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年代以来,深圳在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这一历史进程中,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崛起,
外商PCB企业来深圳投资的趋势日趋明朗,并成为深圳PCB产业在这一时期的独特风景。
如今,我们再一次驻足90年代这一世纪交替的关口,去看外资PCB企业在深圳的风起云涌。
自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线路板行业发展迅速,成为全球印制线路板产值增长最快的地区。而得益于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深圳,特别是1992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增长速度逐步加快。截止1992年底,全国已批准三资企业8.4万个,其中仅1992年一年就批准了4.7万个,协议利用外资达57.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1.6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对外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92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的1/5。
随着深圳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外资政策的调整,国际资本向深圳的流动有了更大的信心,邓小平南巡讲话带动的效应更是明显。由于90年代中国拥有很明显的人力、土地等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大量的跨国公司的制造业、电子元器件的制造业也都纷纷在大陆设厂。正是在这一时期,电子产业在深圳迅速发展起来。为适应电子产业的上游供应配套和就近服务,一大批港资、台资以及日资PCB企业义无反顾地在深圳投资建厂,从此,外资PCB 企业就在深圳这块热土上得以发展壮大。
试水特区 见证成长
谈到特区的发展,不得不提蛇口。比深圳早落地8个月,蛇口的开发更早一些,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特区和“试验田”。1979年,蛇口的开山炮响,深圳开始进行了一次如火如荼的工业区的建设,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改革也便在这里开始。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这样评价:“深圳的建设速度相当快……深圳蛇口工业区更快。”在全国经济增长迅速加快的背景下,蛇口工业区开启了中国沿海地区PCB产业萌芽并不断升级的道路。
90年代,蛇口工业区已汇集了两百多家企业(其中外资占七成),其中包括多家著名企业,如中集、南玻、广东浮法、TCL、三洋、招商港务、招商石化等。不少PCB企业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见证着深圳的时代变迁。1987年12月,至卓飞高开始着手在深圳蛇口工业区设立分厂。同样地,至卓飞高最初也是“三来一补”的合作模式。成立初期,蛇口工业区为至卓飞高在全国招聘了一大批线路板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生产规模的扩大。
成立仅仅几年之后,至卓飞高逐渐把蛇口作为了重点着墨之地,除了在1991年把香港总厂迁往蛇口之外,还陆续在蛇口成立了另外三家分厂,投资额达到一亿六千万港元。1992年,至卓飞高将香港厂房的全套技术引入到深圳厂房并将其生产线全部迁移到了中国大陆。1995年,在深圳数以万计的企业中,至卓飞高被评选为第48大工业企业。到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其线路板的月产量达到了80万平方英尺。作为最早入驻蛇口的港资PCB企业代表,至卓飞高在90年代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明星PCB企业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至卓飞高发展初期最早的那一批技术和管理人才,后来几乎都成为国内PCB行业的骨干精英,不少人创办的企业如今已跻身国内百强排行榜,堪称中国PCB行业的黄埔军校。
坚定投资信心 外资纷纷扎根
80年代以来,中央给予广东省特殊和灵活的政策,珠三角地区特别是深圳,不失时机地发挥毗邻港澳等众多优势,不少地方以村、镇为单位,利用国外资源、资金和技术,发展“三来一补”业务。据深圳市线路板行业协会会长辛国胜的回忆,当时省内的“三来一补”企业不需要设置法人主体,而外资企业也不需要承担法律方面的责任。这种“两头在外”的业务发展模式在深圳加工制造业极为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广东省积累了经验,成功地吸引了一大批履约率高、诚信度好的企业,并摸索出改革开放初期吸引外资的一条特殊的路子。
回顾90年代,深圳发展较快的PCB企业有至卓飞高线路板(深圳)有限公司、蛇口三洋印制板车间、运丰电路板厂、恩达电路(深圳)有限公司、永捷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新岱电子(深圳)印刷电路板厂、高汇电路板厂、深圳市柏拉图电子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在当时良好的投资环境下,积极发挥成本优势并开拓国内外订单,创造出了很好的效益。作为80年代末从深圳起步然后逐步壮大的永捷电子(深圳)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外资成长的典范。
永捷电子创建于1988年,是永捷电路版(香港)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从创建初期一直到现在,永捷一直坚持以单/双面印刷电路板为主攻方向,并以此卓尔不群。成立初期,深圳的人工成本为150元每月,相对于当时内陆的平均工资水平,这已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收入了。以这样的员工待遇,永捷很快地招到40名高中毕业的员工。那时,公司只拥有一条半自动生产线,今天看来当时的设备相当简陋,而且这些设备都来自于香港,有一些还是二手设备。在生产技术上,永捷最早的技术是香港的3个师傅和1个厂长带过来的,不过由于内地新招员工都是高中毕业,素质高、接受能力强,当时的他们,个个刻苦努力、对工作充满热情和学习欲望,所以很快就掌握了全套PCB技术。对比今昔技术人才的现状,辛总不禁感慨,“现在回忆起来,我们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做现在看来非常普通的工作,却创造了极高的价值,我们这批员工为改革开放初期和企业的利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外资逐渐坚定了投资的信心,而永捷也审时度势地从三来一补企业成功转制为外商独资企业。1997年,当深圳市率先实行“国民待遇政策”的时候,永捷最先尝试了内销,当时国内的内销需求很大,永捷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为国内知名的家电品牌如TCL、康佳、海尔及美的等民族品牌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90年代初,永捷只有一台香港豪艺洋行供应的蚀刻机,设计月产能力为2万平方米。90年代中期及以后,永捷在材料、专用设备的使用方面逐步以国产替代进口,公司率先使用和开发国产配套设备,通过吸收、消化、理解国外先进自动化设备的精华,并配合国内设备厂家先后研制、改良出国产的液压脱膜装置、中国PCB市场的第一台电脑打靶机等数十台国内设备和数十种国内原材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各种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永捷电子在厂房没有扩大的情况下,从建厂初期的月产2万平米到2006年的8万平米,产量翻了四番,提升了生产效率,获得了很好的效益。 受外来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永捷电子在企业管理模式上非常人性化。当时有一个俄罗斯马戏团,是第一次来到广东表演,虽然门票相当昂贵,但是辛总还是向香港公司尽力争取,让员工第一次看到了国外的精彩马戏表演。90年代,永捷还经常给员工发放电影票,以弥补当时比较单调的上班生活,让大部分从农村来的员工们都能感受城市的生活,并尽快赶上都市生活节奏。辛总说,“只有与时俱进,按照社会的发展和员工主体的思想的发展,因势利导地对员工的价值观和思想进行引导,才能够满足生产和企业的需要。”另外,辛总在给员工培训的方面也有一套很完整的方案,他自身是从行政岗位上深入产线,在完全理解、掌握所有的制作工艺后,把每个工序的关键要点都用文学的语言或是顺口溜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当时的自动添加系统不是很科学,而溶液对蚀刻板子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辛总用几句顺口溜“药液太浓路易残、药液太淡路不全”轻易就把工艺原理表达出来,员工易于理解并记忆,从而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现在看来,单/双面板的制作工艺十分简单,进入门槛低、被复制和超越的可能极大。但是,永捷电子始终坚持精耕这一细分领域,并获得了成功。永捷电子认为,无论科技如何发达、加工工艺如何简单、成本如何低廉,单/双面板在整个线路板产业都具有它特别的地位。
纵观整个90年代的发展,以永捷公司为代表的外资PCB企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外资融入中国并迅速发展壮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和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政策,坚定了外商投资者们在中国大陆投资的信心,在不断地扩大规模和看好内外销市场需求的情形下,带动深圳PCB企业蓬勃发展起来。如今,深圳已经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关口,而永捷也将面临新的机遇。由于永捷已经把生产基地搬到了韶关粤北地区,传统的单/双面板制造,如何适应新兴市场和客户的小批量、多品种、柔性制造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一次“转型和变革”显得至关重要,这将是永捷电子实现下一个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所要面对的挑战。
投资增长快 产业集群形成
深圳的改革开放最先是从1978年开始,但实际上,刚开始的10年是深圳不断探索和摸索的过程。在1991年以前,外商每年的投资规模都比较小,增长也相对较慢。进入90年代,新一轮投资热潮被掀起,外商加大了对深圳特区的投资步伐,投资迅猛增长,大大小小的PCB外商独资、合资和来料加工企业分别在宝安区的沙井、平湖、松岗、西乡镇的工业区内和在龙岗区的坪山镇、布吉镇的村办工业区内设厂,为配套电子产业生产单双面印制电路板。期间,为数最多的港资企业迅速上升到200家左右。从投资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港资偏爱具有先天优势的深圳,它们的投资动机都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由于投资者受香港地域狭小、劳动力缺乏、工资水平上扬、土地成本高昂等制约因素影响,加之深圳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劳动力与土地成本也相对低廉,两地间存在的工资差异以及各种通路的畅通,对港商产生了较大的吸引,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他们对深圳的投资。
事实上,90年代中期以前,深圳PCB企业主要以国企、香港投资为主。1991年5月,香港运丰电路版公司在深圳市宝安区松岗镇设立了“松岗运丰电路板厂”,1997年,港资的高汇电路板厂在深圳宝安西乡投资也建立起来。
92年成立的恩达电路(深圳)有限公司,是当时港资企业里成长较快的另一个杰出代表。从成立之初,恩达就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为此,公司积极投入产品研发,通过专家的指导和彼此之间的交流,恩达使产品紧跟国内外市场和技术发展的潮流,在90年代就取得了相当耀眼的成长。进入90年代中后期以后,越来越多的台资、欧美大中型厂商加码进入深圳PCB行业,沙井新岱电子厂、沙井沙头柏拉图电子厂、竞华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联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精英集团旗下的鑫华宝讯等一批台资PCB汇集沙井,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
其实,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开发领域的不断扩大,90年代外商对深圳的投资动机已经从单纯利用大陆劳动力与土地资源转向了占领整个大陆内需市场,随着国内各种电子产品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广阔的市场前景便成为了外商投资的最大吸引。从投资方式上看,外商投资经历了由独资到合资再到独资的变化过程。初期以独资经营为主,这是因为外资企业以原料和销售都在国外的“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型企业为主,独资形式较为有利。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大陆对外商企业实行了“国民待遇”政策,对外资企业的内销比例逐步放宽,外商往往通过同当地企业的合资来分享大陆企业的内销经验和销售渠道。进入90年代末期,随着大陆对外商投资企业股权安排规定的放宽,外资企业的独资倾向又加强了。
中外融合 加速PCB产业跃进
深圳处于当时中国对外市场开放的最前沿,它最能体会市场细微的变化。因此,深圳的PCB企业,既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最直接受益者,也是外资融入的最大受益者。中国的改革开放,外资企业功不可没,尤其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那些企业,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及深圳的产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外商投资关系到深圳发展的大局!没有外资的大量进入,就没有今日的深圳!” 2004年7月,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这样高度评价外资对深圳的重要性。深圳改革开放的起点是对外开放,初期的具体表现就是大规模吸引外资。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先行启动的外资企业扩大了劳动就业机会,解决了深圳待业青年和农村多余劳动力的出路,壮大了外资的市场份额,推动了深圳初期的大规模工厂和基建热潮。
据辛总介绍,当时我国在建设中长期处于资金不足的状况,相对封闭的市场环境下,外汇严重短缺,而外商的“三来一补”到投资设厂,对深圳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不但明显加快特区经济发展速度,而且促进出口大幅度增长,同时还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起到了“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催生现代产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重要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深圳的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
对于深圳的PCB产业而言,通过吸收外来资金,使PCB企业快速地吸收、消化了外国的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并培养了一大批国内的PCB技术和管理人才,并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90年代后期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外商的投资还支持了一大批国内外PCB企业的改造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珠三角地区PCB设计技术、制造工艺乃至整个PCB产业的蓬勃发展,缩短了我国与欧美日韩等产业发达国家的距离。外资的进入以及外资PCB企业的落户使我们学到了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管理知识,对于提高国内PCB企业的管理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它还加速了我国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步伐,缩短了我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适应期,为我国加入WTO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PCB产业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原来希望学习外资的先进技术,现在成了与外资企业精诚合作、共同研发先进技术的合作伙伴,以共同面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尽管目前的PCB行业,无论在技术和管理上,国外仍然拥有着一定的技术优势,但随着中外融合进一步加强,国内外产业链配套将进一步深化,外资将扮演另一种角色,中外PCB企业将在共同交流协作、资源整合中发展壮大,PCB产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配套行业,在这种良好环境下,也将持续革新、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
外商PCB企业来深圳投资的趋势日趋明朗,并成为深圳PCB产业在这一时期的独特风景。
如今,我们再一次驻足90年代这一世纪交替的关口,去看外资PCB企业在深圳的风起云涌。
自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线路板行业发展迅速,成为全球印制线路板产值增长最快的地区。而得益于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深圳,特别是1992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增长速度逐步加快。截止1992年底,全国已批准三资企业8.4万个,其中仅1992年一年就批准了4.7万个,协议利用外资达57.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1.6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对外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92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的1/5。
随着深圳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外资政策的调整,国际资本向深圳的流动有了更大的信心,邓小平南巡讲话带动的效应更是明显。由于90年代中国拥有很明显的人力、土地等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大量的跨国公司的制造业、电子元器件的制造业也都纷纷在大陆设厂。正是在这一时期,电子产业在深圳迅速发展起来。为适应电子产业的上游供应配套和就近服务,一大批港资、台资以及日资PCB企业义无反顾地在深圳投资建厂,从此,外资PCB 企业就在深圳这块热土上得以发展壮大。
试水特区 见证成长
谈到特区的发展,不得不提蛇口。比深圳早落地8个月,蛇口的开发更早一些,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特区和“试验田”。1979年,蛇口的开山炮响,深圳开始进行了一次如火如荼的工业区的建设,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改革也便在这里开始。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这样评价:“深圳的建设速度相当快……深圳蛇口工业区更快。”在全国经济增长迅速加快的背景下,蛇口工业区开启了中国沿海地区PCB产业萌芽并不断升级的道路。
90年代,蛇口工业区已汇集了两百多家企业(其中外资占七成),其中包括多家著名企业,如中集、南玻、广东浮法、TCL、三洋、招商港务、招商石化等。不少PCB企业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见证着深圳的时代变迁。1987年12月,至卓飞高开始着手在深圳蛇口工业区设立分厂。同样地,至卓飞高最初也是“三来一补”的合作模式。成立初期,蛇口工业区为至卓飞高在全国招聘了一大批线路板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生产规模的扩大。
成立仅仅几年之后,至卓飞高逐渐把蛇口作为了重点着墨之地,除了在1991年把香港总厂迁往蛇口之外,还陆续在蛇口成立了另外三家分厂,投资额达到一亿六千万港元。1992年,至卓飞高将香港厂房的全套技术引入到深圳厂房并将其生产线全部迁移到了中国大陆。1995年,在深圳数以万计的企业中,至卓飞高被评选为第48大工业企业。到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其线路板的月产量达到了80万平方英尺。作为最早入驻蛇口的港资PCB企业代表,至卓飞高在90年代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明星PCB企业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至卓飞高发展初期最早的那一批技术和管理人才,后来几乎都成为国内PCB行业的骨干精英,不少人创办的企业如今已跻身国内百强排行榜,堪称中国PCB行业的黄埔军校。
坚定投资信心 外资纷纷扎根
80年代以来,中央给予广东省特殊和灵活的政策,珠三角地区特别是深圳,不失时机地发挥毗邻港澳等众多优势,不少地方以村、镇为单位,利用国外资源、资金和技术,发展“三来一补”业务。据深圳市线路板行业协会会长辛国胜的回忆,当时省内的“三来一补”企业不需要设置法人主体,而外资企业也不需要承担法律方面的责任。这种“两头在外”的业务发展模式在深圳加工制造业极为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广东省积累了经验,成功地吸引了一大批履约率高、诚信度好的企业,并摸索出改革开放初期吸引外资的一条特殊的路子。
回顾90年代,深圳发展较快的PCB企业有至卓飞高线路板(深圳)有限公司、蛇口三洋印制板车间、运丰电路板厂、恩达电路(深圳)有限公司、永捷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新岱电子(深圳)印刷电路板厂、高汇电路板厂、深圳市柏拉图电子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在当时良好的投资环境下,积极发挥成本优势并开拓国内外订单,创造出了很好的效益。作为80年代末从深圳起步然后逐步壮大的永捷电子(深圳)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外资成长的典范。
永捷电子创建于1988年,是永捷电路版(香港)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从创建初期一直到现在,永捷一直坚持以单/双面印刷电路板为主攻方向,并以此卓尔不群。成立初期,深圳的人工成本为150元每月,相对于当时内陆的平均工资水平,这已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收入了。以这样的员工待遇,永捷很快地招到40名高中毕业的员工。那时,公司只拥有一条半自动生产线,今天看来当时的设备相当简陋,而且这些设备都来自于香港,有一些还是二手设备。在生产技术上,永捷最早的技术是香港的3个师傅和1个厂长带过来的,不过由于内地新招员工都是高中毕业,素质高、接受能力强,当时的他们,个个刻苦努力、对工作充满热情和学习欲望,所以很快就掌握了全套PCB技术。对比今昔技术人才的现状,辛总不禁感慨,“现在回忆起来,我们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做现在看来非常普通的工作,却创造了极高的价值,我们这批员工为改革开放初期和企业的利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外资逐渐坚定了投资的信心,而永捷也审时度势地从三来一补企业成功转制为外商独资企业。1997年,当深圳市率先实行“国民待遇政策”的时候,永捷最先尝试了内销,当时国内的内销需求很大,永捷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为国内知名的家电品牌如TCL、康佳、海尔及美的等民族品牌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90年代初,永捷只有一台香港豪艺洋行供应的蚀刻机,设计月产能力为2万平方米。90年代中期及以后,永捷在材料、专用设备的使用方面逐步以国产替代进口,公司率先使用和开发国产配套设备,通过吸收、消化、理解国外先进自动化设备的精华,并配合国内设备厂家先后研制、改良出国产的液压脱膜装置、中国PCB市场的第一台电脑打靶机等数十台国内设备和数十种国内原材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各种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永捷电子在厂房没有扩大的情况下,从建厂初期的月产2万平米到2006年的8万平米,产量翻了四番,提升了生产效率,获得了很好的效益。 受外来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永捷电子在企业管理模式上非常人性化。当时有一个俄罗斯马戏团,是第一次来到广东表演,虽然门票相当昂贵,但是辛总还是向香港公司尽力争取,让员工第一次看到了国外的精彩马戏表演。90年代,永捷还经常给员工发放电影票,以弥补当时比较单调的上班生活,让大部分从农村来的员工们都能感受城市的生活,并尽快赶上都市生活节奏。辛总说,“只有与时俱进,按照社会的发展和员工主体的思想的发展,因势利导地对员工的价值观和思想进行引导,才能够满足生产和企业的需要。”另外,辛总在给员工培训的方面也有一套很完整的方案,他自身是从行政岗位上深入产线,在完全理解、掌握所有的制作工艺后,把每个工序的关键要点都用文学的语言或是顺口溜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当时的自动添加系统不是很科学,而溶液对蚀刻板子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辛总用几句顺口溜“药液太浓路易残、药液太淡路不全”轻易就把工艺原理表达出来,员工易于理解并记忆,从而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现在看来,单/双面板的制作工艺十分简单,进入门槛低、被复制和超越的可能极大。但是,永捷电子始终坚持精耕这一细分领域,并获得了成功。永捷电子认为,无论科技如何发达、加工工艺如何简单、成本如何低廉,单/双面板在整个线路板产业都具有它特别的地位。
纵观整个90年代的发展,以永捷公司为代表的外资PCB企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外资融入中国并迅速发展壮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和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政策,坚定了外商投资者们在中国大陆投资的信心,在不断地扩大规模和看好内外销市场需求的情形下,带动深圳PCB企业蓬勃发展起来。如今,深圳已经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关口,而永捷也将面临新的机遇。由于永捷已经把生产基地搬到了韶关粤北地区,传统的单/双面板制造,如何适应新兴市场和客户的小批量、多品种、柔性制造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一次“转型和变革”显得至关重要,这将是永捷电子实现下一个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所要面对的挑战。
投资增长快 产业集群形成
深圳的改革开放最先是从1978年开始,但实际上,刚开始的10年是深圳不断探索和摸索的过程。在1991年以前,外商每年的投资规模都比较小,增长也相对较慢。进入90年代,新一轮投资热潮被掀起,外商加大了对深圳特区的投资步伐,投资迅猛增长,大大小小的PCB外商独资、合资和来料加工企业分别在宝安区的沙井、平湖、松岗、西乡镇的工业区内和在龙岗区的坪山镇、布吉镇的村办工业区内设厂,为配套电子产业生产单双面印制电路板。期间,为数最多的港资企业迅速上升到200家左右。从投资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港资偏爱具有先天优势的深圳,它们的投资动机都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由于投资者受香港地域狭小、劳动力缺乏、工资水平上扬、土地成本高昂等制约因素影响,加之深圳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劳动力与土地成本也相对低廉,两地间存在的工资差异以及各种通路的畅通,对港商产生了较大的吸引,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他们对深圳的投资。
事实上,90年代中期以前,深圳PCB企业主要以国企、香港投资为主。1991年5月,香港运丰电路版公司在深圳市宝安区松岗镇设立了“松岗运丰电路板厂”,1997年,港资的高汇电路板厂在深圳宝安西乡投资也建立起来。
92年成立的恩达电路(深圳)有限公司,是当时港资企业里成长较快的另一个杰出代表。从成立之初,恩达就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为此,公司积极投入产品研发,通过专家的指导和彼此之间的交流,恩达使产品紧跟国内外市场和技术发展的潮流,在90年代就取得了相当耀眼的成长。进入90年代中后期以后,越来越多的台资、欧美大中型厂商加码进入深圳PCB行业,沙井新岱电子厂、沙井沙头柏拉图电子厂、竞华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联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精英集团旗下的鑫华宝讯等一批台资PCB汇集沙井,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
其实,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开发领域的不断扩大,90年代外商对深圳的投资动机已经从单纯利用大陆劳动力与土地资源转向了占领整个大陆内需市场,随着国内各种电子产品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广阔的市场前景便成为了外商投资的最大吸引。从投资方式上看,外商投资经历了由独资到合资再到独资的变化过程。初期以独资经营为主,这是因为外资企业以原料和销售都在国外的“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型企业为主,独资形式较为有利。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大陆对外商企业实行了“国民待遇”政策,对外资企业的内销比例逐步放宽,外商往往通过同当地企业的合资来分享大陆企业的内销经验和销售渠道。进入90年代末期,随着大陆对外商投资企业股权安排规定的放宽,外资企业的独资倾向又加强了。
中外融合 加速PCB产业跃进
深圳处于当时中国对外市场开放的最前沿,它最能体会市场细微的变化。因此,深圳的PCB企业,既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最直接受益者,也是外资融入的最大受益者。中国的改革开放,外资企业功不可没,尤其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那些企业,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及深圳的产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外商投资关系到深圳发展的大局!没有外资的大量进入,就没有今日的深圳!” 2004年7月,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这样高度评价外资对深圳的重要性。深圳改革开放的起点是对外开放,初期的具体表现就是大规模吸引外资。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先行启动的外资企业扩大了劳动就业机会,解决了深圳待业青年和农村多余劳动力的出路,壮大了外资的市场份额,推动了深圳初期的大规模工厂和基建热潮。
据辛总介绍,当时我国在建设中长期处于资金不足的状况,相对封闭的市场环境下,外汇严重短缺,而外商的“三来一补”到投资设厂,对深圳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不但明显加快特区经济发展速度,而且促进出口大幅度增长,同时还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起到了“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催生现代产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重要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深圳的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
对于深圳的PCB产业而言,通过吸收外来资金,使PCB企业快速地吸收、消化了外国的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并培养了一大批国内的PCB技术和管理人才,并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90年代后期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外商的投资还支持了一大批国内外PCB企业的改造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珠三角地区PCB设计技术、制造工艺乃至整个PCB产业的蓬勃发展,缩短了我国与欧美日韩等产业发达国家的距离。外资的进入以及外资PCB企业的落户使我们学到了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管理知识,对于提高国内PCB企业的管理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它还加速了我国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步伐,缩短了我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适应期,为我国加入WTO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PCB产业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原来希望学习外资的先进技术,现在成了与外资企业精诚合作、共同研发先进技术的合作伙伴,以共同面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尽管目前的PCB行业,无论在技术和管理上,国外仍然拥有着一定的技术优势,但随着中外融合进一步加强,国内外产业链配套将进一步深化,外资将扮演另一种角色,中外PCB企业将在共同交流协作、资源整合中发展壮大,PCB产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配套行业,在这种良好环境下,也将持续革新、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