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微纳光纤耦合器(OMC)光吸收致热引起的全光强度调控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理论分析结果显示,OMC全光强度调控器件的调制响应效率与OMC腰区长度、抽运光在OMC腰区的损耗系数及抽运调制光强成正比,而与OMC腰区耦合光纤的半径成反比。通过实验将强度调制的980 nm抽运光注入OMC以加热其腰区,实现了对OMC传输的1550 nm工作光的全光调控功能。在百微瓦量级的调控光功率作用下,OMC全光强度调控器件即可实现整周期、大调制深度的强度调制,且在较小调制光功率下,调制响应信号幅度与调制信号幅度呈线性
【机 构】
:
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7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微纳光纤耦合器(OMC)光吸收致热引起的全光强度调控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理论分析结果显示,OMC全光强度调控器件的调制响应效率与OMC腰区长度、抽运光在OMC腰区的损耗系数及抽运调制光强成正比,而与OMC腰区耦合光纤的半径成反比。通过实验将强度调制的980 nm抽运光注入OMC以加热其腰区,实现了对OMC传输的1550 nm工作光的全光调控功能。在百微瓦量级的调控光功率作用下,OMC全光强度调控器件即可实现整周期、大调制深度的强度调制,且在较小调制光功率下,调制响应信号幅度与调制信号幅度呈线性响应关系。OMC光热调控最小响应调制光功率为几十微瓦量级。研究成果为开发基于OMC光致热效应的光衰减、光开关及强度调制器等全光功能器件提供了实验数据,并为微纳光子集成光路热稳定性管控及片基量子通信系统安全性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方案。
其他文献
本文报道了随金属蒸气热管炉中填充气体气压变化,Na_2b~3∑_g~ —x~3∑_u~ 跃迁的不同行为.测量了小信号增益系数,实验证明了该跃迁实现激光振荡的可能,谐振腔效应预示着该谱区内的激光作用.本文还报道了0.78um附近的新的光谱区.
为使现代电子侦察技术能适应信号密集、宽频谱、大动态的电磁环境, 提出了一种基于声光偏转器实现相关光信号处理的方法, 分析了射频信号频率变化与布拉格衍射角的关系, 讨论了声光偏转效应对信号频率的空间滤波特性;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构建了在可见光范围内实现声光偏转的相干光信号探测的实验系统, 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对比, 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实验表明, 采用波长为630 nm的单频激光, 带宽为200 MHz的声光偏转器, 其频率分辨率优于1 MHz, 频率信号的空间分离效果明显, 接收灵敏度和信噪比得到改善
以组合波导理论为基础,分析了1480/1550 nm波分复用器的耦合区横截面形状和尺寸与偏振灵敏度的关系。着重比较了矩形截面和椭圆形截面二种波分复用器的偏振性能,并发现当椭圆截面的短轴与长轴之比为1:1.88时,器件性能几乎与偏振无关。研制成功的1480/1550 nm波分复用器的波长隔离度大于20 dB,偏振灵敏度小于0.1 dB,附加损耗小于0.5 dB。
联合像元谱段信息与空间结构特征,提出一种适用于多光谱遥感影像像素级分类的多层感知卷积神经网络(MPCNet),并基于吉林1号光谱卫星(Jilin-1GP)影像,在印度纳西克研究区对地表覆盖分类算法进行性能测试。为保证实验的高可靠性,在相同时间段结合Landsat8、Sentinel-2A及HJ-1A影像进行同步分类来定性与定量评估。除此之外,选取三个当前流行算法支持向量机(SVM)、LightGB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abr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oly-3-hexylthiophene (P3HT)-based bottom-gate bottom-contact (BGBC) organic thin film transistors (OTFTs). The simulation is based on a drift diffusion charge transport mod
以聚酰亚胺薄膜为靶子,用高电导硅作为衬底,KrF准分子激光器作为辐射光源,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制备出了类石墨薄膜,并以该薄膜为阴极对其进行了场致电子发射特性测试。当阴阳极之间产生放电即发生电形成过程之后,该薄膜的阈值电场从最初的16.9V/μm降到10.8V/μm。当电场为20V/μm时,薄膜场发射的电流密度达到了0.4mA/cm2,发射点密度达到10~3/cm2利用XPS,Raman光谱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该薄膜的微结构进行了测试分析。
齿侧间隙会影响齿轮传动式望远镜的指向和跟踪精度。采用多电机驱动,通过施加偏置力矩能消除齿隙影响。以双电机驱动为例,建立动力学的数学模型,考虑齿隙非线性,齿轮传动链刚度的周期时变性,随机风扰力矩以及电机齿槽力矩的作用,以最小化偏置力矩为目标函数,齿轮不脱离啮合为约束条件,进行优化设计,获得了各驱动力矩下,全速度范围内的最优偏置力矩,并分析了传动系统的转动惯量、刚度及阻尼等参数,对偏置力矩设计的影响,得到了偏置力矩的变化规律。
离散余弦变换(DCT)应用于图像压缩与编码具有实现简单、压缩效率高等优点,但是无法与快速、高效的嵌入式零块编码算法相结合。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嵌入式零块编码的离散余弦变换系数分布模型,通过系数聚类使离散余弦变换后的图像系数能够具有小波变换后图像系数的分布特点。在编码过程中,对嵌入式零块编码中的四叉树分割框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新算法不仅降低了嵌入式零块编码的编码复杂度,而且在相同输出码率条件下,峰值信噪比(SNR)高于联合图像专家组(JPEG)图像压缩标准。
分析了无透镜傅里叶变换全息图数字再现时零级衍射斑对再现像的影响,提出了用全息数字相减及数字重现来消除零级斑实现无零级数字全息再现的方法,给出了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并对再现结果作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