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成本优势不再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82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商的成本指的是综合成本而不仅仅是劳动力。中国的一些制度痼疾导致企业的综合成本上升,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直接影响了股市的表现
  近几年,国内“宏观形势一派大好”,可是股市却屡创新低。在怒骂别有用心之人“唱空”之余,难道不应好好反思一下个中原因么?
  其实,即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份,中国很多企业也不赚钱,股市在这样的境况下怎么会有好的表现?
  举几个例子:国内同行们经常热衷于说国内某银行在世界上按资产排名多少位,可是全中国所有银行的利润仅略高于汇丰银行一家的利润;中国啤酒销售量世界第一,可全行业的利润只相当于一家世界中型啤酒厂的利润。中国有数百家上市公司的利润只是几百万或几千万元,这还不考虑其账目不实的问题。
  过去十余年,外国基金经理经常问中国H股的分析员:为什么中国的宏观与微观不吻合?他们的解释无非是“GDP含有水分”,或者是“H股不代表中国全貌”。可是,A股有1300家公司,难道还不具有代表性吗?
  我的看法是:除了少数行业,在中国经商,基本上已不像许多人想像的那样具有成本优势,而且这种状况还将进一步恶化。
  中国的劳动力看似低廉,但跟产出比较就不那么便宜了。而且20年来,工资的增长速度远高于物价指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1989年,普通干部和工人的月工资大致在40元-60元;但今天这个数字在1500元以上,还不考虑住房公积金等等。
  当然,以前工资基数低是一个因素,但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企业领导不想得罪职工,就容易多发点钱,反正也不需自己掏腰包;何况“水涨船高”,自己也可以得益。近20年来,企管人员的水平提高了一点,而福利和派头方面已向西方看齐;同时,公务员和国有企业无节制地涨工资,也带动了私有部门的薪酬和福利。
  当然,数字并不是其中的关键,重要的是它有否与业绩挂钩;与其利润相比,这个工资、福利水平显然过高。
  在中国经商的成本越来越高,政府部门同样难辞其咎。监管部门众多,朝令夕改,苛捐杂税,以及官员寻租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
  笔者一个月前在本栏目谈到,疲惫不堪的中国企业老总往往被政府部门揪来揪去,穷于应付。这显然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和利润,从而影响公司股价。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如果你有1万元人民币就可以很正常地开始创业。可前不久,我问自己失业多年的外甥:“如果我帮你筹措30万元人民币,你可否创业?”他无奈地回答:“我的生意尚未开张,可能有10万元已经不见了。”原因在于,各项税、费、证和求人的开销,就占去大部分成本了。如果戴尔是中国的一个大学生,他能够在学生宿舍里为他今天的跨国企业奠基吗?
  一个国家的经商成本指的是综合成本,而不只是劳动力或土地成本。简单的来料加工行业红火了十几年,可现在遇到了缺水、缺电、环保等问题。中国进口的原材料、燃料越来越多,推高了国际价格和船运成本,也削弱了在低端行业的成本优势。中国复杂的税制和优惠的确肥了部分企业,可害了中国和整个工商界。更可怕的后果在于,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钻空子。
  1982 年,芝加哥国民银行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代表处。随后,几百家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了代表处。20多年来,外国银行在中国的开销以及高层所花的时间成本,不知等到何年才有回报。表面上看起来,受伤的是外国银行,实际上受伤的是中国经济。这与诸多国家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马来西亚在1998年金融危机后所实施的货币管制一样,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我经常听到国内同行说,“某发达国家实行了农产品或银行业或电信业的保护措施。凭什么不允许中国实行同样的保护措施?”当然,主权国家有权制定任何措施,但是,仅仅由于其他国家实行了愚蠢或有害的政策,不等于中国也应该亦步亦趋。
  振兴股市的惟一办法,是提高企业的盈利和核心竞争力,而创造或保持中国的低成本优势是关键。这不能急躁,要滴水穿石。浮躁的人们鼓动政府救市,可是把股市抬高以后,如果没有高盈利(也就是说没有低成本)来支持,股市也会垮下来的。
  在过去十多年,股市的参与者,从政府到股民和券商,都犯了很多错误。换言之,中国股市经历了一场浩劫。当然,反思和改革十分重要。可是,如果我们纠缠于股权分置,而不致力于其他更为根本性的改革,股市就没有未来。股权分置是个死结,窃以为没有办法切实解决。
  
  作者为UBS(亚洲)董事总经理、中国研究联席主管
其他文献
又是一年“519”,尽管市场议论风生,股指依然徘徊在1100点以下,更于5月26日创下六年来的新低。与此同时,已沉寂一段时间的“平准基金”的主张也再度在媒体上流行。  然而救市基金成效几何,在现实操作中有无可行性,都是极具争议的课题。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就中国的金融稳定和风险防范问题进行了研讨。  中外专家在此的一致共识是,即使政府做出最慷慨的赔付,也只能针对居民在金融机构的储蓄类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