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性学习要深入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在作文课的教学中尤其要渗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语文作文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作文 创新 自主
探究性学习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当成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是与直接接受式的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生来就有一种好奇的倾向,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传统的教学多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它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而探究性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语文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
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作文教学的随意性
作文教学中,常常会见到这样一种令人深思的现象:在每学期初制定教学计划时,只是粗粗的计划写多少篇,至于写什么,怎么写,一切都不甚了了。于是,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什么时候想起来写就写,或者是什么时候没备好课就改上作文课,有时候看到一个好题目就心痒痒也来写写。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一个学期有写五六篇作文的,也有写两三篇的。作文教学的随意与无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文教学的无计划无系统必然导致教学的高耗低效甚至失败。
二、作文教学的功利性。
作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写作练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思想。中考、高考话题作文一出现,指挥棒转了,作文教学马上跟着转。于是,从初一到高三,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甚至连小学也开始出现话题作文了。试想想,这正常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话题作文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许多学生不会写有明确文体特征的文章,只会生搬硬套或是胡编乱造了。可见高中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制约了他的良性发展。
三、文本意识的约束性。
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将从事写作理论研究的理论当成教学的指导方针,强行向学生灌输了文本的条条框框,形成了诸如议论模式(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中间用并列或层进的方式论证,最后总结全文)之类的模式化作文。更有甚者,挖空心思的寻找作文的“格”,诸如“20句快速记叙文”、“15句议论文成文描红”、“排比段式散文”之类应运而生,泛滥成灾。
纵观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教学点是封闭型的,重课堂轻课外,为分数,为应试,为升学;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出题学生写,学生习作教师评。这种落后的作文教学模式使孩子们失去了广阔的时空,致使学生被动作文,心态消极,生编硬造。这种境况使他们无法撷取更生动的作文素材,因而每当作文的时候,“干瘪的作文素材仓库”使他们感到“囊中羞涩”,言之无物。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一、激发情趣,自主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常常把学生关在教室里,照老师的命题,按一定的指导程序进行写作。客观生活中许多鲜活的东西,常被传统教学所制约,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和探究的心理得不到激活,只能闭门造车,写起作文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或者空话连篇,对作文常感到索然无味。我们应该在作文教学中,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去探究有关问题后,再进行写作。这样,每一次探索,学生都有很多发现,很多收获,写起作文自然会言之不尽,兴趣盎然。如有一次我们让学生写秋天,可是我们却不曾深深的体会秋天带给我们的感觉,如果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写,看到的只是高高的书本,学生自然会无从下笔。在教学中,我就先引导学生总结文人对秋天的感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让学生看关于秋天的画面,把直观形象的画面引入课堂,再结合课外活动,让他们分组走进校园中的秋天,使秋天的人文、自然景观直接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资料和深刻的感受,自然有不少话欲倾注于笔端,写起文章言之有物、抒之有情,议之有理。
二、鼓励创新,大胆探索。
探究是一种发现性的学习,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以探究问题为载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阅读资料等方法,获得与作文内容有关的更多的信息资料,这就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不仅内容丰富生动,而且有真情实感,让人耳目一新。应该说,创新探索贯穿于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构思、作文,小组修改等。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叫是探究性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了。在探究学习中,首先要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问题和学习伙伴,再组成若干小组,进行探究。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所处的环境、个性、兴趣爱好不同,在探究中关注点也不尽相同,获得的材料感受、体验也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小组成员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要把小组成员中个人获取的信息资料与他人进行交流,以丰富大家的写作材料。同时,在向别人表述自己的感受的时候也要珍视别人的感受,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
四、关注过程,健全人格
关注过程,就是关注人的发展。我们要关注学生对写作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注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关注学法和习惯,关注学生是否尊重伙伴,能否与人合作。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发展时间,让他们自己品味、讨论、判断、交流,让他们享受学习过程的愉悦,把幸福的童年还给学生,使他们在一种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成长,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这样,他们写出来的文章才真正是为读者而写,才会有阅读的价值。
总之,探究学习完全改变了传统作文课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状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讓他们学会关注周边的现实世界,有机会走进沸腾的生活。在探究中,孩子们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那就让我们在作文教学的改革中,荡起“教”与“学”的双桨,激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作文 创新 自主
探究性学习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当成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是与直接接受式的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生来就有一种好奇的倾向,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传统的教学多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它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而探究性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语文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
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作文教学的随意性
作文教学中,常常会见到这样一种令人深思的现象:在每学期初制定教学计划时,只是粗粗的计划写多少篇,至于写什么,怎么写,一切都不甚了了。于是,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什么时候想起来写就写,或者是什么时候没备好课就改上作文课,有时候看到一个好题目就心痒痒也来写写。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一个学期有写五六篇作文的,也有写两三篇的。作文教学的随意与无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文教学的无计划无系统必然导致教学的高耗低效甚至失败。
二、作文教学的功利性。
作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写作练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思想。中考、高考话题作文一出现,指挥棒转了,作文教学马上跟着转。于是,从初一到高三,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甚至连小学也开始出现话题作文了。试想想,这正常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话题作文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许多学生不会写有明确文体特征的文章,只会生搬硬套或是胡编乱造了。可见高中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制约了他的良性发展。
三、文本意识的约束性。
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将从事写作理论研究的理论当成教学的指导方针,强行向学生灌输了文本的条条框框,形成了诸如议论模式(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中间用并列或层进的方式论证,最后总结全文)之类的模式化作文。更有甚者,挖空心思的寻找作文的“格”,诸如“20句快速记叙文”、“15句议论文成文描红”、“排比段式散文”之类应运而生,泛滥成灾。
纵观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教学点是封闭型的,重课堂轻课外,为分数,为应试,为升学;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出题学生写,学生习作教师评。这种落后的作文教学模式使孩子们失去了广阔的时空,致使学生被动作文,心态消极,生编硬造。这种境况使他们无法撷取更生动的作文素材,因而每当作文的时候,“干瘪的作文素材仓库”使他们感到“囊中羞涩”,言之无物。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一、激发情趣,自主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常常把学生关在教室里,照老师的命题,按一定的指导程序进行写作。客观生活中许多鲜活的东西,常被传统教学所制约,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和探究的心理得不到激活,只能闭门造车,写起作文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或者空话连篇,对作文常感到索然无味。我们应该在作文教学中,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去探究有关问题后,再进行写作。这样,每一次探索,学生都有很多发现,很多收获,写起作文自然会言之不尽,兴趣盎然。如有一次我们让学生写秋天,可是我们却不曾深深的体会秋天带给我们的感觉,如果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写,看到的只是高高的书本,学生自然会无从下笔。在教学中,我就先引导学生总结文人对秋天的感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让学生看关于秋天的画面,把直观形象的画面引入课堂,再结合课外活动,让他们分组走进校园中的秋天,使秋天的人文、自然景观直接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资料和深刻的感受,自然有不少话欲倾注于笔端,写起文章言之有物、抒之有情,议之有理。
二、鼓励创新,大胆探索。
探究是一种发现性的学习,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以探究问题为载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阅读资料等方法,获得与作文内容有关的更多的信息资料,这就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不仅内容丰富生动,而且有真情实感,让人耳目一新。应该说,创新探索贯穿于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构思、作文,小组修改等。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叫是探究性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了。在探究学习中,首先要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问题和学习伙伴,再组成若干小组,进行探究。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所处的环境、个性、兴趣爱好不同,在探究中关注点也不尽相同,获得的材料感受、体验也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小组成员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要把小组成员中个人获取的信息资料与他人进行交流,以丰富大家的写作材料。同时,在向别人表述自己的感受的时候也要珍视别人的感受,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
四、关注过程,健全人格
关注过程,就是关注人的发展。我们要关注学生对写作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注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关注学法和习惯,关注学生是否尊重伙伴,能否与人合作。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发展时间,让他们自己品味、讨论、判断、交流,让他们享受学习过程的愉悦,把幸福的童年还给学生,使他们在一种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成长,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这样,他们写出来的文章才真正是为读者而写,才会有阅读的价值。
总之,探究学习完全改变了传统作文课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状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讓他们学会关注周边的现实世界,有机会走进沸腾的生活。在探究中,孩子们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那就让我们在作文教学的改革中,荡起“教”与“学”的双桨,激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