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韶关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摘 要: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设计的改革研究方兴未艾。重视和提高实践环节在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不仅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其学科自身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文章针对当前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实施工程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打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界限,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形成由碎片到整体,由学科独立到体系整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整合;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1-0122-02
Abstract: Researches on the reform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rograms are now in full swing. It is necessary to prioritize practice courses in civil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grams. This not only meets demands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s training, but also match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The paper discussed how to develop a teaching model which spans from individual disciplines to system integration with limit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break through the course boundaries.
Key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ntegration; innovation
一、概述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成为转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1,2]。土木工程作為一门传统的应用技术型工科专业,其专业特点决定了其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应用型本科转型目标是非常贴合的[3,4],对于学生在技术应用和动手实践方面的能力培养要求有过之而无不及。土木工程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其众多成果往往是通过工程实践,总结成功经验和吸取失败的教训,在经验的累积之上发展而来的。本文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和导向,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实践环节的教学设计改革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革思路。
二、地方高校在开展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从2010年至今,教育部已先后多批次组织高校实施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这显著促进了参与高校的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5,6]。然而大多数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由于受师资力量、设备因素、区位因素等方面所限,并未能加入卓越计划,其工程教育依然停留在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状态。地方高校为了能够达到《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所要求的实践环节课时量并涵盖专业规范所要求的技能知识点,只能采取蜻蜓点水的方式,将实践学时分散在相应的课程教学总学时里,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与验证,并没有形成实践教学体系,更没有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这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是在走马观花、盲人摸象,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与提高。
针对既存问题,本文试图打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界限,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形成由碎片到整体,由学科独立到体系整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期提供一个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参考思路。
三、改革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设置
鉴于专业规范所要求的实践类课程课时量与所占总学时的比例已经能够充分满足实际人才培养的需求[7],因此可以在控制实践环节总课时量的前提下,对现有本科生培养方案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合和优化。属于验证类的课内实验可依然保留在新的培养方案中,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一阶段;将创新设计类的各实践教学环节全部抽出,内容相近、并且有顺承关系的课程环节归并为一类,形成一个模块,将其命名为“综合实践课程设计”,各课程设计的内含环节如图1所示。
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的过程中,验证性的试验依然按照原教学进度开展,作为基础性试验,例如在材料力学中的“低碳钢的拉伸压缩试验”、土力学中的“土壤颗粒分析试验”、土木工程材料中的“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等,以此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试验素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协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随之而来的关键,是将原本分散独立的各个专业课程设计联系在一起,分别整合成三个综合实践模块。
模块1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一次综合性实践,采用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的方式,要求学生能够将房屋建筑学知识和工程制图、工程地质、工程测量等相关课程知识结合起来,按照现场勘查-测绘-建筑方案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施工图测设的顺序开展课程设计,使学生切身体验建筑施工方案设计形成的全过程,具备建筑方案设计的基本能力,培养作为土木工程师应具备的工作态度与素养。
模块2将工程概预算与工程施工组织这两个经验性和实操性很强的环节结合起来,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的方式,通过与校外企业单位合作,让学生接触实际工程项目,真题假做,使学生在熟悉概预算定额的使用规则并掌握工程项目建设各阶段的工程造价的计算后,具备基本的工程经济分析计算能力,能够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最优方案。同时,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能够切身认识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表的重要意义,将书本上对总计划、分部工程计划、流水施工组织等施工组织环节的文字描述转化为亲身经历的实例。 模块3将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进行整合、归并,形成以钢筋混凝土結构(含高层结构)设计和钢结构(含高层结构)设计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设计。要求学生在掌握不同类型结构的分析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严格遵循设计规范,在学过的各类建筑结构中,合理选用不少于两种建筑结构设计出满足使用要求的建筑方案。
这三个模块既各有区分侧重,又相互联系。总体上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以本科教学进度的时间为轴线在知识运用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逐步递进的。每个综合课程设计将所包含的各现有独立实践环节的课时数总和控制为最高学时数,由于整合为一个综合实践环节,现有的独立实践环节中重复出现的内容将被合并精减。这不仅能够减少学时提高效率,而且能够降低教学资源的重复浪费,将空余资源放到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上,实现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全社会对土木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必然是不断增加的。实践先行是土木工程学科的一大特点,土木工程在从研究型本科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内在优势。内在动力和外在需求的相互作用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可以将土木工程专业作为突破口,并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将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思路落到实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方案。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3]曹霞,李豫华,金凌志.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J].高等建筑教育,2008(2):16-18.
[4]陈渊召,李振霞.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175-176.
[5]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2013(4):1-12.
[6]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下)[J].高等工程教育,2013(5):13-24.
[7]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社,2011,22-30.
摘 要: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设计的改革研究方兴未艾。重视和提高实践环节在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不仅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其学科自身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文章针对当前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实施工程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打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界限,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形成由碎片到整体,由学科独立到体系整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整合;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1-0122-02
Abstract: Researches on the reform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rograms are now in full swing. It is necessary to prioritize practice courses in civil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grams. This not only meets demands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s training, but also match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The paper discussed how to develop a teaching model which spans from individual disciplines to system integration with limit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break through the course boundaries.
Key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ntegration; innovation
一、概述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成为转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1,2]。土木工程作為一门传统的应用技术型工科专业,其专业特点决定了其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应用型本科转型目标是非常贴合的[3,4],对于学生在技术应用和动手实践方面的能力培养要求有过之而无不及。土木工程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其众多成果往往是通过工程实践,总结成功经验和吸取失败的教训,在经验的累积之上发展而来的。本文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和导向,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实践环节的教学设计改革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革思路。
二、地方高校在开展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从2010年至今,教育部已先后多批次组织高校实施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这显著促进了参与高校的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5,6]。然而大多数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由于受师资力量、设备因素、区位因素等方面所限,并未能加入卓越计划,其工程教育依然停留在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状态。地方高校为了能够达到《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所要求的实践环节课时量并涵盖专业规范所要求的技能知识点,只能采取蜻蜓点水的方式,将实践学时分散在相应的课程教学总学时里,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与验证,并没有形成实践教学体系,更没有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这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是在走马观花、盲人摸象,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与提高。
针对既存问题,本文试图打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界限,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形成由碎片到整体,由学科独立到体系整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期提供一个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参考思路。
三、改革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设置
鉴于专业规范所要求的实践类课程课时量与所占总学时的比例已经能够充分满足实际人才培养的需求[7],因此可以在控制实践环节总课时量的前提下,对现有本科生培养方案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合和优化。属于验证类的课内实验可依然保留在新的培养方案中,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一阶段;将创新设计类的各实践教学环节全部抽出,内容相近、并且有顺承关系的课程环节归并为一类,形成一个模块,将其命名为“综合实践课程设计”,各课程设计的内含环节如图1所示。
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的过程中,验证性的试验依然按照原教学进度开展,作为基础性试验,例如在材料力学中的“低碳钢的拉伸压缩试验”、土力学中的“土壤颗粒分析试验”、土木工程材料中的“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等,以此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试验素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协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随之而来的关键,是将原本分散独立的各个专业课程设计联系在一起,分别整合成三个综合实践模块。
模块1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一次综合性实践,采用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的方式,要求学生能够将房屋建筑学知识和工程制图、工程地质、工程测量等相关课程知识结合起来,按照现场勘查-测绘-建筑方案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施工图测设的顺序开展课程设计,使学生切身体验建筑施工方案设计形成的全过程,具备建筑方案设计的基本能力,培养作为土木工程师应具备的工作态度与素养。
模块2将工程概预算与工程施工组织这两个经验性和实操性很强的环节结合起来,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的方式,通过与校外企业单位合作,让学生接触实际工程项目,真题假做,使学生在熟悉概预算定额的使用规则并掌握工程项目建设各阶段的工程造价的计算后,具备基本的工程经济分析计算能力,能够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最优方案。同时,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能够切身认识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表的重要意义,将书本上对总计划、分部工程计划、流水施工组织等施工组织环节的文字描述转化为亲身经历的实例。 模块3将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进行整合、归并,形成以钢筋混凝土結构(含高层结构)设计和钢结构(含高层结构)设计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设计。要求学生在掌握不同类型结构的分析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严格遵循设计规范,在学过的各类建筑结构中,合理选用不少于两种建筑结构设计出满足使用要求的建筑方案。
这三个模块既各有区分侧重,又相互联系。总体上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以本科教学进度的时间为轴线在知识运用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逐步递进的。每个综合课程设计将所包含的各现有独立实践环节的课时数总和控制为最高学时数,由于整合为一个综合实践环节,现有的独立实践环节中重复出现的内容将被合并精减。这不仅能够减少学时提高效率,而且能够降低教学资源的重复浪费,将空余资源放到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上,实现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全社会对土木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必然是不断增加的。实践先行是土木工程学科的一大特点,土木工程在从研究型本科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内在优势。内在动力和外在需求的相互作用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可以将土木工程专业作为突破口,并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将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思路落到实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方案。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3]曹霞,李豫华,金凌志.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J].高等建筑教育,2008(2):16-18.
[4]陈渊召,李振霞.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175-176.
[5]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2013(4):1-12.
[6]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下)[J].高等工程教育,2013(5):13-24.
[7]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社,2011,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