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潮涌动的3月,穿行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等中部六省,记者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奋进鼓点,正在中部人心中激荡。
中部崛起,会不会是一厢情愿?
——承接先发地区的产业转移加速工业化,中部崛起前景可期
武汉市市长李宪生曾在全国人代会上发问“武汉在哪里?”把武汉发展相对滞后的窘态摆在了世人面前: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改革开放之初综合经济实力排名第四的“大武汉”,到2003年下滑到第十一位,落到了青岛和宁波之后。
武汉是中部地区的缩影。2001年至2003年,中部六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低于东、西部1.8和0.4个百分点;与东部十省市地区生产总值之比由1990年的 1:2.1扩大到2003年的1:2.8,人均生产总值的差距相应由1:1.7扩大到1:2.3。
“中部经济进一步塌陷的话,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将会带来很大的牵制,将会把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对南北经济的合作带来影响。”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说。
一年来,酝酿已久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升为国家战略。这让中部省份的人们备感振奋。与此同时,人们也在问:“中部崛起会不会是一厢情愿?”
江西的实践颇有启示意义。早在2001年,江西就提出“在中部崛起”的发展构想。此前,江西的主要经济指标,就是与中部的一些省份也无法可比。可是到2004年,江西地区生产总值达3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2%,超过“十五”计划预期目标,500亿元;外资项目数、合同外资、实际利用外资3项指标在中部六省位居第一。
江西何以能先行一步?重要的一条,就是成功利用了后发优势。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汪玉奇说,后发地区大力承按先发地区的产业转移,带动自身工业化进程,是加快发展、迅速赶上先发地区的一个基本动力和重要途径。
安徽省政府研究室主任吴克明说,国外向我国产业转移和沿海向内地产业转移的两大趋势汇合,使中部正成为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热土。安徽现在引进的内资一年达500亿元以上,大都是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不少专家指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时机已经逐渐成熟。
中部崛起靠什么?
——国家的特殊优惠政策并不是促进中部发展的重点,中部真正崛起还要靠“自动”
“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中央都出台了资金、项目等扶持政策,但到目前为止,中部崛起战略依然是‘有方针,无政策’。”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些人在焦急地等待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支持政策。
事实上,中央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对粮食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和能源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初步制定5个方面的政策,支持中部崛起。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政策均等是一种必然,中央对任何一个地区提供优惠政策的空间都将有限。”湖北人认为,中部崛起要有国家的“启动”,也需东部的“拉动”,但更应靠中部的“自动”。
“九省通衢”、“鱼米之乡”、老工业基地,糊北拥有昔日的辉煌和奋起的底气。但是计划经济“向上伸手”的惰性,使湖北过去失去了不少机遇。反思中,湖北上下形成共识:要牢牢把握机遇,努力走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前列。
武汉市硚口区古田工业区位于中心城区,是武汉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这里一度举步维艰:区内220家企业多数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3万多人下岗,47万平方米厂房和设备闲置。武汉市没有怨天尤人、观望等待。他们探索出了建设都市工业园区路子——退出旧的二产,进入新二产,通过成片改造老企业来发展都市工业。目前武汉在古田工业区建成了3万平方米的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区,完成了11家国有工业企业的收购改制,妥善分流安置1万余职工,共引进企业40家,其中23家已经投入生产。
中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本身就是一种对中部的国际性大“营销”,将推动各类要素向中部地区流动。资本“闻”到了中部的机会。2004年,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从2001年的1774万美元增长到1.25亿美元,相当于2001年的7.1倍;实际利用内资从2001年的 7.7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2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01年的 2.9倍。
“河南要抓住机遇,努力赶上中部崛起这班车,不能误点!”河南提出要以“中原崛起”来带动和配合整个“中部崛起”战略部署的实施。
湖南、江西、安徽利用区位优势,纷纷制定战略,在交通、产业、体制等方面实现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全面对接,接受辐射,加快发展。作为资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的山西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正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国家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
崛起之路如何走?
——汲取东部经验,少走发展弯路,趟出一条有中部特色的协调发展之路
中部崛起的实质,是要加快发展,缩小同东部的差距。但是,崛起之路如何走?
“汲取东部经验,少走发展弯路,这也是中部的后发优势。”接受采访的官员、学者不约而同地说,发展不能再走惟GDP论的老路,应借鉴东部成功经验,努力趟出一条有中部特色的协调发展之路。
安徽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长江的东岸。作为我国内陆中等城市惟一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开发区对项目“求贤若渴”。“承接产业转移,绝不承接污染转移!”造纸印染企业一一被拒。来自印度的一个10亿元的短粘胶纤维项目,也严格按法律程序,先做环评,再开工。“破坏了环境,无颜见‘江东父老’!”管委会负责人说。“抓工业的同时,绝不放弃农业,还要想办法让农业更好地振兴起来。”徐光春说。中部的底色是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关健靠中部。中部不能走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弯路。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河南漯河的探索引人注目。作为中原腹地的传统粮仓,漯河市把食品加工业培育成了当地的主导产业:聚集了近 6000家食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的多达30多家,其中有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企业之一南街村集团。日前,这些企业每年“吃掉”原粮220万吨,是全市粮食总产量的近2倍,年转化生猪1200万头,是全市饲养量的4倍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成了经济繁荣的代名词。观察东部经济的高速发展,重要引擎就是城市群,上海、香港、广州、深圳、北京、天津成了各区域城市群的“领头羊”。中部则缺少这样的区域经济龙头城市。摸准了发展软肋,武汉城市圈,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长沙-株洲-湘潭-体化,安徽沿江城市群,南昌-九江工业走廊,都正在合纵连横“扩军备战”,构造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中部地区新发展契机到来了!”经济版图历来是靠人改写的,按照科学发展观坚持不懈地干下去,中部崛起前景可期!
中部崛起,会不会是一厢情愿?
——承接先发地区的产业转移加速工业化,中部崛起前景可期
武汉市市长李宪生曾在全国人代会上发问“武汉在哪里?”把武汉发展相对滞后的窘态摆在了世人面前: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改革开放之初综合经济实力排名第四的“大武汉”,到2003年下滑到第十一位,落到了青岛和宁波之后。
武汉是中部地区的缩影。2001年至2003年,中部六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低于东、西部1.8和0.4个百分点;与东部十省市地区生产总值之比由1990年的 1:2.1扩大到2003年的1:2.8,人均生产总值的差距相应由1:1.7扩大到1:2.3。
“中部经济进一步塌陷的话,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将会带来很大的牵制,将会把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对南北经济的合作带来影响。”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说。
一年来,酝酿已久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升为国家战略。这让中部省份的人们备感振奋。与此同时,人们也在问:“中部崛起会不会是一厢情愿?”
江西的实践颇有启示意义。早在2001年,江西就提出“在中部崛起”的发展构想。此前,江西的主要经济指标,就是与中部的一些省份也无法可比。可是到2004年,江西地区生产总值达3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2%,超过“十五”计划预期目标,500亿元;外资项目数、合同外资、实际利用外资3项指标在中部六省位居第一。
江西何以能先行一步?重要的一条,就是成功利用了后发优势。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汪玉奇说,后发地区大力承按先发地区的产业转移,带动自身工业化进程,是加快发展、迅速赶上先发地区的一个基本动力和重要途径。
安徽省政府研究室主任吴克明说,国外向我国产业转移和沿海向内地产业转移的两大趋势汇合,使中部正成为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热土。安徽现在引进的内资一年达500亿元以上,大都是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不少专家指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时机已经逐渐成熟。
中部崛起靠什么?
——国家的特殊优惠政策并不是促进中部发展的重点,中部真正崛起还要靠“自动”
“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中央都出台了资金、项目等扶持政策,但到目前为止,中部崛起战略依然是‘有方针,无政策’。”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些人在焦急地等待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支持政策。
事实上,中央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对粮食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和能源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初步制定5个方面的政策,支持中部崛起。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政策均等是一种必然,中央对任何一个地区提供优惠政策的空间都将有限。”湖北人认为,中部崛起要有国家的“启动”,也需东部的“拉动”,但更应靠中部的“自动”。
“九省通衢”、“鱼米之乡”、老工业基地,糊北拥有昔日的辉煌和奋起的底气。但是计划经济“向上伸手”的惰性,使湖北过去失去了不少机遇。反思中,湖北上下形成共识:要牢牢把握机遇,努力走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前列。
武汉市硚口区古田工业区位于中心城区,是武汉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这里一度举步维艰:区内220家企业多数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3万多人下岗,47万平方米厂房和设备闲置。武汉市没有怨天尤人、观望等待。他们探索出了建设都市工业园区路子——退出旧的二产,进入新二产,通过成片改造老企业来发展都市工业。目前武汉在古田工业区建成了3万平方米的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区,完成了11家国有工业企业的收购改制,妥善分流安置1万余职工,共引进企业40家,其中23家已经投入生产。
中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本身就是一种对中部的国际性大“营销”,将推动各类要素向中部地区流动。资本“闻”到了中部的机会。2004年,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从2001年的1774万美元增长到1.25亿美元,相当于2001年的7.1倍;实际利用内资从2001年的 7.7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2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01年的 2.9倍。
“河南要抓住机遇,努力赶上中部崛起这班车,不能误点!”河南提出要以“中原崛起”来带动和配合整个“中部崛起”战略部署的实施。
湖南、江西、安徽利用区位优势,纷纷制定战略,在交通、产业、体制等方面实现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全面对接,接受辐射,加快发展。作为资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的山西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正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国家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
崛起之路如何走?
——汲取东部经验,少走发展弯路,趟出一条有中部特色的协调发展之路
中部崛起的实质,是要加快发展,缩小同东部的差距。但是,崛起之路如何走?
“汲取东部经验,少走发展弯路,这也是中部的后发优势。”接受采访的官员、学者不约而同地说,发展不能再走惟GDP论的老路,应借鉴东部成功经验,努力趟出一条有中部特色的协调发展之路。
安徽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长江的东岸。作为我国内陆中等城市惟一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开发区对项目“求贤若渴”。“承接产业转移,绝不承接污染转移!”造纸印染企业一一被拒。来自印度的一个10亿元的短粘胶纤维项目,也严格按法律程序,先做环评,再开工。“破坏了环境,无颜见‘江东父老’!”管委会负责人说。“抓工业的同时,绝不放弃农业,还要想办法让农业更好地振兴起来。”徐光春说。中部的底色是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关健靠中部。中部不能走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弯路。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河南漯河的探索引人注目。作为中原腹地的传统粮仓,漯河市把食品加工业培育成了当地的主导产业:聚集了近 6000家食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的多达30多家,其中有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企业之一南街村集团。日前,这些企业每年“吃掉”原粮220万吨,是全市粮食总产量的近2倍,年转化生猪1200万头,是全市饲养量的4倍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成了经济繁荣的代名词。观察东部经济的高速发展,重要引擎就是城市群,上海、香港、广州、深圳、北京、天津成了各区域城市群的“领头羊”。中部则缺少这样的区域经济龙头城市。摸准了发展软肋,武汉城市圈,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长沙-株洲-湘潭-体化,安徽沿江城市群,南昌-九江工业走廊,都正在合纵连横“扩军备战”,构造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中部地区新发展契机到来了!”经济版图历来是靠人改写的,按照科学发展观坚持不懈地干下去,中部崛起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