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不尽的传奇人生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185970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吹着,天空微雨飘落,沿着风光无限的海河岸边,我朝着向往已久的李叔同故居纪念馆走着……
  天津是一个依海河而建的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随着蜿蜒的海河耸立两岸,夜晚霓虹灯闪烁,一艘艘装扮亮丽的游轮载着来自远方的游客穿梭在河面,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城市夜景画卷!
  天津有3000多栋风貌建筑,800多栋名人故居。许多名人故居至今保存完好,这些故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难得的人文景观,是鲜活的历史雕塑,从侧面展示了天津的历史风貌和城市品位,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距离不远处是当年的奥匈帝国领事馆,白墙灰窗的二层楼,一种淡雅的地中海式建筑风格。紧邻的是解放天津汇合处旧址,陈列着当年用过的一辆坦克和一门大炮,还有好多解放军英勇杀敌的雕塑……难怪都说:一条海河观光带,半部中国近代史。
  过了金汤桥,走到古文化街的对面,掩映在一片绿荫中青砖灰瓦的院落渐渐进入视野,我欣喜确定就是弘一大师的故居。它远远地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韵,古香古色,在周围现代高楼的环绕中,仿佛就是两个世界,依稀从民国穿越而来。
  信步走进大师的旧居,大门口立着一块巨大的汉白玉,上面写着“李叔同故居纪念馆”,是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几个绿色的大字遒劲有力,与汉白玉交相辉映。
  拾级而上,进得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大师家的花园。绿树、假山、小桥、流水、亭子、花草组成一组和谐的流动的画面,静谧美妙,让人流连忘返。我想象着大师孩童时在这里嬉戏玩耍和青少年时期坐在凉亭读书的情景,如果那时有手机,随时录下一段段视频,完好地保存到现在,该是怎样的一种动人心弦的呈现啊!
  故居坐西朝东,花园的北侧建了一个纪念亭,安放着大师的一尊紫铜雕塑像,高2.7米,是天津雕塑家刘鑫制作完成的。大师目光深邃而凝重,一脸安详,仿佛穿过岁月的沧桑又回到儿时的家,静静地坐在亭子中央,享受着告老还乡的闲静。身后彩壁的上方悬挂着“高风劲节”的匾额,是中国现任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海手书。身后的汉白玉彩壁上,刻有其楷书《佛说阿弥陀经》,是大师1932年为纪念父亲李筱楼诞辰120周年所作,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仰与追思。纪念亭内侧抱柱上联语“大慈念一切,悲光照十方”,为大师手书《华严经》中的诗句;外侧抱柱联语“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是中国原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赞弘一法师的诗句。一方小小的纪念亭,承载着大师对故居和亲人的眷恋,承载着大师悲天悯人和修身自律的情怀,承载着世人对他的高度评价和无上敬仰……
  细雨还在飘洒,我没有打伞,站在大师的塑像前,深深鞠躬,内心是从来没有过的虔诚,只是想流泪……
  走过花园,是宅院的二进门,门楼上悬挂着一块黑色横匾,上面题写着三个金色的大字“进士第”,落款是李鸿章。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楼为同治四年进士出身,在朝廷为官数年后,辞官经商,在天津经营盐业和钱庄生意,富甲一方,此匾记录了李氏家族曾经的繁荣和显赫的社会地位。想着大师小时候在官宦和富商的双重环境中成长,感到很欣慰,崇拜一个人,就希望与他有关的一切都是好的。虽然这时的我也想起老家的土坯房,那三间曾经为爷爺、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们姐妹挡风遮雨的小屋子,虽然破旧,但那种简单的快乐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尤其是下雪后的院落,就是我们童年的乐园。虽然现在每天出入宽敞明亮的高层洋房,但那种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情结却一直是内心永恒的向往。
  走进二门,沿着过道前行十几米,进入一个拱形的小门,里面是庭院中心一个极小的花园,拱门上写着两个字—“意园”。正面是一个小书房,是大师家的“洋书房”。为什么叫“洋书房”?一是因为整个大院里,唯一的一间西洋式风格的房子。那时只有这个小房子是玻璃门窗,大格子的,其他的都是糊窗纸的小格子窗棂;二是因为里面放着钢琴、留声机等西洋物件。1911年,李叔同学成归国返津,居住在这间房,钢琴是奥地利驻津领事送给他的仲兄李文熙的,之后文熙转给李叔同。他曾将自己留学期间创作的《浴女》油画挂在该屋内,成为传遍津门的“奇闻”。说这是一间“洋书房”,的确当之无愧,从里到外都散发着“西洋”味。
  1905年4月,母亲染病去世,李叔同在丧礼上边弹钢琴边唱悼歌,在世人的不解中,25岁的李叔同用这种异乎寻常的方式感怀母亲的命运,当时的人们都感到非常震惊。大师的超前意识,大师的才情,大师的魄力,注定会掀起一次次的轰动。此刻,我终于领悟到,一个杰出的人,他身上肯定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东西。
  李家的大宅院由四个小四合院组成,呈田字型,“意园”的东北角有个小门,进去便是中书房所在的一个小四合院,也是北边的前院,早先是大师父亲的书房,后来大师和他的仲兄李文熙在此学习。在这里,他饱览儒学经典,挥写恣意汪洋的诗文,沉浸于金石篆刻、琴棋书画的乐趣中,为日后在诸多艺术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基础。
  书房里有一组大师和仲兄文熙下棋的蜡像,两人都穿着白色绸缎的衣裤。这是,根据他们的一张生活照复原的蜡像,惟妙惟肖,刚进门时冷不丁我还以为是两个真人呢!
  小院的南屋外墙上挂着几幅大师的书法临摹,据讲解员说,曾经来过一位有名的书法家,他说墙上挂着的几幅大师早期的作品,是大师用三年时间练成的,他写了几十年,都达不到大师早期的书法水平。大师的天分和悟性之惊人由此可见一斑。
  小院靠近北墙中间放着一尊大师穿袈裟、戴佛珠的大理石雕塑,右臂腋下夹着一把雨伞,目光凝重平和,给人一种风雨兼程,在寻找什么的感觉。身后的黑石板上刻着四个字—悲欣交集,这是大师圆寂前三天留下的四个字,馆里藏有复制品。关于这四个字的释义,有多种解释。
  我想,这四个字的含义,对于将要离世的大师而言,应该有着更深刻的含义,我自知学识疏浅,思想和智慧无法达到去解读其深意的程度。
  关于大师“悲欣交集”四字的含义,历来许多文人贤士都做过解读。对于不同程度、层面的读者来说,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学者叶圣陶先生理解“欣”字,一辈子“好好地活了”,到如今“好好地死了”,欢喜满足,了无缺憾。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教授认为“悲”是悲悯众生的苦恼,“欣”是欣幸自己得到解脱。太空法师说:“大师之所以‘悲’者,悲众生之沉溺生死,悲娑婆之八苦交煎,悲世界之大劫未已,悲法门之戒乘俱衰,悲有情之愚慢而难化,悲佛恩之深重而广大。大师之所谓‘欣’者何,欲求极乐,欣得往生,欣见弥陀而圆成佛道,欣生净土而化度十方 。”   在诸多的解释中,大众比较认同的是太空法师的诠释。弘一大师留下“悲欣交集”四字备注“见观经”,“观经”即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为佛说观想念佛,净土十六观的著名教典。作为念佛人的弘一大师,我们应该从净土宗的角度来解释比较合理。
  弘一大师四个字的绝笔,留给后人无限的感动和思考,任何时候,他都会带给世人不同的感知和启迪。后世以“悲欣交集”四字题名的有关大师的书籍、书法、文章等数不胜数。
  李叔同是那个时代的奇才、通才,林语堂曾这样评价:“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李叔同最好的朋友夏丏尊说:“宗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送别》这首经典歌曲,是李叔同作词的,凄婉动人,被誉为20世纪最优美的歌词,充满了离别的哀愁和看破红尘的意味。这里每天从开馆到闭馆,一直循环播放着这首歌曲,使参观者的意识不知不觉间就穿越到清末以及民国初期那个时代,好似和大师生活在同一大院,目睹着他的一举一动,看着他在这个院里度过了懵懂的孩童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少年时代。
  离开中书房,在《送别》的旋律中,我来到另一个小四院的“存朴堂”,这是当时李家的会客场所。原先的“存朴堂”横匾是由大师的父亲李筱楼自己题写,但因年代久远遗失,便由当代已故著名书法家王学仲先生所题写。存朴堂抱柱上联语为:“惜衣惜食非是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须知求己莫求人。”这是清朝刘文定的诗句,是父亲李筱楼对家人的警训,告诫家人珍惜福祉、节俭持家、自立自强。
  现在的存朴堂作为展厅,里面墙上挂着大师各时期的照片,玻璃柜里陈列着许多大师的书籍、物品、书法、篆刻等。其中有一张照片是1918年夏季,大师出家前与学生丰子恺和刘质平的合影。大师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一些文化名人。最著名的漫画家丰子恺,当初是个调皮的小孩兒,当年差点被退学。但李叔同认为他天资无限,是个有前途的好苗子,在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指点,最终成为漫画大师。
  1929年,丰子恺为恩师李叔同祝五十岁生日,画了五十幅画,题名为《护生画集》,出版后立刻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十年后,丰子恺在大师六十寿辰时又画了六十幅祝寿。后来两人约定以后十年作一集。1942年大师圆寂,丰子恺恪守当年诺言,十年必画一集。画到第六集时,按时间约定应该在1979年,然而丰子恺抱病在身,他似有预感便提前作画。总共450幅的《护生画集》,画了将近半个世纪。1973年完稿后不过两年,丰子恺病逝。这一段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多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刘质平是现代著名音乐教育家。他从小丧父,家境贫寒,1912年进入浙江省立师范学校读书,师从李叔同学习音乐。李叔同对于这个得意弟子,给予了很多帮助,付出了许多精力。刘质平毕业后,李叔同又鼓励他去日本留学,他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期间被费用问题困扰,李叔同就每月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相助。1918年,刘质平知道恩师要出家,果断停止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到大师身边,见证了恩师出家的时刻。他感慨地说:“先生与余,名为师生,情深父子。”李叔同出家后,历时24年,云游四方,居无定所,苦行苦修,他的供养接济、衣食住行、生病护理,一直是刘质平随侍左右,尽心尽力。师生情谊走到这里真是情同父子,令人感动!
  墙上还有一幅照片,令我的心灵受到了特别的震撼。这是大师圆寂时的一张照片,大师侧卧在一张木板床上,就是两头有支撑,上面担着一块板子的那种,身上的袈裟和床上的被褥、枕头都极其破旧。一代大师一生“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自己的生活如此节俭,甚至到了让人看着悲凉的程度。
  大师出家前曾是城市风流公子哥,曾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艺术家,但他出家后修的律宗却以戒律森严著名。在他的遗物里,除了佛经著作,只剩下些破旧物品和一件补了两百多个补丁的僧袍。刘海粟回忆说:“一次到上海来,许多已经发达的旧友招待他住豪华饭店,他都拒绝了,情愿住在一间小小的关帝庙里。我去看他时,见他赤脚穿草鞋,房中只有一张板床,我难过得哭了。”有一年,他从温州到杭州,行前,他向温州庆福寺借得沿途用的碗筷一副,到杭州后又托人将碗筷捎回还给庆福寺。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持律精严,凡属公物,一毫都不会占有。在温州庆福寺精研佛学时,因名气太大,当地达官贵人都想一睹其尊颜,他就在窗口贴了“虽存犹殁”四个字,让来访者止步。
  弘一大师之所以在他所涉及的每个领域都能做到极致,正是因为他有严以律己、持之以恒的精神。郁达夫曾评价他是中国当代法师中持戒最严的第一人。持戒到底有多重要呢?大安法师曾开示:“佛教在这个世间能否存在?存在的时间能有多长?完全取决于戒律。”
  弘一大师出家前已经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名人,在文化艺术的许多方面都开了国内的先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他参与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在国人表演的第一部话剧《茶花女》中演女主角,成为中国话剧的拓荒者;他是第一个将五线谱传入中国的人,也是第一个将西方乐理带入中国课堂的人;他是中国油画的鼻祖,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中国教授;他翻译日本法律著作,开创我国近代法律学介绍国际法公权与私权译著的先河;他创作《祖国歌》,首创国人以民族曲调配置乐歌的新风,成为中国早期学堂乐歌的倡导者和推广者;他在日本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本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其中收录的作品—木炭画《乐圣贝多芬》,是国外音乐家肖像在中国刊物上的首次亮相,该杂志成为中国人学习音乐的启蒙资料;他主编的《太平洋画报》,以漫画的艺术形式创作广告画,开创了中国报纸广告形式的新风气;他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一起创办发行了校刊《白阳》,创刊号封面由他设计,成为我国第一本校园刊物;他作词作曲的学堂乐歌《春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首三声部合唱歌曲;他任教期间,组织成立“乐石社”,进行书画印和木刻创作,并出版《木板画集》,成为中国现代木刻倡导和创作实践的第一人;他出家后,将中国传统书法、传统篆刻的章法和刀法融会贯通,将传统的锥形刀进行改良,使之平刀入石,是中国使用锥形刀篆刻的首创者……   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百思不得其解:这样一位旷世奇才,为什么会在如日中天的时候选择出家呢?关于这个谜底,一百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918年,李叔同忽然剃度出家,震惊了整个文化界。出家前,他将多年来视若珍宝的书籍、字画、折扇、金表等都送给了友人,对于结识11年的爱妻春山淑子,只留下一块手表做纪念。妻子想在寺里跟他见上一面,他都“狠心”拒绝了。在一个凉风习习的清晨,笼罩在薄雾之中的西湖,带着几分缥缈,几分仙气,夫妻俩各乘一叶小舟,相向而来,进行短暂的会面。李叔同笑言:“你有技术,回日本不会失业。”说完便乘船离岸而去。妻子知道他心意已决,心如刀割,只是流着泪,说不出一句话,从此,远离了这片土地。
  看到这里,你一定认为大师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但当你看到大师写给爱妻的一封信,你会渐渐改变这种看法。不是大師心冷如铁,走进他的内心,你才会了解他的世界。
  大师在给妻子的信中这样写道:“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我们要建立的是未来光华的佛国,在西天无极乐土,我们再相逢吧。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将不再回上海去了。我们那个家里的一切,全数由你支配,并作为纪念。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如今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我们是早晚要分别的,愿你能看破……”
  事实上,他在出家前曾预留了三个月的薪水,将其分为三份,其中一份连同自剪下的一绺胡须托老朋友杨白民先生,转交给自己的妻子,并拜托朋友将妻子送回日本。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弘一大师内心的柔情和歉疚,以及处事的细心和周到。
  我在想,大师这样的高人,虽然生命只走过了62个春秋,但他却活出了别人的好几辈子。他一生的成就和品行折服僧俗两界,他的人生达到众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当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已经不能再支撑他的生命,他就必须去寻求更高远的东西,只有这样,他的灵魂才能有安放的地方,才能让生命幻化出更亮丽的色彩!
  弘一大师是近代佛教界备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为了振兴国学,他历经艰难,苦心研修,潜心戒律。他深研《四分律》,花了四年时间,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此书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合为精心撰述的两大著作。
  已是下午五时,闭馆的时间到了,我依旧从大师的精神世界里走不出来。雨已停,而风还在吹着,在《送别》的旋律中,我忽然想起张爱玲的那段话:“不要以为我是一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此谦卑。”
其他文献
生活  一半在水里  一半在空中  谁知前世和来生  风 你是否知晓  美丽指向荒野  爱情走向哪里  風 你是否知晓  你轻咬我耳际  芦苇发梢挨着发梢  相扶直到白发飘飘
珍珠般素胎上如烟雨般轻柔,  勾勒出天青色線条玉润香流。  离别的浮梁古渡口,  我已经伫立了很久很久,  不敢回头,  害怕看见你如水的双眸。  眸子里有淡淡的哀愁,  雨过天晴独上西楼,  一梦千年将你挽留。  谎言的美丽永远也无法看透,  誓言的飘渺又不知能否承受,  只能任相思和梅枝一样清瘦。
摘 要:20世纪末,俄罗斯语言学家В. В. Воробьев率先提出了语言文化单位理论, 于是以"语言-文化-民族"三者关系为一体的语言文化场应运而生。本篇论文以 “цветок”为场心的语言文化场为例,反向浅析语言文化场的层级结构。该研究有助于深入剖析语言文化场的层级结构,加强对俄语语言文化学的理解。  关键词:语言文化场;层级结构;语言文化单位  作者简介:陈妙然(1995-),女,满族,辽
烟雨蒙蒙的季节  你沐浴着春风而来  哇鸣虫哝的夜里  你又枕着我的名字入眠  雨落芭蕉的声音  让我  在春风中 轻摇  輕摇你窗前的风铃  优美的乐声 飘过  惊扰不了  你甜蜜的梦境  梦里  有你 有我  也有牵手的相逢
下弦月西沉哟 落向那远方  凉凉的晚秋 又弄痛了我的感伤  风的影子 怎在我的窗外彷徨  睡不稳三更后哟 空悠悠的竹床  弯弯的月亮 又被挡在那西墙  闪闪的星儿啊 在夜空中流浪  梦的岁月哟 我拿什么来收场  零乱的故事呀 塞满了我的行囊  陌上芦花  你代我驻守 在那荒芜的滩头  你的發丝一白 便是那多愁的晚秋  你替我记住那个渡口  当时你为何不为我挽留  总以为你烟霞依旧 月儿弯弯  误了
契诃夫的文学作品有着独特的风格,从日常生活的情景中展现出社会现状和小人物的命运。如他自己所说“一滴水里充满了悲剧”。为了通过文学作品细致真实地反映出生活和人物心理从而揭示社会丑恶黑暗的一面,他真诚地描绘生活中的人和他们的处境。在他的作品中,时空结构对人物的心理潜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让我们仿佛参与他笔下人物的人生。本文主要以《三姊妹》为例,介绍契诃夫作品的时空结构及深远影响。  一、时空结构的概
上楼下楼 我私乘电梯  出门 我就叫滴滴  失眠 我很焦虑  想着姐姐 想着还在田里的父亲  希望今晚能够安息  三伏天的礼拜一  我光着膀子玩儿吃鸡  闯荡济北在异域 冷暖自知  成年人的生活里 唯獨缺了你
丰腴的容器盛满生生不息的颜色  风体态臃肿,步履缓慢  一滴一滴充满咸味的珍珠  从屋檐下,从草尖拧出  摆渡的人解开绳索  把茧搁浅在湄岸  只有母亲,一遍又一遍  抚摸生锈的镰,抚摸汗渍过的草帽  父亲低头磨镰,能磨出锋芒  满头闪亮的白发,只是在十六年前  他用犁在他的作业本上书写  一畦一畦的麦子沉甸甸的黃才能打勾  布谷鸟是他黎明的伙伴  那一群聪明的麻雀在他低头劳作时出击  他和稻草人
摘 要:以“国际主义作家”自诩的石黑一雄,他的小说超越了族裔限制,把目光投向于世界,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生存和精神状态。2015年他“十年磨一剑”的作品《被掩埋的巨人》再次沿袭了其一贯擅长的战争、记忆题材,这部添加了奇幻色彩的作品一经问世随即引发文坛热议。小说围绕着历史的创伤记忆书写了从个人到种族的生存困境,并且做出记忆还是遗忘的选择。本文以文本解读法对几个主要人物在历史创伤面前的选择进行剖析。  
撕心裂肺的痛才发现  一道不可饶恕的  能感觉到渗出血液的伤  竟如此凄凉  无法想象刺入我體内的尖刀  防不胜防  龌龌龊龊  泯灭人性的善良  宰杀了肉体与思想  溃烂的伤口已侵入到心脏  面色枯槁  但双目炯炯  这都是磷伤遍体的仇恨之光  伤痕斑斑  拿什么疗伤  屠杀一片  难解快要死亡的疡  重新塑造的人之初  心中的迷茫  我会用岩石般的双手将你撕伤  面目全非的伤口  也可能将你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