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导专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叶斌
5.12大地震牵动人心,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如何战胜惊恐、悲伤,重建家园,迎接新的生活呢?也许我们身边的家人、朋友正承受着地震后的巨大苦难,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地震发生后,幸存下来的人们不但需要食物,饮水、疗伤等,同样需要心理支持和干预。当灾难发生时,许多人处于惊恐,绝望中时,温总理第一时间出现在灾难现场。他对灾民说:只要有一分的希望,我们就付出百倍的努力。
他的话感动了灾民,也让惊慌中的人们镇定了下来。这种鼓励对于灾民的心理意义在于:我们和处于灾难中心的你紧密在一起。
一、他们需要心理干预
通常大灾后许多人会出现悲观、无助、焦虑的情绪,实际上,这些情绪不仅影响亲历者,周围人也或多或少受到波及。
首先是直接的承受者,比如说他有身体或者财产的损失,或者也有些是亲人去世。他们会出现生理上或者心理上的反应。心理上的反应包括恐怖,担心还有些无助感,还有悲伤,内疚。比如说该救的人没救出或自己失误造成的损害。包括也有些人会愤怒或不公平,为什么这个事会轮到我,觉得救援不够。还有些人会有事后强迫性的重复,比如说丧失亲人后会不停的想,恐怖的画面一直重复。还有些人有失望,思念,比如说期待奇迹出现。
其次是外围的一些人,他们可能是当事人,这些报道就把他拉到现场去,还有些人比较善良,比较感性。专业上叫做“同感”,看到别人的报道他好像身临其境,还有个就是过渡反应,会有怜悯之心。还有些人有相同的经历,也遇到过类似灾难性的事件,就会有比较强烈的反应。
不管怎样,面对突发灾难,有些人产生各种强烈的情绪反应,处于心理危机状态,表现为激动、混乱、紧张、焦虑、忧郁或崩溃感等。而目睹、直接经历了灾难性的场面,瞬间面对阴阳两隔的无情事实,逝去的人再无知觉,生者却可能困扰于灾难事件中,心理受到严重打击。那么,面对危机事件,如何帮助自己或亲人渡过难关呢?
二、灾难事件后心理修复
在灾难性事件中,伤病者因为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处理经验,往往会感到手足无措,不懂如何处理事件所引起的反应及创伤。其实,这些强烈压力反应是人们对不正常环境所做出的正常反应。大部分人在经历了意外事件后,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困扰,通常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一般约为2~4星期,才会渐渐地平静下来。
伤病者在意外事件中的心理创伤和反应,整个过程可分成三个阶段:震惊期、修复期、重整期。
震惊期:通常为数分钟至24小时
修复期:为数天至数星期
伤病者经过震惊期后,渐渐恢复理智,也开始接受意外事件发生的现实。他们开始进入另一阶段,慢慢学会处理和接受意外事件所引起的各种后果和创伤,这个过程数天至数个星期不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伤病者的自我压力处理,以上的反应会慢慢平复。虽然仍不时想起意外事件,但逐渐能控制情绪,集中注意力面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再被事件的回忆所困扰。
重整期:数星期之后
伤病者在修复期后,开始重整自己的生活,并能从意外事件中得到正面的人生体验,增强自己应对危机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伤病者能克服事件所带来的困扰,走出阴霾,继续投入正常生活。
以上三个阶段是一般的过程,实际情况会因人而异,有的伤病者可能会重复经历或停留在某一阶段。
三、心理干预救助指南
怎样帮助遭受心理创伤的人呢?心理学家们认为:
1.设法照顾和陪伴伤病者
在伤病者经历意外事件的整个心理过程中,其他人所提供的心理救助,主要集中在震惊期的压力处理。这一阶段的心理救助主要包括:
照顾伤病者:由于伤病者情绪十分混乱,并且缺乏理性分析,可能需要替他们做简单的决定,如提议通知哪些亲友等。还可以帮助收拾随身物品、安慰和鼓励伤病者、提供水和食物。
陪伴伤病者:让他们在惊魂未定时感到有人关爱,使他们有安全感,促使他们冷静下来。
2.帮助他们接受灾难和帮助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想不看就不会焦虑了。事实上,如果人们能够正视灾难性事故,他们的紧张感和焦虑感是会自动缓解的。反之,当回避紧张、焦虑的情感时,也失去了减轻不良感觉的机会。如果这种灾难刺激与焦虑的联系不被打破,当人们再次遇到与灾难类似或相关的情境时,强烈的焦虑感就会随之袭来,令人无法招架。所以,事故的亲历者要学会接受灾难,表达情感,寻求亲人、朋友的帮助,在他们的支持下回忆灾难的经过,向他们倾诉事故发生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3.接纳自己的紧张感
地震发生后,有些人会开始担心,一个人在家不安全;在灾区,有些人会因为自己在事故中过度紧张、没能积极地帮助受害者,而感到羞愧、自责,觉得自己不够坚强;亲眼目睹身边的人死亡的当事者,可能觉得是因为自己的错误才导致他们丧失生命等。如果有类似的对危机事件的解释,当事人应该学会做自己的“辩护律师”,转换一下思维,得出不同的观点。例如,我因为紧张,没能帮助别人,但紧张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如果遇到危急的事情,一点反应都没有,有可能给心理带来更大的危害,以至影响到更多人的生活;过度的自责对死者无补,却可能对生者带来挥之不去的阴影。
4.最好的支持是非言语的倾听
像“别哭”、“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切都会过去的”这样的话,可能不但不能起到安慰的作用,反而会让人觉得不被理解,阻碍沟通。最好的支持是非言语的支持——用真诚的目光注视着对方,握着对方的手,静静地听他说,时不时点点头,就足可以让对方感到安全和温暖。
有些当事人通过自我调节及大家的帮助,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恢复正常的心理平衡。但如果不良的情绪和其他症状持续存在,超过了一个月,就应该立刻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帮助。心理医生在完成心理帮助任务后,也要好好休息和照顾自己,以释放在心理帮助过程中给自己带来的心理负担。
四、人人都可以成为心理医生
在干预对象中,老人和小孩是主要目标。因为60%的人会在事件过后慢慢走出心理阴影,但老人和小孩则很容易受其控制。所以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然而,在心理医生不在场的情况下,普通人怎么帮助帮助心理危机者恢复正常呢?
首先,要仔细倾听,花时间和当事人在一起,不要说“还好事情不是太糟”、“这是天意”、“不要难过”、“事情会变好的”之类的话,那样会让当事人觉得你置身事外,而要说“我也很难过”、“我想要帮助你”之类的话语,让他感受到温暖,和你的心意。对于情绪压抑的当事人,要想办法让他说话,可以帮助他回忆创伤性事件,最好从事发之前一段时间的往事说起,引发他自觉的吐露。不要以为悲伤的事情不可触碰,恰恰相反,让当事人回忆灾难事件,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利于他心理的康复。同时,如果当事人哭泣,不要制止。
在与当事人的交流过程中需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不泄漏他们的隐私,否则将会给他带来更大的伤害;第二,多听少评论,察言观色,注意非言语的交流;第三,不要说过头话,诚实守信,不要为了安慰他而做出虚假承诺;第四,说话时要态度诚恳、声调适中,言辞简短、意思明确。
另外,帮助当事人做一些日常事务如清扫、烧煮、照料家庭等,要给他们一些私人的时间。鼓励当事人进食、饮水、睡眠、适当活动,并要进行一些简单的放松练习。要让他充分休息,不要过度饮酒用药,尽量正常起居劳作。告诉当事人,他那些重现创伤的想法、梦境、记忆片段等属于正常情况,不必对抗,它们会逐渐消退,以后不会那么痛苦的。
作为当事人自己也要主动求援,花时间和其他人在一起,尽量多与他人聊天,披露内心感受。对于日常生活尽量自己决定,不做大的生活改变。
如果在灾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当事人还无法恢复正常状态,那么建议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
5.12大地震牵动人心,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如何战胜惊恐、悲伤,重建家园,迎接新的生活呢?也许我们身边的家人、朋友正承受着地震后的巨大苦难,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地震发生后,幸存下来的人们不但需要食物,饮水、疗伤等,同样需要心理支持和干预。当灾难发生时,许多人处于惊恐,绝望中时,温总理第一时间出现在灾难现场。他对灾民说:只要有一分的希望,我们就付出百倍的努力。
他的话感动了灾民,也让惊慌中的人们镇定了下来。这种鼓励对于灾民的心理意义在于:我们和处于灾难中心的你紧密在一起。
一、他们需要心理干预
通常大灾后许多人会出现悲观、无助、焦虑的情绪,实际上,这些情绪不仅影响亲历者,周围人也或多或少受到波及。
首先是直接的承受者,比如说他有身体或者财产的损失,或者也有些是亲人去世。他们会出现生理上或者心理上的反应。心理上的反应包括恐怖,担心还有些无助感,还有悲伤,内疚。比如说该救的人没救出或自己失误造成的损害。包括也有些人会愤怒或不公平,为什么这个事会轮到我,觉得救援不够。还有些人会有事后强迫性的重复,比如说丧失亲人后会不停的想,恐怖的画面一直重复。还有些人有失望,思念,比如说期待奇迹出现。
其次是外围的一些人,他们可能是当事人,这些报道就把他拉到现场去,还有些人比较善良,比较感性。专业上叫做“同感”,看到别人的报道他好像身临其境,还有个就是过渡反应,会有怜悯之心。还有些人有相同的经历,也遇到过类似灾难性的事件,就会有比较强烈的反应。
不管怎样,面对突发灾难,有些人产生各种强烈的情绪反应,处于心理危机状态,表现为激动、混乱、紧张、焦虑、忧郁或崩溃感等。而目睹、直接经历了灾难性的场面,瞬间面对阴阳两隔的无情事实,逝去的人再无知觉,生者却可能困扰于灾难事件中,心理受到严重打击。那么,面对危机事件,如何帮助自己或亲人渡过难关呢?
二、灾难事件后心理修复
在灾难性事件中,伤病者因为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处理经验,往往会感到手足无措,不懂如何处理事件所引起的反应及创伤。其实,这些强烈压力反应是人们对不正常环境所做出的正常反应。大部分人在经历了意外事件后,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困扰,通常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一般约为2~4星期,才会渐渐地平静下来。
伤病者在意外事件中的心理创伤和反应,整个过程可分成三个阶段:震惊期、修复期、重整期。
震惊期:通常为数分钟至24小时
修复期:为数天至数星期
伤病者经过震惊期后,渐渐恢复理智,也开始接受意外事件发生的现实。他们开始进入另一阶段,慢慢学会处理和接受意外事件所引起的各种后果和创伤,这个过程数天至数个星期不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伤病者的自我压力处理,以上的反应会慢慢平复。虽然仍不时想起意外事件,但逐渐能控制情绪,集中注意力面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再被事件的回忆所困扰。
重整期:数星期之后
伤病者在修复期后,开始重整自己的生活,并能从意外事件中得到正面的人生体验,增强自己应对危机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伤病者能克服事件所带来的困扰,走出阴霾,继续投入正常生活。
以上三个阶段是一般的过程,实际情况会因人而异,有的伤病者可能会重复经历或停留在某一阶段。
三、心理干预救助指南
怎样帮助遭受心理创伤的人呢?心理学家们认为:
1.设法照顾和陪伴伤病者
在伤病者经历意外事件的整个心理过程中,其他人所提供的心理救助,主要集中在震惊期的压力处理。这一阶段的心理救助主要包括:
照顾伤病者:由于伤病者情绪十分混乱,并且缺乏理性分析,可能需要替他们做简单的决定,如提议通知哪些亲友等。还可以帮助收拾随身物品、安慰和鼓励伤病者、提供水和食物。
陪伴伤病者:让他们在惊魂未定时感到有人关爱,使他们有安全感,促使他们冷静下来。
2.帮助他们接受灾难和帮助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想不看就不会焦虑了。事实上,如果人们能够正视灾难性事故,他们的紧张感和焦虑感是会自动缓解的。反之,当回避紧张、焦虑的情感时,也失去了减轻不良感觉的机会。如果这种灾难刺激与焦虑的联系不被打破,当人们再次遇到与灾难类似或相关的情境时,强烈的焦虑感就会随之袭来,令人无法招架。所以,事故的亲历者要学会接受灾难,表达情感,寻求亲人、朋友的帮助,在他们的支持下回忆灾难的经过,向他们倾诉事故发生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3.接纳自己的紧张感
地震发生后,有些人会开始担心,一个人在家不安全;在灾区,有些人会因为自己在事故中过度紧张、没能积极地帮助受害者,而感到羞愧、自责,觉得自己不够坚强;亲眼目睹身边的人死亡的当事者,可能觉得是因为自己的错误才导致他们丧失生命等。如果有类似的对危机事件的解释,当事人应该学会做自己的“辩护律师”,转换一下思维,得出不同的观点。例如,我因为紧张,没能帮助别人,但紧张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如果遇到危急的事情,一点反应都没有,有可能给心理带来更大的危害,以至影响到更多人的生活;过度的自责对死者无补,却可能对生者带来挥之不去的阴影。
4.最好的支持是非言语的倾听
像“别哭”、“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切都会过去的”这样的话,可能不但不能起到安慰的作用,反而会让人觉得不被理解,阻碍沟通。最好的支持是非言语的支持——用真诚的目光注视着对方,握着对方的手,静静地听他说,时不时点点头,就足可以让对方感到安全和温暖。
有些当事人通过自我调节及大家的帮助,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恢复正常的心理平衡。但如果不良的情绪和其他症状持续存在,超过了一个月,就应该立刻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帮助。心理医生在完成心理帮助任务后,也要好好休息和照顾自己,以释放在心理帮助过程中给自己带来的心理负担。
四、人人都可以成为心理医生
在干预对象中,老人和小孩是主要目标。因为60%的人会在事件过后慢慢走出心理阴影,但老人和小孩则很容易受其控制。所以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然而,在心理医生不在场的情况下,普通人怎么帮助帮助心理危机者恢复正常呢?
首先,要仔细倾听,花时间和当事人在一起,不要说“还好事情不是太糟”、“这是天意”、“不要难过”、“事情会变好的”之类的话,那样会让当事人觉得你置身事外,而要说“我也很难过”、“我想要帮助你”之类的话语,让他感受到温暖,和你的心意。对于情绪压抑的当事人,要想办法让他说话,可以帮助他回忆创伤性事件,最好从事发之前一段时间的往事说起,引发他自觉的吐露。不要以为悲伤的事情不可触碰,恰恰相反,让当事人回忆灾难事件,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利于他心理的康复。同时,如果当事人哭泣,不要制止。
在与当事人的交流过程中需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不泄漏他们的隐私,否则将会给他带来更大的伤害;第二,多听少评论,察言观色,注意非言语的交流;第三,不要说过头话,诚实守信,不要为了安慰他而做出虚假承诺;第四,说话时要态度诚恳、声调适中,言辞简短、意思明确。
另外,帮助当事人做一些日常事务如清扫、烧煮、照料家庭等,要给他们一些私人的时间。鼓励当事人进食、饮水、睡眠、适当活动,并要进行一些简单的放松练习。要让他充分休息,不要过度饮酒用药,尽量正常起居劳作。告诉当事人,他那些重现创伤的想法、梦境、记忆片段等属于正常情况,不必对抗,它们会逐渐消退,以后不会那么痛苦的。
作为当事人自己也要主动求援,花时间和其他人在一起,尽量多与他人聊天,披露内心感受。对于日常生活尽量自己决定,不做大的生活改变。
如果在灾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当事人还无法恢复正常状态,那么建议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