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个荷花新品种获得国际认证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培育的5个荷花新品种绛芙蕖、秋牡丹、早白雪、武植子莲1号、武植子莲2号获得国际睡莲及水景园艺协会认证。
据介绍,秋荷系列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常自然条件下,整体花期可从6月持续到10月下旬,突破了只能夏季赏荷的限制。栽种这些品种在秋末初冬仍然能够看到荷花盛开的美景,可以满足公眾国庆和中秋赏荷的需求。
我国首次完成牧草领域第一个全基因组测序
四川农业大学利用从全国畜牧总站国家草种质资源库申请的50份资源和从野外采集的二倍体、四倍体野生鸭茅种质资源,经过20余年不断试验,采用测序新技术,融合生物信息学,完成了鸭茅全基因组测序工作。
鸭茅全基因组的测序成功,为鸭茅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支撑,加快鸭茅分子育种进程。基因组序列的成功开发为其他牧草基因组测序、分子育种工作提供了参考,将为选育出更多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牧草提供有力保障,对加速我国牧草基因资源挖掘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研究人员揭示现存陆地植物的共同祖先起源类群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所程时锋团队有关植物祖先陆地化研究的最新成果:陆地植物的共同祖先,是一个“未上岸先适应”的单细胞绿藻。
该团队与来自德国、加拿大、俄罗斯和深圳华大基因的科学家联合,首次报道了陆地植物祖先在5亿年前突破干旱适应成功登陆的分子机制,揭示了它“借用”土壤细菌基因的遗传物质创新以驱动漫长的陆地化进程。解开了科学界争议已久的陆地植物共同祖先起源之谜。
便携式泥鳅宰杀器实现3秒剖杀
日前,广西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董娟发明了一个便携式宰杀器,这项发明在第31届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
便携式泥鳅宰杀器由机架、喂料器和宰杀装置构成,机架的一端有喂料器,另一端则装有宰杀装置,喂料器和宰杀器之间通过进料软管和软管卡箍实现活动连接,宰杀装置上还设置有防护罩。宰杀泥鳅时,将泥鳅从喂料器喂入,利用离心回转装置,针轮再随机抓取传送至剖杀装置,从而实现3秒剖杀。
薯类主食加工相关研究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薯类主食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成果通过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等7位业内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我国薯类主食加工整体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该成果致力于我国薯类及主食加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全民营养健康,保护生产区域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鱼类粘性受精卵人工孵化设备”获专利授权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马爱军研究员等发明的“鱼类粘性受精卵人工孵化设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该发明属于鱼类养殖领域,它包括倒锥形外壳、圆台形网圈、网兜、圆形顶盖、主体支架和进排水系统。采用了环状水管清理系统,可简单、有效清理孵化过程中的发霉胚胎,极大地避免了过多人为干扰对卵子孵化的不良影响。同时制造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特别适合于大规模工厂化繁育应用。
“鱼疫苗”获批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
华东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鱼疫苗”的研制。“鲆鲽鱼类爱德华氏菌病活疫苗创制技巧”主要针对迫害我国多宝鱼养殖业的主要病害——爱德华氏菌病。近日,创制的爱德华氏菌病弱毒活疫苗(EIBAV1株)获批国度一类新兽药证书。
这一结果,突破了我国水产疫苗产业化开发的技术瓶颈。让“鱼疫苗”逐渐代替抗生素,让我们餐桌上的水产品更安全。
链霉菌、草莓和传粉蜜蜂存在互惠互作
近日,韩国研究人员称,利用可控的草莓生态系统,发现了链霉菌、草莓和传粉蜜蜂的互惠互作。
研究人员发现,微生物可以与植物和昆虫建立互惠的相互作用。在植物内部,链霉菌可以从花和根际进入植物维管束而进行扩散,传粉者则可以将链霉菌在植物之间传播。这一结果显示链霉菌、植物和传粉伙伴之间存在三重互惠关系,增进了对互惠植物群落内部关系了解,有助于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原生微生物群落抵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培育的5个荷花新品种绛芙蕖、秋牡丹、早白雪、武植子莲1号、武植子莲2号获得国际睡莲及水景园艺协会认证。
据介绍,秋荷系列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常自然条件下,整体花期可从6月持续到10月下旬,突破了只能夏季赏荷的限制。栽种这些品种在秋末初冬仍然能够看到荷花盛开的美景,可以满足公眾国庆和中秋赏荷的需求。
我国首次完成牧草领域第一个全基因组测序
四川农业大学利用从全国畜牧总站国家草种质资源库申请的50份资源和从野外采集的二倍体、四倍体野生鸭茅种质资源,经过20余年不断试验,采用测序新技术,融合生物信息学,完成了鸭茅全基因组测序工作。
鸭茅全基因组的测序成功,为鸭茅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支撑,加快鸭茅分子育种进程。基因组序列的成功开发为其他牧草基因组测序、分子育种工作提供了参考,将为选育出更多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牧草提供有力保障,对加速我国牧草基因资源挖掘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研究人员揭示现存陆地植物的共同祖先起源类群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所程时锋团队有关植物祖先陆地化研究的最新成果:陆地植物的共同祖先,是一个“未上岸先适应”的单细胞绿藻。
该团队与来自德国、加拿大、俄罗斯和深圳华大基因的科学家联合,首次报道了陆地植物祖先在5亿年前突破干旱适应成功登陆的分子机制,揭示了它“借用”土壤细菌基因的遗传物质创新以驱动漫长的陆地化进程。解开了科学界争议已久的陆地植物共同祖先起源之谜。
便携式泥鳅宰杀器实现3秒剖杀
日前,广西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董娟发明了一个便携式宰杀器,这项发明在第31届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
便携式泥鳅宰杀器由机架、喂料器和宰杀装置构成,机架的一端有喂料器,另一端则装有宰杀装置,喂料器和宰杀器之间通过进料软管和软管卡箍实现活动连接,宰杀装置上还设置有防护罩。宰杀泥鳅时,将泥鳅从喂料器喂入,利用离心回转装置,针轮再随机抓取传送至剖杀装置,从而实现3秒剖杀。
薯类主食加工相关研究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薯类主食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成果通过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等7位业内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我国薯类主食加工整体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该成果致力于我国薯类及主食加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全民营养健康,保护生产区域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鱼类粘性受精卵人工孵化设备”获专利授权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马爱军研究员等发明的“鱼类粘性受精卵人工孵化设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该发明属于鱼类养殖领域,它包括倒锥形外壳、圆台形网圈、网兜、圆形顶盖、主体支架和进排水系统。采用了环状水管清理系统,可简单、有效清理孵化过程中的发霉胚胎,极大地避免了过多人为干扰对卵子孵化的不良影响。同时制造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特别适合于大规模工厂化繁育应用。
“鱼疫苗”获批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
华东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鱼疫苗”的研制。“鲆鲽鱼类爱德华氏菌病活疫苗创制技巧”主要针对迫害我国多宝鱼养殖业的主要病害——爱德华氏菌病。近日,创制的爱德华氏菌病弱毒活疫苗(EIBAV1株)获批国度一类新兽药证书。
这一结果,突破了我国水产疫苗产业化开发的技术瓶颈。让“鱼疫苗”逐渐代替抗生素,让我们餐桌上的水产品更安全。
链霉菌、草莓和传粉蜜蜂存在互惠互作
近日,韩国研究人员称,利用可控的草莓生态系统,发现了链霉菌、草莓和传粉蜜蜂的互惠互作。
研究人员发现,微生物可以与植物和昆虫建立互惠的相互作用。在植物内部,链霉菌可以从花和根际进入植物维管束而进行扩散,传粉者则可以将链霉菌在植物之间传播。这一结果显示链霉菌、植物和传粉伙伴之间存在三重互惠关系,增进了对互惠植物群落内部关系了解,有助于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原生微生物群落抵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