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当下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这需要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前提。叶圣陶先生曾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例,在精讲精读的同时结合有针对性的简短练笔,最终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读写结合;方法;小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一直以来被视为最为复杂的教学内容,但习作的本质就是“我手书我口,我笔写我心”。由此可以看出,“写”是以“口”为前提,而“写”又是对“口”的补充。因此,想让学习者实现语言的内化,就要先从阅读入手。
一、“读”之法
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指导方法,在此不做过多剖析,但需要强调的是,“读”是“写”的先导,应当在阅读教学时注意实现两大目标:理解与感悟。
1. 语言的准确性
评价语言表达的优劣,首要的标准就是语言是否恰如其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品读课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在说明文教学中,这点尤为突出。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此句需要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一支”一词在表达内容上的不可替代性。同时领悟到,一旦去掉,内容就会发生极大改变,进而体会说明性文体严谨的语言风格。
2. 语言的形象性
小学阶段,学生最常接触到的是记叙性文体,其中写景、状物这两大类型文章因为缺乏故事性,所以学生学习时往往会比较轻视。但形象性的语言特征在这两大类文章中尤为突出,应当在指导阅读时,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读。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小镇的早晨》,“淡淡霞光下,河面闪烁着一片银鳞”一句。其中的“银鳞”属于不易理解的生词,需要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们用“鳞”字?“银鳞”这个词好在哪里?这样,学生才会体会到,在描写景色时,要选择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而体会到晨光照耀下,小镇宁静祥和的美感。
3. 语言的深刻性
语文教学中最难的就是那些意义深刻的句子。而这正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可贵的沉默》,“我悄悄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这句话中的“可爱”一词历来是需要重点赏析的地方。因为只有理解了孩子们那种羞愧、反省的“可爱”,才能理解本文“关爱他人,回报他人”的主旨。
切实完成了理解和感悟这两个要点,才算是为学生的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对文本中的语言理解点到即止,但当下许多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课、自然科学课,就是对语言中承载的思想、情感纠缠不清的结果。
二、“写”之法
写,并非难事;习作,却实属不易。由于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是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如果让学生运用抽象的写作手法进行自主习作,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因此,在“读写结合”的教学环节中,应当抓住阅读文本的最主要特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立足“理解、感悟”之根,结合实际生活的土壤,吸收写作手法的给养,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之花绽放。“学以致用”才不会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一)教学设计层面
根据上述理念,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教师在设计“读写结合”的教学环节时,任务就显得比较清楚了。
1. 准确把握教材,筛选训练重点
阅读是为了帮助学习者将语言、知识内化,那么习作练习就是为了锻炼学习者的外化能力。因此,习作练习内容的选择就要以内化的内容为依据。不能脱离阅读教学。在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翠鸟》一课中,就要立足于本文最鲜明的语言特征——形象性,抓住外形描写和动作描写两大手法来设计练笔。而不能设计基于“爱护鸟类”主题的练笔,例如:“请设计一段保护翠鸟的宣传语”,或“我们的脸有些发红,此时的我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这样的练笔对提升语文素养,形成语言表达能力而言,是毫无意义的。
2. 提供生活素材,搭建最近发展区
上文已经阐述过,习作练习需要知识、经验、方法三者相结合,若缺其一,练笔内容必成“空中楼阁”。在此以笔者教学《翠鸟》一课的设计为例。
基于“训练学生掌握外形描写和动作描写这两种描写手法”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美丽的燕子”这一练笔内容。但是,学生没有近距离观察过静态、动态的燕子。所以在练习描写静态燕子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滚动播放燕子各个身体部分的课件;在进行动态描写练习时,则是循环播放燕子飞行的视频资料。
在具备习作素材的基础上,学生还需要老师为其搭建基本的语言结构。学生描写静态事物时,往往缺乏条理,如果老师不做好引领,学生写出来的内容就可能会变得杂乱无章。对此,笔者将《翠鸟》第一自然段的语言结构复制下来,让学生进行补白仿写:“燕子喜欢停在__________,一双________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________。它的颜色非常___________.........”这样进行练习时,学生才真正掌握外形描写这种手法。
(二)教学主体层面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活动,这一点我们要始终牢记。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习作驱动力,再根据情况设计活动。因此,根据任务驱动理论,学生的习作可粗略分为外驱型和内驱型两大类。
1. 外驱型习作的应用
所谓外驱型习作,顾名思义,是由外部力量驱动的习作。大体上说,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引领下,进行的具有一定目的的习作。这类习作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也就缺少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的习作常常让学生觉得十分为难,因为这样的习作在设计时通常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新的写作手法或构文技巧。所以,这样的习作是比较适用于随堂练笔的。因为在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是最清晰的,所以外驱型习作的特点最适合课上的“随讲随练”。例如:上文所述的“美丽的燕子”仿写,或者在记事类记叙文中仿写某些语段,再或说明文中,以某些特定的说明手法来介绍某种事物,都是外驱型习作。
2. 内驱型习作的应用
与外驱型相反,内驱型习作具有自由、随意、个性化、私密化等特点。一般用于课后的练笔。因为课上时间不充裕、零碎,只能以完成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为主。而课后时间相对充足、完整,适合让学生依据个人喜好进行习作练习。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一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而这一目标就可以拆分成两部分来完成:第一,课上通过指导朗读和讲解,让学生掌握书信的格式;第二,课后让学生自由写一封信,内容、主题、对象自拟。
当然,这两种分类方式也不是绝对的,练笔的形式也不是绝对的。在课上,如果时间充足,可以进行相对自由的内驱型习作。但要注意不可信马由缰,脱离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语言知识,带领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更要准确把握教材,为学生搭建一座沟通“读与写”的桥梁。让学生亲近语文、热爱语文、享受语文,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同时,掌握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乐园。
【关键词】语文素养;读写结合;方法;小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一直以来被视为最为复杂的教学内容,但习作的本质就是“我手书我口,我笔写我心”。由此可以看出,“写”是以“口”为前提,而“写”又是对“口”的补充。因此,想让学习者实现语言的内化,就要先从阅读入手。
一、“读”之法
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指导方法,在此不做过多剖析,但需要强调的是,“读”是“写”的先导,应当在阅读教学时注意实现两大目标:理解与感悟。
1. 语言的准确性
评价语言表达的优劣,首要的标准就是语言是否恰如其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品读课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在说明文教学中,这点尤为突出。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此句需要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一支”一词在表达内容上的不可替代性。同时领悟到,一旦去掉,内容就会发生极大改变,进而体会说明性文体严谨的语言风格。
2. 语言的形象性
小学阶段,学生最常接触到的是记叙性文体,其中写景、状物这两大类型文章因为缺乏故事性,所以学生学习时往往会比较轻视。但形象性的语言特征在这两大类文章中尤为突出,应当在指导阅读时,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读。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小镇的早晨》,“淡淡霞光下,河面闪烁着一片银鳞”一句。其中的“银鳞”属于不易理解的生词,需要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们用“鳞”字?“银鳞”这个词好在哪里?这样,学生才会体会到,在描写景色时,要选择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而体会到晨光照耀下,小镇宁静祥和的美感。
3. 语言的深刻性
语文教学中最难的就是那些意义深刻的句子。而这正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可贵的沉默》,“我悄悄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这句话中的“可爱”一词历来是需要重点赏析的地方。因为只有理解了孩子们那种羞愧、反省的“可爱”,才能理解本文“关爱他人,回报他人”的主旨。
切实完成了理解和感悟这两个要点,才算是为学生的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对文本中的语言理解点到即止,但当下许多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课、自然科学课,就是对语言中承载的思想、情感纠缠不清的结果。
二、“写”之法
写,并非难事;习作,却实属不易。由于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是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如果让学生运用抽象的写作手法进行自主习作,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因此,在“读写结合”的教学环节中,应当抓住阅读文本的最主要特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立足“理解、感悟”之根,结合实际生活的土壤,吸收写作手法的给养,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之花绽放。“学以致用”才不会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一)教学设计层面
根据上述理念,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教师在设计“读写结合”的教学环节时,任务就显得比较清楚了。
1. 准确把握教材,筛选训练重点
阅读是为了帮助学习者将语言、知识内化,那么习作练习就是为了锻炼学习者的外化能力。因此,习作练习内容的选择就要以内化的内容为依据。不能脱离阅读教学。在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翠鸟》一课中,就要立足于本文最鲜明的语言特征——形象性,抓住外形描写和动作描写两大手法来设计练笔。而不能设计基于“爱护鸟类”主题的练笔,例如:“请设计一段保护翠鸟的宣传语”,或“我们的脸有些发红,此时的我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这样的练笔对提升语文素养,形成语言表达能力而言,是毫无意义的。
2. 提供生活素材,搭建最近发展区
上文已经阐述过,习作练习需要知识、经验、方法三者相结合,若缺其一,练笔内容必成“空中楼阁”。在此以笔者教学《翠鸟》一课的设计为例。
基于“训练学生掌握外形描写和动作描写这两种描写手法”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美丽的燕子”这一练笔内容。但是,学生没有近距离观察过静态、动态的燕子。所以在练习描写静态燕子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滚动播放燕子各个身体部分的课件;在进行动态描写练习时,则是循环播放燕子飞行的视频资料。
在具备习作素材的基础上,学生还需要老师为其搭建基本的语言结构。学生描写静态事物时,往往缺乏条理,如果老师不做好引领,学生写出来的内容就可能会变得杂乱无章。对此,笔者将《翠鸟》第一自然段的语言结构复制下来,让学生进行补白仿写:“燕子喜欢停在__________,一双________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________。它的颜色非常___________.........”这样进行练习时,学生才真正掌握外形描写这种手法。
(二)教学主体层面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活动,这一点我们要始终牢记。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习作驱动力,再根据情况设计活动。因此,根据任务驱动理论,学生的习作可粗略分为外驱型和内驱型两大类。
1. 外驱型习作的应用
所谓外驱型习作,顾名思义,是由外部力量驱动的习作。大体上说,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引领下,进行的具有一定目的的习作。这类习作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也就缺少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的习作常常让学生觉得十分为难,因为这样的习作在设计时通常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新的写作手法或构文技巧。所以,这样的习作是比较适用于随堂练笔的。因为在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是最清晰的,所以外驱型习作的特点最适合课上的“随讲随练”。例如:上文所述的“美丽的燕子”仿写,或者在记事类记叙文中仿写某些语段,再或说明文中,以某些特定的说明手法来介绍某种事物,都是外驱型习作。
2. 内驱型习作的应用
与外驱型相反,内驱型习作具有自由、随意、个性化、私密化等特点。一般用于课后的练笔。因为课上时间不充裕、零碎,只能以完成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为主。而课后时间相对充足、完整,适合让学生依据个人喜好进行习作练习。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一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而这一目标就可以拆分成两部分来完成:第一,课上通过指导朗读和讲解,让学生掌握书信的格式;第二,课后让学生自由写一封信,内容、主题、对象自拟。
当然,这两种分类方式也不是绝对的,练笔的形式也不是绝对的。在课上,如果时间充足,可以进行相对自由的内驱型习作。但要注意不可信马由缰,脱离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语言知识,带领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更要准确把握教材,为学生搭建一座沟通“读与写”的桥梁。让学生亲近语文、热爱语文、享受语文,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同时,掌握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