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传递人间真善美的地方,是播撒爱的种子的地方。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是板着面孔说大道理,满口的道德规则,缺乏情感的沟通,缺乏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因此也就只能培养出缺乏同情心、缺乏爱心的下一代。在这里,对于什么是情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作了最好的诠释。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生成的。“一个受过情感教育的人,一定会是一个温顺、谦和、善于沟通且能唤起人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的人,而不会是一个专横、霸道、粗野、暴戾之人。”情感教育是由爱所牵引的教育,是基于对学生生命尊重的教育。它需要用真诚、关爱和平等的交往去培植的。
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我们每个教育者心中,都应该有一朵朵永不凋谢的玫瑰花,用心去浸润她,哺育她,让她越开越鲜艳!
一、轻松的微笑,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教师在课堂上面带微笑上课,能使学生既感到亲切,又得到放松,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师生的沟通是快乐而积极的。因此,教师在上课前不仅要准备教案,更重要的是准备一个好心情。当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一定要有忍耐和克制精神,要学会情绪转移,真诚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依靠每一个学生。如果课上能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微笑,就一定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觉到老师是爱他们的,从而教师也就有了“迷人的魅力”---这也许是一节成功的课的必要前提。为此,我要对你说:“今天,你微笑了吗?”
二、关爱学生,让学生为你而感动
爱是教育中最丰富的营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动力基础,没有爱就没有责任感。学生是独立的有自尊心的人,教师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关心热爱自己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全员性的,是学生处于各种状态下的爱。爱某些学生,爱某种状态下的学生,以教师个人的情绪取舍爱某些学生,都不是责任心的表现。我想教师尤其要对这样一些学生充满爱心:(1)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2)被孤立和过于内向的学生;(3)犯过错误的学生;(4)父母离异的学生;(5)有缺陷的学生;(6)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同时,教师要学会赞赏和鼓励每一个学生,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和嘲笑学生,不随便当众批评学生。拥有爱心,爱心育爱心,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也是教师走向成熟和事业成功的“护照”,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共情意识。而学生就会从这样的教师身上看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价值,自觉抵御各种不良诱惑,学会求知,学会尊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三、加强沟通,走进学生的生活
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没有必要将自己与学生之间划上一道遥不可及的“银河”。在学生看来,能融入他们生活的教师是平易近人的,是和蔼可亲的,因此乐于将自己的知心话和教师倾诉,与教师分享彼此的信任与快乐。所以我们要善于捕捉、分析、把握学生的内心需求,激发、挖掘、调动学生的内心需求。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要给予赞赏;当学生受到委屈时要给予安慰;当学生犯了错误时,要给予宽容;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要给予鼓励。教师要善于在平凡、平庸之中捕捉闪光点,把常态因素转化成积极因素。给学生多一点赏识,多一点激励,甚至还应对他们的缺点乃至错误给予包容。我国古代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教师只有多去了解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在教育园地中有丰富的收获,体验为人师的幸福与快乐。我们教师也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才能树立自己的威望,培养自己独特的亲和力,才能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留有独特的魅力。
四、注重理解,和学生平等对话
我们常说,理解万岁,而理解需要蹲下来平视。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要“以人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让学生在知识、能力、个性、情感、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进步,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要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最起码地学会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自然天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而尊重的前提是理解。事实上,真正的理解学生需要我们老师能适时地“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一般情况下,对于学生,教育工作者往往更多地关注其不足,予以教育并纠正,这种方式的负面影响是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悲观心态,自卑心理。若以激励为主,把揭短改为扬长,使学生的自信心有赖以立脚之处,就等于给学生一个成功成才的起点。对于中学生而言,其性格、爱好、兴趣以及思想状况差异较大,自我意识较强,教师应充分理解他们,用宽阔的胸怀,转换视角,从学生特有的生活经验、智力水平、情感体验的角度去体察学生。在激励教育方面,对学生的信任也是至关重要的,信任要求师生双方坦诚相待,师生平等更要求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对优生的信任,能够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对后进生信任,会唤起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前述案例中,针对该生的情况,笔者以个别谈话的方式与其进行了交流,客观地分析、评价其现状,及时引导其学会适应和调整心态,驱散了其心中的自卑,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其进步的欲望。
总之,多种情感的交汇与融合,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完成学生由“自然人”和“社会人”的转变,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共情能力和责任意识。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教师要有一颗博爱、宽容之心,要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关爱学生,善待学生。而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要理解学生;理解学生,就要适时“蹲下来”和学生平等相处。
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我们每个教育者心中,都应该有一朵朵永不凋谢的玫瑰花,用心去浸润她,哺育她,让她越开越鲜艳!
一、轻松的微笑,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教师在课堂上面带微笑上课,能使学生既感到亲切,又得到放松,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师生的沟通是快乐而积极的。因此,教师在上课前不仅要准备教案,更重要的是准备一个好心情。当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一定要有忍耐和克制精神,要学会情绪转移,真诚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依靠每一个学生。如果课上能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微笑,就一定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觉到老师是爱他们的,从而教师也就有了“迷人的魅力”---这也许是一节成功的课的必要前提。为此,我要对你说:“今天,你微笑了吗?”
二、关爱学生,让学生为你而感动
爱是教育中最丰富的营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动力基础,没有爱就没有责任感。学生是独立的有自尊心的人,教师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关心热爱自己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全员性的,是学生处于各种状态下的爱。爱某些学生,爱某种状态下的学生,以教师个人的情绪取舍爱某些学生,都不是责任心的表现。我想教师尤其要对这样一些学生充满爱心:(1)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2)被孤立和过于内向的学生;(3)犯过错误的学生;(4)父母离异的学生;(5)有缺陷的学生;(6)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同时,教师要学会赞赏和鼓励每一个学生,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和嘲笑学生,不随便当众批评学生。拥有爱心,爱心育爱心,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也是教师走向成熟和事业成功的“护照”,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共情意识。而学生就会从这样的教师身上看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价值,自觉抵御各种不良诱惑,学会求知,学会尊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三、加强沟通,走进学生的生活
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没有必要将自己与学生之间划上一道遥不可及的“银河”。在学生看来,能融入他们生活的教师是平易近人的,是和蔼可亲的,因此乐于将自己的知心话和教师倾诉,与教师分享彼此的信任与快乐。所以我们要善于捕捉、分析、把握学生的内心需求,激发、挖掘、调动学生的内心需求。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要给予赞赏;当学生受到委屈时要给予安慰;当学生犯了错误时,要给予宽容;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要给予鼓励。教师要善于在平凡、平庸之中捕捉闪光点,把常态因素转化成积极因素。给学生多一点赏识,多一点激励,甚至还应对他们的缺点乃至错误给予包容。我国古代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教师只有多去了解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在教育园地中有丰富的收获,体验为人师的幸福与快乐。我们教师也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才能树立自己的威望,培养自己独特的亲和力,才能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留有独特的魅力。
四、注重理解,和学生平等对话
我们常说,理解万岁,而理解需要蹲下来平视。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要“以人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让学生在知识、能力、个性、情感、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进步,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要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最起码地学会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自然天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而尊重的前提是理解。事实上,真正的理解学生需要我们老师能适时地“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一般情况下,对于学生,教育工作者往往更多地关注其不足,予以教育并纠正,这种方式的负面影响是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悲观心态,自卑心理。若以激励为主,把揭短改为扬长,使学生的自信心有赖以立脚之处,就等于给学生一个成功成才的起点。对于中学生而言,其性格、爱好、兴趣以及思想状况差异较大,自我意识较强,教师应充分理解他们,用宽阔的胸怀,转换视角,从学生特有的生活经验、智力水平、情感体验的角度去体察学生。在激励教育方面,对学生的信任也是至关重要的,信任要求师生双方坦诚相待,师生平等更要求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对优生的信任,能够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对后进生信任,会唤起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前述案例中,针对该生的情况,笔者以个别谈话的方式与其进行了交流,客观地分析、评价其现状,及时引导其学会适应和调整心态,驱散了其心中的自卑,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其进步的欲望。
总之,多种情感的交汇与融合,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完成学生由“自然人”和“社会人”的转变,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共情能力和责任意识。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教师要有一颗博爱、宽容之心,要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关爱学生,善待学生。而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要理解学生;理解学生,就要适时“蹲下来”和学生平等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