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几年来,我在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孩子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有的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有的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有的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缺乏想象力;有的题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来提高农村孩子的作文能力呢?下面谈谈的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素材的积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诗圣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广泛的阅读,是丰富学生生活的重要途径。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我想方设法办好班里的黑板报和手抄报,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好的文章。平时让学生摘录好词好句,在报纸、杂志上看到好文章或一些名言佳句,就把它剪下来贴在摘抄本上,以供参考、学习和引用;农村学生朝夕面对着青山绿水,常有摘野果、捉小鱼的趣事,我积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把这些事记录下来,让学生从这些点滴小事中有所发现, 使身边这些小事成为写作的素材,作文时资源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另外,有趣的活动也为积累素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校园、班级文化氛围越浓厚,各类活动形式越多样,学生的精神世界就越丰富,自我表达的需求就越强烈。因此,我充分利用农村有利条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一些农家小活,体验着劳动的意义、生活的美好,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快乐,不断增强学生的写作灵感,不断地扩大了学生的写作范围,极大地丰富了写作的素材。
二、引导学生作文时紧密结合生活实际
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因此,在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注重将作文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比如结合我们村小交通便捷、环境清幽的特点,我让学生写一篇《美丽的校园》。在写之前,让他们带上纸和笔,先去观察校园,欣赏学校的美景,呼吸新鲜空气,大声畅所欲言。学生观察回来,在集体交流中,有的说:“学校的桂花开了,有的白如雪,有的黄如金,那香气真能飘到十里之外,让人神清气爽。”有的说:“我们学校的教学楼真威武,就像一个巨人拔地而起,我们在这里学习,感到无比的安全、舒畅。”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校园的美景便又呈现在了学生眼前,我适时要求:“那就把你刚才看到的、感受到的赶紧写下来吧。” 学生马上动起笔娓娓道来,没有了以前咬着笔杆冥思苦想却写不出来的现象。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习作,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综合性作业,最利学生表现自我,最能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 “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 —— 人的自尊心。 ” 因此,对学生的作文应充分肯定,就算是再差,也要挖掘闪光点。肯定和赞美的评语,能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以后写作,他就非常努力。除了在评语中加以肯定外,我还让学生自己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作文中优秀片断或词句,让学生体会成就感,不断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利用班级的黑板报定期张贴优秀作文,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能成为范文张贴,与同学交流,会感到异常兴奋和自豪。对学生作文的肯定,大大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四、锻炼学生自改能力
作文内容写得好不好,文章思想反映美不美,三分在写七分在改。修改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例写作《最美的人》写作时由于选材的不同,孩子们写出的人物不同,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有反映助人为乐的美,有反映勤奋努力的美,有反映无私奉献的美……形形色色的美不可能通过一个学生的作品来反映,但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修改,小组交流让孩子们欣赏到,感染到。指导学生进行修改、评价,不仅可以纠正文章中出现的字词句段等方面的错误与不足,还可以提高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甚至文面整洁的形式美,更使學生的思想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和熏陶,进一步提高了他们明辨是非,发现生活真、善、美的能力。
五、充分发挥教师“指”和“导”的作用
学生作文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指导是密切相关的。教师指导不是简单的包办代替,而是要真正起到“指点”和“疏导“的作用。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写作水平要比学生高得多,那么,教师怎样把自己的水平通过学生的作文体现出来呢?这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指”和“导”。任何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都是按搀、扶、放这三个步骤来实现的。当学生手拿作文题目不知所措时,教师就应该“搀”着学生,把自己丰富的写作经验过渡给学生,为学生指明一条写作道路;当然,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学生还会碰到一些困难,这时,教师要“扶”着学生,为学生排除困难,疏通道路;在“搀”和“扶”的基础上,还要会“放”,要充分放手让学生动脑筋自由地去想去写,使之思维得以练习。综合搀、扶、放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教师指导写作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了“指”和“导”的作用,把学生搀稳了,扶正了,放开了,才能使他们走上自己的写作轨道,发挥最佳的写作水平。
六、调整学生心理,诱导其身心融入
因为作文本身固有的难度和学生写作水平的个性差异等原因,不少学生经常会产生某些心理障碍,从而影响作文水平的提高。这些心理障碍大致有:自卑心理、畏惧心理、无所谓心理、速胜心理等。要针对其心理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逐一消除。使学生真正理解:畏惧、自卑大可不必;只要努力写作,全身心融入,又能注重运用以上巧妙方法,定会有长足进步;无所谓和自大是一种盲目思想的表现,是一种错误思想的熟悉,作文是一种技能,多练就会进步;速胜心理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急燥心理,作文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表达项目,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具备多方面和综合能力。
总之,要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水平不是轻巧的事。它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没有什么“诀窍”。只有在家长、老师耐心的引导下和学生自己认真地去读书,精细地去观察,深入地去思考,刻苦地去积累和写作,反复地去琢磨,坚持不懈,才会熟能生巧,下笔“有神”。
一、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素材的积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诗圣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广泛的阅读,是丰富学生生活的重要途径。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我想方设法办好班里的黑板报和手抄报,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好的文章。平时让学生摘录好词好句,在报纸、杂志上看到好文章或一些名言佳句,就把它剪下来贴在摘抄本上,以供参考、学习和引用;农村学生朝夕面对着青山绿水,常有摘野果、捉小鱼的趣事,我积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把这些事记录下来,让学生从这些点滴小事中有所发现, 使身边这些小事成为写作的素材,作文时资源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另外,有趣的活动也为积累素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校园、班级文化氛围越浓厚,各类活动形式越多样,学生的精神世界就越丰富,自我表达的需求就越强烈。因此,我充分利用农村有利条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一些农家小活,体验着劳动的意义、生活的美好,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快乐,不断增强学生的写作灵感,不断地扩大了学生的写作范围,极大地丰富了写作的素材。
二、引导学生作文时紧密结合生活实际
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因此,在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注重将作文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比如结合我们村小交通便捷、环境清幽的特点,我让学生写一篇《美丽的校园》。在写之前,让他们带上纸和笔,先去观察校园,欣赏学校的美景,呼吸新鲜空气,大声畅所欲言。学生观察回来,在集体交流中,有的说:“学校的桂花开了,有的白如雪,有的黄如金,那香气真能飘到十里之外,让人神清气爽。”有的说:“我们学校的教学楼真威武,就像一个巨人拔地而起,我们在这里学习,感到无比的安全、舒畅。”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校园的美景便又呈现在了学生眼前,我适时要求:“那就把你刚才看到的、感受到的赶紧写下来吧。” 学生马上动起笔娓娓道来,没有了以前咬着笔杆冥思苦想却写不出来的现象。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习作,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综合性作业,最利学生表现自我,最能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 “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 —— 人的自尊心。 ” 因此,对学生的作文应充分肯定,就算是再差,也要挖掘闪光点。肯定和赞美的评语,能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以后写作,他就非常努力。除了在评语中加以肯定外,我还让学生自己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作文中优秀片断或词句,让学生体会成就感,不断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利用班级的黑板报定期张贴优秀作文,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能成为范文张贴,与同学交流,会感到异常兴奋和自豪。对学生作文的肯定,大大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四、锻炼学生自改能力
作文内容写得好不好,文章思想反映美不美,三分在写七分在改。修改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例写作《最美的人》写作时由于选材的不同,孩子们写出的人物不同,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有反映助人为乐的美,有反映勤奋努力的美,有反映无私奉献的美……形形色色的美不可能通过一个学生的作品来反映,但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修改,小组交流让孩子们欣赏到,感染到。指导学生进行修改、评价,不仅可以纠正文章中出现的字词句段等方面的错误与不足,还可以提高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甚至文面整洁的形式美,更使學生的思想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和熏陶,进一步提高了他们明辨是非,发现生活真、善、美的能力。
五、充分发挥教师“指”和“导”的作用
学生作文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指导是密切相关的。教师指导不是简单的包办代替,而是要真正起到“指点”和“疏导“的作用。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写作水平要比学生高得多,那么,教师怎样把自己的水平通过学生的作文体现出来呢?这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指”和“导”。任何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都是按搀、扶、放这三个步骤来实现的。当学生手拿作文题目不知所措时,教师就应该“搀”着学生,把自己丰富的写作经验过渡给学生,为学生指明一条写作道路;当然,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学生还会碰到一些困难,这时,教师要“扶”着学生,为学生排除困难,疏通道路;在“搀”和“扶”的基础上,还要会“放”,要充分放手让学生动脑筋自由地去想去写,使之思维得以练习。综合搀、扶、放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教师指导写作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了“指”和“导”的作用,把学生搀稳了,扶正了,放开了,才能使他们走上自己的写作轨道,发挥最佳的写作水平。
六、调整学生心理,诱导其身心融入
因为作文本身固有的难度和学生写作水平的个性差异等原因,不少学生经常会产生某些心理障碍,从而影响作文水平的提高。这些心理障碍大致有:自卑心理、畏惧心理、无所谓心理、速胜心理等。要针对其心理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逐一消除。使学生真正理解:畏惧、自卑大可不必;只要努力写作,全身心融入,又能注重运用以上巧妙方法,定会有长足进步;无所谓和自大是一种盲目思想的表现,是一种错误思想的熟悉,作文是一种技能,多练就会进步;速胜心理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急燥心理,作文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表达项目,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具备多方面和综合能力。
总之,要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水平不是轻巧的事。它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没有什么“诀窍”。只有在家长、老师耐心的引导下和学生自己认真地去读书,精细地去观察,深入地去思考,刻苦地去积累和写作,反复地去琢磨,坚持不懈,才会熟能生巧,下笔“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