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世界报告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期颐之年,许多往事都已不再清晰但是,当被问到“您还记得父亲翻译的《国际歌》吗”老人眼中闪光,高唱起来
瞿独伊(1921- ),汉族,浙江萧山人,194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华通讯社原国际新闻编辑部干部。2021年6月29日荣获“七一勋章”。
瞿独伊是瞿秋白的继女。瞿秋白英勇就义,几天后,瞿独伊才在蘇联共青团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大哭晕倒。作为革命先烈后代,当有人问起什么是父母留给她最宝贵的东西,瞿独伊的回答是爱祖国。
瞿独伊是瞿秋白的继女,在瞿独伊4岁时两人第一次见面。1925年春,杨之华、瞿秋白把瞿独伊接到上海,瞿独伊有了自己的父母,瞿秋白非常疼爱瞿独伊。
多年后,瞿独伊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在我模糊的记忆中,我的父亲瞿秋白话不多,很温和,戴着眼镜,很清瘦。母亲不让我简单地叫‘爸爸’。让我叫‘好爸爸’,我就一直这样称呼的,而他就亲切地称我‘小独伊’。在我的心目中,瞿秋白就是我的慈父。”
1928年4月,瞿秋白、周恩来提前到苏联,筹备即将召开的中共“六大”。5月下旬,杨之华携瞿独伊与罗亦农的夫人李文宜,乘船从上海秘密到大连,再改乘火车赴苏联。杨之华、李文宜化装成农妇,在过国境线时,杨之华为掩护赴莫斯科出席“六大”的一些代表,就与代表伪装成夫妇,她让瞿独伊喊他们“爸爸”,7岁的瞿独伊好奇地问妈妈:“我怎么有这么多爸爸?”杨之华听后笑了,没有回答。“六大”结束后,瞿独伊父母回国工作。考虑到带着孩子从事地下工作很不方便,他们只好将瞿独伊继续留在苏联的儿童院学习。
如今,到过“六大”驻地且健在的只剩下瞿独伊。
1935年6月,瞿秋白英勇就义。几天后,瞿独伊才在苏联共青团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后来,瞿独伊曾多次回忆当时的情景:“那年我14岁,在乌克兰的一个城市上学,同学们那天都用异常的眼光看我,我看到报纸,就大哭,后来晕倒了,教师急得给我涂香水让我醒过来。也是从报上,我才第一次知道爸爸的职务。”
虽然瞿独伊在14岁时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但是父亲影响着自己的一生。作为赓续红色基因的革命先烈后代,当有人问起什么是父母留给她最宝贵的东西,瞿独伊的回答是爱祖国。
1941年9月,杨之华化名杜宁、瞿独伊化名杜伊回国,到达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准备奔赴红色根据地延安。次年,新疆军阀盛世才公开反共,派兵软禁、逮捕了包括母女俩在内的中共在疆人员及家属150余人。在一次审讯中,敌人诱惑瞿独伊道:“你还年轻,只要答应我们,出狱后会很快给你找一份工作。”瞿独伊愤怒地回答说:“我决不单独出狱,也不会为你们工作,我们无罪!”在狱中,瞿独伊和大家一起静坐绝食,悼念难友。对于她在狱中的表现,狱方在一份报告中写道:“杜伊在苏联居住甚久,所受赤色毒素亦深。”
1946年6月10日,经中共中央营救,历尽千难万险,从新疆出狱的129人抵达延安,得到朱德、林伯渠等领导的亲自欢迎。后来毛泽东看望大家,宴请包括杨之华母女在内的人员。
在监狱的4年里,瞿独伊目睹了身边人的牺牲,旁听了共产党的组织生活,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新疆,瞿独伊就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到延安后,她与另外3位同志的入党申请很快被批准。
由于在苏联生活过13年,瞿独伊能讲一口流利的俄语。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举行。瞿独伊为苏联来华的文化艺术代表团当翻译,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大典开始后,廖承志匆匆赶过来:“独伊,快去广播台用俄语播出毛主席的宣言。”在那里,她用俄语宣读了毛泽东的宣言,让全世界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回忆起那段经历,瞿独伊说道:“能够向世界报告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觉得自己很光荣。”
1950年3月,瞿独伊与丈夫李何被派往莫斯科建立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建立的第一个驻外分社,瞿独伊夫妇也成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3月12日正逢苏联举行最高苏维埃代表选举,在前往莫斯科赴任的途中,他们在列车上采访旅客,完成了从国外发回的第一篇新闻。
刚到莫斯科,条件十分艰苦,分社只有夫妻俩,从采访、发稿、打字、抄写、译电,到日常买菜做饭,所有事情靠自己做。定薪的时候,瞿独伊说:“咱们国家现在这么困难,我们不能拿这么高的工资,我减薪700卢布。”日后根据工资定级别,瞿独伊的级别便一直不高。两人在国外发表文章所得的稿费,大多都作为党费上交。
周恩来访苏、时任中国驻苏大使张闻天举行宴会和讲话,都是由瞿独伊担任翻译。在瞿独伊夫妇回国之时,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已初具规模。1957年,瞿独伊回国,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78年,她调到新华社国际部俄文组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直至1982年离休。
“一生淡泊名利,从不向党伸手,从不搞特殊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风范。”这正是瞿独伊一生的真实写照。
2021年6月29日,在“七一勋章”颁授前的介绍视频中,瞿独伊独唱俄语《国际歌》的片段,感动了无数人。因身体原因,瞿独伊没有亲临现场,代表母亲出席颁授仪式的李晓云说:“母亲瞿独伊平凡又伟大,坚定而执着,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品格。他们用生命践行理想,用一生追随信仰。”
谈到获得“七一勋章”的感想时,瞿独伊非常激动:“感谢党中央,这是一个崇高的荣誉。这荣誉不是给我一个人的,而是颁给继承前辈遗志努力工作的那一代人的。”
瞿独伊是中国共产党同龄人。期颐之年,许多往事都已不再清晰。但当被问到“您还记得父亲翻译的《国际歌》吗”时,老人眼中闪光,高唱起来。忘记全世界,唯独记得你,那份炽热的信仰和不变的初心穿越时空,仍被铭记。
(责编/王兰馨 责校/彭思贝、李希萌 来源/《“七一勋章”获得者瞿独伊:曾被军阀囚禁 开国大典用俄语播报新中国成立》,张炎良/文,《人民日报》2021年6月30日等)
瞿独伊(1921- ),汉族,浙江萧山人,194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华通讯社原国际新闻编辑部干部。2021年6月29日荣获“七一勋章”。
瞿独伊是瞿秋白的继女。瞿秋白英勇就义,几天后,瞿独伊才在蘇联共青团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大哭晕倒。作为革命先烈后代,当有人问起什么是父母留给她最宝贵的东西,瞿独伊的回答是爱祖国。
瞿独伊是瞿秋白的继女,在瞿独伊4岁时两人第一次见面。1925年春,杨之华、瞿秋白把瞿独伊接到上海,瞿独伊有了自己的父母,瞿秋白非常疼爱瞿独伊。
多年后,瞿独伊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在我模糊的记忆中,我的父亲瞿秋白话不多,很温和,戴着眼镜,很清瘦。母亲不让我简单地叫‘爸爸’。让我叫‘好爸爸’,我就一直这样称呼的,而他就亲切地称我‘小独伊’。在我的心目中,瞿秋白就是我的慈父。”
1928年4月,瞿秋白、周恩来提前到苏联,筹备即将召开的中共“六大”。5月下旬,杨之华携瞿独伊与罗亦农的夫人李文宜,乘船从上海秘密到大连,再改乘火车赴苏联。杨之华、李文宜化装成农妇,在过国境线时,杨之华为掩护赴莫斯科出席“六大”的一些代表,就与代表伪装成夫妇,她让瞿独伊喊他们“爸爸”,7岁的瞿独伊好奇地问妈妈:“我怎么有这么多爸爸?”杨之华听后笑了,没有回答。“六大”结束后,瞿独伊父母回国工作。考虑到带着孩子从事地下工作很不方便,他们只好将瞿独伊继续留在苏联的儿童院学习。
如今,到过“六大”驻地且健在的只剩下瞿独伊。
1935年6月,瞿秋白英勇就义。几天后,瞿独伊才在苏联共青团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后来,瞿独伊曾多次回忆当时的情景:“那年我14岁,在乌克兰的一个城市上学,同学们那天都用异常的眼光看我,我看到报纸,就大哭,后来晕倒了,教师急得给我涂香水让我醒过来。也是从报上,我才第一次知道爸爸的职务。”
虽然瞿独伊在14岁时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但是父亲影响着自己的一生。作为赓续红色基因的革命先烈后代,当有人问起什么是父母留给她最宝贵的东西,瞿独伊的回答是爱祖国。
1941年9月,杨之华化名杜宁、瞿独伊化名杜伊回国,到达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准备奔赴红色根据地延安。次年,新疆军阀盛世才公开反共,派兵软禁、逮捕了包括母女俩在内的中共在疆人员及家属150余人。在一次审讯中,敌人诱惑瞿独伊道:“你还年轻,只要答应我们,出狱后会很快给你找一份工作。”瞿独伊愤怒地回答说:“我决不单独出狱,也不会为你们工作,我们无罪!”在狱中,瞿独伊和大家一起静坐绝食,悼念难友。对于她在狱中的表现,狱方在一份报告中写道:“杜伊在苏联居住甚久,所受赤色毒素亦深。”
1946年6月10日,经中共中央营救,历尽千难万险,从新疆出狱的129人抵达延安,得到朱德、林伯渠等领导的亲自欢迎。后来毛泽东看望大家,宴请包括杨之华母女在内的人员。
在监狱的4年里,瞿独伊目睹了身边人的牺牲,旁听了共产党的组织生活,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新疆,瞿独伊就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到延安后,她与另外3位同志的入党申请很快被批准。
由于在苏联生活过13年,瞿独伊能讲一口流利的俄语。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举行。瞿独伊为苏联来华的文化艺术代表团当翻译,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大典开始后,廖承志匆匆赶过来:“独伊,快去广播台用俄语播出毛主席的宣言。”在那里,她用俄语宣读了毛泽东的宣言,让全世界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回忆起那段经历,瞿独伊说道:“能够向世界报告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觉得自己很光荣。”
1950年3月,瞿独伊与丈夫李何被派往莫斯科建立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建立的第一个驻外分社,瞿独伊夫妇也成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3月12日正逢苏联举行最高苏维埃代表选举,在前往莫斯科赴任的途中,他们在列车上采访旅客,完成了从国外发回的第一篇新闻。
刚到莫斯科,条件十分艰苦,分社只有夫妻俩,从采访、发稿、打字、抄写、译电,到日常买菜做饭,所有事情靠自己做。定薪的时候,瞿独伊说:“咱们国家现在这么困难,我们不能拿这么高的工资,我减薪700卢布。”日后根据工资定级别,瞿独伊的级别便一直不高。两人在国外发表文章所得的稿费,大多都作为党费上交。
周恩来访苏、时任中国驻苏大使张闻天举行宴会和讲话,都是由瞿独伊担任翻译。在瞿独伊夫妇回国之时,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已初具规模。1957年,瞿独伊回国,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78年,她调到新华社国际部俄文组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直至1982年离休。
“一生淡泊名利,从不向党伸手,从不搞特殊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风范。”这正是瞿独伊一生的真实写照。
2021年6月29日,在“七一勋章”颁授前的介绍视频中,瞿独伊独唱俄语《国际歌》的片段,感动了无数人。因身体原因,瞿独伊没有亲临现场,代表母亲出席颁授仪式的李晓云说:“母亲瞿独伊平凡又伟大,坚定而执着,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品格。他们用生命践行理想,用一生追随信仰。”
谈到获得“七一勋章”的感想时,瞿独伊非常激动:“感谢党中央,这是一个崇高的荣誉。这荣誉不是给我一个人的,而是颁给继承前辈遗志努力工作的那一代人的。”
瞿独伊是中国共产党同龄人。期颐之年,许多往事都已不再清晰。但当被问到“您还记得父亲翻译的《国际歌》吗”时,老人眼中闪光,高唱起来。忘记全世界,唯独记得你,那份炽热的信仰和不变的初心穿越时空,仍被铭记。
(责编/王兰馨 责校/彭思贝、李希萌 来源/《“七一勋章”获得者瞿独伊:曾被军阀囚禁 开国大典用俄语播报新中国成立》,张炎良/文,《人民日报》2021年6月30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