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公园里的一个小亭里,一位小女孩正兴致勃勃地做手工——制作眼镜。突然小女孩一不小心,将光滑的眼镜边剪得参差不齐。她感到一阵慌乱,用惊恐的眼神望着妈妈。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妈妈不但没指责,反而微笑着说:“没事。动动脑筋,就一定能找到办法。”
小女孩歪着脑袋思索了一会儿,然后拿起眼镜,非常投入地将眼镜边剪成了锯齿状,原本规规矩矩的镜面一瞬间竟让她搞得面目全非。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一直在一旁静静地注视着,一句话也没说。
我心中暗暗嘲笑小女孩的愚钝。就在我转身准备离去的时候,耳边响起女孩兴奋的声音:“妈妈,你快看,我的太阳镜做好啦!”“哇!宝宝真聪明,好有创意的眼镜啊。”
听到母女的对话,我回头一看,一切出乎我的意料:小女孩手中的眼镜果真像太阳,红红的装饰色,锯齿状的光芒,整个作品独具特色。妈妈的鼓励让孩子在破坏中找到创造的灵感,而思维一旦被拓宽,即使看起来不完美的作品,孩子也能另辟蹊径,创造出令人惊奇的美丽。
此情此景,不由让我想起自己的教育方式。儿子学画画后,我对他的要求很严格,每幅作品稍有不协调或被破坏的地方,都会训斥他,并严厉要求他重新作画,从来没有像公园中的妈妈那般鼓励孩子创造作品。难怪儿子的绘画激情不高,作品仍停留在模仿阶段,看来是我长期的墨守成规让儿子变得小心翼翼,养成凡事都持谨慎的创作态度,是我扼杀了儿子创造的能力。
回到家里,我看见儿子正在认真地画向日葵。他刚画好轮廓,却因为在收笔时不小心将画笔上的线头掉在上面,破坏了整个画面的完美。
“唉,这可怎么办啊?我又得重画了。”儿子捧着心爱的画,垂头丧气地说。眼看儿子就要跟往常一样,将画纸揉成一团丢进垃圾桶里。我眼疾手快,赶忙将作品拿过来,笑笑说:“别着急,咱们看看能不能想出个好办法修复它。”
“这还能有什么办法呀,擦也擦不掉。”儿子一副苦不堪言的摸样。
“那咱就不擦,继续画行不行?”我边说边思索着进一步引导。
“那会好看吗?”儿子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
“你瞧!”我用手在盘面上比划着,将那个多出的线头顺势拉伸了一下,成为盘面上的横线。我笑着说:“这样行不行?”经过我的一番启发,儿子的眼睛一亮,很快就发现了补救的办法。他接过我手中的画纸,很快补救了那一个“败笔”。在他的修复下,向日葵开出花朵,露出了灿烂的笑脸。
从此,我常常使坏心眼,故意搞破坏。在儿子正专心画画的时候,我会“不小心”碰他的手;给儿子倒墨水的时候,会“不小心”将几滴墨汁滴在他的画作上;陪他一起涂颜色时,会“不小心”拿错颜料笔……每次,画面被破坏后,我都会先道歉,然后鼓励他想办法进行补救。在我的鼓励下,儿子常常积极拓展思路,尝试从多个角度出发,另辟蹊径,对原先画作进行再加工,创作出更满意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儿子体验到自由创作的乐趣,而且因为不用担心搞砸了作品而挨骂,所以心情更轻松,创作越来越大胆,作品也越来越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了。在一次公开课上,老师还特别点名表扬了儿子,说他的作品进步最大呢!
真正的创造力,往往是是蕴含在无数次的破坏中。父母的嘲笑与指责只会打击孩子探知事物的积极性。相反,宽容和鼓励的话语则会让孩子身处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容易打破常规,发展创造力。就让我们在“左手破坏,右手创造”的理念里去开发孩子的创造潜力吧!
小女孩歪着脑袋思索了一会儿,然后拿起眼镜,非常投入地将眼镜边剪成了锯齿状,原本规规矩矩的镜面一瞬间竟让她搞得面目全非。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一直在一旁静静地注视着,一句话也没说。
我心中暗暗嘲笑小女孩的愚钝。就在我转身准备离去的时候,耳边响起女孩兴奋的声音:“妈妈,你快看,我的太阳镜做好啦!”“哇!宝宝真聪明,好有创意的眼镜啊。”
听到母女的对话,我回头一看,一切出乎我的意料:小女孩手中的眼镜果真像太阳,红红的装饰色,锯齿状的光芒,整个作品独具特色。妈妈的鼓励让孩子在破坏中找到创造的灵感,而思维一旦被拓宽,即使看起来不完美的作品,孩子也能另辟蹊径,创造出令人惊奇的美丽。
此情此景,不由让我想起自己的教育方式。儿子学画画后,我对他的要求很严格,每幅作品稍有不协调或被破坏的地方,都会训斥他,并严厉要求他重新作画,从来没有像公园中的妈妈那般鼓励孩子创造作品。难怪儿子的绘画激情不高,作品仍停留在模仿阶段,看来是我长期的墨守成规让儿子变得小心翼翼,养成凡事都持谨慎的创作态度,是我扼杀了儿子创造的能力。
回到家里,我看见儿子正在认真地画向日葵。他刚画好轮廓,却因为在收笔时不小心将画笔上的线头掉在上面,破坏了整个画面的完美。
“唉,这可怎么办啊?我又得重画了。”儿子捧着心爱的画,垂头丧气地说。眼看儿子就要跟往常一样,将画纸揉成一团丢进垃圾桶里。我眼疾手快,赶忙将作品拿过来,笑笑说:“别着急,咱们看看能不能想出个好办法修复它。”
“这还能有什么办法呀,擦也擦不掉。”儿子一副苦不堪言的摸样。
“那咱就不擦,继续画行不行?”我边说边思索着进一步引导。
“那会好看吗?”儿子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
“你瞧!”我用手在盘面上比划着,将那个多出的线头顺势拉伸了一下,成为盘面上的横线。我笑着说:“这样行不行?”经过我的一番启发,儿子的眼睛一亮,很快就发现了补救的办法。他接过我手中的画纸,很快补救了那一个“败笔”。在他的修复下,向日葵开出花朵,露出了灿烂的笑脸。
从此,我常常使坏心眼,故意搞破坏。在儿子正专心画画的时候,我会“不小心”碰他的手;给儿子倒墨水的时候,会“不小心”将几滴墨汁滴在他的画作上;陪他一起涂颜色时,会“不小心”拿错颜料笔……每次,画面被破坏后,我都会先道歉,然后鼓励他想办法进行补救。在我的鼓励下,儿子常常积极拓展思路,尝试从多个角度出发,另辟蹊径,对原先画作进行再加工,创作出更满意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儿子体验到自由创作的乐趣,而且因为不用担心搞砸了作品而挨骂,所以心情更轻松,创作越来越大胆,作品也越来越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了。在一次公开课上,老师还特别点名表扬了儿子,说他的作品进步最大呢!
真正的创造力,往往是是蕴含在无数次的破坏中。父母的嘲笑与指责只会打击孩子探知事物的积极性。相反,宽容和鼓励的话语则会让孩子身处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容易打破常规,发展创造力。就让我们在“左手破坏,右手创造”的理念里去开发孩子的创造潜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