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参与技能即公民参与公民教育的技能,是指公民参与公民教育活动中掌握一定的公民知识,形成一定的公民道德观、价值观,养成一定公民素养的能力。在对儿童进行公民教育中,公民参与技能起着很重要的桥梁作用。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就包含了诸多培养儿童公民参与技能的元素。
品德与社会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课程理念之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核心。”向我们提出了在品德课程实施中对学生进行公民参与技能培养的要求。
培养儿童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儿童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这是品德教育与社会课程对儿童培养的目标之一。儿童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除了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判断能力的同时,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有一些事情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使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就需要在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公民参与技能的训练。其实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中也闪现着公民教育元素,对公民的参与技能的培养也提出了要求。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也体现出当今社会所弘扬的民主、法制、公平、诚信、尊重、关怀等道德精神内涵。古人在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时候也是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课堂的,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实践中讲学;大诗人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对参与技能的培养,有实践也有要求,中华传统道德中对人“智”的要求就是指人要具有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的能力,这就可以理解为对人的参与技能的要求。
课程理念之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公民参与技能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同样,学生的公民知识、公民价值、公民素养、公民的参与技能的培养也必须依赖于儿童的生活基础,反应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获得一定的公民知识,形成自己的公民价值观,培养自己的公民参与技能。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课案正是选择了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作为范例提供给学生学习的。这就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公民知识、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传授公民参与技能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我在成长”这一主题中,教材安排了《我的课余生活》、《不和烟酒交朋友》(《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等内容。《我的课余生活》让学生了解休息和娱乐是儿童健康和成长的需要,也是儿童的基本权利,也可以培养学生向家长进行沟通、申辩、讨论的参与技能。《不和烟酒交朋友》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吸烟、酗酒的危害也可以培养学生调查的能力,和行使法律给予儿童监督权的能力。在“我与家庭”这一主题中安排了《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品德与生活》五年级下册)、《我想要我能要》(《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等内容。让学生体验到爸爸妈妈对他们的关爱,培养了学生在家庭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的能力。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实践进行家庭开支调查,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行使自己参与家庭生活的权利,培养自己调查、辩论、写建议书(信)等参与技能。“我与学校”这一主题中教材安排了《我在班级中的权利》、《我们在行动》(《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等内容。让学生知道自己享有选举权、罢免权,学会如何去行使自己的选取权、罢免权。让学生学到自己管理班级工作的能力。“我的家乡”这一主题中教材安排了《绿色小卫士》、《我们的民风民俗》(《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等内容。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训练学生的调查、分析、参与环保实践的参与技能。“我是中国人”这一主题中,教材安排了《身边的变化》、《感受村民选举》(《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等内容。在购物票证的变化中,农村的变迁中,改革开放的成果展示中,学生能感受到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在了解村官的职责,民主选举村官的程序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搜集、讨论、演讲等参与选举的技能。“走进世界”这一主题中教材安排了《奥林匹克》、《我做志愿者》(《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等内容。学生在走进各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之中时,激发了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理解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搜集、辩论、交流等参与技能。
纵观《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六大主题的内容,都是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设计的课案,在这些课案中都体现了对儿童进行参与社会实践的参与技能的培养,为我们在品德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技能提供了契机。
课程理念之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公民参与技能的培养提供了保证。
在我国的古代传统教育中就非常注重对蒙童(儿童)的伦理道德教育。许多著作包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以及实践活动的记载,其相同的特点是强调使蒙童“远与浅薄之恶习,习与善良之规范”。到了现代我国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越来越关注。儿童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正是抓住这一特点,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性出发设计教育内容的。因此使得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公民参与技能的培训具有了广泛的基础性。在教育的过程中都是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帮助他们运用參与技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为他们将来运用公民技能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从这一点中可以看出,在品德课程实施对儿童进行公民参与技能的培养是有效的。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渗透着诸多公民教育元素,也渗透着诸多公民参与技能的培养目标。我们只有在对中华传统道德的“扬弃”中,紧紧围绕儿童的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的公民参与技能得到培养,为培养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第一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课程理念之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核心。”向我们提出了在品德课程实施中对学生进行公民参与技能培养的要求。
培养儿童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儿童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这是品德教育与社会课程对儿童培养的目标之一。儿童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除了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判断能力的同时,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有一些事情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使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就需要在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公民参与技能的训练。其实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中也闪现着公民教育元素,对公民的参与技能的培养也提出了要求。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也体现出当今社会所弘扬的民主、法制、公平、诚信、尊重、关怀等道德精神内涵。古人在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时候也是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课堂的,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实践中讲学;大诗人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对参与技能的培养,有实践也有要求,中华传统道德中对人“智”的要求就是指人要具有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的能力,这就可以理解为对人的参与技能的要求。
课程理念之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公民参与技能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同样,学生的公民知识、公民价值、公民素养、公民的参与技能的培养也必须依赖于儿童的生活基础,反应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获得一定的公民知识,形成自己的公民价值观,培养自己的公民参与技能。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课案正是选择了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作为范例提供给学生学习的。这就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公民知识、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传授公民参与技能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我在成长”这一主题中,教材安排了《我的课余生活》、《不和烟酒交朋友》(《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等内容。《我的课余生活》让学生了解休息和娱乐是儿童健康和成长的需要,也是儿童的基本权利,也可以培养学生向家长进行沟通、申辩、讨论的参与技能。《不和烟酒交朋友》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吸烟、酗酒的危害也可以培养学生调查的能力,和行使法律给予儿童监督权的能力。在“我与家庭”这一主题中安排了《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品德与生活》五年级下册)、《我想要我能要》(《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等内容。让学生体验到爸爸妈妈对他们的关爱,培养了学生在家庭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的能力。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实践进行家庭开支调查,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行使自己参与家庭生活的权利,培养自己调查、辩论、写建议书(信)等参与技能。“我与学校”这一主题中教材安排了《我在班级中的权利》、《我们在行动》(《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等内容。让学生知道自己享有选举权、罢免权,学会如何去行使自己的选取权、罢免权。让学生学到自己管理班级工作的能力。“我的家乡”这一主题中教材安排了《绿色小卫士》、《我们的民风民俗》(《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等内容。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训练学生的调查、分析、参与环保实践的参与技能。“我是中国人”这一主题中,教材安排了《身边的变化》、《感受村民选举》(《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等内容。在购物票证的变化中,农村的变迁中,改革开放的成果展示中,学生能感受到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在了解村官的职责,民主选举村官的程序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搜集、讨论、演讲等参与选举的技能。“走进世界”这一主题中教材安排了《奥林匹克》、《我做志愿者》(《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等内容。学生在走进各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之中时,激发了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理解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搜集、辩论、交流等参与技能。
纵观《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六大主题的内容,都是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设计的课案,在这些课案中都体现了对儿童进行参与社会实践的参与技能的培养,为我们在品德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技能提供了契机。
课程理念之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公民参与技能的培养提供了保证。
在我国的古代传统教育中就非常注重对蒙童(儿童)的伦理道德教育。许多著作包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以及实践活动的记载,其相同的特点是强调使蒙童“远与浅薄之恶习,习与善良之规范”。到了现代我国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越来越关注。儿童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正是抓住这一特点,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性出发设计教育内容的。因此使得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公民参与技能的培训具有了广泛的基础性。在教育的过程中都是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帮助他们运用參与技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为他们将来运用公民技能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从这一点中可以看出,在品德课程实施对儿童进行公民参与技能的培养是有效的。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渗透着诸多公民教育元素,也渗透着诸多公民参与技能的培养目标。我们只有在对中华传统道德的“扬弃”中,紧紧围绕儿童的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的公民参与技能得到培养,为培养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