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沿着山腰蜿蜒的石板小路,我们来到掩映在北京西山绿阴下的灰娃先生的家。
诗人灰娃本名理召,是老一代艺术大家张仃先生的夫人,灰娃为笔名。
这座藏身于树林中的北欧风格的石头房子,采石依山砌成,内敛而坚硬,是晚年张仃与灰娃一起创造的一件最大的艺术品,被他们戏称为“大鸟窝”。张仃追求中西合璧的民间风格,不要宫廷趣味、官僚趣味、土豪趣味。室内,用的、看的,尽是中西民间手工艺术,室外四季皆有常青植物,造型姿态各异其趣,这是一个诗意生活的家园,是一个适合思考和创作的地方。
张仃在2010年去世后,灰娃患上较为严重的抑郁症,友人建议她迁到城中居住,以便照应。然而,她喜欢这山间的宁静,离不开收藏着无数美好记忆的居所,近来心伤逐渐平复,医生给她减少了药量。
眼前的灰娃坐在堆满书的客厅里,气质高贵而朴素,态度和蔼可亲,虽已年近90,却显得精神饱满、思维敏捷,回忆着她和张仃的传奇一生。
12岁那年,作为左翼青年的姐姐和表姐把小灰娃从白区带到了延安,成为延安儿童艺术学院的“小革命”。他们每天学习、讨论、军训,在张仃、艾青、萧军、塞克、杜矢甲、贺绿汀等众多文艺家的教导熏陶下,接受或正在接受五四新文化思想的影响,一心创造新的社会与新的人生,追寻马列主义,追寻革命的理想,既没有权力的野心,也没有话语的烦恼,更没有出名的渴望,只是一颗颗纯朴的心,真诚、渴望美好的心灵。
言谈中,灰娃的思绪,不时飘回延安那艰苦而富有朝气的日日夜夜——“那时人们为了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建造光明、自由、民主的新社会,常常被一种使命感、崇高感鼓舞着,使精神和信仰达至升华。”
灰娃讲起一件往事——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她随解放军进入北京,并不习惯北京当时的生活。灰娃找到领导,要求回延安。领导很奇怪,问她:“你知不知道我们现在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全国的政权?”她说:“知道。”“那你知不知道延安的同志们都到了全国各地?”她说:“也知道。”领导更奇怪了:“那你回去做什么?”她说:“我就是喜欢延安。”领导告诉她:“延安许多窑洞都空了,那里还有狼,你忘了?”领导好说歹说才把年轻的灰娃留在了北京。
张仃曾对她说:“自从1949年进了城,我们这些老同志都各忙各的工作,也没有时间再照顾过你,是你自己把自己教养成了现在的样子,没有沾染一点官气、富豪气、市气……还和幼年时一样爱知识、爱文明,心里只装着一个字——美。”
灰娃喜欢和留恋的,是延安时期已经植根在她生命里的那些革命者满腔理想的崇高情怀,那种亲切的、热情的人文气氛。延安有一群与众不同的人,一群专注于理想、有着圣徒般的牺牲精神的人。而那些困苦,不仅不被他们唾弃,相反成为他们精神世界所必需的底色,没有延安的困苦,就无法衬托他们精神的超越性。灰娃也以此为根基建立了牢固的精神家园,变得强大而从容。
大自然分配给每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她常常回忆起和张仃一起看画读诗时的美好情景,张仃曾经对她说:“你的心里有许多美,写诗,就是给美的一个出口……”
读灰娃的诗,很容易被那敏锐细腻的感触、通透灵动的文字和开阔深厚的修养所牵引打动。比如——
“今年秋天是由屋檐上滴下来的……”
“鸟儿提醒人:
别忘了打理灵魂
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
……”
“斜射进来一束光,光束中
无数细粉、微尘徜徉抖颤
……
花瓣的胭脂色已衰退,想见当初,
静静开在井栏,云霞、月光为伴
露珠辉映,散发醉人的芳香
……。如今已然憔悴
陷于沉思,别具劫后残损之魅
美遭摧折,
令冥思的心灵备受侵袭;
而美之完善又何等艰难”
不知不觉,我们交谈了三个多小时,她不见倦意,抢着说话,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年轻时代。她从不曾觉得延安时期远了,它就是昨天,中间只隔了一个夜晚。
归途上,我们不住地感叹诧异:灰娃先生哪里像一位多半生都在饱受精神疾病困扰折磨的年迈老人?继而想到张仃先生的一席话:“美是符合人内心的感应和需要的,所以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均衡和慰藉……”
的确,正是因为内心深处蕴含的大美,使她在这般年纪,仍然熠熠生辉,散发出与众不同的光芒,照亮了人生。
(责编:孙展)
张仃(1917-2010),著名画家、教育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1917年出生于辽宁,1932年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1938年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后到文艺界抗敌协会,任陕甘宁边区美术家协会主席。1949年初,张仃负责开国大典和政协会议的美术设计工作,并领导设计了国徵和新中国第一批纪念邮票。1979年张仃主持了北京国际机场壁画群的总体设计并创作大型重彩壁画《哪吒闹海》,同年在北京举办个人作品展。在1983年为北京长城饭店设计并创作大型壁画《长城万里图》。
张仃70余年的艺术生涯,跨越漫画、实用美术、艺术设计、展示设计、舞台美术、动画电影、装饰绘画、壁画、中国画、书法、艺术批评、美术教育等诸多门类,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大美术家”和20世纪中国美术的“立交桥”。
诗人灰娃本名理召,是老一代艺术大家张仃先生的夫人,灰娃为笔名。
这座藏身于树林中的北欧风格的石头房子,采石依山砌成,内敛而坚硬,是晚年张仃与灰娃一起创造的一件最大的艺术品,被他们戏称为“大鸟窝”。张仃追求中西合璧的民间风格,不要宫廷趣味、官僚趣味、土豪趣味。室内,用的、看的,尽是中西民间手工艺术,室外四季皆有常青植物,造型姿态各异其趣,这是一个诗意生活的家园,是一个适合思考和创作的地方。
张仃在2010年去世后,灰娃患上较为严重的抑郁症,友人建议她迁到城中居住,以便照应。然而,她喜欢这山间的宁静,离不开收藏着无数美好记忆的居所,近来心伤逐渐平复,医生给她减少了药量。
眼前的灰娃坐在堆满书的客厅里,气质高贵而朴素,态度和蔼可亲,虽已年近90,却显得精神饱满、思维敏捷,回忆着她和张仃的传奇一生。
12岁那年,作为左翼青年的姐姐和表姐把小灰娃从白区带到了延安,成为延安儿童艺术学院的“小革命”。他们每天学习、讨论、军训,在张仃、艾青、萧军、塞克、杜矢甲、贺绿汀等众多文艺家的教导熏陶下,接受或正在接受五四新文化思想的影响,一心创造新的社会与新的人生,追寻马列主义,追寻革命的理想,既没有权力的野心,也没有话语的烦恼,更没有出名的渴望,只是一颗颗纯朴的心,真诚、渴望美好的心灵。
言谈中,灰娃的思绪,不时飘回延安那艰苦而富有朝气的日日夜夜——“那时人们为了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建造光明、自由、民主的新社会,常常被一种使命感、崇高感鼓舞着,使精神和信仰达至升华。”
灰娃讲起一件往事——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她随解放军进入北京,并不习惯北京当时的生活。灰娃找到领导,要求回延安。领导很奇怪,问她:“你知不知道我们现在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全国的政权?”她说:“知道。”“那你知不知道延安的同志们都到了全国各地?”她说:“也知道。”领导更奇怪了:“那你回去做什么?”她说:“我就是喜欢延安。”领导告诉她:“延安许多窑洞都空了,那里还有狼,你忘了?”领导好说歹说才把年轻的灰娃留在了北京。
张仃曾对她说:“自从1949年进了城,我们这些老同志都各忙各的工作,也没有时间再照顾过你,是你自己把自己教养成了现在的样子,没有沾染一点官气、富豪气、市气……还和幼年时一样爱知识、爱文明,心里只装着一个字——美。”
灰娃喜欢和留恋的,是延安时期已经植根在她生命里的那些革命者满腔理想的崇高情怀,那种亲切的、热情的人文气氛。延安有一群与众不同的人,一群专注于理想、有着圣徒般的牺牲精神的人。而那些困苦,不仅不被他们唾弃,相反成为他们精神世界所必需的底色,没有延安的困苦,就无法衬托他们精神的超越性。灰娃也以此为根基建立了牢固的精神家园,变得强大而从容。
大自然分配给每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她常常回忆起和张仃一起看画读诗时的美好情景,张仃曾经对她说:“你的心里有许多美,写诗,就是给美的一个出口……”
读灰娃的诗,很容易被那敏锐细腻的感触、通透灵动的文字和开阔深厚的修养所牵引打动。比如——
“今年秋天是由屋檐上滴下来的……”
“鸟儿提醒人:
别忘了打理灵魂
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
……”
“斜射进来一束光,光束中
无数细粉、微尘徜徉抖颤
……
花瓣的胭脂色已衰退,想见当初,
静静开在井栏,云霞、月光为伴
露珠辉映,散发醉人的芳香
……。如今已然憔悴
陷于沉思,别具劫后残损之魅
美遭摧折,
令冥思的心灵备受侵袭;
而美之完善又何等艰难”
不知不觉,我们交谈了三个多小时,她不见倦意,抢着说话,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年轻时代。她从不曾觉得延安时期远了,它就是昨天,中间只隔了一个夜晚。
归途上,我们不住地感叹诧异:灰娃先生哪里像一位多半生都在饱受精神疾病困扰折磨的年迈老人?继而想到张仃先生的一席话:“美是符合人内心的感应和需要的,所以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均衡和慰藉……”
的确,正是因为内心深处蕴含的大美,使她在这般年纪,仍然熠熠生辉,散发出与众不同的光芒,照亮了人生。
(责编:孙展)
张仃(1917-2010),著名画家、教育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1917年出生于辽宁,1932年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1938年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后到文艺界抗敌协会,任陕甘宁边区美术家协会主席。1949年初,张仃负责开国大典和政协会议的美术设计工作,并领导设计了国徵和新中国第一批纪念邮票。1979年张仃主持了北京国际机场壁画群的总体设计并创作大型重彩壁画《哪吒闹海》,同年在北京举办个人作品展。在1983年为北京长城饭店设计并创作大型壁画《长城万里图》。
张仃70余年的艺术生涯,跨越漫画、实用美术、艺术设计、展示设计、舞台美术、动画电影、装饰绘画、壁画、中国画、书法、艺术批评、美术教育等诸多门类,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大美术家”和20世纪中国美术的“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