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食品工程专业“工学交替”现状分析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p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学交替”是高职院校食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构成,亟待开展对“工学交替”实践教学现状的合理分析。高职院校应搭建创新平台,构建三方合作机制,以应对“工学交替”现存的主要问题,为高职院校实现职业化教育的目标提供实践基础。
  [关键词]工学交替 食品工程专业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233-02
  食品安全问题在最近几年频繁登上我国各大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如何有效实施《食品安全法》,合理利用社会监管机制,让更多具备安全责任意识和扎实专业技能的食品加工人才为食品行业服务则成为制约食品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为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全国一大批高校纷纷成立食品工程专业,为社会和相关企业提供合格的食品加工人才。其中,高职院校发挥其职业教育特色与实践特点的重要作用,即着重将学生培育为具备创新思维及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针对自身发展状况和专业需求,实施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1],以应对当前食品行业的诸多问题。实践教学方案中的“工学交替”就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实习实践,使“工学交替”更为科学地发挥其实践作用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拟结合高职院校食品工程专业“工学交替”的实际情况,阐述高职院校“工学交替”现存的诸多问题,解析影响“工学交替”的主要因素,以期更好地促进食品加工专业实践教育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食品工程专业“工学交替”现存问题
  (一)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难度日趋加大
  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脚步开始放缓,无论新、老食品加工生产企业都存在着同样的困扰:如果不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多数食品企业已无暇顾及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工作需求,即使有生产岗位需求的企业,也将专业技能熟练程度作为主要的用人依据。经研究[2],专业技能熟练程度是高校学生的短板,他们绝大多数都需要上岗后经过再培训方能符合企业要求。这是造就企业与学校合作困难的原因之一。此外,受经济下行的影响,部分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堪忧,已无法实现学生的实践需求;大型企业受制于生产目标的限制,主观上缺乏到校联系“工学交替”的动力,客观上不愿过多负担学生的实践成本,因此,在“工学交替”的认识上,校企合作有着较大的分歧,合作难度大,接受企业少则成为普遍现象。
  (二)工学交替计划实施效果差
  在大多数高职院校食品加工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工学交替”都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项,具备合理的教学计划。但是,实施过程要根据教学环境和企业环境不断调整,由于,具体执行起来则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工学交替”教学计划是校方依据教育需求所制定的,以学生就业实践为导向,以保证学生达到培养目标为依据,而针对企业的具体要求并不完善,同时缺乏和企业进行有效沟通[3],制定计划时必然不够全面。第二,校企双方制定用人协议时,侧重点往往倾向于企业方,对于学生的具体工作能否达到“工学交替”的目标则易忽略。第三,学生在开始“工学交替”后,大多按照企业的具体要求进行工作,很少有企业可以兼顾学生实践并满足生产任务,一般仅达到企业自身的生产要求即可,不能够有效保障学生的理论完善与实践培养。因此,工学交替计划在具体执行方面难以保证其有效实施。
  (三)指导教师参与程度不够
  食品工程专业的指导教师主要参与社会实践、专业课程实验、工学交替这几个部分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在社会实践部分和专业课程实验部分,学生们大多能够有效接受教师现场指导;但在“工学交替”这个部分,教师的教学指导存在一些弊端。首先,工学交替的教学计划灵活多变,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实践能力和经验;其次,教师数量有限而学生人数众多,学生又分布在不同的企业及不同的工作岗位,客观条件上限制了指导教师无法有效开展现场指导;再次,学生生产任务繁重,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在工作之余再接受教师指导和监督则力有未逮;最后,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环境与生产管理体制难以满足教师现场教学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只能由企业相关的培训人员代替教师完成,这些培训人员的理论知识基础参差不齐,达不到教师的指导要求。因此,指导教师在工学交替教学环节的参与程度受限于以上问题而显得相对缺乏。[4]
  二、食品工程专业工学交替的分析
  (一)搭建“专业化、自动化”的创新平台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食品工程专业“工学交替”的现状,笔者提出了构建适宜该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平台,即“专业化和自动化”。专业化是指学校在和企业商定就业协议时,要注重校方所制定教学方案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依据教学大纲的指导性意见[5],协调用人单位配合学校实践教学工作,使“工学交替”的产和学能够有机结合,更加贴近学生所学的专业。自动化是指应该构建实践平台,将用人企业信息和学生个人信息及就业意愿都公布在平台之上,并定期更新及相互推送,以促进企业和校方自动获取对方信息,增进互相间的了解。企业依据自身生产岗位需要制定用人计划,学生亦可以结合本地域食品行业现状与特色,有针对性的选择企业,同时也需要学校积极参与,为不同的食品企业制定更为适宜的工学交替方案。
  (二)构建三方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应努力构建基于“学校——企业——学生”的合作平台。学校是学生与企业沟通的桥梁,是平台的“主要载体”,承载着从“教学实践”到“实习培训”再到“输送人才”的重任。企业是合作平台的“主要用户”和“响应终端”,可以通过平台科学地制定用人岗位计划,有效地调整生产任务。学生是合作平台的“基础数据”,学生的实践质量和就业意向将直接决定用户的使用效果。学校负责工学交替的宣传、协调工作,通过平台可以补充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改善教学质量;企业负责吸收和培训专业的食品加工人才,丰富了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学生积累了实践经验,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此,三者协调发展,相互补充完善,以达到专业人才培养、输送、使用的目标。
  所以,在高职院校的今后的发展规划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头戏。[6]梳理清楚当前食品加工专业工学交替的现状,分析工学交替未来的发展态势,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保证企业的人才引进,是实现学生、高职院校、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施祝斌.高职院校有效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75-76.
  [2]杨春瑜,李次力,石彦国等.国内外高等学校食品工程专业教学对比研究[J].科教文汇,2013(252):63-64.
  [3]刘紫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08):48-49.
  [4]路焱,李杰,刘向东.冶金工程专业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14(02):91-92.
  [5]姚芳,刘靖,刘萍.培养创新型食品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121-122.
  [6]吴红艳,郭成宇,王岩.浅谈高校食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J].教育探索,2012(08):53-54.
  责任编辑:张丽
其他文献
1929年汉剧“福兴班”赴沪演出,相较新兴的京剧,汉剧的演出形式显得老旧,再加上演出策略不当,导致落败而归。“福兴班”回汉后虽仿效京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汉剧仍旧萎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