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之光(1930-2015)是享誉20世纪人物画坛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广东揭西人,历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国画系系主任、副院长等,曾以《毛泽东主办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矿山新兵》《激扬文字》等红色主题的经典画作驰誉时,出版有《中国画人物画法》《杨之光画集》《杨之光书法集》《杨之光诗选》等。他以人物画见长,兼擅山水、花鸟,晚年因身体原因,多以书法消遣,故其书法行世甚夥。
记得在2014年1月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因举办一年一度的迎新春楹联展,笔者受主事者陈履生先生委托,到杨之光家取其创作的对联。我先是致电说明情况,得到杨之光伉俪的热情回应。我到其在广州美术学院的寓所,其夫人欧洋女士将我迎入书斋中,和杨之光先生起打开一副对联,其联文曰:“心情自得诗书味,室雅时闻翰墨香”,款署“辛卯中秋,之光书”。该对联书于2011年中秋,行笔流畅,笔墨精良,乃其精心书写之作。我代表主事者向两位老师致谢,并送给他们本自己的画册《一葫一世界:朱万章画集》。欧洋女士知道我喜好画葫芦,遂将我带到二楼,把自己创作的油画葫芦找出来给我看。杨之光先生则在一边仔细地翻看我的画册。临别时,我斗胆地提出,可否请杨老为我题一个“一葫一世界”,以资鼓励后学,同时亦可作为将来出书或做展览用。没想到,杨老连声说“好的好的,过几天来取就是”。待我回去后,第二天便接到欧洋老师打来的电话,说杨老的题字已经写好,可以随时来取。我欣喜地再次到其家中,杨老已经准备好两条写好的题字。他说,第一幅写好后,不太满意,就又写了一幅。你都拿去,如果不满意,可以撕掉再写。我说哪里哪里,已经非常好了,我一定好好珍藏,好好学习。待回家后,细审之下,题字是写在一张五言联的书房对上,挥洒自如,极为雅致。杨老因长期浸淫于诗书画中,人书俱老,故虽只言片语,亦可见其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法内涵。近日,笔者在整理所藏他于上世纪80年代所写的一通信札时,也发现其早期书法的这种特色。
信札的信封已遗失,信札书写在印有绿色“广州美术学院”字样的信笺上,书文曰:
良璧同志好!
寄奉托底小品一帧,请指正。此乃初稿,定有不妥之处,收到后希复。
致礼!
之光上,十一日。
“良璧”即宋良璧(1929-2015),广东省博物馆陶瓷鉴定专家,我的老同事,曾任广东省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长期从事陶瓷鉴定、征集与研究,编有《广东省博物馆藏陶瓷选》,著有《古陶瓷研究论集》。信中所言“托底小品一帧”,乃指杨之光赠予宋良璧的一幅小画。巧合的是,笔者曾在宋良璧寓所见过此画。该画乃是张纵68厘米、横44厘米的设色人物画,作者题识曰:“良璧正之,癸亥暮秋写舞剧文成公主印象,之光”,钤白文方印“杨之光印”。“癸亥”为1983年,据此可知此信的书写时间亦为此年。该画所写轻纱薄翼的文成公翩跹起舞,在曼妙的舞姿中尽展其长袖善舞的天赋。作者构思巧妙,用淡墨渲染其若隐若现的纱帐,人物的线条与层次不同的墨色浑然体,以红、蓝、黑三种色调表现出花枝招展、色彩斑斓的文成公主装束。虽然杨之光自谦此画乃“初稿”,实则匠心独具,将舞剧中能歌善舞的文成公主活灵活现地再现纸上。当然,为赠送此画而附写之信札,也与此画相得益彰,反映其随意潇洒的笔性,以及以画笔入书的书法风格。信中“处”“收”“希”“复”等字,如舞动的旋律,很有节奏感与韵律感,如其美轮美奂的舞女。这类书法,恐怕只能在其不为形式所约束的信札中可常见。遗憾的是,画的主人宋良璧于2015年归道山后,此画已就不知所终,只空余下纸素笺記录着这段鲜为人知的翰墨往事。
(编辑/刘星辰)
记得在2014年1月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因举办一年一度的迎新春楹联展,笔者受主事者陈履生先生委托,到杨之光家取其创作的对联。我先是致电说明情况,得到杨之光伉俪的热情回应。我到其在广州美术学院的寓所,其夫人欧洋女士将我迎入书斋中,和杨之光先生起打开一副对联,其联文曰:“心情自得诗书味,室雅时闻翰墨香”,款署“辛卯中秋,之光书”。该对联书于2011年中秋,行笔流畅,笔墨精良,乃其精心书写之作。我代表主事者向两位老师致谢,并送给他们本自己的画册《一葫一世界:朱万章画集》。欧洋女士知道我喜好画葫芦,遂将我带到二楼,把自己创作的油画葫芦找出来给我看。杨之光先生则在一边仔细地翻看我的画册。临别时,我斗胆地提出,可否请杨老为我题一个“一葫一世界”,以资鼓励后学,同时亦可作为将来出书或做展览用。没想到,杨老连声说“好的好的,过几天来取就是”。待我回去后,第二天便接到欧洋老师打来的电话,说杨老的题字已经写好,可以随时来取。我欣喜地再次到其家中,杨老已经准备好两条写好的题字。他说,第一幅写好后,不太满意,就又写了一幅。你都拿去,如果不满意,可以撕掉再写。我说哪里哪里,已经非常好了,我一定好好珍藏,好好学习。待回家后,细审之下,题字是写在一张五言联的书房对上,挥洒自如,极为雅致。杨老因长期浸淫于诗书画中,人书俱老,故虽只言片语,亦可见其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法内涵。近日,笔者在整理所藏他于上世纪80年代所写的一通信札时,也发现其早期书法的这种特色。
信札的信封已遗失,信札书写在印有绿色“广州美术学院”字样的信笺上,书文曰:
良璧同志好!
寄奉托底小品一帧,请指正。此乃初稿,定有不妥之处,收到后希复。
致礼!
之光上,十一日。
“良璧”即宋良璧(1929-2015),广东省博物馆陶瓷鉴定专家,我的老同事,曾任广东省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长期从事陶瓷鉴定、征集与研究,编有《广东省博物馆藏陶瓷选》,著有《古陶瓷研究论集》。信中所言“托底小品一帧”,乃指杨之光赠予宋良璧的一幅小画。巧合的是,笔者曾在宋良璧寓所见过此画。该画乃是张纵68厘米、横44厘米的设色人物画,作者题识曰:“良璧正之,癸亥暮秋写舞剧文成公主印象,之光”,钤白文方印“杨之光印”。“癸亥”为1983年,据此可知此信的书写时间亦为此年。该画所写轻纱薄翼的文成公翩跹起舞,在曼妙的舞姿中尽展其长袖善舞的天赋。作者构思巧妙,用淡墨渲染其若隐若现的纱帐,人物的线条与层次不同的墨色浑然体,以红、蓝、黑三种色调表现出花枝招展、色彩斑斓的文成公主装束。虽然杨之光自谦此画乃“初稿”,实则匠心独具,将舞剧中能歌善舞的文成公主活灵活现地再现纸上。当然,为赠送此画而附写之信札,也与此画相得益彰,反映其随意潇洒的笔性,以及以画笔入书的书法风格。信中“处”“收”“希”“复”等字,如舞动的旋律,很有节奏感与韵律感,如其美轮美奂的舞女。这类书法,恐怕只能在其不为形式所约束的信札中可常见。遗憾的是,画的主人宋良璧于2015年归道山后,此画已就不知所终,只空余下纸素笺記录着这段鲜为人知的翰墨往事。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