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今日青岛港,就不能不提它的掌门人——常德传。他自从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毕业后,就一头扎进了青岛港,一干就是38年。常德传36岁时担任青岛港务局副局长;39岁任青岛港务局党委书记;1988年青岛港实行局长负责制时改任局长;2002年青岛港务局改制为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改任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从1988年以来,常德传团结青岛港党政一班人,带领全港员工,自我加压,继承创新,不仅将一个陈旧落后的青岛港打造成为现代化的世界级大港、还创出了一条振兴国有企业的成功之路,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开启青岛港“秒”时代 建效率快港
“十五” 期间,青岛港吞吐量以每年2000万吨的速度递增,至“十五”期末达到18678万吨。用五年的时间创造了过去109年的业绩。用青岛港人自己的话说就是:5年等于109年。五年中,累计完成吞吐量71644万吨,相当于解放后1949年至2000年51年的吞吐量总和。至2002年,吞吐量达12213万吨,提前3年超额完成“十五”规划确定的1.18亿吨的吞吐量发展目标。2005年吞吐量超越1.8亿吨,再次提前完成新修订的《青岛港2003——2010年发展战略》确定的1.5亿吨的“十五”新吞吐量发展目标。
为实现建成世界一流的集装箱码头、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确立青岛港今后的发展方向的战略目标,青岛港在连续完成了几个集装箱泊位的改造之后,2001年,成立了明港公司。在全国劳模许振超的带领下,排除重重困难,在37天内装完了该用3个月装完的桥吊,保证了公司的如期开业。青岛港合资伙伴、英国最大的航运公司铁行公司中国首席代表高津华说:“中国工人用两年时间建起了在英国10年也难以建成的世界一流码头。”
与此同时,青岛港人面临的最大困难便是港口吞吐能力的瓶颈。现有的港口设计能力已经不能适应实际吞吐量的需要,到2005年,这一反差已达到1:1.8。在没有新的码头可建的情况下,以常德传为首的领导班子,以科学的发展观,走自主创新,管理挖潜的节约型、内涵式发展之路,响亮地提出特殊含义的“1>2”的奋斗目标,即用一个青岛港的能力干出两个甚至更多的青岛港的业绩。
青岛港破解“1>2”这一不等式的妙招就是建设效率快港,以管理挖潜力,以技术创新求工效,全港干部职工以“金牌工人”许振超为榜样,各个岗位苦练绝活,各个流程争分夺秒,生产记录层出不穷,记者截稿时又传来了最新记录:其中集装箱装卸效率4次刷新世界记录,矿石卸船效率6次刷新世界记录,纸浆装卸效率10次刷新世界记录。“振超效率”单船每小时装卸473个自然箱,是世界港口最高记录,相当于一般港口的两倍效率,一个码头相当于其他港口的两个码头。采取组织车船直取等作业方式,提高库场周转率,把老港区的库场“扩大”了18.2%,货物平均堆存期由上年的23天下降到21天。司磅员王琳琳练就了“手脑眼嘴脚”并用的硬功夫,将矿石车的过磅时间压缩了2秒,一年下来可以多过上万辆车,每年可以多运输矿石60万吨。维修工李义明通过钻研,摸索了一套科学的梨型套浇注办法,提高效率10多倍,集团将此绝活命名为“义明千均”,在艰苦的创业过程中,青岛港像这类的技术创新,不胜枚举。
青岛港以“秒”的速度,打造效率快港,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开启了青岛港“秒”的时代。
营造蓝天碧水绿地 建生态环保港
“青岛港是有环保意识的企业,是负责任的企业。”这是国家环保总局的领导对青岛港的评价。
多年来,青岛港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三大工程,努力打造环保型港口,港口空中不见黑烟尘,地上不见沙土尘,水中不见漂浮物,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实现了人与自然、生产与环境、港口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为实施“蓝天”工程,青岛港持之以恒强化“五个文明”管理,即文明装卸、文明生产、文明服务、文明环境、文明施工。作业现场始终保持严格的操作制度,做到了装卸全过程无污染作业。
对码头、道路实行24小时保洁,并以员工的名字命名了“利帮保洁”员工品牌。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港视察时都高兴地称赞说:“你们管理得很好,干煤不见煤尘,干矿不见矿粉,码头干干净净。”
在市环保局的帮助下,青岛港投资530多万元,将港内供热系统与市供热管网联网,对老港区实施集中供热,淘汰了43台燃煤锅炉,拆除了11座锅炉房。同时加强港口车辆尾气检测。其港口大气环境二氧化碳和烟尘含量分别以0.043mg/m3、0.279mg/m3的低含量,远远优于国家0.25mg/m3和0.50mg/m3的标准要求。
为实施“碧水”工程,青岛港严格落实海域环保规定,防治水域污染。每年投资60多万元,设5条专船打捞海上漂浮物。为防止船舶垃圾入海,对停泊在锚地的船舶配以专业垃圾船,对靠岸船舶,每天设专车接收垃圾。对到港油轮和船舶的压舱水,全部经港口专门建立的污水处理场处理后方可排放。污水含油浓度,通过处理,由2000~3000ppm降至3~4ppm。油轮作业全部实施围缆,并配备了现代化的防污设施和专用的环保船舶,建立了专业的防污抢险队伍,一旦发生油污可立即清除。
与此同时,青岛港还大规模实施港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绿化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港口鲜花盛开,绿草茵茵,树木成行,置身于此,令人心旷神怡,不禁使人为青岛港人这一将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清雅的旅游景点融于一体的高超手法啧啧称叹。
几年来,青岛港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300佳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首批8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之一、山东省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先进单位、青岛市环境保护先进单位、青岛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突出贡献单位、青岛市淘汰燃煤锅炉先进单位等一系列奖项。并被交通部确定为全国港口行业唯一的示范“窗口”,荣誉多多的青岛港捷报频传,成为首批荣膺“全国文明单位”。
服务社会造福职工 建幸福家园港
“增资创收,发展经济只是手段,而改善人的生活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才是人类一切行为,包括经济行为的目的。劳动者在创造财富,报效社会的同时,有权利也有义务改善自身。因为只有通过对其自身的提升——从物质到精神的——才能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和改造社会。这是社会进步原则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平原则的体现。”一直以来,以常德传为首的青岛港人的领导班子秉承这一人本主义原则,始终将“造福职工”、“营造平安和谐家园”作为奉献社会,奉献海港的使命,摆在议事日程。在抓港口发展的同时,从不忽视广大职工的衣食饱暖,并落在实处。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岛港还是一个相对落后、贫穷的地方,港口一片凋敝,人均月收入不足200元。随着企业的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日益攀升,职工的经济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十五”初职工人均月收入就达到2500多元,至“十五”末职工的年平均工资6万多元。
在提高职工收入的同时,集团更投巨资,改善职工生活环境。大到加强环保意识,净化自然环境,小至一家一户的饮食起居。“十五”期间,集团共投资2.9亿元建设装修职工候工室、办公室和驻岛宿舍,还对职工食堂进行了大力改造,全面提升饮食品质。
港口医院每年定期为职工义务检查、跟踪治疗。每年定期安排干部职工在风景优美的疗养区带薪休假两天。为老同志“冬送温暖,夏送清凉”,风雨无阻。逢年过节,不乏礼品,职工生日,必送蛋糕。
“十五” 期间,集团共转港分流近万人,无一人下岗回家,无一人被推向社会,并对所有合同到期职工续签了合同。同时,创新用工制度,将近600名优秀农民工转为合同制农民工,与城市工人享受基本相同的福利待遇。
据不完全统计,“十五” 期间,全港有近600名员工开上了私家车,3000余名职工购置了新房,300余名职工送子女出国留学。
集团以实际行动兑现了“一心为民,造福职工”的承诺,兑现了“只要愿意干,好好干,就决不撒手不管”的承诺,兑现了“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的承诺。这一人本主义的出发点,营造了港口温馨、和谐、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氛围。
一位来自沂蒙山区的农民工徐万年,2005年一年“五喜临门”:转为合同制、名列“十大员工品牌”、妻子入港当炊事员、儿子入学市北体校、自己又大幅度长工资。在一次工资改革验收座谈会上,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眼噙热泪,表示要依农家最浓重的礼节邀请集团和公司领导到家做客。其实何止徐万年,如今的青岛港人,上至离退休的耄耋老人,下至刚进港门的莘莘学子,从在港职工到农民工无不充满感恩之情,与此同时,这一感恩之情又进一步转化为报国之志,转化为争先恐后的冲天干劲。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港口精神文化生活也不乏异彩纷呈。一年一度的建港庆典、各大型纪念活动庆典、海港文化艺术节、港口体育盛会,在集团的精心策划下,档次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人气越来越旺。“十五”期间,港口每年组织大型庆典活动近十次,成为港口文化生活的一大景观。2005年,在首届青岛城市运动会上,青岛港所向披靡,以绝对优势一举取得团体总分和金牌数量“两个第一”的好成绩。同年12月初,由全国总工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职工健身操舞大赛在青岛港拉开帷幕。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和大企业的代表队260多名队员参加了大赛。青岛港一举囊括了集体健身操舞、艺术健身操舞两大类8个项目的所有桂冠。充分展示了青岛港“金牌”港口的风范。记者来到青岛港的当天正赶上青岛港一年一度的老同志运动会开幕,充分体现了青岛港领导对退居二线老同志的关爱。
繁荣的文体事业,提升了海港人的精神素养,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展现了海港人昂扬向上、蓬勃奋进的精神风貌。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富裕起来的海港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空前高涨。他们不再为个人得失斤斤计较,要争就争成就,要争就争奉献。各个岗位人才辈出,整个集团群英荟萃。涌现出以“信息专家”郭志渝为代表的20名行业专家、以“琳琳快磅”为代表的30个员工品牌、1765名创新英才和60个“三型团队”。2005年,在省交通系统和港航系统职业技能“百名十佳”技术竞赛上,来自全港7个基层单位的40名优秀选手参加了全部6个项目的竞赛,一举囊括了电动装卸司机前八名、船舶水手第一名、内燃机修理工前八名和装载机司机三名选手进入十强的骄人成绩。
2001年2月,在建设沿黄流域最大的干散货进出口基地现场,3万余人次、10万多车次自发参加义务劳动,填碎石10万方,节约资金3000万元。2005年11月,再现当年码头连体工程时火热的义务劳动场面。
与此同时,富裕起来的海港人时刻不忘“精忠报国、服务社会”的重大使命,积极参加慈善捐赠活动。2003年5月,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全体员工踊跃参加捐款活动,共捐600万元,名列全市第一。自2002年以来,向贵州、云南、宁夏等地区捐赠款项20815元,衣物99056件。
如今,一个高度统一,充满活力,物资与精神双丰收的青岛港正以其崭新的姿态屹立在胶州湾畔。
人物篇
谁主沉浮
青岛港现象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说它是奇迹,是因为青岛港人彰显于我们的并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东西,更是寓于经济神话之中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它的“三大使命”,它的“三个一代人精神”才是它奉献给世人的真正可贵的财富。追根溯源,这一巨大的精神财富才是造就今日青岛港的真正因素。
那么,引领和操纵这一精神神明的那些人,又是一些什么样的人物呢?
青岛港的掌门人
说起今日青岛港就不能不提它的掌门人——常德传。
办事认认真真、走路风风火火、开口说话总是微笑着的常德传,自1968年从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毕业后,常德传就一头扎进了青岛港,一干就是38年,将自己一生的心力奉献给了海港。从事一线装卸作业的普通工人做起,常德传先后担任过机电科技术员、副科长、科长、作业区党委书记、作业区主任;36岁时担任青岛港务局副局长;39岁任青岛港务局党委书记;1988年青岛港实行局长负责制时改任局长;2002年青岛港务局改制为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常德传改任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
1988年以来,常德传团结党政一班人,带领全港员工,自我加压,继承创新,不仅将一个陈旧落后的青岛港打造成为现代化的世界级大港、世界港口中的“21世纪的希望之港”,而且将青岛港打造成为一个育人成材的大熔炉、大学校,培养造就了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这个全国学习的典型,创出了一条振兴国有企业的成功之路,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几十年来,常德传凭着对党的事业的高度忠诚,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以及报效社会的感恩之心,潜心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其超常的工作能力,踏实的工作作风,取得了卓越成就,赢得了全港上下的普遍认同和尊重。青岛港宣传中心焦广军主任对记者说道:“我们局长对自己非常严格,工作作风一丝不苟。大事有主张,小事不含糊,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对青岛港的问题事必躬亲。” “我们局长工作安排非常满,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研究、解决问题,走路时年轻人都跟不上他的步子。”职工说道:“局长做事,总是从实际入手,从不搞假的、虚的,说话算话,说到做到。” “局长凡事为国家着想,为社会着想,为职工着想,总觉得欠国家的,欠职工的。在他的精神激励下,我们全港大刀阔斧,无怨无悔。”
凭着多年的刻苦钻研和深入思索,以及几十年国有企业的工作经验,常德传对搞好国有企业有一套自己的思路和办法。在回顾青岛港十多年的创业历程时,他总结道:“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有两条:一是决策,二是风气。决策失误,全盘皆输;风气不正,一事无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青岛港领导班子,在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青岛港自身的特点后,做出了“瞄准世界港口前沿水平,把建设新港区与改造老港区相结合,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和“以代表世界先进运输方式的集装箱业务,作为青岛港今后的发展方向”的重大决策。当时我国集装箱运输还处在起步阶段,但青岛港始终瞄准这一目标,实现了四次大的飞跃,走在了国内同行业的前面。敲开了国际航运中心的大门,为青岛港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针对专为原油出口而建,却由于无油出口而不死不活的油港问题时,常德传等领导根据对我国原油需求形势的分析,认为我国必然要大量进口原油,于是决定对码头进行返输改造,扩大功能,使得原油能进能出,同时下决心建油罐。在排除了资金不足的困难,并顶住了不被理解的流言蜚语后,用八年时间,分五期建设,终于将一个濒临废弃的码头盘活了,并成为我国最大的进口原油中转基地,成为青岛港现在的五大核心优势之一。
在谈到“风气”问题时,常德传说:“光有正确的决策是不够的,还必须以人为本,弘扬正气。没有好的风气,再好的决策也只是空中楼阁,得不到落实。
“要树立好风气,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资企业不一样,在管理机制、经营机制、职工思想观念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国有企业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员工的积极性就会充分调动和发辉起来,各项工作就会全面兴盛。十几年来,我们大力弘扬‘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的青岛港精神,深入解决‘信念、感情、珍惜、奉献’四个方面的问题。在干部队伍中大力倡导以‘一心为民,造福职工’为核心的六种风气,在职工队伍中倡导以‘岗位奉献、建功立业’为核心的五条标准,激励引导,人人都做‘德为重、信得过、靠得住’的忠诚员工。
“我们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摆脱过去空洞的说教,启发员工用鲜活的实例教育自己,开创了‘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有道德的人讲道德,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的群众性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激励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在全港营造了浓厚的崇尚先进、发展创业的氛围。
“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感到,关心职工是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以身作则是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青岛港有一条原则,就是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做决策、办事情都要以‘职工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青岛港建设成为一个充满亲情、人气旺盛的大家庭。正是通过发挥人格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和民主的力量,我们在青岛港树起了浓浓的正气,极大地促进了港口的发展。”
常德传的经验之谈,似乎是为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了的“老生常谈”,但正是这一为很多人忽视,甚至不屑的“老生常谈”,在常德传那里,却做的有声有色、大放异彩,这才是常德传真正的过人之处。经过文革以来的很多中国人,因为经历过过去太多虚假政治宣传的愚弄,只要一提起思想政治工作,就大不以为然,认为那是假、大、空。常德传的经验告诉我们,解决思想的问题仍然是解决人的最本质的问题,也是从事任一工作所不可或缺的最本质的问题。而怎样使政治思想工作摆脱空洞的说教,落在实处,化精神为物质,才是为我们所应该深思、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也正是青岛港人带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在谈到青岛港今后的发展方向时,常德传高兴地说:“我们港口需要创新,要与世界先进港口同步,世界港口已经不是过去的概念了,已开始从第二代跨入第三代。实现货物的位移、旅客的位移,这是第二代港口的一个通常的概念。第三代港口是作为物流中心、货物的集散地、贸易往来的功能而存在的。现在我们的港口要与时俱进,极力地做大做强,成为物流中心”。
常德传以其卓越的贡献成为我国首批高级职业经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中华十大管理英才、中华十大才智人物、中国企业改革创新十大杰出企业家、全国最受关注企业家、中国经营模范等国家级奖项;2005年常德传获得了中国企业管理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首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
金牌工人、金牌团队
作为国有企业的青岛港的可贵之处,抑或说作为它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独特之处和成功之处便是:它把自己变成了一所塑造人才的大学校、大熔炉。锻造出一大批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业务熟、技术棒、素质高、品行优的金牌工人。作为他们中杰出一员的许振超已被中宣部、交通部、全国总工会、人事部、山东省委联合推树为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并以电影(《金牌工人》)和各类媒体报道等方式,推介给全国,成为全国学习的楷模。
一身工装的许振超对记者说:“2004年6月21日,温家宝总理来青岛参加会议,总理来到青岛港视察工作,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振超,我是特意来看你的!’,没有想到总理这么平易近人,和我们现场的人一个不漏地握了手,总理对普通工人的这种关心,让我非常感动,我们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干得更好,多动动脑筋,多搞点创新,多研究新技术,不但在本港口能用,在其他港口也能用。”
在青岛港,许振超已不是作为一个人,而是作为一个群体的代表出现。“十五”期间,青岛港先后评选出劳模、行业专家、优秀科技人才、员工品牌、学振超“五好员工”等共记5000多人次。许振超只是其中更具代表性的一员。
许振超们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青岛港现象的必然结果,是青岛港领导班子坚持树立良好风气的必然结果;是青岛港的思想氛围和精神土壤,提供了他们成长的外在环境;是青岛港的舞台,给了他们施展自己的用武之地。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坚强不屈、顾全大局,以及崇尚作为、追求贡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正是工人阶级优良传统和优良品质的集中体现。
在青岛港,不怕无赏识,只怕不优秀。任人唯贤是他们任用人才的唯一标准。历年来,以常德传为首的领导核心,坚持从优秀党员、优秀工人、优秀知识分子中选拔领导,大力加强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干部、党员的先进模范性作用。做到一名领导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各级领导保持工人本色不变,时刻倾听职工呼声,体察职工冷暖疾苦。始终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深入劳动第一线,与职工同甘苦,共患难,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每天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加班加点,无私奉献,让职工踩着自己的脚印上班,自己踩着职工的脚印下班。逢年过节总是与一线职工打成一片。“港外过年,港内大干,群众过年,领导过关,辛苦少数人,幸福大多数”已成为青岛港人的口头禅。凡涉及切身利益的事,各级领导总是先职工,后自己,不装修办公室装修工人候工室,长工资向一线职工和科技人员倾斜,职工多次自发捐款、职代会多次通过决议,奖励集团领导,都分文不取。
试想,有这样的职工队伍,有这样的金牌团队,何愁事业不成。
青岛港的经验再次向世人昭示了人的因素始终是决定一切的最根本的因素。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英明决策、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为青岛港的腾飞创造了机遇和外部环境,那么,以“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为使命,以“三个一代人精神”即“青岛港精神”为动力武装起来的青岛港人,以常德传、许振超为代表的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型的中国工人,特别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团结在常德传周围的高觉悟、高素质的金牌团队才是造就今日青岛港的真正力量。 常德传,以及在他领导下的以许振超等一大批先进人物为代表的青岛港人的崭新面貌,已经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工人阶级的形象代言人。从他们身上我们再次看到了那种永不磨灭的东西在熠熠闪光。
节能篇
节约从点滴开始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青岛港电力能源单耗连年持续下降,十五期间,占港口能源消耗55%以上的电力能源单耗,连续四年出现6%的负增长。青岛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在港口吞吐量和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不断下降。其中,十五期间,电力能源单耗平均每年下降约6%,节电量达到3000多万千瓦时,节约资金2000多万元。
电力是港口生产的重要能源,占港口能源消耗的55%以上,进入“十五”以来,青岛港年耗电均在1亿千瓦时以上,累计用电达到 7亿千瓦时。所以,节约用电成为港口节能降耗的重要课题,青岛港建立起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从集团到公司再到每一名职工,层层制定节约目标,并将其纳入考核范围,在全集团形成了人人参与节能降耗,人人为节能降耗出主意想办法的良好氛围。
集装箱、矿石作为能源消耗的大户,自然成为节电关键对象,要求既要保持作业纪录,又要降低能耗。通常一台桥吊吊一个集装箱电能消耗2.78度,青岛港职工通过“练绝活”,不仅把桥吊每小时装卸70.3自然箱的世界纪录提高到87.67自然箱,而且由于精准的操作使无效作业和多余动作降到最低限度,设备利用率大大提高,能耗大大下降,每箱电能消耗由2.78度降为2.26度,降低18.7 %。按照每天要完成2万箱(今年全年集装箱吞吐量目标是800万标准箱)的作业计算,每天节电约10400度。通过采用智能节电器对冷藏箱进行节电技术改造,年节电740万度;通过对矿石、煤炭装卸系统再造流程、动力优化、经济运行,年节电300万度,节支216万元。2005年底,全港300多台大型电动机械设备和100多座冷藏箱插座平台安上了高精度的电度表,时刻受到严密监控。2006年,通过合理调度、科学组织生产,尽可能避峰用谷,仅此一项今年1~5月份就节约资金30多万元。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青岛港“十五”期间占港口能源消耗(指每万吨吞吐量消耗的电力)55%以上的电力能源单耗连续四年出现6%的负增长。
同时,青岛港在节油、节水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十五”期间,港口吞吐量每年跨越2000万吨台阶,五年净增1亿吨,也就是说依靠挖潜再造了一个亿吨大港;吞吐量比“九五”末翻了一番多,综合能源单耗却同比下降了21.1%,其中占港口能源消耗55%以上的电力能源单耗连续四年出现6%的负增长;今年以来,青岛港以建设“创新型港口”为目标,1—5月份完成吞吐量9198万吨,实现增收7431万元,节支1968万元,吞吐量同比增长20%,综合能源单耗却同比下降4.2%。
在每年的“人人增收一千元,人人节支一千元”群众性增收节支活动和我为港口增收节支献“金点子”等活动中,他们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改进生产工艺,再造业务流程,不断发掘降耗点。人人节约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滴油,每一分钱,大到中水,小到一根小绳、一个曲别针都多次重复利用。单是对废旧的钢丝绳回收制作绳扣或降低负荷再做利用就年节支约100万元。
节约工作中,青岛港还注重利用科学技术、自主创新推广应用节能技术、节能设备。“十五”期间表彰的3594项科技成果中, 30%以上属节能项目。仅去年就投资3亿5千多万元更新、淘汰了一大批能耗高、效率低的老旧机械设备和电力设施设备。现有机械和电气设备的节能达标率达到了98.5%以上,新建项目、新购设备的节能达标率达到了100%。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措施,使青岛港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全国设备管理先进企业,青岛市资源节约型企业、清洁生产企业、节能先进企业等荣誉称。
开启青岛港“秒”时代 建效率快港
“十五” 期间,青岛港吞吐量以每年2000万吨的速度递增,至“十五”期末达到18678万吨。用五年的时间创造了过去109年的业绩。用青岛港人自己的话说就是:5年等于109年。五年中,累计完成吞吐量71644万吨,相当于解放后1949年至2000年51年的吞吐量总和。至2002年,吞吐量达12213万吨,提前3年超额完成“十五”规划确定的1.18亿吨的吞吐量发展目标。2005年吞吐量超越1.8亿吨,再次提前完成新修订的《青岛港2003——2010年发展战略》确定的1.5亿吨的“十五”新吞吐量发展目标。
为实现建成世界一流的集装箱码头、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确立青岛港今后的发展方向的战略目标,青岛港在连续完成了几个集装箱泊位的改造之后,2001年,成立了明港公司。在全国劳模许振超的带领下,排除重重困难,在37天内装完了该用3个月装完的桥吊,保证了公司的如期开业。青岛港合资伙伴、英国最大的航运公司铁行公司中国首席代表高津华说:“中国工人用两年时间建起了在英国10年也难以建成的世界一流码头。”
与此同时,青岛港人面临的最大困难便是港口吞吐能力的瓶颈。现有的港口设计能力已经不能适应实际吞吐量的需要,到2005年,这一反差已达到1:1.8。在没有新的码头可建的情况下,以常德传为首的领导班子,以科学的发展观,走自主创新,管理挖潜的节约型、内涵式发展之路,响亮地提出特殊含义的“1>2”的奋斗目标,即用一个青岛港的能力干出两个甚至更多的青岛港的业绩。
青岛港破解“1>2”这一不等式的妙招就是建设效率快港,以管理挖潜力,以技术创新求工效,全港干部职工以“金牌工人”许振超为榜样,各个岗位苦练绝活,各个流程争分夺秒,生产记录层出不穷,记者截稿时又传来了最新记录:其中集装箱装卸效率4次刷新世界记录,矿石卸船效率6次刷新世界记录,纸浆装卸效率10次刷新世界记录。“振超效率”单船每小时装卸473个自然箱,是世界港口最高记录,相当于一般港口的两倍效率,一个码头相当于其他港口的两个码头。采取组织车船直取等作业方式,提高库场周转率,把老港区的库场“扩大”了18.2%,货物平均堆存期由上年的23天下降到21天。司磅员王琳琳练就了“手脑眼嘴脚”并用的硬功夫,将矿石车的过磅时间压缩了2秒,一年下来可以多过上万辆车,每年可以多运输矿石60万吨。维修工李义明通过钻研,摸索了一套科学的梨型套浇注办法,提高效率10多倍,集团将此绝活命名为“义明千均”,在艰苦的创业过程中,青岛港像这类的技术创新,不胜枚举。
青岛港以“秒”的速度,打造效率快港,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开启了青岛港“秒”的时代。
营造蓝天碧水绿地 建生态环保港
“青岛港是有环保意识的企业,是负责任的企业。”这是国家环保总局的领导对青岛港的评价。
多年来,青岛港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三大工程,努力打造环保型港口,港口空中不见黑烟尘,地上不见沙土尘,水中不见漂浮物,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实现了人与自然、生产与环境、港口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为实施“蓝天”工程,青岛港持之以恒强化“五个文明”管理,即文明装卸、文明生产、文明服务、文明环境、文明施工。作业现场始终保持严格的操作制度,做到了装卸全过程无污染作业。
对码头、道路实行24小时保洁,并以员工的名字命名了“利帮保洁”员工品牌。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港视察时都高兴地称赞说:“你们管理得很好,干煤不见煤尘,干矿不见矿粉,码头干干净净。”
在市环保局的帮助下,青岛港投资530多万元,将港内供热系统与市供热管网联网,对老港区实施集中供热,淘汰了43台燃煤锅炉,拆除了11座锅炉房。同时加强港口车辆尾气检测。其港口大气环境二氧化碳和烟尘含量分别以0.043mg/m3、0.279mg/m3的低含量,远远优于国家0.25mg/m3和0.50mg/m3的标准要求。
为实施“碧水”工程,青岛港严格落实海域环保规定,防治水域污染。每年投资60多万元,设5条专船打捞海上漂浮物。为防止船舶垃圾入海,对停泊在锚地的船舶配以专业垃圾船,对靠岸船舶,每天设专车接收垃圾。对到港油轮和船舶的压舱水,全部经港口专门建立的污水处理场处理后方可排放。污水含油浓度,通过处理,由2000~3000ppm降至3~4ppm。油轮作业全部实施围缆,并配备了现代化的防污设施和专用的环保船舶,建立了专业的防污抢险队伍,一旦发生油污可立即清除。
与此同时,青岛港还大规模实施港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绿化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港口鲜花盛开,绿草茵茵,树木成行,置身于此,令人心旷神怡,不禁使人为青岛港人这一将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清雅的旅游景点融于一体的高超手法啧啧称叹。
几年来,青岛港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300佳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首批8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之一、山东省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先进单位、青岛市环境保护先进单位、青岛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突出贡献单位、青岛市淘汰燃煤锅炉先进单位等一系列奖项。并被交通部确定为全国港口行业唯一的示范“窗口”,荣誉多多的青岛港捷报频传,成为首批荣膺“全国文明单位”。
服务社会造福职工 建幸福家园港
“增资创收,发展经济只是手段,而改善人的生活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才是人类一切行为,包括经济行为的目的。劳动者在创造财富,报效社会的同时,有权利也有义务改善自身。因为只有通过对其自身的提升——从物质到精神的——才能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和改造社会。这是社会进步原则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平原则的体现。”一直以来,以常德传为首的青岛港人的领导班子秉承这一人本主义原则,始终将“造福职工”、“营造平安和谐家园”作为奉献社会,奉献海港的使命,摆在议事日程。在抓港口发展的同时,从不忽视广大职工的衣食饱暖,并落在实处。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岛港还是一个相对落后、贫穷的地方,港口一片凋敝,人均月收入不足200元。随着企业的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日益攀升,职工的经济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十五”初职工人均月收入就达到2500多元,至“十五”末职工的年平均工资6万多元。
在提高职工收入的同时,集团更投巨资,改善职工生活环境。大到加强环保意识,净化自然环境,小至一家一户的饮食起居。“十五”期间,集团共投资2.9亿元建设装修职工候工室、办公室和驻岛宿舍,还对职工食堂进行了大力改造,全面提升饮食品质。
港口医院每年定期为职工义务检查、跟踪治疗。每年定期安排干部职工在风景优美的疗养区带薪休假两天。为老同志“冬送温暖,夏送清凉”,风雨无阻。逢年过节,不乏礼品,职工生日,必送蛋糕。
“十五” 期间,集团共转港分流近万人,无一人下岗回家,无一人被推向社会,并对所有合同到期职工续签了合同。同时,创新用工制度,将近600名优秀农民工转为合同制农民工,与城市工人享受基本相同的福利待遇。
据不完全统计,“十五” 期间,全港有近600名员工开上了私家车,3000余名职工购置了新房,300余名职工送子女出国留学。
集团以实际行动兑现了“一心为民,造福职工”的承诺,兑现了“只要愿意干,好好干,就决不撒手不管”的承诺,兑现了“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的承诺。这一人本主义的出发点,营造了港口温馨、和谐、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氛围。
一位来自沂蒙山区的农民工徐万年,2005年一年“五喜临门”:转为合同制、名列“十大员工品牌”、妻子入港当炊事员、儿子入学市北体校、自己又大幅度长工资。在一次工资改革验收座谈会上,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眼噙热泪,表示要依农家最浓重的礼节邀请集团和公司领导到家做客。其实何止徐万年,如今的青岛港人,上至离退休的耄耋老人,下至刚进港门的莘莘学子,从在港职工到农民工无不充满感恩之情,与此同时,这一感恩之情又进一步转化为报国之志,转化为争先恐后的冲天干劲。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港口精神文化生活也不乏异彩纷呈。一年一度的建港庆典、各大型纪念活动庆典、海港文化艺术节、港口体育盛会,在集团的精心策划下,档次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人气越来越旺。“十五”期间,港口每年组织大型庆典活动近十次,成为港口文化生活的一大景观。2005年,在首届青岛城市运动会上,青岛港所向披靡,以绝对优势一举取得团体总分和金牌数量“两个第一”的好成绩。同年12月初,由全国总工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职工健身操舞大赛在青岛港拉开帷幕。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和大企业的代表队260多名队员参加了大赛。青岛港一举囊括了集体健身操舞、艺术健身操舞两大类8个项目的所有桂冠。充分展示了青岛港“金牌”港口的风范。记者来到青岛港的当天正赶上青岛港一年一度的老同志运动会开幕,充分体现了青岛港领导对退居二线老同志的关爱。
繁荣的文体事业,提升了海港人的精神素养,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展现了海港人昂扬向上、蓬勃奋进的精神风貌。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富裕起来的海港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空前高涨。他们不再为个人得失斤斤计较,要争就争成就,要争就争奉献。各个岗位人才辈出,整个集团群英荟萃。涌现出以“信息专家”郭志渝为代表的20名行业专家、以“琳琳快磅”为代表的30个员工品牌、1765名创新英才和60个“三型团队”。2005年,在省交通系统和港航系统职业技能“百名十佳”技术竞赛上,来自全港7个基层单位的40名优秀选手参加了全部6个项目的竞赛,一举囊括了电动装卸司机前八名、船舶水手第一名、内燃机修理工前八名和装载机司机三名选手进入十强的骄人成绩。
2001年2月,在建设沿黄流域最大的干散货进出口基地现场,3万余人次、10万多车次自发参加义务劳动,填碎石10万方,节约资金3000万元。2005年11月,再现当年码头连体工程时火热的义务劳动场面。
与此同时,富裕起来的海港人时刻不忘“精忠报国、服务社会”的重大使命,积极参加慈善捐赠活动。2003年5月,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全体员工踊跃参加捐款活动,共捐600万元,名列全市第一。自2002年以来,向贵州、云南、宁夏等地区捐赠款项20815元,衣物99056件。
如今,一个高度统一,充满活力,物资与精神双丰收的青岛港正以其崭新的姿态屹立在胶州湾畔。
人物篇
谁主沉浮
青岛港现象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说它是奇迹,是因为青岛港人彰显于我们的并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东西,更是寓于经济神话之中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它的“三大使命”,它的“三个一代人精神”才是它奉献给世人的真正可贵的财富。追根溯源,这一巨大的精神财富才是造就今日青岛港的真正因素。
那么,引领和操纵这一精神神明的那些人,又是一些什么样的人物呢?
青岛港的掌门人
说起今日青岛港就不能不提它的掌门人——常德传。
办事认认真真、走路风风火火、开口说话总是微笑着的常德传,自1968年从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毕业后,常德传就一头扎进了青岛港,一干就是38年,将自己一生的心力奉献给了海港。从事一线装卸作业的普通工人做起,常德传先后担任过机电科技术员、副科长、科长、作业区党委书记、作业区主任;36岁时担任青岛港务局副局长;39岁任青岛港务局党委书记;1988年青岛港实行局长负责制时改任局长;2002年青岛港务局改制为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常德传改任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
1988年以来,常德传团结党政一班人,带领全港员工,自我加压,继承创新,不仅将一个陈旧落后的青岛港打造成为现代化的世界级大港、世界港口中的“21世纪的希望之港”,而且将青岛港打造成为一个育人成材的大熔炉、大学校,培养造就了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这个全国学习的典型,创出了一条振兴国有企业的成功之路,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几十年来,常德传凭着对党的事业的高度忠诚,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以及报效社会的感恩之心,潜心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其超常的工作能力,踏实的工作作风,取得了卓越成就,赢得了全港上下的普遍认同和尊重。青岛港宣传中心焦广军主任对记者说道:“我们局长对自己非常严格,工作作风一丝不苟。大事有主张,小事不含糊,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对青岛港的问题事必躬亲。” “我们局长工作安排非常满,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研究、解决问题,走路时年轻人都跟不上他的步子。”职工说道:“局长做事,总是从实际入手,从不搞假的、虚的,说话算话,说到做到。” “局长凡事为国家着想,为社会着想,为职工着想,总觉得欠国家的,欠职工的。在他的精神激励下,我们全港大刀阔斧,无怨无悔。”
凭着多年的刻苦钻研和深入思索,以及几十年国有企业的工作经验,常德传对搞好国有企业有一套自己的思路和办法。在回顾青岛港十多年的创业历程时,他总结道:“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有两条:一是决策,二是风气。决策失误,全盘皆输;风气不正,一事无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青岛港领导班子,在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青岛港自身的特点后,做出了“瞄准世界港口前沿水平,把建设新港区与改造老港区相结合,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和“以代表世界先进运输方式的集装箱业务,作为青岛港今后的发展方向”的重大决策。当时我国集装箱运输还处在起步阶段,但青岛港始终瞄准这一目标,实现了四次大的飞跃,走在了国内同行业的前面。敲开了国际航运中心的大门,为青岛港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针对专为原油出口而建,却由于无油出口而不死不活的油港问题时,常德传等领导根据对我国原油需求形势的分析,认为我国必然要大量进口原油,于是决定对码头进行返输改造,扩大功能,使得原油能进能出,同时下决心建油罐。在排除了资金不足的困难,并顶住了不被理解的流言蜚语后,用八年时间,分五期建设,终于将一个濒临废弃的码头盘活了,并成为我国最大的进口原油中转基地,成为青岛港现在的五大核心优势之一。
在谈到“风气”问题时,常德传说:“光有正确的决策是不够的,还必须以人为本,弘扬正气。没有好的风气,再好的决策也只是空中楼阁,得不到落实。
“要树立好风气,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资企业不一样,在管理机制、经营机制、职工思想观念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国有企业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员工的积极性就会充分调动和发辉起来,各项工作就会全面兴盛。十几年来,我们大力弘扬‘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的青岛港精神,深入解决‘信念、感情、珍惜、奉献’四个方面的问题。在干部队伍中大力倡导以‘一心为民,造福职工’为核心的六种风气,在职工队伍中倡导以‘岗位奉献、建功立业’为核心的五条标准,激励引导,人人都做‘德为重、信得过、靠得住’的忠诚员工。
“我们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摆脱过去空洞的说教,启发员工用鲜活的实例教育自己,开创了‘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有道德的人讲道德,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的群众性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激励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在全港营造了浓厚的崇尚先进、发展创业的氛围。
“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感到,关心职工是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以身作则是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青岛港有一条原则,就是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做决策、办事情都要以‘职工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青岛港建设成为一个充满亲情、人气旺盛的大家庭。正是通过发挥人格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和民主的力量,我们在青岛港树起了浓浓的正气,极大地促进了港口的发展。”
常德传的经验之谈,似乎是为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了的“老生常谈”,但正是这一为很多人忽视,甚至不屑的“老生常谈”,在常德传那里,却做的有声有色、大放异彩,这才是常德传真正的过人之处。经过文革以来的很多中国人,因为经历过过去太多虚假政治宣传的愚弄,只要一提起思想政治工作,就大不以为然,认为那是假、大、空。常德传的经验告诉我们,解决思想的问题仍然是解决人的最本质的问题,也是从事任一工作所不可或缺的最本质的问题。而怎样使政治思想工作摆脱空洞的说教,落在实处,化精神为物质,才是为我们所应该深思、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也正是青岛港人带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在谈到青岛港今后的发展方向时,常德传高兴地说:“我们港口需要创新,要与世界先进港口同步,世界港口已经不是过去的概念了,已开始从第二代跨入第三代。实现货物的位移、旅客的位移,这是第二代港口的一个通常的概念。第三代港口是作为物流中心、货物的集散地、贸易往来的功能而存在的。现在我们的港口要与时俱进,极力地做大做强,成为物流中心”。
常德传以其卓越的贡献成为我国首批高级职业经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中华十大管理英才、中华十大才智人物、中国企业改革创新十大杰出企业家、全国最受关注企业家、中国经营模范等国家级奖项;2005年常德传获得了中国企业管理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首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
金牌工人、金牌团队
作为国有企业的青岛港的可贵之处,抑或说作为它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独特之处和成功之处便是:它把自己变成了一所塑造人才的大学校、大熔炉。锻造出一大批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业务熟、技术棒、素质高、品行优的金牌工人。作为他们中杰出一员的许振超已被中宣部、交通部、全国总工会、人事部、山东省委联合推树为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并以电影(《金牌工人》)和各类媒体报道等方式,推介给全国,成为全国学习的楷模。
一身工装的许振超对记者说:“2004年6月21日,温家宝总理来青岛参加会议,总理来到青岛港视察工作,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振超,我是特意来看你的!’,没有想到总理这么平易近人,和我们现场的人一个不漏地握了手,总理对普通工人的这种关心,让我非常感动,我们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干得更好,多动动脑筋,多搞点创新,多研究新技术,不但在本港口能用,在其他港口也能用。”
在青岛港,许振超已不是作为一个人,而是作为一个群体的代表出现。“十五”期间,青岛港先后评选出劳模、行业专家、优秀科技人才、员工品牌、学振超“五好员工”等共记5000多人次。许振超只是其中更具代表性的一员。
许振超们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青岛港现象的必然结果,是青岛港领导班子坚持树立良好风气的必然结果;是青岛港的思想氛围和精神土壤,提供了他们成长的外在环境;是青岛港的舞台,给了他们施展自己的用武之地。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坚强不屈、顾全大局,以及崇尚作为、追求贡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正是工人阶级优良传统和优良品质的集中体现。
在青岛港,不怕无赏识,只怕不优秀。任人唯贤是他们任用人才的唯一标准。历年来,以常德传为首的领导核心,坚持从优秀党员、优秀工人、优秀知识分子中选拔领导,大力加强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干部、党员的先进模范性作用。做到一名领导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各级领导保持工人本色不变,时刻倾听职工呼声,体察职工冷暖疾苦。始终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深入劳动第一线,与职工同甘苦,共患难,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每天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加班加点,无私奉献,让职工踩着自己的脚印上班,自己踩着职工的脚印下班。逢年过节总是与一线职工打成一片。“港外过年,港内大干,群众过年,领导过关,辛苦少数人,幸福大多数”已成为青岛港人的口头禅。凡涉及切身利益的事,各级领导总是先职工,后自己,不装修办公室装修工人候工室,长工资向一线职工和科技人员倾斜,职工多次自发捐款、职代会多次通过决议,奖励集团领导,都分文不取。
试想,有这样的职工队伍,有这样的金牌团队,何愁事业不成。
青岛港的经验再次向世人昭示了人的因素始终是决定一切的最根本的因素。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英明决策、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为青岛港的腾飞创造了机遇和外部环境,那么,以“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为使命,以“三个一代人精神”即“青岛港精神”为动力武装起来的青岛港人,以常德传、许振超为代表的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型的中国工人,特别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团结在常德传周围的高觉悟、高素质的金牌团队才是造就今日青岛港的真正力量。 常德传,以及在他领导下的以许振超等一大批先进人物为代表的青岛港人的崭新面貌,已经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工人阶级的形象代言人。从他们身上我们再次看到了那种永不磨灭的东西在熠熠闪光。
节能篇
节约从点滴开始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青岛港电力能源单耗连年持续下降,十五期间,占港口能源消耗55%以上的电力能源单耗,连续四年出现6%的负增长。青岛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在港口吞吐量和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不断下降。其中,十五期间,电力能源单耗平均每年下降约6%,节电量达到3000多万千瓦时,节约资金2000多万元。
电力是港口生产的重要能源,占港口能源消耗的55%以上,进入“十五”以来,青岛港年耗电均在1亿千瓦时以上,累计用电达到 7亿千瓦时。所以,节约用电成为港口节能降耗的重要课题,青岛港建立起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从集团到公司再到每一名职工,层层制定节约目标,并将其纳入考核范围,在全集团形成了人人参与节能降耗,人人为节能降耗出主意想办法的良好氛围。
集装箱、矿石作为能源消耗的大户,自然成为节电关键对象,要求既要保持作业纪录,又要降低能耗。通常一台桥吊吊一个集装箱电能消耗2.78度,青岛港职工通过“练绝活”,不仅把桥吊每小时装卸70.3自然箱的世界纪录提高到87.67自然箱,而且由于精准的操作使无效作业和多余动作降到最低限度,设备利用率大大提高,能耗大大下降,每箱电能消耗由2.78度降为2.26度,降低18.7 %。按照每天要完成2万箱(今年全年集装箱吞吐量目标是800万标准箱)的作业计算,每天节电约10400度。通过采用智能节电器对冷藏箱进行节电技术改造,年节电740万度;通过对矿石、煤炭装卸系统再造流程、动力优化、经济运行,年节电300万度,节支216万元。2005年底,全港300多台大型电动机械设备和100多座冷藏箱插座平台安上了高精度的电度表,时刻受到严密监控。2006年,通过合理调度、科学组织生产,尽可能避峰用谷,仅此一项今年1~5月份就节约资金30多万元。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青岛港“十五”期间占港口能源消耗(指每万吨吞吐量消耗的电力)55%以上的电力能源单耗连续四年出现6%的负增长。
同时,青岛港在节油、节水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十五”期间,港口吞吐量每年跨越2000万吨台阶,五年净增1亿吨,也就是说依靠挖潜再造了一个亿吨大港;吞吐量比“九五”末翻了一番多,综合能源单耗却同比下降了21.1%,其中占港口能源消耗55%以上的电力能源单耗连续四年出现6%的负增长;今年以来,青岛港以建设“创新型港口”为目标,1—5月份完成吞吐量9198万吨,实现增收7431万元,节支1968万元,吞吐量同比增长20%,综合能源单耗却同比下降4.2%。
在每年的“人人增收一千元,人人节支一千元”群众性增收节支活动和我为港口增收节支献“金点子”等活动中,他们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改进生产工艺,再造业务流程,不断发掘降耗点。人人节约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滴油,每一分钱,大到中水,小到一根小绳、一个曲别针都多次重复利用。单是对废旧的钢丝绳回收制作绳扣或降低负荷再做利用就年节支约100万元。
节约工作中,青岛港还注重利用科学技术、自主创新推广应用节能技术、节能设备。“十五”期间表彰的3594项科技成果中, 30%以上属节能项目。仅去年就投资3亿5千多万元更新、淘汰了一大批能耗高、效率低的老旧机械设备和电力设施设备。现有机械和电气设备的节能达标率达到了98.5%以上,新建项目、新购设备的节能达标率达到了100%。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措施,使青岛港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全国设备管理先进企业,青岛市资源节约型企业、清洁生产企业、节能先进企业等荣誉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