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生物标志物与PD-1/PD-L1抑制剂治疗肺癌疗效的相关性

来源 :肿瘤防治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in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对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肺癌患者疗效的预测及指导意义.方法 收集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200例肺癌患者的资料,包括临床指标、外周血指标、疗效指标及生存指标等.结果 无肝转移、免疫联合化疗、NLR≤2.81、LDH≤202.5 u/L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更高(P<0.05).NLR联合LDH预测DCR的AUC值为0.698(P<0.05).单因素分析示无肝转移、一线免疫治疗、免疫联合化疗、LDH≤202.5 u/L均与PFS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示无肝转移、LDH≤202.5 u/L患者的PFS更长(P<0.05).探索性分析示两周期免疫治疗后NLR、LDH的明显下降提示免疫治疗的有效性(P<0.05).结论 NLR≤2.81、LDH≤202.5 u/L、无肝转移、免疫联合化疗与免疫治疗疗效呈正相关,且无肝转移、LDH≤202.5 u/L是接受免疫治疗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另外,外周血NLR、LDH的变化与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相关.
其他文献
放疗在胰腺癌各期的治疗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也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在现有阶段如何发挥放疗在胰腺癌治疗中的作用,需要多方面思考和实践.这与剂量模式的选择、照射的精准性、其他治疗方式的配合等因素有关.精准放疗技术的出现和随之而来的放疗理念的改变,将使放疗在胰腺癌治疗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本文结合相关国内外文献及自身经验,围绕精准放疗技术在胰腺癌治疗中的作用加以综述.
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基因突变已被推荐为疑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必检项目.近年来,基于基因突变界定了一系列MDS前驱性疾病、MDS伴SF3B1新亚型和加入基因突变的预后积分系统,基因突变指导下的治疗策略的制定和调整也已形成初步共识.现阶段我国二代测序技术亟待规范化,未来整合组学在临床的应用定将开启MDS个体化医疗新时代.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深静脉置管后的并发症,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重度骨髓抑制时因粒细胞缺乏更易诱发血流性感染,导致化脓性肺炎,若合并脓毒症休克则更为复杂危重.今报道1例重度骨髓抑制致导管源性空洞型重症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以期为类似疾病的成功诊治提供经验.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亚型.虽然通过甲状腺切除术、微波消融术、放射性碘和激素替代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能达到一定治疗效果,但仍然无法有效地降低其发病率、死亡率和复发率.因此,寻求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提供有效的早期诊断、精确的治疗以及较好的长期预后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总结非编码RNAs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的分子调控机制,以期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生物标志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
颈部放疗是防治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手段,但放射线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血管,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进而导致颈动脉狭窄,增加放疗后短暂性脑缺血和脑卒中发生的风险.目前多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的变化情况,并通过积极预防及减少危险因素来降低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颈动脉狭窄可采用药物早期干预及手术治疗.本文就放疗致颈动脉损伤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免疫检查点治疗是肿瘤治疗的新模式,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种免疫检查点单抗药物即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获批进入临床,在恶性黑色素瘤、肺癌、膀胱癌、淋巴瘤等多种肿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随着PD-1/PD-L1抑制剂在临床上的逐步推广应用,其引起的各种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均有多个内分泌腺体受损的相关不良反应报道.本文对PD-1/PD-L1抑制剂治疗引起的各内分泌腺体相关不良反应研究现状以及对应临床处理方法作一综述.
目的 分析2012—2015年湖北省男性乳腺癌的发病及死亡情况.方法 收集2012—2015年湖北省肿瘤登记处上报的数据,将收集的数据按照年份、城乡及年龄别等作为分层因素,分析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对比男性和女性乳腺癌的发病及死亡差异.结果 2012—2015年湖北省共报告106例新发男性乳腺癌,发病率为0.43/105,女性10052例,发病率为42.76/105,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99;男性乳腺癌死亡37例,死亡率为0.15/105,女性2201例,死亡率为9.36/105,男女死亡率
胃癌因其高流行状态已成为我国一大公共卫生问题.环状RNA(circRNA)由于可稳定存在于人类的多种体液中,具备液态活检的先天优势,成为近年来精准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文献,基于circRNA的生物学特征,归纳circRNA在胃癌早期筛查诊断、疗效监测、预后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论述circRNA作为新兴液体活检标志物的可能性及可靠性,为今后circRNA作为胃癌临床诊疗、评估、预后分子标志物的开发和转化提供思路.
目的 探讨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CL)患者治疗前EBV DNA载量、治疗前血清EA-IgA及VCA-IgA抗体水平与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析78例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治疗前EBV DNA、VCA-IgA、EA-IgA阳性率分别为43.6%、20.5%、14.1%.EBV DNA与Ann Arbor分期、原发部位、PTI、治疗后未获得CR显著相关(均P<0.05).VCA-IgA、EA-IgA滴度分别与EBV DNA、治疗后
免疫疗法的应用是目前肿瘤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不可手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同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疗效的差异较大,这引起了行业对PD-L1在肝脏肿瘤免疫逃逸中的调节机制的关注.PD-L1在肝癌中是由多个层次和多个信号通路调控的,包括表观遗传、转录调控、转录后调控和翻译后修饰.有研究发现PD-L1的高表达可能是影响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的主要因素,因此明确原发性肝癌中PD-L1的调控机制,可为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以及免疫联合治疗策略提供更多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