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青年作家们,这个时代并不是文学最火热的时代。今天,依然笔耕不辍,不缓不急地拿出一部又一部部掷地有声的作品的作家们,除了路内、葛亮、张悦然,还有徐则臣、颜歌、张恰微、笛安......他们经历了时代的洗礼又守住了初心,是要在文学幽径上一路走到底的。
与前辈们相比,青年作家的运气可能差了点,没有赶上上世纪80、90年代文学的黄金期。那时,经历了空窗期后的大繁荣,人们对文学如饥似渴。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部主任赵萍回忆说,当时人文社每出版一部小说,出版社门口都会排起长队,书一印出来马上就被抢光了。而当下,大众娱乐形式如此多样,阅读都快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了,加上图书市场的细分,纯文学读者数量远不及从前。
可是,这些70后、80后作家们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正在经历自己的黄金时代。赵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的十四年间,一直致力于当代原创文学作品的发掘出版,曾策划编辑了毕飞宇、张炜、王刚、路内、张悦然、葛亮等作家的经典或原创作品,资历颇深,她告诉记者,三、四十岁的年纪正是作家最好的时期,“我2004年参与责编做过王刚老师的《英格力士》,也参与过毕飞宇老师的《推拿》的编辑出版工作,还有我们社出版的阿来的《尘埃落定》、李洱的《花腔》,这些都是在他们三、四十岁写出来的,经过多年的沉淀,逐渐经典化,这个年龄段的作品是没法替代的,你自己是不能重复的,过了这个阶段,你的感触认识可能全部都变了。当然每个阶段都可以写出每个阶段不同的作品。毕飞宇老师就曾经说过:三十岁的作品三十岁写,四十岁的作品四十岁写,如果我一直都是四十岁的时候,我五十岁和六十岁的作品,谁来替我写呢。”
正如赵萍所言,路内34岁时在《收获》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2016年,他43岁时出版《慈悲》,虽然同样以工厂为背景,却是个巨大转变,从写自己的青春变为写父辈故事,笔调变得更简洁克制,从伤怀到悲悯,从锋利到宽阔,从恣肆到格局更开阔了。此外,进行纯文学的创作往往需要很好的专注力和体力,三、四十岁也正是精力最旺盛的时候。“莫言写《丰乳肥臀》只花了40天,元气淋漓,一气呵成。”这是一种精力旺盛,另外一种是有持久力,大部分作家写长篇都要熬上一两年甚至更久。葛亮写《北鸢》收集了一百多万字的材料,花了七年的时间,张悦然写《茧》也花了七、八年时间,心力、体力、定力不好可真不行。
在赵萍看来,这些优秀的青年作家们继承了我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凡一部出色的,将来可被奉为经典的作品,必少不了对时代、对生活、对人准确而深刻的观照与体察,五、六十年代的作家是这样,如今受欢迎的作品亦如此。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塑造了70后青年的群像,被誉为“70后群体的小史诗”;南京作家鲁敏写城市角落微小却饱满的小人物,写“失败的大多数”,故事清简却总能撼动人心;生于四川的颜歌书写川西小镇的市井生活;从小在上海工人新村长大的张怡微,笔下多是弄堂里的“一地鸡毛”,她写的小说被评论家称为是“世情小说”……“在现实主义这条道路上,他们在进行自己很独特的挖掘和表达,我觉得作品是很有力量的。”赵萍评价说,“前段时间网上有个调查,发现很多年轻人都不了解历史,甚至都不知道“文革”了,而这些作家们是在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回望历史,借助历史打开自我,用自己的小说来表达对整个世界的观点。”
要说青年作家们最大的特点,便是每个人都个性鲜明。比如,赵萍接触下来,觉得张悦然沉默、低调而神秘,而她的笔触既绵密又酣畅;路内虽然生长于苏州,却像个北方汉子,很大气,他的文风既戏谑又厚重;葛亮古典雅致,笔下静水流深。让赵萍感受比较深的一点是年轻作家语言的当代性——他们更加决绝地抛弃了语言的各种套路化,更自由地寻找自己语言的个性和特质。简洁、克制、冷静、准确、不黏腻但层次更丰沛的语言在这一辈作家中似乎容易获得认同。“看起来好像更冷了,但是它冷中有热,是更动人的那种热。并不是说我热,我就要呼号。有时候重读某些作品会感觉情感更沉浸,渲染得会很多,作者更愿意站出来说话,作为一个叙述者更愿意在文本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这些年轻人的作品更多地通过故事的流淌去表达—些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现在不是文学最火热的时候,但青年作家们也并不缺拥趸。互联网让他们彼此联系得更紧密,让他们更容易与读者相遇。葛亮有微信公号“岛上葛亮”,张悦然也有文学阵地《鲤》,路内很早就在BBS上写小说了,“张悦然和路内就是在论坛上认识的。喜欢写作的一批年轻人,在一种新的生态里孕育出来。”赵萍感慨。与老—代作家比起来,他们更关注读者的反应,与读者有更多互动,比如参加读书沙龙活动,在微信上做访谈,在微信群中回答读者的提问;对于图书的装帧设计,他们更关心,也会参与其中,不像以前的作家全由出版社编辑拿主意。赵萍透露,2017年出版的路内的《慈悲》、葛亮的《北鸢》销量都达到了5万册,张悦然的《茧》冲破了10万册。无论是读者还是出版者,都应当庆幸,还有这么多优秀的小说家持续地为我们创造优质的作品。当品读青年作家的作品时,新一代读者在差不多的年龄和他们同处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容易有相同的经验和感触,会更有共鸣。
对于青年作家们,这也是最好的时代——因为正当年,有了一定的人生积累,对题材的探索又很敏锐,在创作上还有无限可能。“但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沉下心来。现在选择很多,既然一头扎进来了,也没什么可左顾右盼的。长篇小说需要积累,天赋是一定需要的,但还有比天赋更重要的东西,比如时间上和人生经历上的积累。所以写小说的人没有太简单的,出好的作品都要到大概三、四十岁。”赵萍如是说。
赵萍
中国人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2003年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2008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2012年担任当代文学编辑部主任。曾策划参与了《哈利·波特》系列.二十一世纪最佳外国小说,以及国内外众多各家新人作品的市场推广营销活动。一直致力手当代原创文学作品的发掘出版工作,策划编辑出版了毕飞宇,张炜.王刚,路内、张悦然、葛亮等作家的经典作品或原创新作。2016年选原题策划出版了内路的《慈悲》张悦然的《茧》、葛亮的《北鸢》等—批青年实力作家的最新原创长篇小说,参与编辑了张炜最新长篇小说《独药师》。
与前辈们相比,青年作家的运气可能差了点,没有赶上上世纪80、90年代文学的黄金期。那时,经历了空窗期后的大繁荣,人们对文学如饥似渴。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部主任赵萍回忆说,当时人文社每出版一部小说,出版社门口都会排起长队,书一印出来马上就被抢光了。而当下,大众娱乐形式如此多样,阅读都快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了,加上图书市场的细分,纯文学读者数量远不及从前。
可是,这些70后、80后作家们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正在经历自己的黄金时代。赵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的十四年间,一直致力于当代原创文学作品的发掘出版,曾策划编辑了毕飞宇、张炜、王刚、路内、张悦然、葛亮等作家的经典或原创作品,资历颇深,她告诉记者,三、四十岁的年纪正是作家最好的时期,“我2004年参与责编做过王刚老师的《英格力士》,也参与过毕飞宇老师的《推拿》的编辑出版工作,还有我们社出版的阿来的《尘埃落定》、李洱的《花腔》,这些都是在他们三、四十岁写出来的,经过多年的沉淀,逐渐经典化,这个年龄段的作品是没法替代的,你自己是不能重复的,过了这个阶段,你的感触认识可能全部都变了。当然每个阶段都可以写出每个阶段不同的作品。毕飞宇老师就曾经说过:三十岁的作品三十岁写,四十岁的作品四十岁写,如果我一直都是四十岁的时候,我五十岁和六十岁的作品,谁来替我写呢。”
正如赵萍所言,路内34岁时在《收获》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2016年,他43岁时出版《慈悲》,虽然同样以工厂为背景,却是个巨大转变,从写自己的青春变为写父辈故事,笔调变得更简洁克制,从伤怀到悲悯,从锋利到宽阔,从恣肆到格局更开阔了。此外,进行纯文学的创作往往需要很好的专注力和体力,三、四十岁也正是精力最旺盛的时候。“莫言写《丰乳肥臀》只花了40天,元气淋漓,一气呵成。”这是一种精力旺盛,另外一种是有持久力,大部分作家写长篇都要熬上一两年甚至更久。葛亮写《北鸢》收集了一百多万字的材料,花了七年的时间,张悦然写《茧》也花了七、八年时间,心力、体力、定力不好可真不行。
在赵萍看来,这些优秀的青年作家们继承了我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凡一部出色的,将来可被奉为经典的作品,必少不了对时代、对生活、对人准确而深刻的观照与体察,五、六十年代的作家是这样,如今受欢迎的作品亦如此。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塑造了70后青年的群像,被誉为“70后群体的小史诗”;南京作家鲁敏写城市角落微小却饱满的小人物,写“失败的大多数”,故事清简却总能撼动人心;生于四川的颜歌书写川西小镇的市井生活;从小在上海工人新村长大的张怡微,笔下多是弄堂里的“一地鸡毛”,她写的小说被评论家称为是“世情小说”……“在现实主义这条道路上,他们在进行自己很独特的挖掘和表达,我觉得作品是很有力量的。”赵萍评价说,“前段时间网上有个调查,发现很多年轻人都不了解历史,甚至都不知道“文革”了,而这些作家们是在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回望历史,借助历史打开自我,用自己的小说来表达对整个世界的观点。”
要说青年作家们最大的特点,便是每个人都个性鲜明。比如,赵萍接触下来,觉得张悦然沉默、低调而神秘,而她的笔触既绵密又酣畅;路内虽然生长于苏州,却像个北方汉子,很大气,他的文风既戏谑又厚重;葛亮古典雅致,笔下静水流深。让赵萍感受比较深的一点是年轻作家语言的当代性——他们更加决绝地抛弃了语言的各种套路化,更自由地寻找自己语言的个性和特质。简洁、克制、冷静、准确、不黏腻但层次更丰沛的语言在这一辈作家中似乎容易获得认同。“看起来好像更冷了,但是它冷中有热,是更动人的那种热。并不是说我热,我就要呼号。有时候重读某些作品会感觉情感更沉浸,渲染得会很多,作者更愿意站出来说话,作为一个叙述者更愿意在文本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这些年轻人的作品更多地通过故事的流淌去表达—些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现在不是文学最火热的时候,但青年作家们也并不缺拥趸。互联网让他们彼此联系得更紧密,让他们更容易与读者相遇。葛亮有微信公号“岛上葛亮”,张悦然也有文学阵地《鲤》,路内很早就在BBS上写小说了,“张悦然和路内就是在论坛上认识的。喜欢写作的一批年轻人,在一种新的生态里孕育出来。”赵萍感慨。与老—代作家比起来,他们更关注读者的反应,与读者有更多互动,比如参加读书沙龙活动,在微信上做访谈,在微信群中回答读者的提问;对于图书的装帧设计,他们更关心,也会参与其中,不像以前的作家全由出版社编辑拿主意。赵萍透露,2017年出版的路内的《慈悲》、葛亮的《北鸢》销量都达到了5万册,张悦然的《茧》冲破了10万册。无论是读者还是出版者,都应当庆幸,还有这么多优秀的小说家持续地为我们创造优质的作品。当品读青年作家的作品时,新一代读者在差不多的年龄和他们同处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容易有相同的经验和感触,会更有共鸣。
对于青年作家们,这也是最好的时代——因为正当年,有了一定的人生积累,对题材的探索又很敏锐,在创作上还有无限可能。“但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沉下心来。现在选择很多,既然一头扎进来了,也没什么可左顾右盼的。长篇小说需要积累,天赋是一定需要的,但还有比天赋更重要的东西,比如时间上和人生经历上的积累。所以写小说的人没有太简单的,出好的作品都要到大概三、四十岁。”赵萍如是说。
赵萍
中国人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2003年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2008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2012年担任当代文学编辑部主任。曾策划参与了《哈利·波特》系列.二十一世纪最佳外国小说,以及国内外众多各家新人作品的市场推广营销活动。一直致力手当代原创文学作品的发掘出版工作,策划编辑出版了毕飞宇,张炜.王刚,路内、张悦然、葛亮等作家的经典作品或原创新作。2016年选原题策划出版了内路的《慈悲》张悦然的《茧》、葛亮的《北鸢》等—批青年实力作家的最新原创长篇小说,参与编辑了张炜最新长篇小说《独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