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工伤等事故、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以及人为伤害等,软组织损伤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疾病,其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临床中应用干扰波与超短波联合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了干扰波与超短波联合疗法对软组织损伤的作用。
关键词:干扰波;超短波;软组织损伤;治疗作用;病例分析
1.引言
软组织损伤(soft tissue injury)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物理康复科就诊较多的病种。软组织一般指皮下组织、肌肉、肌腱、筋膜、腱鞘、韧带、关节囊及滑液囊等,其损伤又可分为急性与慢性。急性软组织损伤是指皮肤、肌肉、肌腱、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在外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扭伤和挫伤。扭伤为间接外力引起的损伤,多为闪、扭、拉、拧而伤及关节关节囊和韧带;挫伤为直接外力所引起的,如压、砸、磕、碰、碾、挤等而伤及皮肤、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损伤主要表现为外伤后局部出现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明显触痛等。软组织损伤的整个病理过程,就是一个无菌炎症的反映过程,患者受伤后,由于神经反射,引起局部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致使大量血浆渗出血管外而聚集于组织间隙内,形成局部肿胀。如果血管破裂引起内出血则形成血肿。由于组织间隙聚集着大量异物,压迫和刺激神经末梢,使局部受到刺激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疼痛。由于疼痛刺激有关肌肉,发生收缩即保护性肌紧张,持续性的肌紧张称为肌痉挛。痉挛后则可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理改变,再加上损伤后,因为渗液和血肿未能及时吸收消散,从而引起局部循环障碍,营养不良,供氧不足,致使受损的肌肉、肌腱、筋膜或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形成不同程度的变性、粘连与孪缩,从而进一步刺激或压迫神经与微血管组织处于饥饿和缺氧状态,新陈代谢障碍,局部出现酸中毒,加重组织的无菌炎症反应,使疼痛更加剧烈,形成恶性循环。当急性软组织损伤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就会引起慢性软组织损伤,另外常常也有因为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等引起软组织的慢性损伤。
超短波的穿透力强,可轻易深入到体内10—15cm。提高治疗部位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善血液循环、促使细胞修复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人体神经-体液系统对超声能的作用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其形成的神经反射和体液反应,具有综合调节人体的机制,特别是对陈旧性损伤有特效,超声在传播时,超声能量的方向集中,具有独特的高能量特性,被广泛用于软组织损伤及慢性疼痛的治疗。干扰波治疗是利用两种不同频率的中频电流交叉的输入人体,在体内发生干扰后产生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其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消退、渗出和水肿的吸收,可以抑制感觉神经,刺激、激活内啡肽系统,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本文通过对临床中应用干扰波与超短波联合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了干扰波和超短波对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作用。
2.干扰波与超短波的治疗机理
2.1干扰波的治疗机理
干扰波治疗是利用两组不同频率的中频电流交叉地输入人体,在体内发生干扰后产生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即:干扰电流static interferential current therapy,SICT)原理。根据不同的病症,科学的制定了各种治疗程序,治疗效果好,使用方便。干扰波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消退、渗出、水肿的吸收;镇痛,干扰电流可以抑制感觉神经,刺激、激活内啡肽系统,15分钟后可使皮肤痛阈明显上升,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消肿,干扰电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渗出液、水肿和血肿的吸收;治疗和预防肌肉萎缩,干扰电流对运动神经和骨骼肌有兴奋作用,能引起肌肉收缩;促进骨折愈合,干扰电能促进痂形成;加速骨折愈合;调节自主神经与内脏功能,干扰电流的作用较深,能刺激自主神经改善内脏的血液循环,提高胃肠平滑肌张力,调整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功能。
2.2超短波的治疗机理
超短波治疗主要采用电子管振荡产生超短波高频电场来进行治疗。通常将波长1~10m,频率30~300MHz的射频电流称为超短波电流,用于临床称为超短波疗法。在欧美由于短波和超短波未定界,所以通称短波或射频。大部分设备通过电容电极输出能量,将患部置于电极之间,在高频电场的作用下,使病变部位的分子和离子在其平行位置振动,并互相摩擦而产生热效应。这种热效应使患部的表层和深层组织均匀受热,能增强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调节内分泌,加强组织机体的新陈代谢,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从而达到抑菌、消炎、止痛、解痉,促进血液循环和修复,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治疗目的。
3.干扰波与超短波联合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的病例分析
本文所分析软组织损伤临床病例142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成年男性65例,未成年男性20例,成年女性37例,未成年女性20例。年龄8—75岁,平均年龄36岁。损伤部位:上肢52例,胸部15例,腰背部27例,下肢48例。,所有患者均疼痛明显,且有不同程度的伴随症状。
干扰波治療仪输出部分使用四个电极,将两组不同频率的电流交叉地输入到人体的患病部位,在患处的交叉部位两组不同频率的电流产生干涉现象,形成干扰场。由于这两种电流是在体内生成的,所以它能够克服人体皮肤阻抗,使深部病灶组织能获得较大的电流密度,因此治疗效果较其它仪器显著。在临床治疗时,由于电极下有舒适的收缩或振颤感,故大多数患者乐于接受。更重要的是每次治疗后患区或疼痛局部即有明显的轻松感,多数患者经数次治疗即可达到疼痛缓解、功能改善、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的目的。超短波治疗仪采用对置法,急性期选择无热量或微热量,慢性期选择温热量,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避免剧烈运动。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损伤部位疼痛及局部压痛消失,肿胀消退,功能恢复;显效:损伤部疼痛明显减轻,压痛及肿胀基本消退,功能基本恢复;好转:疼痛肿胀压痛均减轻,但功能恢复欠佳;无效;症状未见明显缓解。
治疗结果:142例软组织损伤患者,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按上述标准评定,临床治愈120例,占84.51%。显效10例,占7.04%。好转12例,占8.45%。总有效率为100%。
4.结论
干扰波的非热效应和超短波的温热效应联合对损伤后的软组织进行治疗,确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应用干扰波与超短波联合法的治疗方案,通过其振荡频率的谐振作用,激活人体神经、体液和局部传导系统,增强生物组织的活性,促进细胞活化因子的释放,对缓解肌肉痉挛,加快新陈代谢和乳酸的排出,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对伴有创伤的伤口愈合也有明显疗效,人体蛋白质、酶、氨基酸等选择性吸收了谐振能量,离子产生运动,引起组织细胞内化学成分改变,破坏或减弱细菌及其毒素作用。通过干扰波与超短波联合治疗,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改善微循环,促进局部组织新陈代谢,加快组织水肿吸收,加速渗出液、致病物质的排出,达到消炎、消肿、止痛的目的,从而加速了伤口的愈合。
参考文献:
[1]崔豫.干扰波与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12(3):139-142.
[2]周国林,姚全胜,潘玉英.一种动物软组织损伤的实验方法[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1,7(5):396-398.
[3]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716-1717.
[4]王永慧,岳寿伟,软组织疼痛的物理因子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3,6(16):152-156.
[5]王五州,刑更彦等.体外冲击波干预对成人骨髓间充质肝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5):372-375
[6]马才英.低能体外冲击波治疗肢体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08.23(5):345.
关键词:干扰波;超短波;软组织损伤;治疗作用;病例分析
1.引言
软组织损伤(soft tissue injury)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物理康复科就诊较多的病种。软组织一般指皮下组织、肌肉、肌腱、筋膜、腱鞘、韧带、关节囊及滑液囊等,其损伤又可分为急性与慢性。急性软组织损伤是指皮肤、肌肉、肌腱、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在外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扭伤和挫伤。扭伤为间接外力引起的损伤,多为闪、扭、拉、拧而伤及关节关节囊和韧带;挫伤为直接外力所引起的,如压、砸、磕、碰、碾、挤等而伤及皮肤、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损伤主要表现为外伤后局部出现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明显触痛等。软组织损伤的整个病理过程,就是一个无菌炎症的反映过程,患者受伤后,由于神经反射,引起局部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致使大量血浆渗出血管外而聚集于组织间隙内,形成局部肿胀。如果血管破裂引起内出血则形成血肿。由于组织间隙聚集着大量异物,压迫和刺激神经末梢,使局部受到刺激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疼痛。由于疼痛刺激有关肌肉,发生收缩即保护性肌紧张,持续性的肌紧张称为肌痉挛。痉挛后则可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理改变,再加上损伤后,因为渗液和血肿未能及时吸收消散,从而引起局部循环障碍,营养不良,供氧不足,致使受损的肌肉、肌腱、筋膜或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形成不同程度的变性、粘连与孪缩,从而进一步刺激或压迫神经与微血管组织处于饥饿和缺氧状态,新陈代谢障碍,局部出现酸中毒,加重组织的无菌炎症反应,使疼痛更加剧烈,形成恶性循环。当急性软组织损伤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就会引起慢性软组织损伤,另外常常也有因为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等引起软组织的慢性损伤。
超短波的穿透力强,可轻易深入到体内10—15cm。提高治疗部位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善血液循环、促使细胞修复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人体神经-体液系统对超声能的作用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其形成的神经反射和体液反应,具有综合调节人体的机制,特别是对陈旧性损伤有特效,超声在传播时,超声能量的方向集中,具有独特的高能量特性,被广泛用于软组织损伤及慢性疼痛的治疗。干扰波治疗是利用两种不同频率的中频电流交叉的输入人体,在体内发生干扰后产生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其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消退、渗出和水肿的吸收,可以抑制感觉神经,刺激、激活内啡肽系统,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本文通过对临床中应用干扰波与超短波联合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了干扰波和超短波对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作用。
2.干扰波与超短波的治疗机理
2.1干扰波的治疗机理
干扰波治疗是利用两组不同频率的中频电流交叉地输入人体,在体内发生干扰后产生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即:干扰电流static interferential current therapy,SICT)原理。根据不同的病症,科学的制定了各种治疗程序,治疗效果好,使用方便。干扰波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消退、渗出、水肿的吸收;镇痛,干扰电流可以抑制感觉神经,刺激、激活内啡肽系统,15分钟后可使皮肤痛阈明显上升,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消肿,干扰电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渗出液、水肿和血肿的吸收;治疗和预防肌肉萎缩,干扰电流对运动神经和骨骼肌有兴奋作用,能引起肌肉收缩;促进骨折愈合,干扰电能促进痂形成;加速骨折愈合;调节自主神经与内脏功能,干扰电流的作用较深,能刺激自主神经改善内脏的血液循环,提高胃肠平滑肌张力,调整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功能。
2.2超短波的治疗机理
超短波治疗主要采用电子管振荡产生超短波高频电场来进行治疗。通常将波长1~10m,频率30~300MHz的射频电流称为超短波电流,用于临床称为超短波疗法。在欧美由于短波和超短波未定界,所以通称短波或射频。大部分设备通过电容电极输出能量,将患部置于电极之间,在高频电场的作用下,使病变部位的分子和离子在其平行位置振动,并互相摩擦而产生热效应。这种热效应使患部的表层和深层组织均匀受热,能增强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调节内分泌,加强组织机体的新陈代谢,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从而达到抑菌、消炎、止痛、解痉,促进血液循环和修复,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治疗目的。
3.干扰波与超短波联合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的病例分析
本文所分析软组织损伤临床病例142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成年男性65例,未成年男性20例,成年女性37例,未成年女性20例。年龄8—75岁,平均年龄36岁。损伤部位:上肢52例,胸部15例,腰背部27例,下肢48例。,所有患者均疼痛明显,且有不同程度的伴随症状。
干扰波治療仪输出部分使用四个电极,将两组不同频率的电流交叉地输入到人体的患病部位,在患处的交叉部位两组不同频率的电流产生干涉现象,形成干扰场。由于这两种电流是在体内生成的,所以它能够克服人体皮肤阻抗,使深部病灶组织能获得较大的电流密度,因此治疗效果较其它仪器显著。在临床治疗时,由于电极下有舒适的收缩或振颤感,故大多数患者乐于接受。更重要的是每次治疗后患区或疼痛局部即有明显的轻松感,多数患者经数次治疗即可达到疼痛缓解、功能改善、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的目的。超短波治疗仪采用对置法,急性期选择无热量或微热量,慢性期选择温热量,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避免剧烈运动。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损伤部位疼痛及局部压痛消失,肿胀消退,功能恢复;显效:损伤部疼痛明显减轻,压痛及肿胀基本消退,功能基本恢复;好转:疼痛肿胀压痛均减轻,但功能恢复欠佳;无效;症状未见明显缓解。
治疗结果:142例软组织损伤患者,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按上述标准评定,临床治愈120例,占84.51%。显效10例,占7.04%。好转12例,占8.45%。总有效率为100%。
4.结论
干扰波的非热效应和超短波的温热效应联合对损伤后的软组织进行治疗,确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应用干扰波与超短波联合法的治疗方案,通过其振荡频率的谐振作用,激活人体神经、体液和局部传导系统,增强生物组织的活性,促进细胞活化因子的释放,对缓解肌肉痉挛,加快新陈代谢和乳酸的排出,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对伴有创伤的伤口愈合也有明显疗效,人体蛋白质、酶、氨基酸等选择性吸收了谐振能量,离子产生运动,引起组织细胞内化学成分改变,破坏或减弱细菌及其毒素作用。通过干扰波与超短波联合治疗,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改善微循环,促进局部组织新陈代谢,加快组织水肿吸收,加速渗出液、致病物质的排出,达到消炎、消肿、止痛的目的,从而加速了伤口的愈合。
参考文献:
[1]崔豫.干扰波与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12(3):139-142.
[2]周国林,姚全胜,潘玉英.一种动物软组织损伤的实验方法[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1,7(5):396-398.
[3]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716-1717.
[4]王永慧,岳寿伟,软组织疼痛的物理因子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3,6(16):152-156.
[5]王五州,刑更彦等.体外冲击波干预对成人骨髓间充质肝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5):372-375
[6]马才英.低能体外冲击波治疗肢体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08.23(5):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