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育之于社会与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左传·襄公》有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中国古人的思想里,“立德”置于理想追求的第一位。“树人”一词源于《管子·权修》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一句。“树人”被定义为人的终身发展之计。从逻辑上看,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的,两者相互依存。
“立德树人”一词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在党的十八大,其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今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两大文件,前者强调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后者则将立德树人工程列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任务之首。从德育到立德树人,国家对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了更为精准的要求。如何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值得所有教育者付出心血去探索与实践的。
武汉市一向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在对全市德育及德育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多次普适性调研的基础上,2011年,武汉市教育局委托市教科院德育研究所正式启动武汉市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并紧紧围绕全市中小学德育相关问题开展持续研究。通过有效德育五大体系建构以及有效德育课程建设,以期促进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统一。
构建五大体系,贯通理论与实践
武汉市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启动以来,项目组以儿童为中心,通过持续研究,建构了本市有效德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路径体系、推进体系和评价体系等五大体系。
(一)目标体系。在对武汉市中小学德育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有效德育项目组结合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需求,将有效德育的总目标确定为培养爱的情感、雅的言行、新的意识、善的品质、美的志趣的中小学生。在此基础上,小学阶段发展目标为爱的情感、文明有礼的习惯、安全自护的意识、诚实守纪的品质和乐学向上的志趣;初中阶段发展目标为爱国爱民、举止文明、遵守规则、勇于负责、自制耐挫、立志怡情;高中阶段设定为爱国爱家的人文情怀、文明雅行的生活方式、敢于担当的公民意识、乐观向上的个性品质、追求卓越的理想情操。
(二)内容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德育分目标设定上略有偏重。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五爱”、举止规范、习惯良好、礼貌待人、善于交往、遵章守纪、安全自护、保护环境、承担责任、明辨是非、开朗、诚信、友善、兴趣、乐学、上进这16个关键德育要素。初中则侧重“五爱”、文雅、文明、规则、责任、生命、环保、自制能力、坚强意志、诚信品质、节俭习惯、博雅情趣、美好理想这13个关键德育要素。高中则侧重“五爱”、文明礼仪、习惯养成、低碳生活、珍爱生命、担当责任、遵守规则、珍惜权利、学会创新、良好个性、交往合作、诚实守信、高雅情趣、崇高理想这14个关键德育要素。
(三)路径体系。通过德育探索与实践,项目组确立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七大路径”:学科教学、德育课程、班级建设、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
(四)推进体系。为有序推进全市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项目组从机构、制度、研究与保障四个维度进行推进体系建构。构建以行政管理机构与专业指导机构相结合,市、区、校三级有效德育建设推进策略。
(五)评价体系。武汉市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的评价对象是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学生,针对各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主要着眼于顶层设计维度;针对学校的评价侧重德育工作的落实;针对学生的评价则主要关注德育发展现状。
五大体系的有机结合,保障了有效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贯通,为全市中小学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开展研究實践,融合立德与树人
课程是学生发展的跑道,自2010年起,武汉市通过多次全市德育及德育课程建设的普适性调研发现,一线教师及管理者普遍认为德育课程存在针对性、系统性、衔接性不高和互补性不足等问题。为提升全市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武汉市正式开启了有效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体系建构。建设之初,武汉市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项目组结合调研结果,结合教育规律及儿童主体发展需求,从德育指向、德育价值及成长场域三个维度,厘清了本市中小学有效德育课程体系的内容逻辑:小学重点是习惯养成、诚实礼仪教育等;初中重点是意志品质、身心健康教育等;高中重点是理想信念、公民素养教育等。
在此基础上,项目组对有效德育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统整,将其分为专门德育课程(即专门的品德课)、一般课程德育渗透(即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等)、地方德育课程(主要是市级开发的德育课程)、校本德育课程、德育活动课程及德育隐性课程等五个方面。在德育课程实施方面,项目组主要通过制定并实施德育学科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增强学科教学备教导等各环节中的过程体验来实现立德树人之目的。
一般德育课程的实施则更关注德育元素的有机渗透。通过地方及校本德育课程建设,项目制定并实施了《武汉市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制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用书(1-9年级,共18册)和教师用书(共4册),并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全市各区共开发17门地方德育课程(正式出版8部),各实验学校开发德育课程154门(正式出版12部)。
活动与体验对于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各有效德育试点校纷纷在德育活动系列化方面进行积极尝试,如硚口区体育馆小学结合1-6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开发的《尚美育人180课》,深受全校师生的广泛好评。武昌实验小学开发的《在教育的阳光下(家长、社区、学生、教师)系列课程》为推进家庭、社区、学校三方共育阳光少年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与策略。
在实施德育课程的同时,武汉市建构了市、区、校“三级”德育课程实施效果监测网络。结合中小学生发展特点,确立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理想信念、自主考查五大内容,确定品德发展水平指标,通过教育大数据专项监测项目数据,对市、区、校三级德育效果进行监测。与此同时,武汉市建立了地方德育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的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前测—实践—后测”的方式,能精准测量到试点区、校学生德育发展变化,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经过几年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武汉市系统建构了本市有效德育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市级统筹、顶层设计,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德育课程。在德育探索与育人实践过程中,本市以有效德育体系构建及课程建设为依托,通过系列德育活动的开展,在开展市—区—校德育实践的同时,实现了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统一。在迈向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武汉市还需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议题持续深入开展基于区域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期形成整合多元教育资源、优化各教育环节效能的区域德育聚合效应。
责任编辑/鄢志勇
“立德树人”一词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在党的十八大,其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今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两大文件,前者强调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后者则将立德树人工程列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任务之首。从德育到立德树人,国家对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了更为精准的要求。如何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值得所有教育者付出心血去探索与实践的。
武汉市一向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在对全市德育及德育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多次普适性调研的基础上,2011年,武汉市教育局委托市教科院德育研究所正式启动武汉市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并紧紧围绕全市中小学德育相关问题开展持续研究。通过有效德育五大体系建构以及有效德育课程建设,以期促进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统一。
构建五大体系,贯通理论与实践
武汉市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启动以来,项目组以儿童为中心,通过持续研究,建构了本市有效德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路径体系、推进体系和评价体系等五大体系。
(一)目标体系。在对武汉市中小学德育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有效德育项目组结合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需求,将有效德育的总目标确定为培养爱的情感、雅的言行、新的意识、善的品质、美的志趣的中小学生。在此基础上,小学阶段发展目标为爱的情感、文明有礼的习惯、安全自护的意识、诚实守纪的品质和乐学向上的志趣;初中阶段发展目标为爱国爱民、举止文明、遵守规则、勇于负责、自制耐挫、立志怡情;高中阶段设定为爱国爱家的人文情怀、文明雅行的生活方式、敢于担当的公民意识、乐观向上的个性品质、追求卓越的理想情操。
(二)内容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德育分目标设定上略有偏重。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五爱”、举止规范、习惯良好、礼貌待人、善于交往、遵章守纪、安全自护、保护环境、承担责任、明辨是非、开朗、诚信、友善、兴趣、乐学、上进这16个关键德育要素。初中则侧重“五爱”、文雅、文明、规则、责任、生命、环保、自制能力、坚强意志、诚信品质、节俭习惯、博雅情趣、美好理想这13个关键德育要素。高中则侧重“五爱”、文明礼仪、习惯养成、低碳生活、珍爱生命、担当责任、遵守规则、珍惜权利、学会创新、良好个性、交往合作、诚实守信、高雅情趣、崇高理想这14个关键德育要素。
(三)路径体系。通过德育探索与实践,项目组确立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七大路径”:学科教学、德育课程、班级建设、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
(四)推进体系。为有序推进全市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项目组从机构、制度、研究与保障四个维度进行推进体系建构。构建以行政管理机构与专业指导机构相结合,市、区、校三级有效德育建设推进策略。
(五)评价体系。武汉市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的评价对象是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学生,针对各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主要着眼于顶层设计维度;针对学校的评价侧重德育工作的落实;针对学生的评价则主要关注德育发展现状。
五大体系的有机结合,保障了有效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贯通,为全市中小学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开展研究實践,融合立德与树人
课程是学生发展的跑道,自2010年起,武汉市通过多次全市德育及德育课程建设的普适性调研发现,一线教师及管理者普遍认为德育课程存在针对性、系统性、衔接性不高和互补性不足等问题。为提升全市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武汉市正式开启了有效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体系建构。建设之初,武汉市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项目组结合调研结果,结合教育规律及儿童主体发展需求,从德育指向、德育价值及成长场域三个维度,厘清了本市中小学有效德育课程体系的内容逻辑:小学重点是习惯养成、诚实礼仪教育等;初中重点是意志品质、身心健康教育等;高中重点是理想信念、公民素养教育等。
在此基础上,项目组对有效德育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统整,将其分为专门德育课程(即专门的品德课)、一般课程德育渗透(即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等)、地方德育课程(主要是市级开发的德育课程)、校本德育课程、德育活动课程及德育隐性课程等五个方面。在德育课程实施方面,项目组主要通过制定并实施德育学科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增强学科教学备教导等各环节中的过程体验来实现立德树人之目的。
一般德育课程的实施则更关注德育元素的有机渗透。通过地方及校本德育课程建设,项目制定并实施了《武汉市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制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用书(1-9年级,共18册)和教师用书(共4册),并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全市各区共开发17门地方德育课程(正式出版8部),各实验学校开发德育课程154门(正式出版12部)。
活动与体验对于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各有效德育试点校纷纷在德育活动系列化方面进行积极尝试,如硚口区体育馆小学结合1-6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开发的《尚美育人180课》,深受全校师生的广泛好评。武昌实验小学开发的《在教育的阳光下(家长、社区、学生、教师)系列课程》为推进家庭、社区、学校三方共育阳光少年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与策略。
在实施德育课程的同时,武汉市建构了市、区、校“三级”德育课程实施效果监测网络。结合中小学生发展特点,确立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理想信念、自主考查五大内容,确定品德发展水平指标,通过教育大数据专项监测项目数据,对市、区、校三级德育效果进行监测。与此同时,武汉市建立了地方德育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的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前测—实践—后测”的方式,能精准测量到试点区、校学生德育发展变化,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经过几年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武汉市系统建构了本市有效德育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市级统筹、顶层设计,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德育课程。在德育探索与育人实践过程中,本市以有效德育体系构建及课程建设为依托,通过系列德育活动的开展,在开展市—区—校德育实践的同时,实现了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统一。在迈向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武汉市还需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议题持续深入开展基于区域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期形成整合多元教育资源、优化各教育环节效能的区域德育聚合效应。
责任编辑/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