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数学是一种语言,可以训练学生对世界进行精确、简洁的表述;数学是一种思想方法,可以训练学生推理获得可靠的知识和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数学学习应成为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力量源泉。因此,如何使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应成为小学数学老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快乐学习;持续发展
快乐成长是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是高效课堂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有机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做到有效学习、快乐学习,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持续发展。
一、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奠定其持续发展的基础
传统教学的满堂灌、满堂问、一问到底的教学模式早已被淘汰,也被学生厌恶,而强制的学习方式,一味地追求分数,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压力,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师生敌对情绪,这种被动而不情愿的学习,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之,学习一旦成为学生自身的迫切需要时,就会愉快地、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深入了解学生认知的心理障碍,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如,教学“找规律”时的习题:“在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 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 个绿气球的顺序串起来装饰教室,你知道第16个、26个气球分别是什么颜色?”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去猜第16 个、26 个气球各是什么颜色。一个“猜”字,改变了学习方式,不仅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交流,使他们能用图、表等数学语言形式简洁地表述日常生活的某些事情,能用数学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加以说明。可以让学生用数学术语(即概念)说话,说清数学公式、规律推导过程、数学实验的演示过程,能运用一定的句式讲清楚自己的想法。例如:教学“9+4=?”很多学生用不着老师教已经知道得数是13,这时教师就可以马上追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说出算理,让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教学,课堂气氛会十分活跃,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奠定其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给予其持续发展的保证
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玩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数学就在身边,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景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在玩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由于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并不善于与人交往合作。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不断交流与合作,感受交往与合作的快乐,给予其持续发展的保证。例如: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难点是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设未知数和列方程。课一开始,先复习了一般应用题和列方程解含有一个未知数的应用题。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学生分成前后4 个同学为一组,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对数量关系的讨论,课堂学习气氛很活跃,都争先恐后地发言,也可以看到有的同学不会分析时,小组成员采取不同的方式给予他帮助,小组讨论完了,又选出小组长代表在全班作汇报,当一个小组说完,另一个小组争着说,而且说得条理、清晰。从中可以看出“合作”不仅有助于促进学习的进步和发展,而且使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成为可能,使及时反馈成为可能,使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合作场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喜悦,开发其持续发展的潜能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的情境,不仅让每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增强信心,体验欢乐,而且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使学生拥有主动参与获得成功的丰富情感体验。
老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如,在进行“圆锥体”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接下来让学生亲自倒一倒:进行操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发现: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问:圆锥体积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再演示(不等底不等高的较小圆锥容器),让学生往刚才圆柱容器里倒水,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到“圆锥体积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那么在什么条件下圆锥体积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呢?带着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重新观察前面的圆柱和圆锥,并分组讨论。在学生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后,再用与小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让学生再次实验验证,结论一样,教师此时强调了“等底等高”这个概念,通过这种让学生亲自体验,在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也提供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首先在于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要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动,并尽可能获得成功;要善于设计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使数学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领悟数学价值、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促使其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小兰.搭建体验平台,让数学思维茁壮成长[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4.4
[2].张云鹏.小学生数学课学习兴趣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
[3].刘永明.成才视野下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4.15
关键词:小学数学;快乐学习;持续发展
快乐成长是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是高效课堂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有机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做到有效学习、快乐学习,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持续发展。
一、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奠定其持续发展的基础
传统教学的满堂灌、满堂问、一问到底的教学模式早已被淘汰,也被学生厌恶,而强制的学习方式,一味地追求分数,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压力,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师生敌对情绪,这种被动而不情愿的学习,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之,学习一旦成为学生自身的迫切需要时,就会愉快地、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深入了解学生认知的心理障碍,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如,教学“找规律”时的习题:“在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 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 个绿气球的顺序串起来装饰教室,你知道第16个、26个气球分别是什么颜色?”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去猜第16 个、26 个气球各是什么颜色。一个“猜”字,改变了学习方式,不仅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交流,使他们能用图、表等数学语言形式简洁地表述日常生活的某些事情,能用数学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加以说明。可以让学生用数学术语(即概念)说话,说清数学公式、规律推导过程、数学实验的演示过程,能运用一定的句式讲清楚自己的想法。例如:教学“9+4=?”很多学生用不着老师教已经知道得数是13,这时教师就可以马上追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说出算理,让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教学,课堂气氛会十分活跃,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奠定其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给予其持续发展的保证
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玩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数学就在身边,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景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在玩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由于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并不善于与人交往合作。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不断交流与合作,感受交往与合作的快乐,给予其持续发展的保证。例如: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难点是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设未知数和列方程。课一开始,先复习了一般应用题和列方程解含有一个未知数的应用题。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学生分成前后4 个同学为一组,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对数量关系的讨论,课堂学习气氛很活跃,都争先恐后地发言,也可以看到有的同学不会分析时,小组成员采取不同的方式给予他帮助,小组讨论完了,又选出小组长代表在全班作汇报,当一个小组说完,另一个小组争着说,而且说得条理、清晰。从中可以看出“合作”不仅有助于促进学习的进步和发展,而且使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成为可能,使及时反馈成为可能,使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合作场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喜悦,开发其持续发展的潜能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的情境,不仅让每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增强信心,体验欢乐,而且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使学生拥有主动参与获得成功的丰富情感体验。
老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如,在进行“圆锥体”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接下来让学生亲自倒一倒:进行操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发现: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问:圆锥体积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再演示(不等底不等高的较小圆锥容器),让学生往刚才圆柱容器里倒水,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到“圆锥体积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那么在什么条件下圆锥体积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呢?带着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重新观察前面的圆柱和圆锥,并分组讨论。在学生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后,再用与小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让学生再次实验验证,结论一样,教师此时强调了“等底等高”这个概念,通过这种让学生亲自体验,在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也提供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首先在于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要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动,并尽可能获得成功;要善于设计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使数学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领悟数学价值、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促使其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小兰.搭建体验平台,让数学思维茁壮成长[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4.4
[2].张云鹏.小学生数学课学习兴趣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
[3].刘永明.成才视野下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