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植被对活动层厚度变化的响应

来源 :冰川冻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ongwangyong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与多年冻土共同维系着大兴安岭地区的冷湿环境.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已发生严重退化,植被的生长也受到影响.在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设置55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采集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林下灌木生物量和落叶松胸径树龄等指标,同时借助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在区域尺度比较大片多年冻土区和岛状融区多年冻土区的植被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呼中保护区)活动层厚度的平均值为(0.47±0.14)m,保护区周边为(0.83±0.38)m,呼中保护区周边的活动层厚度大于保护区内.大片多年冻土区的活动层厚度平均值为(1.04±0.47)m,小于岛状融区多年冻土区的(1.40±0.41)m.呼中保护区和周边灌木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01.75±71.70)g·m-2和(259.10±111.14)g·m-2,胸径与树龄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20±0.08)和(0.26±0.14).大片多年冻土区和岛状融区多年冻土区林下灌木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28.31±63.33)g·m-2和(199.04±66.13)g·m-2,胸径树龄比的平均值分别为(0.30±0.13)和(0.59±0.21).活动层厚度大的区域,灌木的生物量以及落叶松胸径树龄比都大于活动层厚度小的区域,表明活动层厚度增加对灌木和乔木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EVI的结果显示岛状融区多年冻土区植被的生长状况以及植被覆盖情况好于大片多年冻土区,从区域尺度证明了多年冻土对植被生长存在限制作用.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多年冻土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以亚洲高山区为研究区,在对2000—2020年逐日MODIS积雪产品进行去云处理的基础上提取了每一水文年的积雪日数(snow-covered days,SCD)、积雪开始日期(snow onset date,SOD)、积雪结束日期(snow end date,SED)和积雪持续日数(snow duration days,SDD)等积雪物候参数,并分析了积雪物候时空动态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亚洲高山区积雪物候空间差异较大,并呈现出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研究区SED主要集中在3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雪面雨发生频次增加,致灾风险加大,认识雪面雨时空变化特征对于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新疆北部地区42个国家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气温、降水、雪深、天气现象等气象观测数据,制定降水类型、地面状态、雪深等共同判定雪面雨事件的参数化方案,进而分析新疆北部地区雪面雨日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6 a来新疆北部地区雪面雨日数以0.3 d·(10a)-1的速率呈缓慢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上,新疆北部地区雪面雨主要集中于塔城北部、伊犁河谷、乌鲁木齐河源地区,其中塔城
积雪深度的变化对地表水热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用了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中目前情景比较齐全的五个全球气候模式,通过对比新疆地区1979—2014年积雪深度长时间序列数据集,评估了气候模式在新疆地区模拟积雪深度的模拟能力,接着预估了未来不同SSPs-RCPs情景下新疆地区在2021—2040年(近期)、2041—2060年(中期)、2081—2100年(末期)相对于基准期(1995—2014年)的积雪深度变化.气温和降水对积雪深度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还分析了新疆地区到21世纪末期
大兴安岭北部是我国唯一的中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其水热特征分析对陆气能量交换、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等研究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0年期间对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站附近的湿地多年冻土开展的气温和0~2m地温和土壤含水量数据,对大兴安岭湿地多年冻土活动层的水热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多年冻土活动层内地温的变幅随深度减小,且具有滞后性.融化期地表温度高于深层地温,冻结期相反.2012年、2013年、2019年和2020年的平均融化速率分别为0.49、0.61、0.47和0.56 cm·d-1,向上平均冻结速率
为探究青藏工程走廊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分布情况,结合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沿线300个钻孔点的活动层厚度监测数据,基于年平均地表温度、平均植被指数、等效纬度、纬度、高程和含冰量等参数建立了活动层厚度的经验公式、随机森林和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活动层厚度与各预测因子间具有极强的非线性关系;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具有最高的预测精确度,拟合优度R2达到0.84.运用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和高精度遥感数据绘制活动层厚度分布图,分布图显
冰川作为固体水库以“削峰填谷”的形式显著调节径流丰枯变化,冰川的水文调节功能对于中国西北干旱区至关重要.使用现有VIC-CAS模型模拟得到中国西部寒区2014—2100年径流预估数据,从趋势和波动变化相结合的视角,基于径流变差系数法,构建了冰川水文调节指数(GlacierR),分析了9个寒区流域冰川径流变化的稳定性,详细剖析了历史时期(1971—2010年)和未来到21世纪末这些流域冰川水文调节功能的强弱变化.结果表明:历史时期及RCP2.6和RCP4.5情景下,除长江流域外,青藏高原其余流域的冰川径流减
为研究季节冻土区冻融作用对基坑工程的影响,基于考虑冰-水相变的热传导理论、考虑黏聚力的修正剑桥模型和强度折减法,建立了适用于季节冻土区基坑稳定性分析的计算平台.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试验数据对不同初始状态的基坑算例进行计算,研究季节冻土区基坑冻融前后稳定性和位移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土体冻融前后的物理力学参数对上述变化规律作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冻融作用加剧季节冻土区基坑的局部变形,且土体的初始干重度对变形规律的影响较大,但基坑的整体安全系数并未受到冻融作用的显著影响.存在一个临界干重度γd0,基坑土体的初始
新疆是亚洲中部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变化响应异常敏感,水资源问题突出,研究变暖背景下新疆的气候水文变化及面临的问题,对应对和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及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新的气候水文观测资料和相关成果,研究了新疆水文气候要素变化趋势与演变特征,探讨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961—2018年新疆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冬季升温贡献最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明显增加,夏季降水增加最显著;21世纪以来气温和降水均在高位波动,但增加幅度减缓,气候有从暖湿化向暖干化转折的迹象,干旱化趋势
以三江源东部河曲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1991—2015年气温、降水、潜在蒸散、湿润指数和牧草产量变化特征,探讨了地区干湿状况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991—2015年河曲高寒草甸潜在蒸散以3.5 mm·a-1的速率增加(P0.05)增加的趋势下,地区干湿状况基本保持平稳(多年均值为0.52),隶属于半湿润气候区.25年来牧草干重产量平均为303.7 g·m-2,并以3.0 g·m-2·a-1的速率下降.分析牧草产量与影响干湿状况的气候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气温对牧草产量影响不明显(P>0.0
寒区在我国分布广泛,且多为我国主要江河的源头区,其水循环演变会对地区乃至全国的水资源情势产生重要影响.针对寒区冻土作用下特殊的水文特性,研究选择松花江、黄河、黑河、长江、雅鲁藏布江流域内5个典型寒区流域,采用改进的WEP-L模型模拟分析了寒区径流在1960—2010年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基于水文模拟法,设计不同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情景对各寒区流域径流变化进行了归因分析.研究表明:WEP-L针对不同的寒区流域逐月径流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NSE(纳什效率系数)基本在0.7以上,相对误差控制在±15%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