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绣娘

来源 :上海故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s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拉在浦东开了一家苏绣实体店。顾客不多。很多时候,阿拉或坐在电脑前发帖,教网友苏绣针法;或坐在绣棚前,静如处子,飞针走线。这天,阿拉正在绣一朵牡丹,棚架上光线一暗,出现了一个人影。阿拉回头一看,竟是一个西装革履仪表堂堂的青年。这青年微笑着说:“欣赏你绣画,如彩蝶恋花,凤凰起舞,真是一种享受。”阿拉不敢怠慢,问:“是来买绣品吗?”
  青年说:“我叫钟义。在德国有一家中国绣品店。这次回上海,主要是想拍几个绣娘绣画的视频,在展厅播放,让那些老外更好地了解我们中国的刺绣。我要拍最美的绣娘,最美绣娘的最美刺绣画面。我选了几十家,觉得你最合要求。”
  听到赞美,阿拉有点羞涩,但想到这是一个推出自己绣品的好机会,就说:“你拍我的视频可以。可是,得答应我一个要求:你从我店里选几样绣品,带到你们店里去销售,售后付款,怎样?”
  钟义双手一拍:“行。你绣得真好,我正想试试。”
  钟义拿出手机,从几个角度拍了阿拉刺绣的视频。然后,又在店里选了几幅作品,同阿拉告辞了。
  送走了钟义,阿拉乐了。这钟义看样子蛮会经营,也许能帮她打开销路。这些年,阿拉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刺绣上了,生意总是不温不火的。多亏师从名门,靠一手绝艺,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过了半个月,钟义又来了。钟义说,老外们看了视频展播,十分喜欢。称赞阿拉有闭月羞花之貌,而且一手刺绣活儿,美轮美奂。带去的作品,也被抢购一空,还带动了其他绣品的销售。所以,他特地回上海,与阿拉签订长期合同。说着,把打印好的合同草案从公文包里拿出来,交给阿拉
  阿拉浏览了合同条款,笑逐颜开。
  从此,阿拉为钟义绣制作品。有的是仿中国古代名画,有的是仿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比起普通的花鸟虫鱼,品位更高,而且卖价也高。
  一天,钟义又来了。钟义告诉阿拉,有一位喜欢中国文化的欧洲艺术家,叫玛丽亚。她看了阿拉刺绣的视频后,提出要绣一件大型作品。
  阿拉听说有大型作品订单,心里窃喜,问:“要绣的是什么?”
  钟义说:“清明上河图。希望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去绣制。”
  阿拉犹豫了一下,说:“绣制这样一幅作品,需要很长时间。”
  钟义说:“玛丽亚希望两年能见到。”
  阿拉觉得时间比较充裕,便答应了。
  阿拉曾在故宫观看过展出的《清明上河图》,有深刻印象。不过,在她的记忆里,恩师苏瑞华家里挂有一幅。虽不是原件,但这幅仿制的《清明上河图》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于是,阿拉专程去苏瑞华家。
  阿拉在书房里观摩《清明上河图》,拍了视频。看了临摹画家的落款,便问苏瑞华“浦东云鹤”是谁。
  苏瑞华瞧瞧阿拉,笑道:“是我的一个徒弟。他原本是学中国画的,跟我学了几年苏绣,临摹了《清明上河图》送给我。”
  阿拉一听是师父的徒弟,来了兴趣,问:“我见过吗?”
  苏瑞华说:“你出师几年了,他才来找我学苏绣,你们不曾见过呢。”
  阿拉从小跟着母亲学苏绣,母亲常带着她来苏绣名家苏瑞华大师家里请求指教。苏瑞华很喜欢聪明的阿拉,八岁那年,让阿拉行了跪拜之礼。初中毕业时,阿拉一手刺绣已尽得真传,苏瑞华专门为阿拉举办了出师宴会。
  阿拉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希望苏瑞华能让她把这幅《清明上河图》带回去临摹。苏瑞华听说阿拉要绣《清明上河图》,十分高兴。她带了十几个徒弟,是有刺绣作品获国家大奖的,但至今还没有谁绣过《清明上河图》。于是让阿拉从墙上取走。
  阿拉又去故宫仔细地读了张择端的原画。市面上的清明上河图是印刷的,平面呆板,徒具其形。浦东云鹤临摹的作品形神具备,有画家情绪的律动;但与原作比,还是略逊一筹,少了那种鲜活的生命气息。阿拉悟透了作品后,上专卖店买了最好的绣布,把浦东云鹤的作品固定在绣布上;然后,在绷架下放一台灯。台灯一亮,画面清晰地映上了绣布。阿拉在室里点一盘檀香,如老僧入定一般开始临摹。从卷尾始,由左向右,一路临摹下来;九九八十一天,终于勾描好了每一个人物,房子,船舶。
  阿拉休息了一天,开始劈丝。劈丝,就是把本来就纤细的蚕丝线,根据需要分成数根细若蛛丝的绣线。之后,阿拉端坐绷架前,内心沉寂笃定,一针一线地把苏绣的柔和美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那天,阿拉绣了半日,正静静地闭目养神,忽然身后传来轻轻的呼吸声。阿拉回头一望,只见钟义站在门边,出神地瞧着她的绣品。阿拉莞尔一笑,说:“进来吧。我有点累,正休息呢。”
  钟义笑道:“打扰了。我这次回国,是要给师父做八十大寿。顺便,来看一下你进展如何。”
  阿拉说:“你别担心。我完全可以提前完成作品。你看,只十个多月,我已绣完四分之三。最多再用半年,就能绣完了。”
  钟义目光落在阿拉的绣品上,一脸惊讶:“你绣得真好。这是我目前见到的最好的苏绣作品了。”
  阿拉脸泛红霞,不好意思地微微一笑,指指墙上的《清明上河图》,说:“这个画家的作品,是我保質提速的重要保证。”
  钟义认真地瞧瞧墙上挂的作品,吃了一惊:“啊,这是我的拙作,是送给大师苏瑞华的。你同大师是什么关系?竟能从她书房取下这幅《清明上河图》?”
  阿拉听了,也大吃一惊:“你就是浦东云鹤?”
  钟义笑道:“我当年有感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便用云鹤作了艺名。送给师父的这幅临摹,我花了一年时间呢。也算得上我的得意之作吧。哎,你同我师父是什么关系,你还没有回答我呢。”
  阿拉咯咯笑了:“你师父就是我师父呢。我八岁拜她为师,十六岁出师。”
  钟义想了一下,说:“我是八年前拜苏瑞华为师,算起来,你还是我师姐啊。”
  阿拉没有想到钟义是自己的师弟,很高兴。进一步交流后,阿拉才知道,钟义自幼习画,技校毕业后,对苏绣特感兴趣,学了一年,通过一名画家认识了苏绣大师苏瑞华,于是拜在门下,专习苏绣两年。因为钟义画国画,基础不错,人又聪明,很快就有了一手不错的绣活。出师后,钟义这个“男绣娘”和20多名绣娘一起创业。但是经营不善,亏了。钟义远走德国,开始做服装生意。不过,衣服虽然卖不动,不少人却对店里装饰用的绣品很感兴趣。她们认为这种制作工艺复杂、画面惟妙惟肖的刺绣,才是真正的“中国艺术品”。有位女士看了一幅名为“蒙娜丽莎”的人物肖像双面绣后,连声赞叹:“太美了,太美了!”钟义告诉她,这是苏绣。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曾专门写过姑苏的绣娘呢。第二天那女士带着丈夫来了。那位先生是搞美术的,不仅对中国画很有研究,对苏绣也十分感兴趣。最后他竟然提出用2000马克买走这幅绣品。于是,钟义在德国开始做刺绣生意。   却说苏瑞华八十寿辰那天,十几个朋友和徒弟都来到她家拜寿。苏瑞华看见钟义和阿拉一起来了,既吃惊,又高兴。听阿拉说了与钟义相识的经过后,苏瑞华说:“太巧了太巧了。你们能够把苏绣发扬光大,让苏绣在世界上扩大影响,这是我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好,好。你们要珍惜这缘分啊。”苏瑞华特意把缘分两个字说得很重,还充满鼓励地瞧着阿拉。
  阿拉明白了师父的意思,脸顿时绯红。
  从这以后,阿拉对钟义多了一分同门情谊。虽说她拜师早于钟义,是师姐身份,但实际上,钟义要比阿拉大一岁。钟义每次回上海,总要来店铺同阿拉多说一会儿话。黏黏糊糊的,很有那个追求的意思。
  春暖花开的日子,阿拉终于把《清明上河图》绣完了。她高兴地打电话告诉了钟义。只过一天,钟义就飞回了上海。站在《清明上河图》绣品前,钟义满眼光芒,叹道:“了不起,了不起。你完成了一幅伟大的作品。”
  阿拉有点激动,说:“我也不知道这作品如何。你不要奉承我。明天,我们去接师父,让师父鉴定一下?”
  钟义高兴地说:“行,师父绝对说好。师姐啊,我一定让这幅作品卖一个好价钱,让你的辛劳得到应有的回报。”
  第二天,阿拉和钟义一起接苏瑞华。苏瑞华到了店铺,在绷架前仔细瞧了一会,满脸皱纹都闪动着笑的光辉。《清明上河图》画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余棵,往来行人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是中国传统名画。要把它一针一线地绣出来,真不容易!可是她的徒弟阿拉做到了。而且,阿拉继承了她的苏氏“融针绣”,其独特的光影特点让苏绣仿佛活了一般。说它是一朵艺术奇葩也不为过。苏瑞华激动地说:“阿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师替你高兴。”兴奋之余,苏瑞华拉着阿拉和钟义,站在阿拉的绣品《清明上河图》前,拍了一张合影。
  钟义把《清明上河图》绣品特别包装后运到了德国。那位汉文化崇拜者玛丽亚“十二分地满意和兴奋”,付了50万美元。钟义把这些钱,一分不留地给了阿拉。
  不久,钟义从德国回来,去店铺看阿拉,特地买了一束玫瑰。可是,阿拉却拒绝了玫瑰。钟义惊愕不已,连连问:“师姐,为什么?为什么?”
  阿拉红着脸,说:“我这一生,不想靠一手苏绣绝艺去赚钱。你帮我卖绣品,特别是《清明上河图》卖了50万美元。我十分感谢你。静下来一想,钱是挣不完的。人不再为钱发愁了,就得换一种活法。我呢,想潜下心来,求新、求精,为苏绣添光加彩。”
  钟义好不沮丧:给阿拉卖的钱越来越多,反而让她离自己越来越远了。他痛苦地说:“我辛辛苦苦,让苏绣创造出更多财富,让苏绣为绣娘们带来福祉,难道错了吗?”
  阿拉抬起头来,说:“你没有错。我也没有错。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苏绣具有艺术的美,也具有艺术的价值。你追求的是它的价值,而我追求的是它的美。我们俩啊,也像硬幣的两面,那么近地贴在一起,却是相背而立。”
  钟义喃喃道:“相背而立?”
  阿拉默默地点点头。
  钟义觉得阿拉钻进了牛角尖,一时难以说服,便去找苏瑞华,希望她能说合说合。
  苏瑞华告诉钟义,她要阿拉和钟义在绣品《清明上河图》前合影,就有玉成两个徒弟早结连理之意。在阿拉送她回家时,她也特地说了这个意思。但阿拉不同意。阿拉的心不在钱上。苏瑞华苍老的声音,低了下去,说:“我为苏绣穷尽一生精力,大富了吗?大贵了吗?没有。人生有不同的追求。所以,我对阿拉倒有几分理解。道不同,不相与谋。不然,走到一起,就是一种伤害。钟义,你好自为之,何愁佳人?”
  一年后,阿拉的绣品《浦东新韵》在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苏瑞华在家里举行庆祝宴会,宣布阿拉为她的传承人。阿拉满脸洋溢着幸福,跪下去,给苏瑞华磕了三个响头。
  (插图/谢 颖)
其他文献
沙河村张德旺老人虔诚尊拜这村头一棵大柳树。  每当逢年过节,德旺老人必带上香烛供品来到大柳树祭拜一番。开始村里人只是好奇观望,慢慢的終有人看出一丝玄机——  张德旺是沙河村有史以来第一个活过百岁的老人。他膝下儿孙有在城里上班的,有经商发财的,都是能光耀门庭之人。张德旺福禄寿齐,羡煞乡邻!  难道这棵柳树真附有神灵?有人带着疑问请教了一位据说有半仙之体的“真人”。经过一番占卜作法,“真人”口吐真言:
开场白  上海滩有条历史悠久的四川北路(原北四川路),就在四川北路横浜桥北面,曾是著名人士旧居之地。如民主革命家秋瑾,诗人、文艺评论家冯雪峰,周恩来、邓颖超以及鲁迅先生,等等,都曾落脚在此。所以有人称颂四川北路,是具有优久历史的老马路。就在现代社会,这条马路上出现了个神奇工匠,这个工匠似乎沿着前辈的脚印,在勇往直前呢!  有句老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话中的含意是,不论干哪一行,只要历尽千
吴辉急匆匆的去上班,路上,他遇到了一件事:一位老人摔倒了。吴辉没有多想,就要去扶老人,这时,一只手从后边一把把他拉住了,同时一个声音传来:“你要干嘛?”吴辉回头一看,拉自己的人是自己的同事,叫王新超。吴辉说:“扶人呀!”王新超说:“扶人?你没听说有一个有钱人因为救人反被人诬陷赔了一大笔钱,最终破产的故事?”  吴辉很反感王新超的冷漠,上前就把老人扶了起来,他问老人:“大爷,您哪里摔伤了?”老人说:
娄城市主管城建的副市长朱建华,名校毕业、年富力强,是最有希望挤进新一届常委班子的人选。  这天,朱建华正要出门,被妻子谢友梅一声叫住:“今天是礼拜天,你这是要去哪里?”朱建华已经换好鞋子,顿了一下,说:“去田娄村,要不你跟我一起去?”谢友梅不想去,就随便找了个借口。  朱建华走后,谢友梅忽然想起来,田娄村的新书记叫袁鸣,她可是丈夫的初戀对象。在谢友梅的记忆中,朱建华已经不止一次去田娄村,难道两人旧
1  明朝嘉靖年间,新城县。  官道上,两匹高头大马缓缓行来,白马上的高大男子看着路上推粮车赶路的行人,有点奇怪地对同伴道:“殷乐,你看这些农户,应该是去县衙交公粮的,不知为何都是眉头紧锁,咱们问问去。”  说罢跳下马来,走进路边的茶棚,跟几个歇脚的农人搭讪起来。那几个农人见这高大男子是外乡人,就不避忌,大吐苦水:新城县衙门收农粮的斛子一直有古怪,每次交粮,明明倒进斛里十斗粮食,但竟然不满斛,刻度
张老爷子的七十寿宴快开席了。  大女婿推着一个七层高的水果蛋糕进来:“爸,我一大早就去订蛋糕了。蛋糕上的生日快乐是我亲手写上去的,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张老爷子的脸上浮现出了一丝笑意,点头说谢谢。  二女婿请专车送来一款保健床:“爸,我专门为您定制了一款保健床,能电动调节高低,还能促进血液循环,起到全身按摩作用,保证睡眠质量……”  张老爷子笑容满面,连声说有心了。  宾客们啧啧称赞,夸老
“美美,你今天又不来打工啦?”小芸打来电话的时候,美美正站在一处海报板前两眼放光。  “我跟你说我的机会来啦,这回的选秀不要求学历!”美美长得好看人又活泼,觉得自己天生便是做明星的料。现在不少当红偶像都是靠选秀出道,也想走这条路的美美便和好友小芸结伴来了城里。哪里想到这年头选秀比赛虽多,却不是谁想上就能上的。参赛者一个个不是传媒大学的学生,就是毕业于国内某著名音乐学院,才高中毕业的美美连海选都过不
最近,县城有一个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有一股外地人贩子在县城到处作案,胆子之大,闻所未闻,前几天就有位妈妈去幼儿园接孩子时差点被抢走孩子。一时间,谈虎色变,年轻的父母们如临大敌。  这天,黄力下班刚回家,老婆小丽便惊慌失措地说:“老公,听没听说人贩子抢小孩的事情?”  黄力说是谣言。小丽掏出手机打开微信上一个截图给黄力看。  图片上显示了几个数学符号,解释说:“这是朋友圈传的人贩子专用暗语: ‘√’表
听说教学的常见操作就是听录音材料,如对话、短文、故事等之后,要求回答所指定的几个理解性问答题,再布置相关的练习,如填写关键词、判断句子正误、重新排序几幅图或几个句子等。当前的听说教学存在如下问题:教师对听说教学目标把握不够具体,对听说材料的特点掌握不够细致,学习过程不太清楚。这样一来,教学活动设计和操作程序化,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工作室利用朱晓燕的教学策略思路框架图,在理论学
中国龙,去哪里找一条中国巨龙?这些天来,杨静的脑海里一直反复纠缠着这样一个问题。  她在歌剧团当了十年的团长,大大小小的演出经历过无数次,但这一次去罗马参加中意艺术节依然让她感到意义非凡。因为这次团里准备的节目正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的经典歌剧《图兰朵》。这位天才艺术家,用自己瑰丽的想象,为西方人讲述了一个中国的传奇故事。选择这个曲目去意大利演出,既是对普契尼的致敬,更希望借此机会促成中西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