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在25年的办学过程中,不断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以培养高等技能应用型特色广播影视人才为目标,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始终坚持面向广播影视行业及岗位需求培养人才,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实践,形成了以学生为本、特色突出、整体优化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及个性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紧随行业发展态势 培养全方位广播影视人才
广播电视事业的主体人才结构是采编播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经营人员。学院的专业设置围绕一个核心—广播电视以及相关产业的各个岗位群,开设了从台前到幕后,从前期到后期,从节目制作、传输接收到经营运作的25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初步构建了结构合理、基本覆盖广播影视职业岗位群的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既考虑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又避免各种资源的分流,保证了全院专业体系的有机性。各个专业相互依托,有机统一,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学院设立了制作系、艺术设计系、编播系、传媒管理系、基础部、影视制作中心、影视信息中心等8个教学机构,开设了影视动画、电视摄像等24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基本满足了广播影视职业岗位群的要求。2002年9月,学院影视动画、电视摄像两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影视动画专业还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专业和国家级产学合作项目;2003年5月、2004年5月,学院的主持与播音专业和影视广告专业又先后被确定为山西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产学研合作 培养高素质广播影视人才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特色主要呈现出四个基本特点:即行业一线单位参与了育人的全过程,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知识教育与能力、素质训练的同步性,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等,具体体现在三个结合上:
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 体现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培训过程与工作岗位结合。学院在产学研合作工作中坚持以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专业发展实际为依据,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构建了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学院已建成了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三个实训中心(制作中心、动画中心、信息中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校内实训体系;建立了满足各专业校外实践教学需要的80余个实训基地,形成了与行业一线单位合作的有效机制。教学、科研、生产创作相结合,教师业务水平得到了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断增强。
技术、艺术、人文素养三结合 体现为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将艺术和人文教育有机地贯穿到专业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技艺并重,具备良好的职业综合素养。学院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广播影视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需要为主线,设立了思想政治与文化素质模块、职业基本理论模块、职业技术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及人文与科学素质模块等五大课程模块,保证了学生技术、艺术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
教师、学生、行业专家三结合 在校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训。在校外实训基地,教师与行业一线的专家共同指导学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发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到下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学生、行业专家相结合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院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与客座教授队伍。
环环相扣 培养应用型广播影视人才
学院从广播影视职业岗位要求出发,从行业人才培养规律入手,逐步确定了“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践—联合创作—0毕业实习”等五个环节组成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了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专业认知 专业认知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学院通过组织新生去电台、电视台参观,与老生座谈以及对相关专业毕业作品的观摩,让学生了解与感受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清楚的整体的认识,明确将要从事的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及内容,以初步形成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课程实训 学院在进行专业基本理论传授的同时,注重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将实训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习边进行专业实践。实训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训。课内实训即按照实训大纲的要求,依照实训指导书,完成相应的实训内容。课外实训则依托校内的制作中心、动画中心、信息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
岗位实践 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或提前一个月完成课程学习任务,集中一到三个月时间到行业一线参加岗位实践,通过在行业真实环境的实践,使学生接受行业一线的训练,加强对专业岗位的认知。这一阶段的实训,既可以使学生检验过去两年的学习情况,又可以使其对照实际,发现差距,有针对性地完成第三学年的学习任务。
联合创作 学院实行跨系、跨专业的横向联合创作制度,学生在第五学期结合各自专业特点进行联合创作。联合创作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学生可根据电视节目制作岗位群的要求确定合作对象,并进行跨专业自由组合,这样既可以实现强强组合、优势互补,也可以达到集思广益创精品,群策群力出精品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协作、合作意识,为学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环节。学院安排学生在广播影视行业一线进行毕业实习,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接受真实职业环境。学院对学生毕业实习有明确的要求,学生要在指导教师的要求下参与电视节目制作,实习结束必须有自己参与创作的作品在电视台公开播出,根据作品完成毕业论文(作品阐述),参加毕业答辩。通过毕业实习,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为保障实践教学模式顺利实施,学院建立了包括思想保障、组织保障、条件保障、制度保障、评估保障在内的“五保障”,从而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评估保障即根据广播影视系统的行业特点,采用督导委员督导、教务处监控、系部抽查、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多种手段对实践教学进行检查评估。
以人为本 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学院以培养“广播影视行业高等技能型特色人才”为己任,实施人才兴校的内涵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实践操作技能强、工作作风踏实,受到了用人单位和行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2005、2006、2007年学院新生报到率分别为93%、93.4%、99.5%,2005、2006、2007年学院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0%、90.3%、92.6%。
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多种比赛。学生在比赛中屡创佳绩,获省级以上奖励200余项。其中美术系学生编辑、制作的电视文艺专题片《五台山名胜》获得山西省第十届电视专题片一等奖;《悬鱼太守》、《苹果》、《作业本》等获山西省高校反腐倡廉公益广告大赛平面作品一等奖;《小亲圪蛋》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大学生动画大赛并获入围奖等。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多年来学院为广播影视行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人才近万人,分布在全国各级各类电视台和其他影视制作单位,大部分已成为业务骨干,仅中央电视台就有我院毕业生400余人。特别是涌现出时政记者李东,赴伊拉克、阿富汗战地采访记者康锐和赵雪松,《三国演义》主摄像水泓,《八路军》主摄像宾主,《笑傲江湖》主摄像顾其铭,中央电视台动画部总导演蔡志军,中央电视台动画部总制片赵欣,好运达国际广告公司董事长王冀中,福建电视台的主持人李霞等一大批优秀的电视人才。
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被授予“山西省劳动模范单位”“太原市文明单位”“繁荣发展动画事业特别荣誉奖”“太原市文明标兵单位”、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山西省文明单位”“山西省民主管理先进学校”、山西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优秀单位”“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以及“山西省文明和谐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紧随行业发展态势 培养全方位广播影视人才
广播电视事业的主体人才结构是采编播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经营人员。学院的专业设置围绕一个核心—广播电视以及相关产业的各个岗位群,开设了从台前到幕后,从前期到后期,从节目制作、传输接收到经营运作的25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初步构建了结构合理、基本覆盖广播影视职业岗位群的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既考虑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又避免各种资源的分流,保证了全院专业体系的有机性。各个专业相互依托,有机统一,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学院设立了制作系、艺术设计系、编播系、传媒管理系、基础部、影视制作中心、影视信息中心等8个教学机构,开设了影视动画、电视摄像等24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基本满足了广播影视职业岗位群的要求。2002年9月,学院影视动画、电视摄像两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影视动画专业还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专业和国家级产学合作项目;2003年5月、2004年5月,学院的主持与播音专业和影视广告专业又先后被确定为山西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产学研合作 培养高素质广播影视人才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特色主要呈现出四个基本特点:即行业一线单位参与了育人的全过程,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知识教育与能力、素质训练的同步性,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等,具体体现在三个结合上:
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 体现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培训过程与工作岗位结合。学院在产学研合作工作中坚持以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专业发展实际为依据,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构建了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学院已建成了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三个实训中心(制作中心、动画中心、信息中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校内实训体系;建立了满足各专业校外实践教学需要的80余个实训基地,形成了与行业一线单位合作的有效机制。教学、科研、生产创作相结合,教师业务水平得到了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断增强。
技术、艺术、人文素养三结合 体现为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将艺术和人文教育有机地贯穿到专业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技艺并重,具备良好的职业综合素养。学院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广播影视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需要为主线,设立了思想政治与文化素质模块、职业基本理论模块、职业技术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及人文与科学素质模块等五大课程模块,保证了学生技术、艺术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
教师、学生、行业专家三结合 在校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训。在校外实训基地,教师与行业一线的专家共同指导学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发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到下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学生、行业专家相结合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院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与客座教授队伍。
环环相扣 培养应用型广播影视人才
学院从广播影视职业岗位要求出发,从行业人才培养规律入手,逐步确定了“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践—联合创作—0毕业实习”等五个环节组成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了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专业认知 专业认知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学院通过组织新生去电台、电视台参观,与老生座谈以及对相关专业毕业作品的观摩,让学生了解与感受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清楚的整体的认识,明确将要从事的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及内容,以初步形成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课程实训 学院在进行专业基本理论传授的同时,注重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将实训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习边进行专业实践。实训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训。课内实训即按照实训大纲的要求,依照实训指导书,完成相应的实训内容。课外实训则依托校内的制作中心、动画中心、信息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
岗位实践 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或提前一个月完成课程学习任务,集中一到三个月时间到行业一线参加岗位实践,通过在行业真实环境的实践,使学生接受行业一线的训练,加强对专业岗位的认知。这一阶段的实训,既可以使学生检验过去两年的学习情况,又可以使其对照实际,发现差距,有针对性地完成第三学年的学习任务。
联合创作 学院实行跨系、跨专业的横向联合创作制度,学生在第五学期结合各自专业特点进行联合创作。联合创作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学生可根据电视节目制作岗位群的要求确定合作对象,并进行跨专业自由组合,这样既可以实现强强组合、优势互补,也可以达到集思广益创精品,群策群力出精品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协作、合作意识,为学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环节。学院安排学生在广播影视行业一线进行毕业实习,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接受真实职业环境。学院对学生毕业实习有明确的要求,学生要在指导教师的要求下参与电视节目制作,实习结束必须有自己参与创作的作品在电视台公开播出,根据作品完成毕业论文(作品阐述),参加毕业答辩。通过毕业实习,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为保障实践教学模式顺利实施,学院建立了包括思想保障、组织保障、条件保障、制度保障、评估保障在内的“五保障”,从而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评估保障即根据广播影视系统的行业特点,采用督导委员督导、教务处监控、系部抽查、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多种手段对实践教学进行检查评估。
以人为本 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学院以培养“广播影视行业高等技能型特色人才”为己任,实施人才兴校的内涵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实践操作技能强、工作作风踏实,受到了用人单位和行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2005、2006、2007年学院新生报到率分别为93%、93.4%、99.5%,2005、2006、2007年学院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0%、90.3%、92.6%。
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多种比赛。学生在比赛中屡创佳绩,获省级以上奖励200余项。其中美术系学生编辑、制作的电视文艺专题片《五台山名胜》获得山西省第十届电视专题片一等奖;《悬鱼太守》、《苹果》、《作业本》等获山西省高校反腐倡廉公益广告大赛平面作品一等奖;《小亲圪蛋》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大学生动画大赛并获入围奖等。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多年来学院为广播影视行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人才近万人,分布在全国各级各类电视台和其他影视制作单位,大部分已成为业务骨干,仅中央电视台就有我院毕业生400余人。特别是涌现出时政记者李东,赴伊拉克、阿富汗战地采访记者康锐和赵雪松,《三国演义》主摄像水泓,《八路军》主摄像宾主,《笑傲江湖》主摄像顾其铭,中央电视台动画部总导演蔡志军,中央电视台动画部总制片赵欣,好运达国际广告公司董事长王冀中,福建电视台的主持人李霞等一大批优秀的电视人才。
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被授予“山西省劳动模范单位”“太原市文明单位”“繁荣发展动画事业特别荣誉奖”“太原市文明标兵单位”、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山西省文明单位”“山西省民主管理先进学校”、山西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优秀单位”“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以及“山西省文明和谐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