是einai这个古希腊文中最普遍动词的最主要用法。由此,卡恩把对einai的争论焦点转向了“estin表达的是什么”。
穆尼兹把卡恩的研究成果又往前推进了一步。穆尼兹认为,在巴门尼德那里,estin其实是表达了一个句子框架。“这个表达式是一个句子框架,其中,主语的位置和谓语的位置都是空白的。在这个框架中,只有‘是’(esti)保留下来,指示其作用。这种作用,一种恒定的逻辑作用,就是联系主语和谓语。它用来表示一个谓述记号。”[7]按照穆尼兹的看法,这个句子框架便是“_是_”。空白处分别是主语和谓语,“是”成为一个形式符号,连接主语和谓语。这就是卡恩和穆尼兹对巴门尼德残篇2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是”(estin)在巴门尼德那里具有了逻辑作用。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巴门尼德并没有关于“estin”具有逻辑作用之明确自觉性。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是西方形而上学之本体论最早的形态。巴门尼德的思考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二、亚里士多德思想
亚里士多德依据巴门尼德的路线,从日常言语表达的方式中寻找出最基本的方式即“S是P”,这表明了亚里士多德把蕴藏在巴门尼德那里显得很神秘的句子逻辑结构凸现出来,形成了其成熟的逻辑学说。“‘怎样’和‘什么’都是‘存在’,但通常我们只有先了解了‘什么’才能了解它‘怎样’,‘ 怎样’是依附于‘什么’才得到了解的,所以这个‘什么’就应该是作为‘存在的存在’或‘第一存在’,亚氏把它称为‘实体’。”[8]因此,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提出了十范畴,其中第一个便是“实体”。亚里士多德对“实体”作出了界定,并进而分析了“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亚里士多德指出了确定实体(实为第一实体)的两个准则: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邓晓芒先生指出:“在对实体的上述两个规定中,虽然还是立足于语言逻辑上的分析,但实际上已经渗入了本体论上的考虑,特别是第二个规定,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作第一个规定的本体论依据:为什么实体‘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恰恰是因为它‘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而是本身独立存在的主体。”[9]关于“第二实体”亚里士多德指出:“而人们所说的第二实体,是指作为属,包含第一实体的东西,就像种包含属一样。”[10]这样的所属关系用例句可以表示为:苏格拉底是人,人是动物。这样,作为谓语项的第二实体(人与动物等属种概念定义)和作为主语项的第一实体(第二实体也可以填充主语项,但是不影响本文分析)之间的依附关系变得清晰明了。“第一实体”成了一切语言表述和万物及其变化的“始基”。西方形而上学之本体论便昭然于世了。
上文简要分析了西方形而上学之本体论的产生及其背后的实体主义思维方式的形成。这种思维方式在近代哲学又有新的变化,支配了西方哲学两千年之久。因此,深入了解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更加贴切地了解西方文化思想。
注释:
[1] 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2] [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31页。
[3] 苏宏斌:《现象学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页。
[4][10]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2页、第407页。
[5][6][7] 王路:《“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第47页、第102页。
[8][9] 邓晓芒:《中西文化视域中Being的双重含义》,《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