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技对竞技体育文化形态的建构起着积极作用。伴随工具理性的高扬、价值理性的失落,科技日益成为一种体育异化的本质力量。科技的僭越给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众多困境。回归身体,是当代竞技体育的呼唤,同时也是消解当前发展困境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竞技体育文化;身体;科技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2-0027-04
Return to the body–call of competitive sports
LI Chuan-qi,TIAN Yu-pu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China)
Abstract: Technology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building the cultural form of competitive sports. With the uplift of tool rationality and the loss of value rationality, technology has ever increasingly become an essential force of sports dissimilation. The arrogation of technology has brought a lot of dilemma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mpetitive sports. Return to the body is the call of competitive sports, also the fundamental way to dissolve dilemmas in current development.
Key words: sport sociology;culture of competitive sports;body;technology
1现代性语境下科技对竞技体育文化形态的影响
现代化社会和社会的现代化,体现着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现代性的固有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会的现代性至少是通过4对互动关系及其紧张关系而呈显的。它们是:科学理性主义的普遍精神与现代科技的无限追求、商品化价值观念的突显乃至宰制力量与市场经济的无限扩张运动、民主政治的社会理想与民族、国家的社会政治实践,以及文化道德的普世主义信念与文化多元论的‘诸神竞争’。这些基本的互动关系和紧张关系构成了现代性思想的基本逻辑,也是同构成现代性思想之基本向度的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层面相对应相关联的”[1]。体育既是一种人类活动方式,又是一个人类社会实践领域。科技、经济、政治渗透其中,体育文化形态一方面积极地被科技、经济、政治因素建构、强化,另一方面体育文化内涵又被这些因素解构、消解。“体育既接受现代性的洗礼和浸染,也为现代性的推波助澜而‘添砖加瓦’,并成为现代性的一部分”[2]。
纵观现代体育文化的形态,从体育赛事的组织与管理,到体育设施的设计与建造;从运动医学的飞速发展,到体育器材的更新换代;从运动装备的创新到运动训练的优化再到每一项世界纪录的打破,现代体育实践的各个领域无不渗透着科技元素。“体育运动借助了科技,也推动了科技;而科技宣扬了体育,也刺激了体育”[3],表达了现代体育与科技的关系。科技作为一种力量,以其特有的个性,渗透于现代体育实践之中,对体育文化形态的建构起着重要作用。
2人类理性的分裂与现代竞技体育中的科技僭越
“理性是人性的一种展现,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历史性生成,基于理性的视角,历史不外乎是一个使人不断理性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理性能力不断得到加强、拓展和丰富,同时也催生了理性的张力和分裂”[4]。理性分裂的渊源是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启蒙运动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工具理性的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休谟从理论上将“是”与“应是”或“事实”与“价值”分离开来之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便开始了加速分离。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则把理性划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以彰显人类理性的分裂。由于工具理性在实践的过程中服务于人的功利追求,精于算计,讲究效率。所以工具理性日益凸显,而价值理性则日益被边缘化,理性已经堕落为工具理性(霍克海默语)。
现代性背景下,科学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蕴含的力量体现了满足主体性需求的目的性价值。很多人越来越相信,在体育运动成绩日益逼近人类极限的今天,体育的竞争就是高科技的竞争,“技不如人”,首先是“科技不如人”。于是在人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道路上,科技的力量在外在功利与欲望的诱惑下,开始对竞技体育的僭越。
竞技体育中科技的僭越,有深刻的哲学背景,在灵肉分离、主客二分的现代哲学框架内,身体的形象是作为物质实体、作为自然躯体、作为“机械装置”而出现的,与“主体”、“精神”、“理念”、“灵魂”等是无涉的。对于主体的“人”而言,“我”并非身体,“我”拥有身体,身体既是“我”的拥有的完成目的的工具,又是我需要克服与超越的对象。学者徐志伟[5]认为,现代西方文化深受“经验唯物主义”的影响,“经验唯物主义”主要是受包括培根、洛克和笛卡尔等人在内的启蒙运动哲学家的影响,“培根的影响主要是他的‘去神化的’自然,揭去自然的神秘面纱,人类能够探索、理解、掌握和控制自然;人的身体是作为遵循自然规律的自然一部分来行为的,所以它属于自然的领域,因此也应该受同样的对待方式。笛卡尔把身体解释为机器的观点强化了身体作为纯粹物质的经验主义身体观,这样的身体能够被机械地理解并被灵魂所控制。洛克提出,如果人的身体基本上是自然的纯粹物质,那么把它放在产权的范式下来对待最为适宜,然而洛克发展出来的关于产权的范式是用来对待其他非生命客体的。这些启蒙运动的哲学框架加强了这样的看法:身体是道德中立的,对身体的任何伦理的反思都是不必要的和多余的”。身体的祛魅化意味着身体的神秘与神圣感失去了,身体的客体化意味着身体的能动性被无情的过滤,而身体的“产权”思维则意味着身体不再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而纯粹演变成手段。总之,身体的物化,为科学无止境无限制的改造、支配身体,服从“所谓的”主体追求在理论上提供了支撑。
竞技体育深受人们青睐并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开展,绝非仅仅凭借人们对 “更快、更高、更强”理念的认同,而更在于竞技体育内涵的深刻文化底蕴,这文化底蕴包括“公平竞争”的伦理秩序,以及对健康、美丽、智慧的追求,对奋斗、坚持、努力等人生旨趣的推崇,寄托着人类对美好、和平、和谐生活的向往,同时诠释着人类对身体能力的期待与想象、信仰与探索、祝福与赞美。而科技的僭越却使上述竞技体育赖以存在的先天的文化底蕴不再,给竞技体育带来了诸多的困境,如果对科技不设限、不设防,任由科技支配身体去完成所谓的“更高、更快、更强”,或许我们可以说竞技体育就要进入终结时代了。
3回归身体
3.1树立身心一元论身体观
体育学理论界长期对“身体”这一元问题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对于体育之体,过去我们要么把它当作一个物理性的实体,要么把它当作一个生理性的躯体,再要么把它当作被动的客体,进而身体本身所固有的认知功能、能动性、主体性、尊严性在生活中、实践中被无情地忽视掉、过滤掉。这实际上是受西方身心二元、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为突破身心二元论的身体观,身体哲学、现代现象学,身体社会学、身体美学,具身认知科学等做了有益的尝试。这些理论资源为我们树立身心一元论的身体观,真正让竞技体育回归身体,奠定基础。
尼采[6]的身体哲学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具有本体性、能动性的身体的存在,“我完完全全是身体,此外无有,灵魂不过是身体上的某物的称呼。身体是一大理智,是一多者,而只有一义。”“不要相信任何不是产生于户外空旷之地的思想,不要相信任何不是随着身体自由活动而来的思想——也不要相信任何不能鼓舞你筋肉活动的思想。”[7]梅洛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竞技体育文化;身体;科技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2-0027-04
Return to the body–call of competitive sports
LI Chuan-qi,TIAN Yu-pu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China)
Abstract: Technology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building the cultural form of competitive sports. With the uplift of tool rationality and the loss of value rationality, technology has ever increasingly become an essential force of sports dissimilation. The arrogation of technology has brought a lot of dilemma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mpetitive sports. Return to the body is the call of competitive sports, also the fundamental way to dissolve dilemmas in current development.
Key words: sport sociology;culture of competitive sports;body;technology
1现代性语境下科技对竞技体育文化形态的影响
现代化社会和社会的现代化,体现着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现代性的固有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会的现代性至少是通过4对互动关系及其紧张关系而呈显的。它们是:科学理性主义的普遍精神与现代科技的无限追求、商品化价值观念的突显乃至宰制力量与市场经济的无限扩张运动、民主政治的社会理想与民族、国家的社会政治实践,以及文化道德的普世主义信念与文化多元论的‘诸神竞争’。这些基本的互动关系和紧张关系构成了现代性思想的基本逻辑,也是同构成现代性思想之基本向度的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层面相对应相关联的”[1]。体育既是一种人类活动方式,又是一个人类社会实践领域。科技、经济、政治渗透其中,体育文化形态一方面积极地被科技、经济、政治因素建构、强化,另一方面体育文化内涵又被这些因素解构、消解。“体育既接受现代性的洗礼和浸染,也为现代性的推波助澜而‘添砖加瓦’,并成为现代性的一部分”[2]。
纵观现代体育文化的形态,从体育赛事的组织与管理,到体育设施的设计与建造;从运动医学的飞速发展,到体育器材的更新换代;从运动装备的创新到运动训练的优化再到每一项世界纪录的打破,现代体育实践的各个领域无不渗透着科技元素。“体育运动借助了科技,也推动了科技;而科技宣扬了体育,也刺激了体育”[3],表达了现代体育与科技的关系。科技作为一种力量,以其特有的个性,渗透于现代体育实践之中,对体育文化形态的建构起着重要作用。
2人类理性的分裂与现代竞技体育中的科技僭越
“理性是人性的一种展现,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历史性生成,基于理性的视角,历史不外乎是一个使人不断理性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理性能力不断得到加强、拓展和丰富,同时也催生了理性的张力和分裂”[4]。理性分裂的渊源是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启蒙运动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工具理性的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休谟从理论上将“是”与“应是”或“事实”与“价值”分离开来之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便开始了加速分离。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则把理性划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以彰显人类理性的分裂。由于工具理性在实践的过程中服务于人的功利追求,精于算计,讲究效率。所以工具理性日益凸显,而价值理性则日益被边缘化,理性已经堕落为工具理性(霍克海默语)。
现代性背景下,科学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蕴含的力量体现了满足主体性需求的目的性价值。很多人越来越相信,在体育运动成绩日益逼近人类极限的今天,体育的竞争就是高科技的竞争,“技不如人”,首先是“科技不如人”。于是在人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道路上,科技的力量在外在功利与欲望的诱惑下,开始对竞技体育的僭越。
竞技体育中科技的僭越,有深刻的哲学背景,在灵肉分离、主客二分的现代哲学框架内,身体的形象是作为物质实体、作为自然躯体、作为“机械装置”而出现的,与“主体”、“精神”、“理念”、“灵魂”等是无涉的。对于主体的“人”而言,“我”并非身体,“我”拥有身体,身体既是“我”的拥有的完成目的的工具,又是我需要克服与超越的对象。学者徐志伟[5]认为,现代西方文化深受“经验唯物主义”的影响,“经验唯物主义”主要是受包括培根、洛克和笛卡尔等人在内的启蒙运动哲学家的影响,“培根的影响主要是他的‘去神化的’自然,揭去自然的神秘面纱,人类能够探索、理解、掌握和控制自然;人的身体是作为遵循自然规律的自然一部分来行为的,所以它属于自然的领域,因此也应该受同样的对待方式。笛卡尔把身体解释为机器的观点强化了身体作为纯粹物质的经验主义身体观,这样的身体能够被机械地理解并被灵魂所控制。洛克提出,如果人的身体基本上是自然的纯粹物质,那么把它放在产权的范式下来对待最为适宜,然而洛克发展出来的关于产权的范式是用来对待其他非生命客体的。这些启蒙运动的哲学框架加强了这样的看法:身体是道德中立的,对身体的任何伦理的反思都是不必要的和多余的”。身体的祛魅化意味着身体的神秘与神圣感失去了,身体的客体化意味着身体的能动性被无情的过滤,而身体的“产权”思维则意味着身体不再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而纯粹演变成手段。总之,身体的物化,为科学无止境无限制的改造、支配身体,服从“所谓的”主体追求在理论上提供了支撑。
竞技体育深受人们青睐并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开展,绝非仅仅凭借人们对 “更快、更高、更强”理念的认同,而更在于竞技体育内涵的深刻文化底蕴,这文化底蕴包括“公平竞争”的伦理秩序,以及对健康、美丽、智慧的追求,对奋斗、坚持、努力等人生旨趣的推崇,寄托着人类对美好、和平、和谐生活的向往,同时诠释着人类对身体能力的期待与想象、信仰与探索、祝福与赞美。而科技的僭越却使上述竞技体育赖以存在的先天的文化底蕴不再,给竞技体育带来了诸多的困境,如果对科技不设限、不设防,任由科技支配身体去完成所谓的“更高、更快、更强”,或许我们可以说竞技体育就要进入终结时代了。
3回归身体
3.1树立身心一元论身体观
体育学理论界长期对“身体”这一元问题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对于体育之体,过去我们要么把它当作一个物理性的实体,要么把它当作一个生理性的躯体,再要么把它当作被动的客体,进而身体本身所固有的认知功能、能动性、主体性、尊严性在生活中、实践中被无情地忽视掉、过滤掉。这实际上是受西方身心二元、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为突破身心二元论的身体观,身体哲学、现代现象学,身体社会学、身体美学,具身认知科学等做了有益的尝试。这些理论资源为我们树立身心一元论的身体观,真正让竞技体育回归身体,奠定基础。
尼采[6]的身体哲学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具有本体性、能动性的身体的存在,“我完完全全是身体,此外无有,灵魂不过是身体上的某物的称呼。身体是一大理智,是一多者,而只有一义。”“不要相信任何不是产生于户外空旷之地的思想,不要相信任何不是随着身体自由活动而来的思想——也不要相信任何不能鼓舞你筋肉活动的思想。”[7]梅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