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量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等精神,北京工商大学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方案,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化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出台了《北京工商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切实推进了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系列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创新与基地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与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等质量工程。通过积极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学校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不断深化,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一、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创新
学校本着“加强基础、注重复合、强化实践、突出能力、提高素质和整体优化”的原则,在“理论与实践相融、知识与能力并重、人品与才干相长”的教育观念下,确立了“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
1.注重夯实基础
在教学计划中统一设置了学科复合基础课组。校级选修课分为科学与技术等5类课组,非经管类专业学生需选修一定比例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经管类专业学生则需选修一定比例的科学与技术类课程。复合性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了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工商融合的学科交叉特点。
2.科学设置专业课
专业课由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构成,让学生在不同应用能力的组合中选择不同类型的模块课,同时注重学科交叉,注重高起点,引入学科最新的前沿知识,使专业方向宽广而柔性,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3.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注重提高选修课比例,两年来增设全校性通识教育选修课50门;每年投入近百万元专项经费,邀请百余位知名教授为本科生讲授一门本科核心课程;每学年平均开设“工商华彩”、“名家讲堂”、“院士论坛”等百余场大型系列学术讲座;加强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4.为更好地因材施教,加快优秀人才培养,学校开辟了教学改革的“试验田”,为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每年选拔优秀学生组建文科实验班和工科实验班,实行高起点、厚基础教学,并给予实验班学生在师资、教材、图书资料等各方面的优质资源和条件支持。实验班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得奖数量多、层次高,考研、就业率居前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倡导、鼓励支持学院举办各种类型的实验班。会计学院会计学全英语实验班毕业生就业适应性强,受到社会广泛欢迎,2007年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商学院、经济学院在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举办了双语实验班,是为实现各专业特色培养目标进行的有益尝试。
开展本科教育国际合作。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爱尔兰、英国、瑞典等国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实行本科教育联合培养。每年均有100名以上的学生通过“2 2”、“3 1”等模式出国学习培训,成绩合格者颁发两校学位。
在校本科生中试行双学位制。根据在校学生的需要和管理的实际可操作性,设立了工商管理、法学、英语等专业为双学位专业,为在校本科生量身定做了在校修读双学位的教学计划,为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二、专业调整和建设稳步推进
按照《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方案(试行)》精神,学校制定了《北京工商大学重点专业管理条例》、《关于加强新办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意见》等文件,根据专业建设目标,有重点地、分期分批地对现有本科专业进行规划、调整、建设和改造,重点发展了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应用学科专业。
1.专业的改造以营造品牌专业为重心
实施“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对会计学等10个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质量和基础条件较好、具有鲜明特色且有发展潜力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其中应用化学等6个专业成为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
2.注重学科专业融合
学校主动适应北京市对高新技术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需求,同时重视学科专业融合,设置具有文理渗透、工商融合的交叉专业(方向),如金融工程、保险精算、商业自动化、广告策划与经营管理等。
3.加强新专业建设
对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工程、电子商务、信息计算与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5个新专业,按照新办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进行建设,并于2007年进行了验收。
两年来,学校逐年加大经费投入,积极争取北京市专项经费,为专业建设提供保障。金融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物流管理、会计学、法学、新闻学6个专业成为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金融学、物流管理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三、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不断深入
1. 加强课程建设
学校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按照《北京工商大学“十一五”课程建设规划》,通过校级优质课程立项,按照基础课程、复合性知识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实践课程和系列课程分期分批进行建设,并按照建设目标和要求进行验收。
对数学、物理、大学英语、西方经济学、机电类基础、化学基础、电类基础等基础系列课程进行建设。
定期举办多媒体、双语课程教学竞赛,并派送教师出国进修培训。实行多媒体课件认证标准和双语课程验收标准,制定工作量倾斜政策,加强多媒体、双语课程建设。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在经管类课程中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项目模拟、沙盘训练等教学形式;在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实践等课程教学中,提出“将企业引入课堂,让学生经营企业”,以真实的企业背景作为题材,要求学生组建虚拟公司,进行市场运作、分析市场投资方向、评估投资效益、管理投资项目,全程模拟公司的投资管理过程;法学院开设模拟法庭教学庭审实务等课程,全程模拟庭审实践;传播与艺术学院将广告运作引入课堂教学,学生组建团队,按照市场真实状况分析广告定位、编制广告预算,拍摄并制作真实的广告作品,按照企业竞标要求进行提案汇报。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 注重特色教材建设
学校制定了《北京工商大学“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编写和使用适合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需要的教材,重点支持一批能反映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复合性知识课程教材和会计实验系列、大学文科实验系列、法学专业实践课程系列等特色实践教材建设,推进了教学内容创新,填补了该类教材建设的空白。
2007年以来,学校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市级精品课程4门;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2部,评为市级精品教材12部。
四、实践教学特色逐步凸显
一是按照实践教学本科4年不断线,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3个层面有机结合的思路,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本科培养方案对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工科类专业为7:3,文科类专业大幅度提升至8:2。
二是不断改进和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是建立了各种基础、专业实验室和文科实践中心、工科实践中心、数字艺术制作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搭建了实践平台。两年来,为学生开出了60余门实践课程。
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两个。近3年来,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竞赛屡获殊荣:2007年,学校荣获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一等奖;3人获得中国管理创新挑战赛全国一等奖。2008年,4人获得第四届用友高校创业者经营模拟沙盘对抗赛(北京赛区)北京市一等奖;学生参加广告类大赛获得国际性金奖3项、银奖两项,全国性广告比赛金奖1项、银奖两项,获奖数量与等级在全国高校广告、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名列前茅。
五、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学校根据发展目标和学科建设的需要,遵循师资队伍建设规律,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注重教师结构优化,提高师资队伍质量,逐步缓解了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师资队伍建设瓶颈问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先后研究制定了教师职务聘任及岗位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完善了学校人事管理制度体系。引进各类人才200多人来校工作。开展了重点学科、急需专业应届毕业生的接收选留工作,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逐步趋于科学化。
组织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双语教学培训、学历教育等各类培训,共培训教师906人次。入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6个、拔尖创新人才6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教学名师两人、中青年骨干教师5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
六、教学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学校以实施“新世纪十大教改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教学管理创新,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
1.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的基本制度
制定和完善了《北京工商大学关于加强新办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意见》等涉及教务管理、学籍管理、教材管理、实验管理、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方面的20多个管理文件,规范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2.改进教学管理手段
建立了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务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安排、成绩管理、学籍管理、考试管理、统考报名管理、毕业资格审查、网上选课、网上查询、教师网上登记成绩等关键环节的网络化管理,切实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实行全面质量监控
运用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与完善了宏观调控和组织协调等管理行为。自主开发了网上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建立了课堂教学评价、教材使用效果评价、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指导评价等8个子系统。实现了从培养方案到主要教学环节以及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等主要方面的闭环式质量监控。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
一、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创新
学校本着“加强基础、注重复合、强化实践、突出能力、提高素质和整体优化”的原则,在“理论与实践相融、知识与能力并重、人品与才干相长”的教育观念下,确立了“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
1.注重夯实基础
在教学计划中统一设置了学科复合基础课组。校级选修课分为科学与技术等5类课组,非经管类专业学生需选修一定比例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经管类专业学生则需选修一定比例的科学与技术类课程。复合性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了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工商融合的学科交叉特点。
2.科学设置专业课
专业课由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构成,让学生在不同应用能力的组合中选择不同类型的模块课,同时注重学科交叉,注重高起点,引入学科最新的前沿知识,使专业方向宽广而柔性,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3.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注重提高选修课比例,两年来增设全校性通识教育选修课50门;每年投入近百万元专项经费,邀请百余位知名教授为本科生讲授一门本科核心课程;每学年平均开设“工商华彩”、“名家讲堂”、“院士论坛”等百余场大型系列学术讲座;加强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4.为更好地因材施教,加快优秀人才培养,学校开辟了教学改革的“试验田”,为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每年选拔优秀学生组建文科实验班和工科实验班,实行高起点、厚基础教学,并给予实验班学生在师资、教材、图书资料等各方面的优质资源和条件支持。实验班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得奖数量多、层次高,考研、就业率居前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倡导、鼓励支持学院举办各种类型的实验班。会计学院会计学全英语实验班毕业生就业适应性强,受到社会广泛欢迎,2007年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商学院、经济学院在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举办了双语实验班,是为实现各专业特色培养目标进行的有益尝试。
开展本科教育国际合作。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爱尔兰、英国、瑞典等国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实行本科教育联合培养。每年均有100名以上的学生通过“2 2”、“3 1”等模式出国学习培训,成绩合格者颁发两校学位。
在校本科生中试行双学位制。根据在校学生的需要和管理的实际可操作性,设立了工商管理、法学、英语等专业为双学位专业,为在校本科生量身定做了在校修读双学位的教学计划,为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二、专业调整和建设稳步推进
按照《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方案(试行)》精神,学校制定了《北京工商大学重点专业管理条例》、《关于加强新办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意见》等文件,根据专业建设目标,有重点地、分期分批地对现有本科专业进行规划、调整、建设和改造,重点发展了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应用学科专业。
1.专业的改造以营造品牌专业为重心
实施“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对会计学等10个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质量和基础条件较好、具有鲜明特色且有发展潜力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其中应用化学等6个专业成为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
2.注重学科专业融合
学校主动适应北京市对高新技术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需求,同时重视学科专业融合,设置具有文理渗透、工商融合的交叉专业(方向),如金融工程、保险精算、商业自动化、广告策划与经营管理等。
3.加强新专业建设
对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工程、电子商务、信息计算与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5个新专业,按照新办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进行建设,并于2007年进行了验收。
两年来,学校逐年加大经费投入,积极争取北京市专项经费,为专业建设提供保障。金融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物流管理、会计学、法学、新闻学6个专业成为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金融学、物流管理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三、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不断深入
1. 加强课程建设
学校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按照《北京工商大学“十一五”课程建设规划》,通过校级优质课程立项,按照基础课程、复合性知识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实践课程和系列课程分期分批进行建设,并按照建设目标和要求进行验收。
对数学、物理、大学英语、西方经济学、机电类基础、化学基础、电类基础等基础系列课程进行建设。
定期举办多媒体、双语课程教学竞赛,并派送教师出国进修培训。实行多媒体课件认证标准和双语课程验收标准,制定工作量倾斜政策,加强多媒体、双语课程建设。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在经管类课程中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项目模拟、沙盘训练等教学形式;在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实践等课程教学中,提出“将企业引入课堂,让学生经营企业”,以真实的企业背景作为题材,要求学生组建虚拟公司,进行市场运作、分析市场投资方向、评估投资效益、管理投资项目,全程模拟公司的投资管理过程;法学院开设模拟法庭教学庭审实务等课程,全程模拟庭审实践;传播与艺术学院将广告运作引入课堂教学,学生组建团队,按照市场真实状况分析广告定位、编制广告预算,拍摄并制作真实的广告作品,按照企业竞标要求进行提案汇报。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 注重特色教材建设
学校制定了《北京工商大学“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编写和使用适合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需要的教材,重点支持一批能反映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复合性知识课程教材和会计实验系列、大学文科实验系列、法学专业实践课程系列等特色实践教材建设,推进了教学内容创新,填补了该类教材建设的空白。
2007年以来,学校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市级精品课程4门;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2部,评为市级精品教材12部。
四、实践教学特色逐步凸显
一是按照实践教学本科4年不断线,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3个层面有机结合的思路,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本科培养方案对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工科类专业为7:3,文科类专业大幅度提升至8:2。
二是不断改进和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是建立了各种基础、专业实验室和文科实践中心、工科实践中心、数字艺术制作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搭建了实践平台。两年来,为学生开出了60余门实践课程。
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两个。近3年来,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竞赛屡获殊荣:2007年,学校荣获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一等奖;3人获得中国管理创新挑战赛全国一等奖。2008年,4人获得第四届用友高校创业者经营模拟沙盘对抗赛(北京赛区)北京市一等奖;学生参加广告类大赛获得国际性金奖3项、银奖两项,全国性广告比赛金奖1项、银奖两项,获奖数量与等级在全国高校广告、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名列前茅。
五、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学校根据发展目标和学科建设的需要,遵循师资队伍建设规律,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注重教师结构优化,提高师资队伍质量,逐步缓解了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师资队伍建设瓶颈问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先后研究制定了教师职务聘任及岗位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完善了学校人事管理制度体系。引进各类人才200多人来校工作。开展了重点学科、急需专业应届毕业生的接收选留工作,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逐步趋于科学化。
组织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双语教学培训、学历教育等各类培训,共培训教师906人次。入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6个、拔尖创新人才6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教学名师两人、中青年骨干教师5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
六、教学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学校以实施“新世纪十大教改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教学管理创新,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
1.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的基本制度
制定和完善了《北京工商大学关于加强新办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意见》等涉及教务管理、学籍管理、教材管理、实验管理、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方面的20多个管理文件,规范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2.改进教学管理手段
建立了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务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安排、成绩管理、学籍管理、考试管理、统考报名管理、毕业资格审查、网上选课、网上查询、教师网上登记成绩等关键环节的网络化管理,切实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实行全面质量监控
运用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与完善了宏观调控和组织协调等管理行为。自主开发了网上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建立了课堂教学评价、教材使用效果评价、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指导评价等8个子系统。实现了从培养方案到主要教学环节以及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等主要方面的闭环式质量监控。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