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先队分批入队教育价值最大化探索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yw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分批入队是少先队组织赋予儿童政治身份的一种方式,是少先队组织实行改革的一大举措。分批入队的时间节点是开展少先队入队教育的有效契机,有利于充分实现少先队入队教育的价值最大化。本文通过阐明少先队分批入队的内涵,并从仪式思维角度探讨其意蕴,进而从教育性、政治性、自主性角度分析分批入队的教育价值导向,从现实角度反思分批入队的实际问题,包括学校少先队组织缺乏全面综合的教育评价体系、少先队辅导员缺乏行之有效的入队教育指导、少先队员的外在功利性突出,并针对以上问题从学校层面、少先队辅导员层面以及少先队员层面给出改进建议,以期促进少先队分批入队的有序推进。
  关键词 少先队 分批入队 教育价值
  中国少年先锋队是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粒组织纽扣,是党团队组织的第一个政治阶梯。少先队改革三大课题是当前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分批入队是实现少先队改革的有力抓手,更是少先队组织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的实践途径,是重塑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和光荣感,完成少先队组织的时代性课题的关键一步。通过反思少先队分批入队的实施进程,可以促进分批入队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最终实现对全体儿童的教育。
  一、儿童政治身份赋予方式的现实反思
  分批入队是少先队组织开展入队教育的实践载体,其本身即为了少先队教育功能的实现和发挥,在入队教育中为即将入队的少年儿童不断开导蒙昧,实现价值引领。下文从现实角度反思分批入队为少年儿童赋予政治身份的过程,分析少先队分批入队的内涵,并基于仪式思维的角度探讨其意蕴。
  1.关于少先队分批入队的内涵及分析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印发的《关于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指导意见》要求,以切实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为中心任务,从2020年开始试行全童分批入队[1]。分批入队是坚持全童入队的组织发展原则,按照教育充分、程序规范、执行细化的总要求开展的少先队入队工作,依据入队标准进行科学评价,达标一批吸收一批,最终完成有组织分批次地吸收适龄儿童加入少先队,不断完善队前教育体系,针对入队评价指标,从源头培养少先队员光荣感和组织归属感。分批入队是实现少先队组织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少先队组织影响力的实践途径。
  生活中的荣誉应当被授予那些行为得当的人[2]。在少先队分批入队过程中,让儿童产生适当的荣辱感,有助于他们不断改变自我,重塑自我。分批入队是一种教育方式,而不是单纯的管理手段,在分批入队的时间节点,通过身份差异发展儿童的积极主动性,构建阶梯式成长发展模式,有助于提升其组织光荣感与归属感。分批入队将少年儿童放在少先队员与小学生的双重序列中,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方能入队,获得少先队员身份时更具有满足感,取得红领巾奖章时也更懂得珍惜“少先队员”的称号。
  2.基于仪式思维探讨少先队分批入队的意蕴
  少先队分批入队的周期是:开展入队教育—确定入队人员—举行入队仪式。在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六一儿童节进行首批入队,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建队日开展第二批入队,通过两个周期实现全童入队。马里奥·佩尔尼奥拉提出了仪式思维,强调行动和思维的行为模式分为三阶段,即过渡阶段、模拟阶段以及无神话的仪式[3]。仪式思维的三阶段与少先队分批入队的周期相契合,以仪式思维为理论反思当前少先队分批入队,以期不断促进少先队分批入队的有效开展。
  (1)过渡阶段:关注教育主体的体验,突出在场和情感。在此阶段主要开展少先队入队教育,开展“六知六学两学一做”,开展少先队员的教育与自我教育,在此阶段,儿童不断向少先队员靠近,实现自身向少先队员政治身份的过渡。
  (2)模拟阶段:包含技术学和人类学的因素。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少先队队前教育,使儿童深刻认识到红领巾背后的深刻意义,体现了技术学的因素。在確定了入队的少先队员名单后,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关注儿童在学校里的心理变化,促进家校合作,体现人类学因素。在此阶段,将技术的因素与人类学因素结合起来开展红领巾争章活动,为儿童颁发红星奖章、红旗奖章、火炬奖章,让儿童体验成为少先队员的荣光。
  (3)无神话的仪式:强调思维和行为脱离功用性和目的性。仪式全部且唯一目的,就是要唤醒某些观念和情感,把现在归为过去,把个体归为群体,实现其精神满足[4]。少先队入队仪式是在入队过程中包含出队旗、行队礼、唱队歌、戴红领巾、喊呼号、宣誓,并伴随鼓乐进行的少先队员身份获得的特有礼仪。在此阶段举行少先队入队仪式,注重其教育功能的实现。
  分批入队的初衷是重塑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组织使命感,少先队组织以特殊的教育形式迎接少先队员身份转变的神圣时刻,在分批入队的各个阶段应重视少先队员情感能量的激发,促进他们心灵体悟的产生。
  二、少先队分批入队的教育价值探析
  少先队组织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年儿童的殷切期望,少先队组织开展分批入队即是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分批入队是少先队组织教育的一部分,旨在通过这一过程激发少年儿童的组织情感,进而产生直击儿童内心深处的情感力量。
  1.教育性:实现全体队员思想启蒙的教育主线
  少先队组织通过入队教育完善少先队组织思想启蒙的教育主线,发挥少先队组织教育功能,实现对少先队员的引导和教化,体现分批入队的教育价值。分批入队旨在通过思想政治启蒙完善少先队员的自我教育,进而提升少先队员的自我身份认同,促进少先队员的自我表达与自我约束。
  2.政治性:重塑少先队员组织光荣感和归属感
  分批入队是通过开展少先队队前教育,不断促进少年儿童社会化,为共产主义建设培养接班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政治心理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人的一生[5]。少先队员政治身份阶梯式的赋予承载着党团队组织的价值理念体系和信仰的意义设定,体现了党团队组织时序链条的一体化,是组织荣耀的投射,更是政治生活的体现。分批入队旨在重塑少先队员的组织光荣感和归属感,将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从少年儿童时期就融入到对少先队组织的认同与热爱之中,让每一个成员都认识到加入组织是无上的荣光,并在入队的过程中以行动体现出对少先队组织的信仰与崇拜,实现少先队组织队前教育价值唤醒的优越性。   3.自主性:焕发少先队员的组织生命活力
  自主性是少先队组织自上而下的教育和队员自下而上的学习积极性相结合。在互动仪式链中开展活动能够促进成员高度情感能量的激发[6]。分批入队是通过熏染与陶冶的方式激发少先队员对组织的高度情感能量,体现少先队组织的生命活力,促进儿童自主自发地构建自己的理想与梦,灵魂各个部分向上、向善,通过灵魂的滋养发展儿童心性,在儿童的美好心灵悸动中自主迸发出对组织的情感,实现全体少先队员全面发展的教育初衷,体现蕴藏其中的儿童自主特性。
  三、少先队组织实行分批入队教育的困境审视
  通过对分批入队试行阶段的现状进行思考和分析,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并改进其实践路径。
  1.学校少先队组织缺乏分批入队评价标准体系
  主观的评价观念须见之于客观的评价标准,构建全面综合和科学高效的评价标准体系是学校少先队组织解决分批入队的阿喀琉斯之踵。少先队组织颁发的分批入队规程中对入队基本程序做出要求,即在队前教育中开展过程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公示达到入队标准的儿童名单。然而在入队规程中并未对评价的具体细节做出细致的要求,学校在具体实施分批入队时,往往容易将入队的评价标准看作以成绩为导向的评价方式,造成理想和现实产生冲突。
  评价标准是一个体系,包括不同方面的尺度,只有深化对分批入队的理性认识,才能丰富少先队组织的评价内容与方式,进而不断拓宽少先队组织的教育视野,为学校构建校本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体系提供基础,促进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构建评价标准体系不仅包括构成要素、构建流程,还有依据的建立原则,这对学校的少先队组织提出了具体要求,不仅要重视入队过程中的过程评价,还要重视儿童的多元评价,摆脱评价标准和方式单一带来的固定模塑化,脱离学校场域下的被动参与,实现儿童在少先队组织评价标准和方式多元化的基础上的主动发展。
  2.少先队辅导员缺乏行之有效的分批入队教育指导
  分批入队是通过边组织边教育的方式开展入队,在此过程中少先队辅导员借助阶梯式成长激励的方式在组织和教育之间为儿童架起一座通往少先队组织的桥梁。在实际的分批入队工作中,辅导员往往缺少具体的分批入队教育指导,因而对入队过程中教育现象的观察不够敏感和细腻,甚至容易对儿童进行简单粗暴的阶梯式评价,导致对第一批未入队儿童产生了一种奖励式的惩罚,伤害了儿童幼小而脆弱的自尊心。
  少先队辅导员缺乏分批入队的教育指导,容易导致错过开展少先队组织教育的最佳时机。抓住最佳教育时机体现在辅导员能敏锐地察觉到入队过程中儿童世界里出现的里程碑事件、低估事件以及转变事件,运用最佳时机开展少先队教育。分批入队既有尺度又有温度,不仅表现为发展儿童的积极性和使命感,更能够成为连接少先队组织与成员的荣耀时刻。因此,少先队辅导员专业情意对指导分批入队的具体实践不仅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
  3.少先队员的外在功利性动机突出
  政治身份之于少先队员就像理智之于灵魂的善。在少先队分批入队过程中,儿童容易出现在从众的情况下对少先队员身份的盲目追逐与渴望,这种在无形中弥漫的压力造成儿童焦虑的心灵体验,渗透在虚假的自我表演中。如若少先队员对政治身份的功利性动机大于内在对组织的认可与自主发展的需求,往往会造成过高的动机导致心理压力增大、功利主义倾向严重的现象,容易出现自我的迷失或与他人的淡漠疏离。
  儿童在分批入队过程中因身份不同而产生的细微差别的自恋与自卑,其本质也是一种促进与排斥共存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当儿童政治身份不断地重构与界定时,身份的隐性分层便会扰乱了儿童内心中的秩序平衡,因而基于他人的期待进行虚假的自我表演,满足别人的期待与认同,以防受到群体的排斥。在分批入队中,儿童往往容易成为现实世界舞台上真实自我与虚假自我的同构,当儿童没有将少先队员的身份进行自我悦纳,少先队员就是外在的身份面具,造成了角色地位的不对等,进而不断调节自身的表现以达到表演预期的目的。
  行为的选择是以欲望开始的,而选择的始点应是理性。儿童对少先队组织的认识是发展党团组织意识的基础,政治身份的赋予意味着组织对于儿童政治角色的认同,少先队员称号背后蕴含的是对少先队组织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更是知行意情的结合与统一。
  四、实现少先队分批入队教育价值最大化的建议
  少先队组织的光荣是开展少先队教育的动力,在少先队教育过程中,从教育目标出发,运用教育方法,遵循少先队组织教育规律,以活动为主体开展少先队教育,彰显少先队组织的角色,实现分批入队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1.学校层面:构建校本化的分批入队评价标准体系
  开展分批入队的始点即少先队入队的评价标准体系,它反映了少先队组织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又体现了少先队组织的性质,即少年儿童学习社会主义的学校。分批入队的评价应将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唯一的标准,并制定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化的入队考核评价标准,不仅要体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初衷,更要發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同时要注重评价的监督作用。
  构建分批入队的评价体系应以制度为出发点,遵循教育的逻辑与原则,遵循自评、他评、互评的常态化评价体系,评价理论不以甄别和选拔为追求,更注重发展和激励功能的发挥,注重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将儿童内在的成长需求与外在的政治教育目的相统一,实现价值观塑造的主责主业,使儿童在成长体验中充满希望与活力,保持积极向上的主动性。学校在此理念基础上构建具有自身特性的标准体系,为有效实行分批入队提供制度化的工具,通过学校少先队教育评价激励体系不断激发少先队员对组织的向往之情,唤醒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实现组织的先进性感召。
  2.辅导员层面:加强少先队专业素养与专业情意培训
  从少先队组织来说,在分批入队的组织教育开展当中,少先队辅导员是将节点连接起来的关键要素,在儿童自然成长与政治身份赋予之中为少年儿童架起一道桥梁。少先队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为班主任与辅导员专业一体化、开展班队建设一体化、德育活动与少先队活动一体化提供了支持力量,利用少先队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的师资力量加强少先队专业素养和专业情意培训。少先队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儿童对少先队组织的向往和期待,因此辅导员应注意自身的印象管理,不仅要成为儿童亲密的伙伴和朋友,更要成为少年儿童的榜样,维持自身的神秘感。同时在恰当的教育时机中体现教育机智与情怀,从情感上抚慰少年儿童,行为上激励儿童发展。   教育是跟随教师的体认,少先队教育即是跟随辅导员的体认来培育德性,少先队辅导员应在少先队分批入队的教育指导方法下深刻认识到儿童德性培养的重要性,不仅需要少先队辅导员专业情意的发挥,注重少先队组织环境的渲染作用,更需要辅导员运用专业素养业不断调整分批入队的教育实践方式。
  3.少先队员层面:提升内在组织认同感与光荣感
  教育的起点是全体生命,应当充分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独特价值,让每一个成员都能在组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实现心智与身体的全然完美[7]。在分批入队过程之中,少年儿童的德行教育不在于知,重要的是做,用实际行动不断地向组织靠近,而不是归因于组织的拒绝,造成自我的期待幻灭。首批队员入队后开展针对性的疏通引导,与未入队儿童的家长保持良好沟通,并直面儿童的情绪变化,鼓励其做出积极努力的改变,同时奖励给他们红领巾奖章。在分批入队教育过程中,少先队员应积极参与中队主题班队会或座谈会,进行社区体验活动,丰富六知六会两学一做的活动形式,不断扩充少先队知识,丰富少先队活动途径。
  当少先队员的政治身份成为儿童自我实现活动的伴生品时,少先队员便实现了生命的跳跃与生长,当少先队员认可少先队本身时,加入少先队组织才会获得最大的善,即幸福本身。在分批入队的组织生活场域下为少年儿童创造一种自然生长的适洽状态,有利于少先队员情感的雙向流动,实现精神层面上情感的激励。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接受教育的过程为日后自我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分批入队是实现每一个少年儿童自觉靠近组织光芒的梦想、促进少先队对组织认同感的入队方式。少年儿童在分批入队过程中不仅学习了解少先队相关知识,更能从组织中获得高度的自信和热情,充满正能量,积极主动,不断自我超越,实现对儿童的价值期待。分批入队的教育价值最大化体现在少先队员品质的优秀、开展入队教育的卓越以及入队结果的完满。
  参考文献
  [1] 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关于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指导意见[EB/OL].(2020-07-03)[2021-06-29] .http://zgsxd.k618.cn/zyb/201912/t20191231_17933805.html.
  [2]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 王旭凤,陈晓旭,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02.
  [3] 佩尔尼奥拉.仪式思维:性、死亡和世界[M]. 吕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3.
  [4]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 渠敬东,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539.
  [5] 何芳,马和民.政治社会化的政治理论: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社会化理论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2):6-10.
  [6] 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 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21.
  [7] 张迪,田友谊.从压迫走向解放 ——保罗·弗莱雷师生关系观及其启示[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06):79-82.
  [8] 冉乃彦.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56.
  [责任编辑:白文军]
其他文献
联章体是指以并列的方式扩张词的内容的一种体式,就是两首或两首以上的一组词写相关的事,此体式常见于五代词.韦庄的《菩萨蛮》共有五首,也属联章形式,《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
期刊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加强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小学生的正确劳动观,更能使他们体悟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其中整理能力是人终生发展所需要的关
期刊
近日,教育部颁布的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等五项管理规定,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深入推进立德树人的重大举措。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儿童正式开始系统化学习的起始阶段,幼小衔接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和教育界的重要命题。如何“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上海市黄浦区针对一年级学生入学阶段起始水平有差异的现状,提出学校应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提倡学校基于标准开展教学的同时,应关照学生的差异,在保证
期刊
2020年庚子开年,疫情来袭,推迟返校,在线教学.教师、家长与学习都面临着严峻的教学挑战,教师便成为了走出教学舒适区的逆行者.怎样积极顺应时代开展高效教学,应以大语文为背
期刊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当前学校德育中的问题在于:一是德育外在化,即道德实践不是一种出于主体需要的、由内而外的自然的选择;二是德育知识化,把德育外在于智育,试图把德育内容与要求额外“注入”学科教学,而不是真正让我们老师明白每一门学科它自身承担的“育人”任务,让德育从学科中自然“生长”出来;三是德育断裂化,如果德育活动不能遵循“连续”,德育实践不能聚焦“过程”,那么学生良好德行的养成,知行合一
期刊
统编版教科书突出阅读与表达双轨并行的编排理念,不仅在单元的阅读中编排了阅读要素和表达要素,还在中高年级特别安排了习作特殊单元,旨在落实“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
期刊
对大品牌便利店来说,下沉似乎是最优解。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报告,一线城市除北京外,上海、广州、深圳的便利店市场早在2017年已趋于成熟,接近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门店资源的稀缺,加之房租、人力成本的持续高企,都在推高一线城市便利店的经营压力。  与之相对应,二线及以下城市年轻消费者占比25%,但消费增长贡献达到60%,人口占比70%的低线城市显现出下沉市场的长尾效应,看起来是一片更具诱惑的蓝海
期刊
一、古往今来师生关系思想史rn中国古代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认为,教师主要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成长需要老师的教导,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解大
期刊
“这一部法律叫促进法,当然它的重心就在于促进.”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介绍说,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乡村很多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损害的,
期刊
编者按:钱颖一,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先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2年,已跻身国际一流学者行列的他,带着一大批海归经济学教授归国,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2006-2018年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2018年当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并于同年起担任西湖大学校董会主席。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教育问题很早就引起了钱颖一的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