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杜布菲(1901—1985),法国画家、雕刻家和版画家。出生于法国富裕的酒商家庭,在法国朱利安学习传统绘画。在20世纪30到40年代主要经营葡萄酒事业,1942年重新开始投身绘画事业。杜布菲初期的作品大多是畸形人物,具有疯狂、原始、力量等特点。杜布菲经常一段时间里画一个单一的主题或几个相关的主题。1953年—1961年被称为他的“非形象”时期,几乎完全是抽象画。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具象的画产生,直到1961年、1962年,他的新系列“巴黎马戏团”诞生。本文将对让·杜布菲的“非形象画”阶段加以研究。
关键词:让·杜布菲 非形象画 研究
一、“非形象画”前期(1949—1953)
杜布菲在1950年创作的女子军团水墨画系列,标志着他的绘画风格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种密集的绘画风格也受到了布吕特和外来艺术的密集作品的影响。1953年1月,杜布菲在纽约开始了新绘画风格——《光辉大地》。这些作品主要是用钢笔或芦苇笔(用来改变线条的厚度)画出的线性网络。艺术家将其描述为“精神游荡”,这些作品来自超现实主义的自动性。
二、“非形象画”中期(1953—1958)
在20世纪50年代,有两种技术主导了杜布菲的紙上作品:拼贴和压按。印痕、被油墨浸透的碎片压印的大纸张以及两种组合而成的复杂的艺术品是在三个时间段里完成的。一是1953年10月到1954年5月(巴黎)。他创作了第一批20张左右(约6×4英寸)的节日卡片。以高对比度的印痕为主,这些印痕的边缘是直硬的,看起来像滴了一层又一层的黑色墨水,混合着细腻的纹理和黑色的线条。据资料分析,在此期间所代表的印记材料包括颗粒物质(如砂或尘)、纺织品和线等。二是1955年2月到11月(旺斯)。他加入了植物标本和具有几何网格状图案的材料碎片。作品的主题更加离散,具有明显的白色光晕,同时加入了更多的几何组合元素。三是1956年10月到1957年3月(巴黎和旺斯)。这个阶段是他压印技术的巅峰。他受到大象皮肤的影响,在白色纹理的褶皱纸张上运用滴、溅的手法,精致的织物模式,线性网络,几何图案等。
平板印刷与所谓的“文字学绘画”的精神是相同的。平板印刷出的图像中永远不会出现具有精确轮廓的物体,它们不受轮廓线和所有确定的形式的限制。杜布菲曾表明他不关心“有趣的”表面现象,而是在可能大的范围内呈现自然现象。例如土壤、墙、石头、旧箱子、皮肤等。在彩色的平板印刷中,杜布菲试图消除显现现实背后的一切客观事物的痕迹。他建立了一个无限变化的宇宙,让观众意识到他所生活的完全是普通的日常环境。通过使用一种非传统的技术方法——表面几乎是自发地由斑点和水滴构成的——他将一种极其生动的、完全均匀的纹理付诸行动。它可以被视为一个由无穷多个微小部分组成的微观世界的隐喻——同样也可以是一个宏观的世界。通过这种方式,他达到了他的最终目的——“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有生命的和闪烁的,就可能适合描绘一小块土地,但也唤起各种不确定的纹理,甚至星系和星云”的现象。
三、“非形象画”后期(1958—1961)
20世纪50年代末,杜布菲对物质和质地的兴趣促使他创作了较为抽象的画作。这些画的特点是复杂的图案和大量的圆点在纸的边缘。一些是用钢笔和墨水做的,另外一些是用褶皱的银纸涂上墨水或油漆。它们的图像显示了宇宙世界碎片的微观图像。当引入数字时,它们似乎漂浮在失重的环境中。《石头抄写》和《寻找石头的人》等作品揭示了杜布菲在视觉上对丰富的矿物世界的关注。
杜布菲将类似的图像中剪下来的碎片和痕迹拼贴在一起,创造出以胡须为主题的拼贴画。那些假定拥有胡须的人的头部和半身像被降到完全次要的地位。这些纪念性人物既滑稽又庄重,在木偶和古代哲学家或《圣经》先知之间摇摆不定。在这些作品中,自然成为绘画的重要材料,因为杜布菲将树叶、茎秆和花朵排列成人物和风景,而这些人物和风景的美来自于头脑的文字成分和梦幻意象。
杜布菲的“非形象”绘画表面由点、线和不规则分布的短笔画来构成。在构图上排除了复杂的物像。绘画表达的重点是物质本身和纹理感觉,在最广阔的意义上获得物质的外观和感觉,从而转化为精神观念。这种绘画表现出一种不确定、平静、活力、和平的感觉,将所有的东西看作同一种物质。他努力使不确定的、无限的、无边界的形式,作为动态内在表现在画面本身。表达的模糊性、绘画的复杂性以及丰富的色彩细微差别,构成了这个周期中所有画布的特殊强度。
(作者简介:许晴,女,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绘画艺术创作与理论)(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关键词:让·杜布菲 非形象画 研究
一、“非形象画”前期(1949—1953)
杜布菲在1950年创作的女子军团水墨画系列,标志着他的绘画风格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种密集的绘画风格也受到了布吕特和外来艺术的密集作品的影响。1953年1月,杜布菲在纽约开始了新绘画风格——《光辉大地》。这些作品主要是用钢笔或芦苇笔(用来改变线条的厚度)画出的线性网络。艺术家将其描述为“精神游荡”,这些作品来自超现实主义的自动性。
二、“非形象画”中期(1953—1958)
在20世纪50年代,有两种技术主导了杜布菲的紙上作品:拼贴和压按。印痕、被油墨浸透的碎片压印的大纸张以及两种组合而成的复杂的艺术品是在三个时间段里完成的。一是1953年10月到1954年5月(巴黎)。他创作了第一批20张左右(约6×4英寸)的节日卡片。以高对比度的印痕为主,这些印痕的边缘是直硬的,看起来像滴了一层又一层的黑色墨水,混合着细腻的纹理和黑色的线条。据资料分析,在此期间所代表的印记材料包括颗粒物质(如砂或尘)、纺织品和线等。二是1955年2月到11月(旺斯)。他加入了植物标本和具有几何网格状图案的材料碎片。作品的主题更加离散,具有明显的白色光晕,同时加入了更多的几何组合元素。三是1956年10月到1957年3月(巴黎和旺斯)。这个阶段是他压印技术的巅峰。他受到大象皮肤的影响,在白色纹理的褶皱纸张上运用滴、溅的手法,精致的织物模式,线性网络,几何图案等。
平板印刷与所谓的“文字学绘画”的精神是相同的。平板印刷出的图像中永远不会出现具有精确轮廓的物体,它们不受轮廓线和所有确定的形式的限制。杜布菲曾表明他不关心“有趣的”表面现象,而是在可能大的范围内呈现自然现象。例如土壤、墙、石头、旧箱子、皮肤等。在彩色的平板印刷中,杜布菲试图消除显现现实背后的一切客观事物的痕迹。他建立了一个无限变化的宇宙,让观众意识到他所生活的完全是普通的日常环境。通过使用一种非传统的技术方法——表面几乎是自发地由斑点和水滴构成的——他将一种极其生动的、完全均匀的纹理付诸行动。它可以被视为一个由无穷多个微小部分组成的微观世界的隐喻——同样也可以是一个宏观的世界。通过这种方式,他达到了他的最终目的——“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有生命的和闪烁的,就可能适合描绘一小块土地,但也唤起各种不确定的纹理,甚至星系和星云”的现象。
三、“非形象画”后期(1958—1961)
20世纪50年代末,杜布菲对物质和质地的兴趣促使他创作了较为抽象的画作。这些画的特点是复杂的图案和大量的圆点在纸的边缘。一些是用钢笔和墨水做的,另外一些是用褶皱的银纸涂上墨水或油漆。它们的图像显示了宇宙世界碎片的微观图像。当引入数字时,它们似乎漂浮在失重的环境中。《石头抄写》和《寻找石头的人》等作品揭示了杜布菲在视觉上对丰富的矿物世界的关注。
杜布菲将类似的图像中剪下来的碎片和痕迹拼贴在一起,创造出以胡须为主题的拼贴画。那些假定拥有胡须的人的头部和半身像被降到完全次要的地位。这些纪念性人物既滑稽又庄重,在木偶和古代哲学家或《圣经》先知之间摇摆不定。在这些作品中,自然成为绘画的重要材料,因为杜布菲将树叶、茎秆和花朵排列成人物和风景,而这些人物和风景的美来自于头脑的文字成分和梦幻意象。
杜布菲的“非形象”绘画表面由点、线和不规则分布的短笔画来构成。在构图上排除了复杂的物像。绘画表达的重点是物质本身和纹理感觉,在最广阔的意义上获得物质的外观和感觉,从而转化为精神观念。这种绘画表现出一种不确定、平静、活力、和平的感觉,将所有的东西看作同一种物质。他努力使不确定的、无限的、无边界的形式,作为动态内在表现在画面本身。表达的模糊性、绘画的复杂性以及丰富的色彩细微差别,构成了这个周期中所有画布的特殊强度。
(作者简介:许晴,女,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绘画艺术创作与理论)(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