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行程始于4月29日的凌晨,订的是卡塔尔航空,一个人从香港出发。出发时遇上了飞机故障延误了近3个小时,到达多哈已是错过了转机时间。航空公司给我安排的下一班去德黑兰的航班要等上11个小时,把我第一天的计划都打乱了。郁闷之极,但也无济于事。不过航空公司还算人道,给延误的人办了个电子签证,安排了一家在多哈市区的酒店。于是乎卡塔尔就先于伊朗成为了我足迹踏上的第19个国家,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到达德黑兰已是当地时间晚上10点,在机场“巧合”地和其他几位异地出发的小伙伴同时到达。蹭上我原本帮她们订好的车,到酒店已是12点。很累,不过,伊朗,我终于来了!
伊斯兰教什叶派里还分了几个教派,其中一个主流教派叫做十二伊玛目派。这个教派尊奉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婿及后裔中的十二人为伊玛目(也就是先知的继承者)。其中的第八位伊玛目葬在了伊朗东北部的马什哈德,使得那里成为了伊朗的第一圣城。而这位第八伊玛目的妹妹葬在了库姆,也使得这里成为了伊朗的第二圣城。设拉子的光明王之墓(也叫灯王之墓)葬的是伊玛目的弟弟,历史没有库姆圣陵这么悠久,所以地位也比不上这里。做了不少伊朗攻略,但对此是一无所知,网上帖子上也没见过有人介绍。
傍晚时分在阿莫的陪同下来到了这座圣陵。由于周五是伊朗的周末,周六又是纪念第一任伊玛目的节日,很多穆斯林习惯在这个时候去清真寺或者圣陵做祷告。圣陵外的广场到处都是虔诚的教徒。虽然人多,夕照之下却是十分的祥和,在圣陵的感召下仿佛凝固着神圣之感。
本来是不让非穆斯林进去的,也不能背包进去,更不能拍照。好在有阿莫,得以进去。踏进圣陵的瞬间就被震撼到了,天花穹顶柱子竟然全是用碎片的镜子拼出来的!你想象原本清真寺贴着一块块彩色的马赛克,这次全换成能反射的小镜片,在浮华的水晶吊灯照映下一闪一闪亮晶晶,千闪万闪亮瞎眼!我是完全惊呆了!虽然我也知道在设拉子的光明王墓同样是如此装饰,但第一次见到还真让人瞠目结舌。阿莫解释,这种镜子装饰虽说浮夸,但用意是透过小镜片破碎的人像告诫信徒人无完人,戒骄戒躁。
下午安排了跟团去卡尚附近的Maranjab沙漠,这个沙漠属于大卡维尔盐漠的一部分。导游Azy是出国前阿莫介绍给我的,我们通过viber沟通确定好了行程。从卡尚开进沙漠要花一个半小时。沿途荒无人烟,却有滚滚尘烟。因为没有空调,不开窗闷热,开窗要洗尘,二选其一。幸好这天也没太阳,窗外不时可以看到有许多野骆驼优哉游哉地在啃草。进到深处还可以看到大片的盐湖,可惜不是玻利维亚那种款式的,而是已经干涸的,结成大片大片白色块。由于湖面是平的,干枯后形成一马平川之貌,壮阔而苍茫。Azy解释,这里雨季的时候雨水会带着泥土里的盐到低洼之地而形成盐湖,不过所谓的雨季降水也是少得可怜,很快又被蒸发干净成目前的样子。
盐湖过后不久终于到了稍微像沙漠的沙漠。但在这里玩沙地越野车却是很爽的体验,而且我们五人刚好能坐一辆车。于是就一路狂奔驰入沙漠深处,越野车在沙丘高低纵横,我们一路尖叫不断。
奥比扬奈·隐世玫瑰
如果说卡尚精致华丽的波斯建筑是口感丰富的主菜,那么奥比扬奈则是一道清香淡淡的饭后甜品。这是卡尚和伊斯法罕之间的一个山沟村落。在1000多年前人们为了逃避战乱隐居于此,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未被外界发现,人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千载悠悠,哪怕外面已是沧海桑田,这里依然沿袭着古老的生活方式。当地人至今还是穿着自己的服饰,讲着在外面已经消失了好几百年的古波斯语。
我们下午3点从卡尚出发,开车到奥比扬奈花了大约一个半小时。小村位于海拔3900米的山上,自西向东横跨一个美丽的山谷。原本来时沿途非常炎热,下车的瞬间竟然传来一阵舒爽的清凉,让人身心愉悦,精神为之一振。这里的房子均以红泥筑成,依山错落,风格朴素统一,有点类似摩洛哥的阿伊特本哈度村,只是街道更加干净舒心。走在村里,可以感受到那种远离尘嚣而无车马喧的宁静。这里没有多少游人,当地人似乎也没有沿街摆卖手工艺品的那种生意头脑,似乎依旧我行我素。
走到山谷下,路变得不好走,房子也明显更古老。到山脚下终于看到南坡的城堡,山坡颇为陡峭,只有一条狭窄泥路,上去和下来都极不容易。几经艰辛爬到坡上高地,回望山谷和对面的一片泥屋,当真称得上是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如此幽静美丽的小村就好比世外桃源里的一株红玫瑰,又如同村中妇女戴着的玫瑰头巾一般,独自绽放。
伊斯法罕·天下之半
16世纪有位法国诗人雷尼尔形容丝绸之路上的“伊斯法罕,拥有世界的一半”,这个说法霸气侧漏却又让人憧憬绵绵遐想翩翩。诗人的艺术语言难免带几分夸张和浪漫,但历史上的伊斯法罕也确实盛极一时富甲一方。这里曾是波斯帝国的首都,丝绸之路南线的交通枢纽,在16-18世纪的萨法维王朝时期达到鼎盛,至今留下众多精美绝伦的建筑。伊斯兰鲜艳、眼花缭乱的艺术风格很对我的胃口,波斯艺术又是伊斯兰世界中最为极致的存在之一,而伊斯法罕则又是波斯艺术的中心。这里看到的清真寺和宫殿以及各式传统手工精品让“天下之半”的盛名有充足的底气。 在谢克洛芙拉清真寺门口我们碰到一位当地的英语老师带着一群高中生找人练习英语,估计是碰不到什么欧美来的人吧,就和我们聊起来。那些学生都非常羞涩,想来想去也就是问出你来自哪里你是做什么之类的。我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于是就主动地问了他们一连串的问题,不过很多都只能由他们老师Reza代为解答。Reza其实就比我大1岁,虽然长满了胡子,不过面相还是有点嫩。我想起别人推荐广场附近有一家很有特色的茶馆,就让Reza带路,顺便请他们师生喝茶。茶馆非常有特色,挂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茶壶和灯具,很多男人在里面抽着水烟,但一个女人都没有,除了我的几个小伙伴。在伊朗,有很多场合是要男女分开的,坐地铁男女分开车厢,过安检男女分开检,像茶馆这种地方女人是不能来的。
在外面的伊玛目广场则是另一番景象。日落时分,很多女人带着孩子会到伊玛目广场来乘凉嬉戏或在草地上野餐聊天。由于来伊朗旅游的人不多,所以游人密度刚刚好。
Khatam就是那种花纹细密的盒子。别以为这是画上去的,实质上是用多种物料镶嵌而成的。金色的是铜,白色的是骆驼骨,黑色和棕色的是木料。制作时以细线串联这些形状事先制作好的细小物料,将其排列出精美的花纹,用力压缩使其紧凑,再以胶水将其凝合稳固,最后切割出薄薄的一层像拼图一样附着于木盒表面。据说一个小小的盒子可能要花三四个星期去完成。这种盒子以往主要产自设拉子,但现在很多手工艺人都在伊斯法罕。你说贵吗?一个12×8×6厘米的盒子大约200元人民币。
波斯最出名的就是地毯了,可以说波斯地毯不仅是伊朗人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波斯艺术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伊朗人最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形态。考古发现2500多年前波斯就有地毯。现在在伊朗有上百万人从事地毯的编织工作,全世界每年有30%的地毯是产自伊朗的,是伊朗除石油之外最大的外汇来源之一。
亚兹德被称为“地球上最古老的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相传7000年前这里就有城市。这座古城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但地处戈壁深处沙漠边缘,素来偏居一隅,幸免于多次战乱。当年蒙古西征横扫波斯毁城无数,亚兹德却是安然无恙。13世纪马可·波罗在前往东土的时候曾经拜访过这座城市,评价它是“杰出高贵之城”。
现今的亚兹德依然保持着古朴。这里没有任何高楼大厦,整个城市最高的也就聚礼清真寺的传音塔了。房屋大都由土坯泥砖筑成,外层涂有泥浆,清一色的泥黄,与沙漠的颜色融为一体,显得单调苍凉而又古朴。就算是现在新建的房子,人们也力求保持这种传统的风格。估计当年马可·波罗看到的也是这么一片泥黄吧,只是现在路上走的都是车而不是马。由于处在沙漠地带,白天的亚兹德气温很高,当地的有钱人会在屋顶上建风塔“捕风”,使其成为亚兹德的一道风景。这是一种非常天才的设计,高起的风塔可以捕捉八个方向吹来的风,将其引导入室并经过冷水池的冷却,使得室内保持清凉。午饭后我在参观多莱特阿巴德花园的时候就体验了一下,站在风塔底下可以感受习习凉风,非常舒爽。
琐罗亚斯德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也称为“拜火教”,顾名思义这个宗教是以火为圣物的。琐罗亚斯德教比伊斯兰教传入波斯要早上千余年,属于古波斯帝国的时代,见证了帝国的崛起与衰落,并最终被伊斯兰教所取代。亚兹德保留有琐罗亚斯德神庙,我们参观的琐罗亚斯德神庙实质上是个博物馆,也就几十平方米大小,实在不能和那些华丽无比的清真寺相比。庙内可以透过一扇玻璃看到里面圣坛内燃烧着熊熊的圣火,据说这火是从公元470年起到现在就没有熄灭过,只是换了几个地方最后移到这里。有圣徒24小时看火添柴,让其生生不息。
到达德黑兰已是当地时间晚上10点,在机场“巧合”地和其他几位异地出发的小伙伴同时到达。蹭上我原本帮她们订好的车,到酒店已是12点。很累,不过,伊朗,我终于来了!
伊斯兰教什叶派里还分了几个教派,其中一个主流教派叫做十二伊玛目派。这个教派尊奉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婿及后裔中的十二人为伊玛目(也就是先知的继承者)。其中的第八位伊玛目葬在了伊朗东北部的马什哈德,使得那里成为了伊朗的第一圣城。而这位第八伊玛目的妹妹葬在了库姆,也使得这里成为了伊朗的第二圣城。设拉子的光明王之墓(也叫灯王之墓)葬的是伊玛目的弟弟,历史没有库姆圣陵这么悠久,所以地位也比不上这里。做了不少伊朗攻略,但对此是一无所知,网上帖子上也没见过有人介绍。
傍晚时分在阿莫的陪同下来到了这座圣陵。由于周五是伊朗的周末,周六又是纪念第一任伊玛目的节日,很多穆斯林习惯在这个时候去清真寺或者圣陵做祷告。圣陵外的广场到处都是虔诚的教徒。虽然人多,夕照之下却是十分的祥和,在圣陵的感召下仿佛凝固着神圣之感。
本来是不让非穆斯林进去的,也不能背包进去,更不能拍照。好在有阿莫,得以进去。踏进圣陵的瞬间就被震撼到了,天花穹顶柱子竟然全是用碎片的镜子拼出来的!你想象原本清真寺贴着一块块彩色的马赛克,这次全换成能反射的小镜片,在浮华的水晶吊灯照映下一闪一闪亮晶晶,千闪万闪亮瞎眼!我是完全惊呆了!虽然我也知道在设拉子的光明王墓同样是如此装饰,但第一次见到还真让人瞠目结舌。阿莫解释,这种镜子装饰虽说浮夸,但用意是透过小镜片破碎的人像告诫信徒人无完人,戒骄戒躁。
下午安排了跟团去卡尚附近的Maranjab沙漠,这个沙漠属于大卡维尔盐漠的一部分。导游Azy是出国前阿莫介绍给我的,我们通过viber沟通确定好了行程。从卡尚开进沙漠要花一个半小时。沿途荒无人烟,却有滚滚尘烟。因为没有空调,不开窗闷热,开窗要洗尘,二选其一。幸好这天也没太阳,窗外不时可以看到有许多野骆驼优哉游哉地在啃草。进到深处还可以看到大片的盐湖,可惜不是玻利维亚那种款式的,而是已经干涸的,结成大片大片白色块。由于湖面是平的,干枯后形成一马平川之貌,壮阔而苍茫。Azy解释,这里雨季的时候雨水会带着泥土里的盐到低洼之地而形成盐湖,不过所谓的雨季降水也是少得可怜,很快又被蒸发干净成目前的样子。
盐湖过后不久终于到了稍微像沙漠的沙漠。但在这里玩沙地越野车却是很爽的体验,而且我们五人刚好能坐一辆车。于是就一路狂奔驰入沙漠深处,越野车在沙丘高低纵横,我们一路尖叫不断。
奥比扬奈·隐世玫瑰
如果说卡尚精致华丽的波斯建筑是口感丰富的主菜,那么奥比扬奈则是一道清香淡淡的饭后甜品。这是卡尚和伊斯法罕之间的一个山沟村落。在1000多年前人们为了逃避战乱隐居于此,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未被外界发现,人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千载悠悠,哪怕外面已是沧海桑田,这里依然沿袭着古老的生活方式。当地人至今还是穿着自己的服饰,讲着在外面已经消失了好几百年的古波斯语。
我们下午3点从卡尚出发,开车到奥比扬奈花了大约一个半小时。小村位于海拔3900米的山上,自西向东横跨一个美丽的山谷。原本来时沿途非常炎热,下车的瞬间竟然传来一阵舒爽的清凉,让人身心愉悦,精神为之一振。这里的房子均以红泥筑成,依山错落,风格朴素统一,有点类似摩洛哥的阿伊特本哈度村,只是街道更加干净舒心。走在村里,可以感受到那种远离尘嚣而无车马喧的宁静。这里没有多少游人,当地人似乎也没有沿街摆卖手工艺品的那种生意头脑,似乎依旧我行我素。
走到山谷下,路变得不好走,房子也明显更古老。到山脚下终于看到南坡的城堡,山坡颇为陡峭,只有一条狭窄泥路,上去和下来都极不容易。几经艰辛爬到坡上高地,回望山谷和对面的一片泥屋,当真称得上是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如此幽静美丽的小村就好比世外桃源里的一株红玫瑰,又如同村中妇女戴着的玫瑰头巾一般,独自绽放。
伊斯法罕·天下之半
16世纪有位法国诗人雷尼尔形容丝绸之路上的“伊斯法罕,拥有世界的一半”,这个说法霸气侧漏却又让人憧憬绵绵遐想翩翩。诗人的艺术语言难免带几分夸张和浪漫,但历史上的伊斯法罕也确实盛极一时富甲一方。这里曾是波斯帝国的首都,丝绸之路南线的交通枢纽,在16-18世纪的萨法维王朝时期达到鼎盛,至今留下众多精美绝伦的建筑。伊斯兰鲜艳、眼花缭乱的艺术风格很对我的胃口,波斯艺术又是伊斯兰世界中最为极致的存在之一,而伊斯法罕则又是波斯艺术的中心。这里看到的清真寺和宫殿以及各式传统手工精品让“天下之半”的盛名有充足的底气。 在谢克洛芙拉清真寺门口我们碰到一位当地的英语老师带着一群高中生找人练习英语,估计是碰不到什么欧美来的人吧,就和我们聊起来。那些学生都非常羞涩,想来想去也就是问出你来自哪里你是做什么之类的。我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于是就主动地问了他们一连串的问题,不过很多都只能由他们老师Reza代为解答。Reza其实就比我大1岁,虽然长满了胡子,不过面相还是有点嫩。我想起别人推荐广场附近有一家很有特色的茶馆,就让Reza带路,顺便请他们师生喝茶。茶馆非常有特色,挂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茶壶和灯具,很多男人在里面抽着水烟,但一个女人都没有,除了我的几个小伙伴。在伊朗,有很多场合是要男女分开的,坐地铁男女分开车厢,过安检男女分开检,像茶馆这种地方女人是不能来的。
在外面的伊玛目广场则是另一番景象。日落时分,很多女人带着孩子会到伊玛目广场来乘凉嬉戏或在草地上野餐聊天。由于来伊朗旅游的人不多,所以游人密度刚刚好。
Khatam就是那种花纹细密的盒子。别以为这是画上去的,实质上是用多种物料镶嵌而成的。金色的是铜,白色的是骆驼骨,黑色和棕色的是木料。制作时以细线串联这些形状事先制作好的细小物料,将其排列出精美的花纹,用力压缩使其紧凑,再以胶水将其凝合稳固,最后切割出薄薄的一层像拼图一样附着于木盒表面。据说一个小小的盒子可能要花三四个星期去完成。这种盒子以往主要产自设拉子,但现在很多手工艺人都在伊斯法罕。你说贵吗?一个12×8×6厘米的盒子大约200元人民币。
波斯最出名的就是地毯了,可以说波斯地毯不仅是伊朗人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波斯艺术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伊朗人最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形态。考古发现2500多年前波斯就有地毯。现在在伊朗有上百万人从事地毯的编织工作,全世界每年有30%的地毯是产自伊朗的,是伊朗除石油之外最大的外汇来源之一。
亚兹德被称为“地球上最古老的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相传7000年前这里就有城市。这座古城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但地处戈壁深处沙漠边缘,素来偏居一隅,幸免于多次战乱。当年蒙古西征横扫波斯毁城无数,亚兹德却是安然无恙。13世纪马可·波罗在前往东土的时候曾经拜访过这座城市,评价它是“杰出高贵之城”。
现今的亚兹德依然保持着古朴。这里没有任何高楼大厦,整个城市最高的也就聚礼清真寺的传音塔了。房屋大都由土坯泥砖筑成,外层涂有泥浆,清一色的泥黄,与沙漠的颜色融为一体,显得单调苍凉而又古朴。就算是现在新建的房子,人们也力求保持这种传统的风格。估计当年马可·波罗看到的也是这么一片泥黄吧,只是现在路上走的都是车而不是马。由于处在沙漠地带,白天的亚兹德气温很高,当地的有钱人会在屋顶上建风塔“捕风”,使其成为亚兹德的一道风景。这是一种非常天才的设计,高起的风塔可以捕捉八个方向吹来的风,将其引导入室并经过冷水池的冷却,使得室内保持清凉。午饭后我在参观多莱特阿巴德花园的时候就体验了一下,站在风塔底下可以感受习习凉风,非常舒爽。
琐罗亚斯德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也称为“拜火教”,顾名思义这个宗教是以火为圣物的。琐罗亚斯德教比伊斯兰教传入波斯要早上千余年,属于古波斯帝国的时代,见证了帝国的崛起与衰落,并最终被伊斯兰教所取代。亚兹德保留有琐罗亚斯德神庙,我们参观的琐罗亚斯德神庙实质上是个博物馆,也就几十平方米大小,实在不能和那些华丽无比的清真寺相比。庙内可以透过一扇玻璃看到里面圣坛内燃烧着熊熊的圣火,据说这火是从公元470年起到现在就没有熄灭过,只是换了几个地方最后移到这里。有圣徒24小时看火添柴,让其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