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教学“纸爱变花样”向探究式区域型学习的转化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tao6310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园内开展的青年教师半日跟班活动中,小璐老师组织实施了《和纸玩游戏》主题中的折纸活动“纸爱变花样”,其主要目标是:用纸折出不同的物品,让幼儿体验纸的可塑性特征,享受折纸的乐趣。纵观整个活动,虽然目标指向明确,但也透射m常规折纸教学活动中较易出现的普遍问题。为此,我们以此次教学为契机,展开了一次幼儿折纸活动的研讨。
  回放镜头再现课堂
  镜头一
  教师:(出示几样折纸的范样作品)看,这些是什么?猜猜它们是用什么做的?用什么方法做的呢’
  幼儿A:我看到了帽子、青蛙、蝴蝶。
  幼儿B:这些是用纸做的吧。
  幼儿C:我觉得是用纸折出来的,
  教师:今天我们也来用纸折出这些物品吧。
  教师:请小朋友跟老师一样拿出正方形的纸,然后随老师先来折太空帽。把正方形纸对折
  幼儿:老师。我折好了。(老师巡视幼儿折纸情况,继续教下一步)
  教师:请把正方形打开,跟老师折,把其中的两个角沿中线折……折好了吗?
  镜头二
  幼儿A跟着老师很快折好了太空帽。开始东张西望,无所事事。老师走过来对他说:“你真棒!折得真不错!”之后就去指导其他幼儿。
  幼儿B跟着老师折到翻出帽顶时,试了几次也未成功,便请求老师:“我不会翻。”老师走近他:“你再试试。”幼儿无可奈何又去试了几次,结果仍未成功,索性请旁边的小朋友帮忙翻。
  幼儿C拿着原封不动的纸大声说:“老师,我不会折,你帮我折。”教师边讲边帮他折了一顶太空帽。
  镜头三
  教师以同样的示范方法教幼儿学折青蛙和蝴蝶,并忙碌地穿梭于幼儿中间,帮这个折,给那个翻。
  聚焦问题剖析症结
  透过上述镜头,教师的教育目标似乎得到了落实,但在肯定之余,我们却产生了种种疑问:
  教师A:教师采取了自己示范、幼儿跟学的教学模式,牢牢地套着孩子的思路,使幼儿思维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教师B:教师一步一步教,看不到来自幼儿的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C:镜头中幼儿越来越依赖于教师而懒得自己思索,学习的主动性降低了,教师轻视了对幼儿主体意识、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培养。
  教师D:活动中看似将目标很明确地结合在里面,但教师没有过多地考虑幼儿的能力差异和已有经验,这种折纸模式没有调动起幼儿的情感和兴趣,所呈现给幼儿的更多是沉闷的接受。
  折纸活动不仅要让幼儿掌握折纸的技能,更多的是要学会怎样去学习掌握这一技能。可是小璐老师一味重视教而忽略幼儿的学,扮演的是一个纯粹的活动主导者,幼儿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幼儿自主探索获取成功的机会,这就是本次活动的症结所在,
  研析策略调整途径
  教师们经过深入研讨一致认为:可将课堂教学中机械生硬的集体型临摹教学转化为区域型的探究式学习,有效化解集体教学中对个体兼顾不周、教师分身无术的尴尬,
  1.创设折纸区。教师们认为折纸区能为每个幼儿的大胆参与提供条件,让每个幼儿都愿意主动运用感官去动脑筋积极探索。在适当的“放手”中,原本依靠老师传授的折纸步骤及方法可以让幼儿通过主动的玩、拆、折、观察、比对、展示等。在摸索与尝试中进行内化。
  2.搭建展示平台。教师们经过周密研析,认为有了折纸区后,幼儿在不断增强折纸基本功的同时,会折的物品也会越来越多。为了充分展示幼儿各自的成果,让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作品之间能有互动、交流的机会,应该搭建一个展示平台,给予幼儿更广阔的自主发展空间。
  品评实录分享成果
  实录一
  小璐老师将集体的智慧付诸实际行动,给幼儿创设了一个折纸区。当我们再次把镜头对准她们班时,只见她先用五颜六色的纸折成大大小小漂亮的旅游帽、大象、小娃娃等放在折纸区中,当幼儿看到这些旅游帽、大象、小娃娃后,都情不自禁地说:“哇!好漂亮呀!”有的还把“旅游帽”戴在了头上。就在幼儿兴致正浓的时候,老师说:“你们想折这些东西吗?”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跃跃欲试。老师又故意卖了一个关子:“这可要考考你们了,试一试,把折好的旅游帽、大象、娃娃拆了,再根据上面的折痕还原,看看行不行。”听老师这么一说,幼儿都迫不及待地拆了起来,由于拆旅游帽、大象、小娃娃的步骤相对较简单,很多幼儿拆开后毫不费力就还原了。有了成功的体验,他们对折纸的兴趣便增强了。
  在随后的日子里,小璐老师陆续在折纸区增添了难易程度不同的折纸步骤图,让幼儿自由选择,主动探索学习。对能干、动手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引导他们自己独立完成作品,对胆小、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则给予鼓励和帮助,让他们也能完成作品。在提供步骤图时,还有意识地将类同的放在一起,如“知了”和“瓢虫”都是用正方形的纸,开始几步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是在折双正方形后才会有所变化。
  一段时间后,教师又在折纸区提供了折“神仙鱼”的步骤图,“神仙鱼”其实是在折“旅游帽”的基础上再折一折、剪一剪就完成了。南于有过折“旅游帽”的经验,幼儿看着步骤图,稍加努力就完成了。再次体验到了成功,幼儿就更喜欢折纸了,折纸区成了他们频繁光顾的地方。
  成果分享
  教师A:让幼儿看一看、玩一玩,再动手拆一拆、折一折,看谁能够还原。这种打破常规。先让幼儿玩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动手折纸的积极性,这样的安排也为幼儿提供了亲身体验的机会,让每位幼儿都能大胆参与,而不是知难而退。
  教师B:在折纸活动中,学会看懂图示是非常重要的,让幼儿在有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再进行看图示折纸,对幼儿来说,化解了难点,学起来就更容易了。而将类似的图示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学习,他们在操作中会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能举一反三,这样也能很好地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实录二
  看到那么多的幼儿能有足够的信心去主动尝试折纸,小璐老师又和幼儿商量在班中举行“折纸PK赛”呢,并设置了一块墙面为“折纸英雄榜”,榜上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栏,每天会有4个幼儿在集体面前现场PK,其余幼儿根据作品完成的步骤和最后的美观程度将其设定为初级、中级或高级,并在“折纸英雄榜”中张榜公示。这下,幼儿的折纸热情又一次被激发了出来。一到自由活动时间,就拿着纸三五成群地折起来,铆足了劲要让自己的作品“升级”。每个幼儿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常驻在“折纸英雄榜”的“高级”栏中,成为班中的“折纸英雄”。
  成果分享
  教师A:小璐老师一路走来,其教学理念在“新”与“旧”之间也作了一次“PK”,对于传统中折纸技能的传授模式作了一次大胆的调整与尝试,
  教师B:“折纸英雄榜”的诞生给予了幼儿自主发展的机会,让不同能力幼儿的不同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幼儿获得的经验远比他们的学习结果要重要,
  集体教学向区域型学习的转化,让每个幼儿都愿意主动运用感官去动脑筋积极探索,在不同的折纸方式、途径中,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分别获得了成功。同时,他们也建立起了学习折纸的自信心,原本感觉枯燥的折纸活动由此也转变为了充满乐趣的活动,这一转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观下“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其他文献
“班主任来啦——”坐在靠窗位置的“探兵”及时发出报警信号。听罢,全班处于警戒状态,迅速展开“自救”活动。  第四组的一名男生“千里迢迢”跑到第一组玩,此刻班主任突擊检查,他该如何是好?这只敏捷的“小老鼠”呀,四肢健壮,危急时刻跑得比猫还快。只见他两手撑着桌子,双脚轻轻一蹬地,身体瞬间腾空,利落而又轻松地越过夹在中间的椅子,连续做了三个跳鞍马的动作,不费吹灰之力成功坐回了自己的位置,居然有惊无险,全
期刊
有人说生活就像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味;我的感觉却完全不同,我认真地生活着,用心体悟着……  冬天,太阳早早地下山了。夜幕降临,我早早地钻进了被窝,不经意间闻到了阵阵清香,这是从哪儿飘来的香味儿?这不是添加了人工香料的香味儿,而是一种大自然的气息。哦,我明白了,今天刚晒过被子,这是太阳留在被子上的味道。我陶醉在这清香中,酣然入睡。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美,就看你能不能发现。  为了美化家里的环境,我们
期刊
游学车上,同学们几乎人手一个智能手机,唯独万礼闻拿了一个只能打电话、拍照片的“老人机”,一路上他不时对着手机哈哈大笑,我对此疑惑不解。  实在好奇,我就给万礼闻发消息问他在笑什么。他小心翼翼地从前排来到我这里,将手机递给我。我一看手机屏幕上是通讯录,心想这有什么稀奇的,可细看那通讯录,却让我下巴都要惊掉了。这通讯录上的名字与众不同:武则天、唐太宗、岳飞……简直是历代名人展,千古风流人物,尽在手机通
期刊
夏夜蝉鸣,电话那头,奶奶愤愤地控诉着:“这个死老头,又被我发现偷偷地吸烟……”  爷爷是个老烟鬼,十几岁就开始抽烟。他说,香烟几乎见证了他大半辈子的生活。  两年前,爷爷被查出心脏病。全家督促着爷爷戒烟,他便转入“地下工作”。每次他从储物间里出来,里面都会有残余的烟雾在缭绕。在沙发上坐着,时不时会冷不丁地被一个烟盒硌到。所有人都拿他没办法,每次劝他,他都会生气,他可是心脏病患者啊,最是气不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