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矮星、中子星和恒星级黑洞,是由不同质量的主序星消亡后“转世”而来的,但它们的性质特点与它们的“前世”迥然不同。
让我们先来认识白矮星,它是在红巨星消亡中“转世”的。第一颗被发现的白矮星是天狼星的伴星。1834年,天文学家弗·贝塞尔在观察天空中最亮的天狼星时,发现它有周期性的扰动,表明它有一颗伴星,质量与太阳相当,但却看不到。直到1864年才被阿·克拉克找到,它的亮度只有天狼星的万分之一。1917年,瓦·亚当斯拍摄了它的光谱,发现它很白,不是原来预期的红色,表面温度在8000K以上,比太阳的表面温度高10多倍。以后陆续发现许多白矮星。在银河系中,白矮星的数量应占恒星总数的10%还多,达100多亿颗,已记录到的只 有几千颗。
白矮星的质量越大,直径越小。但质量的上限是1.4倍太阳质量。因此,它的直径一般只有几千千米,约像地球那么大,但密度却达到800千克/厘米3,比地球上密度最高的金属金和铂高40000倍。法国科学家卢米涅有一个形象的比拟,白矮星的密度相当于把埃菲尔铁塔压缩到30厘米3的体积内。由于尺度很小,所以显得很暗淡,只有用望远镜才能看得到。
新形成的白矮星,其内部温度达1亿K,由于没有热核反应提供新的能量,因发出辐射而不断降低温度,经过几十亿年的冷却,到老年时降为几百万度。白矮星到停止辐射时,将变成一颗完全看不见的黑矮星,它是一颗巨大的晶体,硬度比钻石大得多。从恒星诞生到死亡和从白矮星诞生到死亡,其时间超过宇宙目前的年龄,因此,宇宙中还没有一颗黑矮星形成。
有的白矮星也可以再度辉煌,那就是双星系统中的白矮星。由于它的巨大引力,会吞食还没有成为白矮星的伴星的物质,特别是在伴星成为红巨星时。由于双星轨道运动的离心力,被吸过来的物质不会直接落到白矮星上,而是形成一个环绕白矮星的扁平圆盘,叫吸积盘。随后到达吸积盘的物质,由于剧烈碰撞而造成局部的强烈加热,形成像恒星那样发亮的亮斑。这样的亮斑是白矮星存在的间接证据。
如果是高度磁化的双星系统中的白矮星,则不会形成吸积盘。被吸过来的物质沿磁力线落向磁极,因碰撞而发出可见光、紫外线甚至x射线,使白矮星不定期地闪烁变亮,这被称为激变变量。
双星系统中的白矮星,当表面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氢核的聚合反应。这叫外层爆发,使白矮星在几个星期内耀眼夺目。这被看作是一颗新星。有的新星在几个月后还会再次爆发。天鹅座1975新星是迄今观测到的最亮的新星之一,它曾经在3天之内亮度达到太阳亮度的100万倍。
现在再来认识中子星,它是在红超巨星消亡时“转世”的。它的表面温度虽然高达1000万K,但直径很小,只有约30千米,比白矮星还暗淡得多,在几光年之外就无法被看到。中子星的密度与原子核一样大,达1014克/厘米3,相当于一个针眼里有100万吨物质。
中子星继承了红超巨星的角动量和磁场。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由于中子星的半径较红超巨星的半径极大地缩小了,因而旋转速度极大地提高了,就像冰上运动员收拢手臂后旋转速度加快一样。同时,由于磁力线像是冻结在恒星的物质上,与星体一起旋转。当红超巨星坍缩为中子星时,磁力线就被挤缩在中子星上,磁场强度极大地增强了,达万亿高斯,是白矮星的1万倍,是人工最强磁场的3千多万倍,是太阳和地球磁场的1万亿倍。这样,高速旋转的中子星就是一台发电机。旋转速度1转/秒的中子星,可产生1016伏特的电压,而有的中子星旋转速度高达660转/秒。
中子星的强大电力能,可使其上的带电粒子克服巨大的引力而加速释放出来,这些粒子立即产生高能g射线,但它们却被强大的磁场俘获,并转变成正、负电子对。正、负电子对湮灭时又产生新的g射线,这些g射线随后又产生新的正、反电子对。这样循环翻番,直到形成强大的g射线流逃离中子星的磁场为止。从探测仪器中可以听到这种g射线流的沙沙声。
中子星的旋转要损耗能量,旋转速度会逐渐减慢。当减慢到一定数值后,脉冲式的辐射就停止了,一颗中子星熄灭了。中子星的辐射寿命一般只有几百万年。两颗相互绕转的中子星会产生强大的引力辐射(引力波),同时因能量损失而轨道衰减,3亿年后将相互碰撞,产生最后的辉煌——引力辐射爆发。
中子星的内部情况还在猜测之中,因为中子星的高温、高密度、高压强和强磁场,目前在实验室中还无法进行模拟研究。
目前已探测到几百颗中子星,其中有十几颗是相互绕转的双星中子星。据估计,银河系可能有几万颗中子星。不过,已发现的中子星绝大多数不在超新星遗迹中;同时,绝大多数超新星遗迹中又没有中子星。这是为什么,读者可以思考。
与白矮星有质量极限一样,中子星也有质量极限,其计算值为3.2倍太阳质量。因此,质量更大的主序星消亡时,“转世”出来的将是一个黑洞。关于黑洞,需要更多的笔墨来描述。我们留待下一期从容介绍。(李龙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