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新型农民具有明显公益性,政府责无旁贷
没有广大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现代人格的养成,就难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从谈起。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发挥自身人财物的优势,在培育和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过程中作了有益的探索。
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扶助和支持力度
培养新型农民具有明显公益性,政府责无旁贷。各级政府把培养新型农民都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还采取了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了政府扶助、农村为主、面向市场、多元化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育新型农民。同时,将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普、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为培养新型农民提高良好的物质条件;加大投入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做好示范引导,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充分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组织地把到城市务工的农民变成新型农民的孵化过程;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利益的关系,唤醒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农民加强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全面实施进村教育培训
培养新型农民需要采取面对面、手把手,方便农民的方法,尊重农民意愿,注意教育培训的基础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环翠区全面实施了进村教育培训。一是推进培训教师进村。组织培训教师进村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现场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推进媒体资源进村。综合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农村“大喇叭”和农民科技书屋等载体,将农民急需的技术、信息及时送进农村,交给农民;三是推进人才培养进村。以村为单位,制订了详细的培养计划,在每村设立了方便的集中培训点,把各类农民教育培训班办在村里、办在田间地头。
突出抓好重点人群的培养
全区农村集体经济相差较大,农民思想解放程度、科学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决定了培养新型农民不能齐头并进,必须分清主次,解决主要矛盾,注意点面结合,示范引导。一方面抓好了面向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和科学普及;另一方面着力培养五支专业农村队伍。即通过区委党校集中培训、外出参观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基层组织负责人,带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通过科技下乡、大专院校代培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员,带头使用和传播先进农业技术;通过重点指导等手段培养了一大批种养能手,让他们率先发家致富,从而带动广大农民共同富裕;通过制定政策,帮助解决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问题,扶持了一大批经营能人,兴办实体,繁荣农村市场,形成了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村产业群体;通过举办培训班、技能比赛等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农村发展建设各领域的能工巧匠,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面貌。
为农村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
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科技文化环境是提高农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的必要条件。该区组织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创作出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业发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和大众文化产品,为广大农民提供丰富多彩、品质优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利用各村多媒体远程教学、村镇文化站、图书室、阅报栏、电影放映点以及农民夜校、镇党校等阵地,为农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抓好了学习型农村的建设,通过抓好农业行业协会、学习型农户、学习型企业等组织的建设,同时发挥农村妇女组织、农村志愿者的作用,努力在全区农村形成了学习的风气、实践的风气,为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打造了平台。(作者系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没有广大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现代人格的养成,就难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从谈起。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发挥自身人财物的优势,在培育和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过程中作了有益的探索。
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扶助和支持力度
培养新型农民具有明显公益性,政府责无旁贷。各级政府把培养新型农民都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还采取了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了政府扶助、农村为主、面向市场、多元化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育新型农民。同时,将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普、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为培养新型农民提高良好的物质条件;加大投入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做好示范引导,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充分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组织地把到城市务工的农民变成新型农民的孵化过程;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利益的关系,唤醒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农民加强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全面实施进村教育培训
培养新型农民需要采取面对面、手把手,方便农民的方法,尊重农民意愿,注意教育培训的基础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环翠区全面实施了进村教育培训。一是推进培训教师进村。组织培训教师进村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现场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推进媒体资源进村。综合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农村“大喇叭”和农民科技书屋等载体,将农民急需的技术、信息及时送进农村,交给农民;三是推进人才培养进村。以村为单位,制订了详细的培养计划,在每村设立了方便的集中培训点,把各类农民教育培训班办在村里、办在田间地头。
突出抓好重点人群的培养
全区农村集体经济相差较大,农民思想解放程度、科学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决定了培养新型农民不能齐头并进,必须分清主次,解决主要矛盾,注意点面结合,示范引导。一方面抓好了面向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和科学普及;另一方面着力培养五支专业农村队伍。即通过区委党校集中培训、外出参观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基层组织负责人,带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通过科技下乡、大专院校代培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员,带头使用和传播先进农业技术;通过重点指导等手段培养了一大批种养能手,让他们率先发家致富,从而带动广大农民共同富裕;通过制定政策,帮助解决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问题,扶持了一大批经营能人,兴办实体,繁荣农村市场,形成了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村产业群体;通过举办培训班、技能比赛等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农村发展建设各领域的能工巧匠,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面貌。
为农村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
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科技文化环境是提高农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的必要条件。该区组织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创作出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业发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和大众文化产品,为广大农民提供丰富多彩、品质优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利用各村多媒体远程教学、村镇文化站、图书室、阅报栏、电影放映点以及农民夜校、镇党校等阵地,为农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抓好了学习型农村的建设,通过抓好农业行业协会、学习型农户、学习型企业等组织的建设,同时发挥农村妇女组织、农村志愿者的作用,努力在全区农村形成了学习的风气、实践的风气,为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打造了平台。(作者系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