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陕西作为国内的文化大省,近几年随着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愈发重视,纪录片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本文以近年来广受好评的陕西纪录片《大秦岭》《望长安》和《法门寺》三部作品为例,分析近年陕西纪录片取得的成功原因何在,又有何发展特征、优势与不足,探讨近年陕西纪录片所带来的思考。
关键词:陕西纪录片;兴起;不足
纪录片是影视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创作类别,它以再现美学为基本特征,更因其表现内容性而受极易受到关注。在中国,当代纪录片主要脱胎于抗战时期延安电影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无论电影还是电视纪录片都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之中。
陕西作为国内的文化大省,近几年随着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愈发重视,纪录片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近年来“陕西出品”或包含陕西元素的较成功的纪录片就有《望长安》《大秦岭》《唐之韵》《法门寺》《舞动陕西》《荣耀西安》《风情黄河》《大风起兮》《陕西国宝》《新丝绸之路》《俄罗斯的陕西村》《精彩中国陕西篇》《世界文化遗产之秦始皇》《复活的军团》等近20多部。这些纪录片取得的成功原因何在,又有何发展特征、优势与不足,都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以为陕西纪录片的持续发展总结经验。本文就拟以近年来广受好评的陕西纪录片《大秦岭》《望长安》和《法门寺》三部作品为例,具体分析探讨近年陕西纪录片所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
1 近年陕西纪录片兴起原因
(1)传统文化复兴。“文化(Culture)”这一概念最初是由英国人类学先驱泰勒界定的,其含义极为复杂,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能力。《世界大百科全书》(西班牙)对“文化”的定义是 “指全部社会遗产,包括人类生活中不是与生俱来的所有东西:生产工具、武器、机器、社会机构、信仰、思想、宗教、艺术、音乐和文学。有历史记载以前很久就有了文化。”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与一个民族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近代中国经历了近百年的苦难,从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国人一次次希望通过西方先进的技术与文化令中国重新崛起,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西方文化在中国备受推崇。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国力的日益雄厚,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再次兴起。传统文化的精粹与博大令国人在获得了充分的民族心理认同感。而令国人尤为自豪和骄傲的,无疑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最为辉煌和灿烂的汉唐文明。
中国汉唐文明的中心在陕西西安,这里处地于古老而广袤的中国西部,不仅有着汉唐盛世的辉煌,而且也曾孕育着中华最古老的创世神话,燃烧着原始文明的灿烂火光;中国大规模的畜牧养殖和农耕文明的曙光曾在这里升起;在它儒家文化的躯体里,涌动着佛教、伊斯兰教等多元文化的血统,横贯全境的丝绸古道是承载华夏文明走向西方的脊梁。这里虽地处内地,呈封闭状态,却依照着民族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生命,融进中国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西部文化。[1]这种汉唐文明、西部文化随着如今中国的进步、西部的发展,再一次进入大众的主流视线。人们对于这些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此时,陕西推出的一系列纪录片正符合了人们的观影期待,无论《大秦岭》《望长安》还是《法门寺》,其中内容都与汉唐盛世文明息息相关。正是这种顺应大众心理的作品,才能一推出就受到广泛的瞩目和好评。
(2)陕西文化产业兴起。近几年,陕西文化产业在政府和相关部分的鼓励与推动下迅速兴起。截至2010年底,陕西共有22家文艺院团、11家电影公司、19家电台、电视台宛城制播分离工作,组建11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预测,到2020年,陕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20%左右,占GDP的比重达到5%左右,同时形成比较完备的文化创新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2]正是因为陕西省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与进步,才使得纪录片的拍摄从资金等方面有了最切实的经济基础保证。以《大秦岭》为例,这部纪录片就是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陕西电视台三家单位联合出品的。
2 近年陕西纪录片特征表现
(1)形式多为电视纪录片。近年来,陕西所拍摄的纪录片多为电视纪录片的形式,本文列举的三部纪录片都属于电视纪录片之列,《大秦岭》为8集,《望长安》为10集,《法门寺》为6集。虽长度不等,但无一是电影纪录片,这种局面的出现,其原因也是值得我们探究的。在我看来,造成这种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陕西目前电视制作行业的发展比电影制作行业要迅速。20世纪80年代,以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代表的西部电影名动一时,佳作频出。但随着时代变迁,西影厂和西部电影逐渐没落。但陕西的电视制作业由于制播分离的改革,反而加快了前进的步伐,陕西电视台的多档电视节目,无论是本地时事新闻类的《都市快报》,还是本土化栏目剧类的《都市碎戏》等,都受到了普通市民的大量关注。这些节目成功的背后,标志着陕西电视制作业和陕西电视制作人的日趋成熟。
其次,国内电视纪录片的播出平台优于电影纪录片的播出平台。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据凤凰网新闻报道,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了101.7167亿人民币。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这种巨额票房的收入主要还是集中于少数的国外进口大片和国内大投资、大制作的影片。而纪录片由于其的纪实性和非虚构性,在电影产业高度发达的欧美地区,也很少能够进入主流市场,在中国更是如此。而电视纪录片的播出平台则相对容易得多,并且电视的受众在中国也更具普遍性,这三部电视纪录片分别在在中央电视台第2套频道和第10套频道播出,并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评价。
(2)内容多侧重对于文化背景的讲述。陕西近年来的纪录片作品,所侧重表现和记录陕西和西安这片土地所经历的辉煌和其所代表的文明,多采用古今结合,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以这三部纪录片为例,《大秦岭》的主题曲就是选取唐代著名诗人的名句配曲而成,其内容共分8集,分别以宏基伟业、山佑汉脉、盛世佛音、高山仰止、感恩秦岭、万类霜天、生息与共、秦风雅颂作为8集的标题。从其标题中,我们就已经可以大概窥得每集的内容主旨。无疑,这一部纪录片作品每一集所想要表达的,都不仅仅是我们地理意义上所认知的“秦岭”,而更是文化意义上的“秦岭”。《大秦岭》的总制片人,陕西电视台副台长王渭林说“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大家说起来最灿烂、最辉煌的周、秦、汉、唐,毫无疑问都是在秦岭的注视下展开。因此,秦岭这条山脉中就埋藏了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邃的文化基因,也就是中华民族的DNA。我们认为,若不给秦岭如此定位,是难以准确揭示秦岭的重要性的。而且,在我们的纪录片中,通过对101位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采访,从他们对秦岭的不同研究中,或是从地理或是从历史或是自然或是动物学或是植物学的,甚至文化史、思想史,诸如此类,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他们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就是秦岭应该是中华文明高度的象征和符号。”“我们这部纪录片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般的风光山水,它要蕴含民族文化发展的脉络。”[3] 无疑,《大秦岭》确实做到了其主创人员想要表达的内容,其文本涉及秦朝的农耕文明、楚汉之争、中国四大发明、诗词文化、生态保护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确实向观众展现出了一个很“大”的秦岭。《大秦岭》的创作如此,从题目便可知必是以城市文化和佛教文化为内涵的《望长安》和《法门寺》更是如此。重视文化、反思文化、连纵古今,正是这三部纪录片的共同特点。
(3)制作多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因为纪录片的内容多以中华文明为讲述对象或背景,必然会涉及古代部分。对于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如何表现,是这三部纪录片共同要面对的问题。在纪录片《法门寺》里,针对这种情况,制作者采用了实景拍摄、真人演绎和电脑制作三种方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而这种“情景再现”的手法,在这三部纪录片,及至近年陕西所拍摄的多部纪录片中都并不鲜见。“情景再现”颠覆了传统纪录片图片、空镜头加口述的制作方式,将高品位的人文思考融入观众喜闻乐见的情节与故事之中,多种技术手段的利用不仅可以弥补历史画面的缺失、提升纪录片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起到了强化作品故事性的作用,可以对观众产生更大的吸引力。[4]作品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反复穿梭、不断闪回,在虚构扮演的同时一直在提醒观众所有这一切都是真实的。[5]
在纪录片《法门寺》的第5集《冲天》部分中,有一段是讲述了唐宪宗时期上至皇帝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对佛教的信奉达到了疯狂地步,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表》,对这一现象大加痛斥,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的事件。对这一段的表现,制作者将韩愈书写谏表的部分通过真人搬演表现,并剪接以电脑制作的城墙等效果,和当代的韩愈塑像等实景拍摄,给予了完整表现。这种方法无疑对一般观众来说,会更具吸引力,表现也更加形象具体。自然也成为这三部纪录片都共同采取的方法。
3 近代陕西纪录片不足之处
(1)科教宣讲意味浓厚。陕西近年来的纪录片,尤其是这三部纪录片,都存在科教宣讲意味浓厚的问题。以《望长安》的第一集为例,近30分钟的纪录片里,一共出现了17次专家访谈片段,密集部分不到一分钟就会出现一次专家的受访画面。这些专家无疑具有更专业的背景和知识,对于纪录片的表现内容可以给予更专业的辅助说明,但专家们过于频繁的出现,彻底打乱了纪录片本身原有的叙事节奏,使纪录片从某种意义上成了对普罗大众进行知识科普的“科教片”。这种频繁出现的专家和解说词类似,带有强烈的创作者主观色彩,破坏了纪录片所要追求的“中立”态度,这是优秀的现代纪录片创作应竭力避免的。
(2)解说词过多,叙事手法陈旧。无论是《大秦岭》的宏大、《望长安》的辉煌、《法门寺》的禅意,这三部纪录片都共同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将解说词作为主要的叙事线索,贯穿纪录片始终,使解说成为主要的叙事媒介。这三部纪录片无一例外的涉及了历史背景,纵观国内和陕西近年涌现的关于历史的纪录片,就会发现制作者在再现发生在过去的故事并进而清楚地讲述历史,传统的普遍做法是由文献资料、空镜头配合富有文学色彩的解说词构成文本,更多倚重抽象的解说词来叙述历史,而本应具有丰富表现力、冲击力、感染力和渗透力的画面和声音元素,却显得苍白乏力,历史片段多少是面目模糊地进入了受众的认知领域。[6]这样的安排,使画面退居其次,而且具体的时空被打破,变成一堆流动的照片和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于是“语言叙事,画面实证”,解说、画面、音乐“三位一体”成为叙述者的主要叙事方式。诚然,这样的纪录片也讲故事,但叙述者的目的不在于展现故事,而在于用这样的故事去论证他的观点。这一特点,在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纪录片中充分体现了出来。[7]这种叙事方式过于重视文本的作用,画面和故事则为配合文本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失去了内在的联系性。
以影片《大秦岭》第2集为例,在将张骞造纸的叙述告一段落之后,只通过一句画外音的解说“在张骞发明纸的600年前……”内容便直接跳转到了楚汉之争。使得观众颇有点莫名其妙之感。这种不适的跳跃感,就是因为解说词先行而造成的状况。纪录片不同于故事片,如果说故事片是表现的纪录,那么纪录片与它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纪录的表现。当我们谈及纪录片时常用“严格的真实”来说明纪录片的特性,它应该让画面去说话,让人们通过“看”来了解现实,摄像机就是观众的眼睛,它去追踪、去观察、去了解,这样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才是一个真实的纪录现实的世界。[8]采用大量解说词的叙事方法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纪录片中最为常见,但这几部近年拍摄的纪录片仍存在这样的问题,不能不说是创作者们创作意识有些滞后的一个遗憾。
4 结语
毫无疑问,陕西纪录片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诸多备受大众瞩目的作品,这些作品代表着陕西文化产业的进步,也暴露着其中存在的问题。但我相信,陕西的纪录片创作者们,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会在以后创作出更为成熟和优秀的纪录片作品。
参考文献:
[1] 马晓燕.西部传统文化的开发及其现代转型[J].甘肃理论学刊,2003(1).
[2] 陕西社科院.文化产业将成为陕西重要支柱产业[DB/OL].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4/14/5746659_0.shtml.
[3] 王渭林.秦岭——中华文明的符号——电视系列片《大秦岭》拍摄思绪[J].新闻知识,2010(2).
[4] 李劲松,周敏.浅谈电视纪录片叙事方法的创新[J].
[5] 靳斌.媒介赝象:纪录片叙事策历史的诠释与改写[J].艺术百家,2009(8).
[6] 汪俊.当代纪录片市场化取向的思考[J].福建艺术,2008(4).
[7] 黎仁刚.中国当代纪录片叙述者角色的转换[J].电视研究,2006(1).
[8] 王采芹.影响纪录片真实的几个方面[J].中国电视(增刊),1999.
作者简介:尹婷婷(1985—),女,山西临猗人,硕士,西安航空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影视传媒。
关键词:陕西纪录片;兴起;不足
纪录片是影视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创作类别,它以再现美学为基本特征,更因其表现内容性而受极易受到关注。在中国,当代纪录片主要脱胎于抗战时期延安电影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无论电影还是电视纪录片都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之中。
陕西作为国内的文化大省,近几年随着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愈发重视,纪录片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近年来“陕西出品”或包含陕西元素的较成功的纪录片就有《望长安》《大秦岭》《唐之韵》《法门寺》《舞动陕西》《荣耀西安》《风情黄河》《大风起兮》《陕西国宝》《新丝绸之路》《俄罗斯的陕西村》《精彩中国陕西篇》《世界文化遗产之秦始皇》《复活的军团》等近20多部。这些纪录片取得的成功原因何在,又有何发展特征、优势与不足,都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以为陕西纪录片的持续发展总结经验。本文就拟以近年来广受好评的陕西纪录片《大秦岭》《望长安》和《法门寺》三部作品为例,具体分析探讨近年陕西纪录片所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
1 近年陕西纪录片兴起原因
(1)传统文化复兴。“文化(Culture)”这一概念最初是由英国人类学先驱泰勒界定的,其含义极为复杂,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能力。《世界大百科全书》(西班牙)对“文化”的定义是 “指全部社会遗产,包括人类生活中不是与生俱来的所有东西:生产工具、武器、机器、社会机构、信仰、思想、宗教、艺术、音乐和文学。有历史记载以前很久就有了文化。”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与一个民族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近代中国经历了近百年的苦难,从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国人一次次希望通过西方先进的技术与文化令中国重新崛起,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西方文化在中国备受推崇。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国力的日益雄厚,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再次兴起。传统文化的精粹与博大令国人在获得了充分的民族心理认同感。而令国人尤为自豪和骄傲的,无疑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最为辉煌和灿烂的汉唐文明。
中国汉唐文明的中心在陕西西安,这里处地于古老而广袤的中国西部,不仅有着汉唐盛世的辉煌,而且也曾孕育着中华最古老的创世神话,燃烧着原始文明的灿烂火光;中国大规模的畜牧养殖和农耕文明的曙光曾在这里升起;在它儒家文化的躯体里,涌动着佛教、伊斯兰教等多元文化的血统,横贯全境的丝绸古道是承载华夏文明走向西方的脊梁。这里虽地处内地,呈封闭状态,却依照着民族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生命,融进中国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西部文化。[1]这种汉唐文明、西部文化随着如今中国的进步、西部的发展,再一次进入大众的主流视线。人们对于这些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此时,陕西推出的一系列纪录片正符合了人们的观影期待,无论《大秦岭》《望长安》还是《法门寺》,其中内容都与汉唐盛世文明息息相关。正是这种顺应大众心理的作品,才能一推出就受到广泛的瞩目和好评。
(2)陕西文化产业兴起。近几年,陕西文化产业在政府和相关部分的鼓励与推动下迅速兴起。截至2010年底,陕西共有22家文艺院团、11家电影公司、19家电台、电视台宛城制播分离工作,组建11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预测,到2020年,陕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20%左右,占GDP的比重达到5%左右,同时形成比较完备的文化创新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2]正是因为陕西省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与进步,才使得纪录片的拍摄从资金等方面有了最切实的经济基础保证。以《大秦岭》为例,这部纪录片就是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陕西电视台三家单位联合出品的。
2 近年陕西纪录片特征表现
(1)形式多为电视纪录片。近年来,陕西所拍摄的纪录片多为电视纪录片的形式,本文列举的三部纪录片都属于电视纪录片之列,《大秦岭》为8集,《望长安》为10集,《法门寺》为6集。虽长度不等,但无一是电影纪录片,这种局面的出现,其原因也是值得我们探究的。在我看来,造成这种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陕西目前电视制作行业的发展比电影制作行业要迅速。20世纪80年代,以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代表的西部电影名动一时,佳作频出。但随着时代变迁,西影厂和西部电影逐渐没落。但陕西的电视制作业由于制播分离的改革,反而加快了前进的步伐,陕西电视台的多档电视节目,无论是本地时事新闻类的《都市快报》,还是本土化栏目剧类的《都市碎戏》等,都受到了普通市民的大量关注。这些节目成功的背后,标志着陕西电视制作业和陕西电视制作人的日趋成熟。
其次,国内电视纪录片的播出平台优于电影纪录片的播出平台。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据凤凰网新闻报道,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了101.7167亿人民币。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这种巨额票房的收入主要还是集中于少数的国外进口大片和国内大投资、大制作的影片。而纪录片由于其的纪实性和非虚构性,在电影产业高度发达的欧美地区,也很少能够进入主流市场,在中国更是如此。而电视纪录片的播出平台则相对容易得多,并且电视的受众在中国也更具普遍性,这三部电视纪录片分别在在中央电视台第2套频道和第10套频道播出,并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评价。
(2)内容多侧重对于文化背景的讲述。陕西近年来的纪录片作品,所侧重表现和记录陕西和西安这片土地所经历的辉煌和其所代表的文明,多采用古今结合,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以这三部纪录片为例,《大秦岭》的主题曲就是选取唐代著名诗人的名句配曲而成,其内容共分8集,分别以宏基伟业、山佑汉脉、盛世佛音、高山仰止、感恩秦岭、万类霜天、生息与共、秦风雅颂作为8集的标题。从其标题中,我们就已经可以大概窥得每集的内容主旨。无疑,这一部纪录片作品每一集所想要表达的,都不仅仅是我们地理意义上所认知的“秦岭”,而更是文化意义上的“秦岭”。《大秦岭》的总制片人,陕西电视台副台长王渭林说“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大家说起来最灿烂、最辉煌的周、秦、汉、唐,毫无疑问都是在秦岭的注视下展开。因此,秦岭这条山脉中就埋藏了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邃的文化基因,也就是中华民族的DNA。我们认为,若不给秦岭如此定位,是难以准确揭示秦岭的重要性的。而且,在我们的纪录片中,通过对101位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采访,从他们对秦岭的不同研究中,或是从地理或是从历史或是自然或是动物学或是植物学的,甚至文化史、思想史,诸如此类,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他们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就是秦岭应该是中华文明高度的象征和符号。”“我们这部纪录片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般的风光山水,它要蕴含民族文化发展的脉络。”[3] 无疑,《大秦岭》确实做到了其主创人员想要表达的内容,其文本涉及秦朝的农耕文明、楚汉之争、中国四大发明、诗词文化、生态保护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确实向观众展现出了一个很“大”的秦岭。《大秦岭》的创作如此,从题目便可知必是以城市文化和佛教文化为内涵的《望长安》和《法门寺》更是如此。重视文化、反思文化、连纵古今,正是这三部纪录片的共同特点。
(3)制作多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因为纪录片的内容多以中华文明为讲述对象或背景,必然会涉及古代部分。对于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如何表现,是这三部纪录片共同要面对的问题。在纪录片《法门寺》里,针对这种情况,制作者采用了实景拍摄、真人演绎和电脑制作三种方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而这种“情景再现”的手法,在这三部纪录片,及至近年陕西所拍摄的多部纪录片中都并不鲜见。“情景再现”颠覆了传统纪录片图片、空镜头加口述的制作方式,将高品位的人文思考融入观众喜闻乐见的情节与故事之中,多种技术手段的利用不仅可以弥补历史画面的缺失、提升纪录片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起到了强化作品故事性的作用,可以对观众产生更大的吸引力。[4]作品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反复穿梭、不断闪回,在虚构扮演的同时一直在提醒观众所有这一切都是真实的。[5]
在纪录片《法门寺》的第5集《冲天》部分中,有一段是讲述了唐宪宗时期上至皇帝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对佛教的信奉达到了疯狂地步,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表》,对这一现象大加痛斥,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的事件。对这一段的表现,制作者将韩愈书写谏表的部分通过真人搬演表现,并剪接以电脑制作的城墙等效果,和当代的韩愈塑像等实景拍摄,给予了完整表现。这种方法无疑对一般观众来说,会更具吸引力,表现也更加形象具体。自然也成为这三部纪录片都共同采取的方法。
3 近代陕西纪录片不足之处
(1)科教宣讲意味浓厚。陕西近年来的纪录片,尤其是这三部纪录片,都存在科教宣讲意味浓厚的问题。以《望长安》的第一集为例,近30分钟的纪录片里,一共出现了17次专家访谈片段,密集部分不到一分钟就会出现一次专家的受访画面。这些专家无疑具有更专业的背景和知识,对于纪录片的表现内容可以给予更专业的辅助说明,但专家们过于频繁的出现,彻底打乱了纪录片本身原有的叙事节奏,使纪录片从某种意义上成了对普罗大众进行知识科普的“科教片”。这种频繁出现的专家和解说词类似,带有强烈的创作者主观色彩,破坏了纪录片所要追求的“中立”态度,这是优秀的现代纪录片创作应竭力避免的。
(2)解说词过多,叙事手法陈旧。无论是《大秦岭》的宏大、《望长安》的辉煌、《法门寺》的禅意,这三部纪录片都共同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将解说词作为主要的叙事线索,贯穿纪录片始终,使解说成为主要的叙事媒介。这三部纪录片无一例外的涉及了历史背景,纵观国内和陕西近年涌现的关于历史的纪录片,就会发现制作者在再现发生在过去的故事并进而清楚地讲述历史,传统的普遍做法是由文献资料、空镜头配合富有文学色彩的解说词构成文本,更多倚重抽象的解说词来叙述历史,而本应具有丰富表现力、冲击力、感染力和渗透力的画面和声音元素,却显得苍白乏力,历史片段多少是面目模糊地进入了受众的认知领域。[6]这样的安排,使画面退居其次,而且具体的时空被打破,变成一堆流动的照片和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于是“语言叙事,画面实证”,解说、画面、音乐“三位一体”成为叙述者的主要叙事方式。诚然,这样的纪录片也讲故事,但叙述者的目的不在于展现故事,而在于用这样的故事去论证他的观点。这一特点,在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纪录片中充分体现了出来。[7]这种叙事方式过于重视文本的作用,画面和故事则为配合文本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失去了内在的联系性。
以影片《大秦岭》第2集为例,在将张骞造纸的叙述告一段落之后,只通过一句画外音的解说“在张骞发明纸的600年前……”内容便直接跳转到了楚汉之争。使得观众颇有点莫名其妙之感。这种不适的跳跃感,就是因为解说词先行而造成的状况。纪录片不同于故事片,如果说故事片是表现的纪录,那么纪录片与它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纪录的表现。当我们谈及纪录片时常用“严格的真实”来说明纪录片的特性,它应该让画面去说话,让人们通过“看”来了解现实,摄像机就是观众的眼睛,它去追踪、去观察、去了解,这样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才是一个真实的纪录现实的世界。[8]采用大量解说词的叙事方法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纪录片中最为常见,但这几部近年拍摄的纪录片仍存在这样的问题,不能不说是创作者们创作意识有些滞后的一个遗憾。
4 结语
毫无疑问,陕西纪录片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诸多备受大众瞩目的作品,这些作品代表着陕西文化产业的进步,也暴露着其中存在的问题。但我相信,陕西的纪录片创作者们,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会在以后创作出更为成熟和优秀的纪录片作品。
参考文献:
[1] 马晓燕.西部传统文化的开发及其现代转型[J].甘肃理论学刊,2003(1).
[2] 陕西社科院.文化产业将成为陕西重要支柱产业[DB/OL].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4/14/5746659_0.shtml.
[3] 王渭林.秦岭——中华文明的符号——电视系列片《大秦岭》拍摄思绪[J].新闻知识,2010(2).
[4] 李劲松,周敏.浅谈电视纪录片叙事方法的创新[J].
[5] 靳斌.媒介赝象:纪录片叙事策历史的诠释与改写[J].艺术百家,2009(8).
[6] 汪俊.当代纪录片市场化取向的思考[J].福建艺术,2008(4).
[7] 黎仁刚.中国当代纪录片叙述者角色的转换[J].电视研究,2006(1).
[8] 王采芹.影响纪录片真实的几个方面[J].中国电视(增刊),1999.
作者简介:尹婷婷(1985—),女,山西临猗人,硕士,西安航空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影视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