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

来源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erl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其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高校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变得刻不容缓。文章在揭示目前我国研究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探索性的提出解决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1)09-89-03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具体结合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内涵及标准可以判断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无健康的情绪。研究生应该能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善于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
  2、有无健全的意志。意志健全的研究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在困难挫折面前,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顽固。
  3、有没有完整的人格。如果一个研究生的行为表现不是一贯的、统一的,则说明他的人格不完整,甚至可能造成精神疾。与之相反心理素质高的研究生有相对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以之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理想、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4、能否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能做到恰如其分的认识自己,把正自己的位置,既不自傲也不自卑。
  5、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一个研究生长期不与人交往或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那么就应该考虑他的心理素质是否不符合健康的标准。
  6、有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一个心理健康的研究生对社会有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与社会接触的时候能主动适应、了解社会而不是消极的反抗。
  7、研究生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否符合其相应的心理年龄特征。全日制的研究生年龄一般属于青年晚期(22~30岁),他们是生理上的成人,心理上的准成人,他们总的心理特征是正在走向成熟而未完全成熟。
  二、硕士研究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0年哈尔滨理工大学张辉, 牟宏晶学者对某高校硕士研究生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在强迫、忧虑、焦虑和人际敏感等因子有较高的异常特征检出率,如下表1所示,该量表实行1(没有)、2 (很轻)、3 (中等)、4 (较重)、5 (严重)的五级计分制,也就是说部分硕士研究生存在或轻或重的强迫、焦虑、人际敏感等心理问题,这样的高比例虽然是研究的个案,但是说明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堪虞,需要引起硕士研究生自身、心理辅导老师乃至高校的足够重视。硕士研究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的原因何在?
  1、各种压力引发的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
  (1)学习和科研压力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大学阶段的学习有本质区别,不仅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大部分学校还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发表论文数量、级别等做出硬性规定,凡未能达标者不能按期毕业。所以大多研究生繁于学术研究,较少参加社团学生会等文化活动,特别是理工科的研究生还需要长期待在实验室,这样导致研究生交往人群有限、范围狭窄,逐渐形成了不善于与人交往的现象。
  (2)就业压力
   这是造成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刘勇在2010年对山东大学全日制的研究生的调查发现,47.8%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较大。主要表现为专业就业形势不佳。
  (3)经济压力
  经济拮据的研究生在人际敏感、抑郁、强迫、焦虑及偏执5个因子得分上都高于其他研究生,有的因经济困难而回避社会交往甚至拒绝与人交往, 抱怨、焦虑、自卑、自责、甚至敌视社会。
  (4)人际交往压力
  从本科所熟悉的人际网络系统中进入相对复杂的研究生人脉系统,研究生个体、任课教师、导师和同学之间又形成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在与同学交往中,研究生交际圈普遍相对本科生要小得多,统一性较差,随意性、个别性很大。
  2、研究生自身的因素
  当前的研究生以80后为主,他们往往自我意识强,沟通、协调、情绪控制、受挫能力差。长此以往形成了只能成功不愿失败、只愿索取不愿奉献、只愿享乐不愿吃苦的心理。对于如何对待成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重大问题,他们缺乏理性的思考。
  3、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1)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化
  虽然绝大部分高校也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实际上多半有其名而无其实,不少部门在搞形式化。这种形式化的教育掩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不但没有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反而导致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2)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趋于医疗化倾向
  在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有些教育工作者没有认清心理健康问题的概念,片面地认为心理问题是精神病或心理疾病,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看作心理疾病的治疗过程。
  三、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1、转变观念,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影响到了其学习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引起高校、心理咨询老师、研究生自身的足够重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具体做法包括:第一,学校应加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力度、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点并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研究生解决问题。第二,加强对导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鼓励导师针对当前的生活学习与研究生进行交流。第三,研究生自身应转变心理咨询的认识,当面临负面情绪困扰或是压力的时候,积极寻求缓解的途径。
  2、准确定位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明确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首先要使研究生从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心理治疗混淆化的误区走出来,要使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健康、完善的人格,这与医疗保健机构和社会咨询服务机构中的心理诊断和治疗不同,使他们克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排斥感,逐步接受和认可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该更加强调一些最起码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增加对研究生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发展心理问题的辅导和帮助,彻底改变以往轻预防、重治疗的做法,转而更加重视对研究生心理疏通、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及早发现。
  3、创新心理咨询方法
  (1)团队辅导。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首先,对于在校研究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因此在心理学课堂上的全体学生就是一个天然的具有共同发展性问题的团体。其次,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状上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课的探索尚属初步,心理健康教学的方法还是以传授为主,课程目标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我们需要一种富于启发的,能激活课堂的教学模式,团体辅导应运而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参与者学会倾听、接纳自我、赞美与欣赏他人,增强沟通技巧等。特别要指出的是,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比,它能提供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团体更像是—个社会生活实验室,成员可自由观察、分析实验场所表现的资料,进而体验自己面临不同的社会环境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成员之间还可相互学习、交流经验, 获得直接、间接的劝告。团体辅导式教学可以把团体活动的方式引入课堂当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玩(活动) 中学”,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心理健康教学的实效性。
  (2)朋辈咨询。朋辈咨询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学生自愿参与,由心理咨询专家或教师指导,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和帮助来访者,解决其心理困扰。它是一种非专家实施的咨询。由于是辈分相同、拥有同一个生活现场的同龄群体,他们在进行心理指导的时候有很多优势,如快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便于和来访者接触等等。同时朋辈咨询也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能够比较深刻地理解心理咨询的思想,或是要求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在旁指导,更有效的开展咨询。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相对缺乏也为朋辈咨询获得推广提供的条件。
  4、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监控体系
  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控体系和心理健康档案,有效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工作,完善信息反馈渠道,实施动态管理,可以及时发现、早干预,有效控制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年级、有步骤、有规律地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检测,努力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干预,有效控制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在此过程中,尤其应多加关注新生、贫困生以及遇到重大意外打击的学生群体,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与他们进行沟通疏导,随时跟踪观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测,如有需要及时介入,从而尽最大努力避免产生心理障碍和意外事件。(下转第125页)
  
  (上接第90页)
  参考文献:
  [1]孙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38.
  [2]-[3]林金辉.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教育[J].教育研究,2003,(08):85—86.
  [4]张辉,牟宏晶.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和相关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8):67.
  [5]李献斌.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1,(01):76.
  [6]赵员秋,张玲娥,潘志华.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0,(01):68—69.
  
  作者简介:
  王蕊,女 ,江苏扬州人,南京农业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YMDD变异的发生率. 方法 11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用拉米夫定、干扰素α治疗26周,后单用拉米夫定26周;
目的对东南沿海部队真菌病调查中分离的皮肤癣菌,进行外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进一步验证M38-A方案.方法对致病真菌进行取样、培养、分离、纯化和分型,用微量稀释法测定
目的:评价生物梅里埃公司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系统(VIDAS)检测衣原体(CHL)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临床提供选择方法. 方法:应用VIDAS检测CHL与临床确诊比较,不符合者使用直接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