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素质理工类人才应具备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工科院校是工程师的摇篮,现今兴起的“3+1”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为工科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新的方略,如何构建完善的“3+1”模式成为高校学者探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3+1” 校企合作 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21世纪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高校应为社会发展服务,要将学生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怎样的,不应由高校自身去定义,而是让社会去定义。对于工科院校,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企业提供的众多岗位。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富有大学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是高校的使命之一。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3+1”校企合作模式正日益为人们所推崇,成为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模式之一。
一、“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意义
“3+1”模式是指学生在大一至大三期间按学校教学要求完成3年专业课程学习,而在大学四年期时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进行学习,其学习课程由学校和企业一起商定,并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力求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专门性应用型人才。在学生与企业确定“3+1”培养模式时,可根据需要以合约的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保障企业和学生的权益。
首先,“3+1”模式有利于学生成长。笔者认为,学生的成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知识学习和获取能力、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交际和团队合作能力。一方面,“3+1”模式引入企业教学环节,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运行,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提高了学生的对知识的把握和应用能力,也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交际和合作能力。
其次,“3+1”模式有利企业自身发展。“3+1”模式使企业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学生毕业入职前对学生进行培训,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同时,“3+1”引入产学研模式,让学校老师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去。因此,从企业角度上来看,“3+1”模式一方面满足了企业的人才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企业的需求技术突破的需要。
再者,“3+1”模式有利学校的发展。高校作为科研机构,服务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工科院校应尽可能地参与到企业技术发展和创新的第一线,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去协助企业去革新产品,助力企业发展。“3+1”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促进了校企的交流,拓展了学校的影响力。
二、工科院校“3+1”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良好的理念需要应用到实践,“3+1”模式在实践中涉及到学生、企业、学校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无规矩不成方圆,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商定合作模式。在实践中,“3+1”校企合作合作模式涉及教学模式、合作方式、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构建。
(一)“双师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3+1”模式的灵魂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1 ”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教学功底,同时必须具备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因此,必须通过自主培养、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引进的方式优化师资队伍,打造具有双师素质、双师机构的优秀教学团队。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是要在教师招聘环节增加对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要求,增大有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二是制定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去实践,积累相应的经验,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三是通过聘用企业兼职导师的方法扩大师资队伍,在“3+1”模式的实践中,一般在合作企业聘请资深的企业员工作为学生的企业导师。
(二)多元化合作模式的构建。
“3+1”模式需要综合考虑教学需求和企业实际,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多元化的合作模式。要通过多渠道紧密联系企业,寻求多方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1、融“培训+研发+外派”为一体的产学研模式。这种模式以工科院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为依托,将学生培养与产学研合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到产学研合作中,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成立融“培训+ 研发+ 外派”为一体的校企合作研发中心,构建以“3+1”为依托的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学生所学专业为依托,通过选择行业中一批生产规模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用工需求较大且社会声誉较好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将这些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将在一段时间中参加企业的生产实习。
3、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为满足专业发展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工科院校可通过与企业合作,在建立基于企业的实践基地。这些基地一方面贴近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结合学校专业教学的目标,为学生提供模拟仿真和真实岗位相结合的实践环境,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对接。
4、实施IBT(Industry Based Training or Teaching)培养。通过工科院校和企业的协商,采取基于产业需求的定制培养,通过课程与学分替代等方式开设企业定制课程,运用企业定制人才培养,为企业培养专门化人才。笔者认为,IBT培养模式是“3+1”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校企共同培育应用型人才的良好机制。
(三)多元化考核机制的构建。
“3+1”模式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因此应根据不同“3+1”教学方式采取不同的考核办法,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教学考核机制。在实践中,以下几种考核方式得到较好应用。一是实际操作能力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在学生进行企业实际操作学习实践时应用;二是报告撰写与答辩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在企业的一段时间的参观实习,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实际技能,明了企业的管理运营方式,这时通过让学生撰写报告并进行答辩,可以引导学生更多去总结和思考问题,加快对知识的掌握;三是可以采取毕业论文与企业实践相挂钩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无论对学生成长还是对企业自身都有很大帮助。总之,良好的学习实践教学方案需配合合适的考核制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三、“3+1”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学生管理机制
(一)无间隙的学生日常管理机制。
“3+1”校企合作模式的学生日常管理将涉及学校和企业两方,而学生也将往返于学校与企业之间,那么学生的日常管理将是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建立无间隙的日常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学生在校期间,日常管理工作由学校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期间,学校应指派老师带队进行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企业安排员工对学生进行管理,保障学生在企业内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学校与企业一同对学生的管理负责。
(二)完善的学生选拔与退出管理机制。
“3+1”合作模式经常会涉及到学生的定向培养方面的问题,如IBT培养模式,在上述情况,学生在进行“3+1”环节前须与企业签订毕业后到该企业工作的意向协议,旨在保障企业自身的利益。因而,采取定向培养模式的“3+1”校企合作涉及学生与企业相互选择匹配的问题。这时就要有一套完善的学生选拔与退出管理机制,规定企业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一是要在选拔环节让企业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让学生明了企业提供的职位和待遇,企业从有意愿的学生中择优选择学生;二是要规定好学生签约年限与违约风险,将违约金赔偿问题写入协议书,防止日后发生违约纠纷。
“3+1”校企合作模式是高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又一次有力探索,它结合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有突出作用。我们应当看到,“3+1”校企合作模式正在兴起,将在未来不断发展和完善。
(作者: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中山大学经济学硕士)
参考文献:
[1]王晓昕. 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2]蒋丹. 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1.
[3]周晓辉 何汉武. 地方工科院校“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实施机制改革与实践.[J]. 高教探索,2011,3.
关键词 “3+1” 校企合作 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21世纪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高校应为社会发展服务,要将学生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怎样的,不应由高校自身去定义,而是让社会去定义。对于工科院校,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企业提供的众多岗位。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富有大学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是高校的使命之一。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3+1”校企合作模式正日益为人们所推崇,成为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模式之一。
一、“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意义
“3+1”模式是指学生在大一至大三期间按学校教学要求完成3年专业课程学习,而在大学四年期时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进行学习,其学习课程由学校和企业一起商定,并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力求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专门性应用型人才。在学生与企业确定“3+1”培养模式时,可根据需要以合约的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保障企业和学生的权益。
首先,“3+1”模式有利于学生成长。笔者认为,学生的成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知识学习和获取能力、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交际和团队合作能力。一方面,“3+1”模式引入企业教学环节,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运行,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提高了学生的对知识的把握和应用能力,也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交际和合作能力。
其次,“3+1”模式有利企业自身发展。“3+1”模式使企业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学生毕业入职前对学生进行培训,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同时,“3+1”引入产学研模式,让学校老师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去。因此,从企业角度上来看,“3+1”模式一方面满足了企业的人才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企业的需求技术突破的需要。
再者,“3+1”模式有利学校的发展。高校作为科研机构,服务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工科院校应尽可能地参与到企业技术发展和创新的第一线,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去协助企业去革新产品,助力企业发展。“3+1”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促进了校企的交流,拓展了学校的影响力。
二、工科院校“3+1”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良好的理念需要应用到实践,“3+1”模式在实践中涉及到学生、企业、学校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无规矩不成方圆,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商定合作模式。在实践中,“3+1”校企合作合作模式涉及教学模式、合作方式、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构建。
(一)“双师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3+1”模式的灵魂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1 ”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教学功底,同时必须具备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因此,必须通过自主培养、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引进的方式优化师资队伍,打造具有双师素质、双师机构的优秀教学团队。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是要在教师招聘环节增加对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要求,增大有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二是制定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去实践,积累相应的经验,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三是通过聘用企业兼职导师的方法扩大师资队伍,在“3+1”模式的实践中,一般在合作企业聘请资深的企业员工作为学生的企业导师。
(二)多元化合作模式的构建。
“3+1”模式需要综合考虑教学需求和企业实际,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多元化的合作模式。要通过多渠道紧密联系企业,寻求多方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1、融“培训+研发+外派”为一体的产学研模式。这种模式以工科院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为依托,将学生培养与产学研合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到产学研合作中,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成立融“培训+ 研发+ 外派”为一体的校企合作研发中心,构建以“3+1”为依托的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学生所学专业为依托,通过选择行业中一批生产规模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用工需求较大且社会声誉较好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将这些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将在一段时间中参加企业的生产实习。
3、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为满足专业发展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工科院校可通过与企业合作,在建立基于企业的实践基地。这些基地一方面贴近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结合学校专业教学的目标,为学生提供模拟仿真和真实岗位相结合的实践环境,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对接。
4、实施IBT(Industry Based Training or Teaching)培养。通过工科院校和企业的协商,采取基于产业需求的定制培养,通过课程与学分替代等方式开设企业定制课程,运用企业定制人才培养,为企业培养专门化人才。笔者认为,IBT培养模式是“3+1”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校企共同培育应用型人才的良好机制。
(三)多元化考核机制的构建。
“3+1”模式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因此应根据不同“3+1”教学方式采取不同的考核办法,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教学考核机制。在实践中,以下几种考核方式得到较好应用。一是实际操作能力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在学生进行企业实际操作学习实践时应用;二是报告撰写与答辩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在企业的一段时间的参观实习,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实际技能,明了企业的管理运营方式,这时通过让学生撰写报告并进行答辩,可以引导学生更多去总结和思考问题,加快对知识的掌握;三是可以采取毕业论文与企业实践相挂钩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无论对学生成长还是对企业自身都有很大帮助。总之,良好的学习实践教学方案需配合合适的考核制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三、“3+1”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学生管理机制
(一)无间隙的学生日常管理机制。
“3+1”校企合作模式的学生日常管理将涉及学校和企业两方,而学生也将往返于学校与企业之间,那么学生的日常管理将是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建立无间隙的日常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学生在校期间,日常管理工作由学校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期间,学校应指派老师带队进行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企业安排员工对学生进行管理,保障学生在企业内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学校与企业一同对学生的管理负责。
(二)完善的学生选拔与退出管理机制。
“3+1”合作模式经常会涉及到学生的定向培养方面的问题,如IBT培养模式,在上述情况,学生在进行“3+1”环节前须与企业签订毕业后到该企业工作的意向协议,旨在保障企业自身的利益。因而,采取定向培养模式的“3+1”校企合作涉及学生与企业相互选择匹配的问题。这时就要有一套完善的学生选拔与退出管理机制,规定企业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一是要在选拔环节让企业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让学生明了企业提供的职位和待遇,企业从有意愿的学生中择优选择学生;二是要规定好学生签约年限与违约风险,将违约金赔偿问题写入协议书,防止日后发生违约纠纷。
“3+1”校企合作模式是高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又一次有力探索,它结合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有突出作用。我们应当看到,“3+1”校企合作模式正在兴起,将在未来不断发展和完善。
(作者: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中山大学经济学硕士)
参考文献:
[1]王晓昕. 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2]蒋丹. 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1.
[3]周晓辉 何汉武. 地方工科院校“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实施机制改革与实践.[J]. 高教探索,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