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教学模式探索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fo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是培养音乐学生综合素质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舞蹈修养是一个音乐生未来从事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素质。而目前很多大学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教学模式僵化、忽视理论教学和音乐生专业优势、课程不合理等。本文针对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差异化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差异化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音乐专业舞蹈必修课程是培养音乐专业学生全面艺术素质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1]。舞蹈才能对于一个音乐生未来从事艺术教育工作极其重要,各高校对于舞蹈课程的教学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目前,很多高校舞蹈课的教学方式还是依照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学模式,由于专业舞蹈院校的生源较为优秀,基础较好,对于其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适应,普通高校的音乐生则不太能适应。对于音乐学专业学生来说,舞蹈必修课的教学专业性过强,与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大学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以期为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提供参照价值。
  一、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大学都会设置音乐学专业和舞蹈学专业,但是舞蹈课程在这两门专业中的地位是不太的,舞蹈课程在舞蹈专业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而且专业要求高;但是舞蹈课程在音乐学专业中其地位不是很突出,其要求较低,主要是为了全面培养音乐生的艺术素养,以便于其以后更好的从事艺术教学工作。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其开课原则是全面培养音乐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音乐学生基本舞蹈理论和舞蹈技能,帮助其建立科学的专业知识结构[2]。目前,很多大学舞蹈必修课的教学现状与其开课原则相悖,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学模式僵化
  在音乐学专业中,舞蹈课程又是音乐生的必修课程。对于音乐学生来说,本身就得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修读。但是很多大学忽略了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其教学模式照搬舞蹈专业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完全按照舞蹈专业课程,教材也是舞蹈学专业教材,这对很多音乐生来说,压力极大。很多音乐生并没有舞蹈基础,舞蹈专业的课程难度较大,专业性强,对于音乐学专业学生来说,学起来十分吃力。另一方面,教师采用舞蹈专业的教学方法,音乐学专业学生往往很难接受,课程要求高,学生很难达到标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是赶课程进度,学习积极性全无,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二)重视技能教学,忽视理论基础
  舞蹈技能和舞蹈理论是密不可分的,音乐生在以后的艺术教育工作中,不仅要会教舞蹈,对于舞蹈的理论知识也要烂熟于心。现阶段,重技能而轻理论是各个大学舞蹈教学的共病。随着社会功利气息传入校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将舞蹈作为一种特长,目的仅仅在于向别人展示自己,这种错误的习气让学生觉得高超的舞蹈技巧尤为重要,于是成为了部分音乐学生过分追求舞蹈技能的动力。另外,学校在舞蹈必修课课程的设置中也是舞蹈理论课时远远少于舞蹈技能课时,这也让学生觉得舞蹈理论不是很重要,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偏差。舞蹈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每一种舞蹈都有其灵魂[3],只追求华丽的外在形式而忽略其理论内涵,这是一种激进的教学方式,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每一位音乐学生在学习舞蹈课程时,都必须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忽视音乐生专业优势
  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是为了提高音乐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培养,教学效果在于让学生了解整个专业结构体系,建立系统的专业框架,并提高学生的艺术才能[4]。很多大学现有的舞蹈必修课教学专业性和技巧性过强,对于舞蹈表演的要求极高,而这与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极为不符,忽视了音乐生的专业优势。大学统招的音乐生舞蹈基础普遍比较薄弱,但对于音乐理论的学习较为熟悉,这对于舞蹈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优势,如果学校的舞蹈必修课课程设置过分注重舞蹈的技巧学习,对于音乐生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扬长避短,才能最好地实现综合发展。
  (四)舞蹈必修课课时比例过大
  大学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的课时总的来说相对较大,与舞蹈专业的必修课课时差距不大,而且必修课门数较多,学起来十分费劲。而舞蹈选修课课时较少且门数不多,这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课程任务较重,不想学的课程多,而想学的课程学不到,会造成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下降。
  二、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教学不合理原因分析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大学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其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舞蹈必修课培养目标不明确
  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一定要求学生有多好的舞蹈表现能力和舞蹈技能,但是学生具备的舞蹈素养要能够服务于基础舞蹈教育。舞蹈专业和专业舞蹈院校其舞蹈课程是培养专业舞蹈人才,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较好的舞蹈技能,能够从事舞蹈表演工作。由于目前各类高校的舞蹈必修课培养目标的不准确,完全照搬舞蹈专业培养模式,没有能够适合音乐学专业学生教学,造成音乐专业学生学习压力大,对舞蹈的兴趣降低。笔者认为,各类高校应明确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舞蹈必修课应坚持服务基础舞蹈教育,培养符合标准的音乐工作者。
  (二)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很多大学音乐学专业的舞蹈老师多是由舞蹈专业老师代课或者聘请一些专业舞蹈院校的舞蹈老师。由于专业的舞蹈老师教学要求高,任务重,对于舞蹈的训练十分严苛,这对于很多没有基础的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难接受。甚至一些学校连舞蹈理论课的老师都没有,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舞蹈理论教学,更谈不上因材施教了。   (三)舞蹈必修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和师资力量的匮乏,必然导致舞蹈必修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首先是理论课时不足,由于舞蹈理论老师的缺乏,音乐学专业的舞蹈理论课较少,对于音乐生舞蹈理论的教育显然不够,造成学生过多的追求舞蹈技能,耗费大量时间、尽力,最后导致本末倒置;其次,舞蹈课程单一,缺乏学科特色,音乐学科与舞蹈学科课程不兼容,专业舞蹈教师的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合音乐生,造成音乐生学习效果不理想。
  (四)舞蹈必修课结构安排不合理
  很多大学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开设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而且课时安排的很满,音乐学专业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能够基本的掌握相关舞蹈理论和技能,大三、大四基本上没有舞蹈课程,经过两年的淡忘,再加上音乐学专业自身的课程学习,舞蹈素养几乎消失,毕业后,很难将舞蹈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相关的教学工作中。
  三、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差异化教学模式探索
  通过上文对大学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我们了解到音乐学专业过去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共性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特性,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一样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一样的,这不利于培养全面的艺术人才[5]。再加上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音乐生学习难度加大,学习效果不高。
  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异化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注重因材施教,以便于培养音乐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和舞蹈能力。差异化教学模式包括培养方案差异化、学生学习差异化、教师教学差异化和教学考核差异化。
  (一)培养方案差异化
  多数大学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的培养方案都是一致的,这种统一的培养方案不利于音乐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所谓培养方案差异化是指在音乐学专业实行差异化培养方案,根据音乐生入学的舞蹈基本功、舞蹈专业技能、舞蹈理论素养等指标制定不同难度的舞蹈必修课培养方案,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培养方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挖掘的潜能。培养方案的制定特别体现在舞蹈课程的安排上,大学四年都要有舞蹈课程,后两年可相应减少,舞蹈必修课的制定要有音乐学学科特色,培养学生将音乐与舞蹈融合。
  (二)学生学习差异化
  学生学习差异化是指由于音乐学生舞蹈基础差异较大,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等级,如舞蹈基础很好、舞蹈基础一般、舞蹈基础较弱等。这种划分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慢慢提高,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充分学习。这种等级划分可以在学生之间引起良好的竞争,有利于全体学生的舞蹈学习。
  (三)教师教学差异化
  教师教学差异化是指根据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讲课特点来分类。这种分类的好处是音乐学专业学生上课不会出现听不懂或者学不到东西的情况。将舞蹈教师进行分类,专业能力极强、专业能力一般和专业能力较弱,根据学生的舞蹈基础将学生分类,舞蹈基础很好、舞蹈基础一般和舞蹈基础较弱,这样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不仅可以发挥教师的特长,学生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和能力。在以后的每一学期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安排,以确保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
  (四)教学考核差异化
  音乐学专业学生由于舞蹈素养不同,对于舞蹈必修课的學习能力不同,达到的学习要求也不一样,因此,考核的内容要有所区别,否则很容易打击那些基础较差但学习很认真的同学。根据学生的特点,可以将考核内容分为舞蹈理论考核和舞蹈技能考核,每一个考核过程又可以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舞蹈理论考核注重学生在学习整个舞蹈理论课程后的理论素养,因此,期末考核占据很大比重;舞蹈技能考核注重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舞蹈技能的掌握,因此,平时考核占据很大比重。
  四、结语
  随着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高校音乐学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学生的整体素养参差不齐,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的教学模式有待改进。本文从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的教学现状出发,找出教学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并从理论上分析其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差异化教学模式,从培养方案差异化、学生学习差异化、教师教学差异化和教学考核差异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理论上看是可行的。随着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师资力量的增强,硬件设施的完善,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是完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祁智晶.本科舞蹈实践环节中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探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5.
  [2]庞懿.独立学院音乐教育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7):38-39,51.
  [3]邓晓彬.师范院校舞蹈专业课分层次教学探索与实践[J].大舞台,2015(08):188-189.
  [4]李晶.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5]赵全胜.音乐学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实施的新思路[J].大理学院学报,2004(02):49-51.
  [6]张莹.核心素养背景下高师音乐学专业艺术全科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7(07):253-254.
  作者简介:李梅(1981—),女,彝族,云南红河州红河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学前舞蹈教育。
其他文献
<正> 1 概况 济钢第三炼铁厂有3座120m~3高炉冶炼炼钢生铁(1座100m~3高炉冶炼球墨铁)。近几年我厂通过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在降低炼钢生铁含硅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998年1~5
<正> 1 前言 苏钢的高炉炼铁生产始于1958年,当时仅有一座炉容为84m~3的1号高炉,年产生铁不到3万t。现有100m~3级高炉5座,年产生铁能力为40万t,并配有2台18m~2和1台24m~2的烧
<正> 1 前言 涟钢现有5座300m~3级高炉,总容积为1735m~3,其中1号高炉329m~3,2号和5号高炉380m~3,3号和4号高炉323m~3。以往高炉为全焦冶炼,无喷煤。1996年底高炉喷煤系统建成
以褶纹冠蚌外套膜外表皮上细胞为材料,利用改良培养基础之胎牛血清和其它营养成分,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进行细胞培养,实验结果显示:细胞能贴壁生长,从第3代细胞开始培养瓶中有结晶
<正> 太钢3号高炉(1200m~3)有18个风口,2个渣口,1个铁口,3座内燃式热风炉。1998年12月27日,由于2号热风炉炉壳大面积崩裂,炉内砌体坍塌,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3号高炉休风4
以淡化前后的罗氏沼虾仔虾(体长:0.81cm&#177;0.06cm)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瞬时耗氧率,并与溶解氧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考虑水呼吸时,淡化前后的仔虾的瞬时耗氧率随溶解氧的升降而升降。同时还测
<正> 酒钢1号高炉TRT是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在80年代以总承包的方式建成投产的第一台国产TRT,1998年6月受酒钢委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运行已有十多年的1号高炉TRT设备进行技
治理主体性理论从逻辑、历史、实践等角度对法治构成支持。治理主体性来源于人之为主体并以主体身份进入社会及政治场域的基本属性,这一定性实现了对人的诸多传统状态的历史
政治与法律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密切却又相互区别的一对范畴。历史转型时期的“政治体”在功能向度上可能发生内部冲突,从而影响民众对于政治和法制、行动与
从几年来开展直接拨付的工作实际出发,立足财政评审的角度,介绍政府项目直接拨付的管理模式、管理原则,总结出在直接拨付过程中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经验技巧,为政府项目全过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