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在20世纪中出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目的,它更多地把人的发展和完美规定为教育目的,如人的自尊和心理健康,人的才能和兴趣的培养,人的创造性表现等等。进入21世纪,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基础教育中越来越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历史教育在人才素质教育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使历史教育在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素质提高等方面起更大的作用,作为人文学科的中学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努力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质。目前基础教育的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也正全面展开,改变过去偏重于强调历史为政治服务,承认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是当务之急。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极其丰富,它不仅指对人文知识的掌握,更主要指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育要求学生能对自身及生存环境有起码的认识,不仅要关怀自我实现,并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能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东风指引下,作为中学教师必须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时刻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下几方面可供参考:
一、深刻理解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充分挖掘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素材
学习历史同时是深入探讨其他学科的基础。历史学科本身就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学、艺术、教育、宗教、民族等方面的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为背景。历史学科同其他学科有着错综交叉、相辅相成的关系。搞好学校历史教育,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分析问题时就有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扎实的知识基础,能增强判断力、理解力和思维的深刻性。
历史学所具有的独特的既往性、多样性、综合性、发展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人格教育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素材:中国历史上屈原的孜孜以求、张骞的不畏艰险、文天祥的大义凛然、孙中山的百折不挠、毛泽东的大智大勇、邓小平的创新改革;国外历史上布鲁诺、伽利略的追求真理、勇于献身,哥伦布、麦哲伦克服困难、敢于探索等等。他们的坚强意志和优秀品质,无不散发着迷人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各种优秀品质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营建开放式课堂,探索出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探索出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强调在课堂中建立合作型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富有才华的创造性。如在讲述《罗斯福新政》一课时,学生们自行设计、自编自演,先是模拟美国大选——罗斯福战胜胡佛的场景。学生们搜集了丰富的资料,所扮演的罗斯福和胡佛惟妙惟肖。大选获胜后,学生们又设计了第二个场景,部分学生组成罗斯福总统的智囊团成员,积极出谋划策推行新政;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新政做出自己的评价。学生一幕幕演绎各个场景,教师客串主持,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每一幕表演后小结,寥寥数语,画龙点睛。最后教师辅导学生质疑解惑,发展学生创新思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法西斯的批判增强了学生对民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鼓励学生学习罗斯福总统身残志坚的精神。
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成功的愉悦感转化为创造的原动力。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正面引导,经常鼓励、赞扬学生,会增添学生的自信心;反之,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不相信自己。在历史教学中,要尽一切所能启发学生大胆发问、假设,为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乐于探求新知识。
三、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人类进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历史教育就是要在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课堂和课外之间建立起桥梁,让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人类的发展;就是要营造一个民主的、宽松的、争鸣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评价模式,开创素质教育评价的新模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历史,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历史上的每一个转折时期,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成功与失败并存,21世纪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中国正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刻,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如果没有良好的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就无法把握机遇,走向成功。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中,及时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四、努力提高历史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
近年来,中学历史教科书改动较大,史学观点更新较快,对历史教师同样有“与时俱进”的要求。历史教师所担负的使命是早日使历史教学走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怪圈,真正成为提高素质、启动思路、展望未来的教学相长的生动课程。历史几乎涉及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因此历史教师应当有较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同时还应具备教育理论修养,懂得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大胆处理教材,根据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学会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感知历史,体验历史情景,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培养人文素质。
通过历史教育让学生启迪心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塑造人格,这是历史教学的永恒追求。当今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时代呼唤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这种人不仅应具有科学精神、科学素质,而且应饱含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现代社会的人应该具备的素养,是国民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教育中人文学科核心之一的历史学科,理应为这一崇高使命服务,努力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学生,真正使学生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责编 庞丹丹)
为了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使历史教育在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素质提高等方面起更大的作用,作为人文学科的中学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努力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质。目前基础教育的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也正全面展开,改变过去偏重于强调历史为政治服务,承认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是当务之急。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极其丰富,它不仅指对人文知识的掌握,更主要指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育要求学生能对自身及生存环境有起码的认识,不仅要关怀自我实现,并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能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东风指引下,作为中学教师必须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时刻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下几方面可供参考:
一、深刻理解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充分挖掘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素材
学习历史同时是深入探讨其他学科的基础。历史学科本身就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学、艺术、教育、宗教、民族等方面的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为背景。历史学科同其他学科有着错综交叉、相辅相成的关系。搞好学校历史教育,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分析问题时就有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扎实的知识基础,能增强判断力、理解力和思维的深刻性。
历史学所具有的独特的既往性、多样性、综合性、发展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人格教育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素材:中国历史上屈原的孜孜以求、张骞的不畏艰险、文天祥的大义凛然、孙中山的百折不挠、毛泽东的大智大勇、邓小平的创新改革;国外历史上布鲁诺、伽利略的追求真理、勇于献身,哥伦布、麦哲伦克服困难、敢于探索等等。他们的坚强意志和优秀品质,无不散发着迷人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各种优秀品质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营建开放式课堂,探索出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探索出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强调在课堂中建立合作型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富有才华的创造性。如在讲述《罗斯福新政》一课时,学生们自行设计、自编自演,先是模拟美国大选——罗斯福战胜胡佛的场景。学生们搜集了丰富的资料,所扮演的罗斯福和胡佛惟妙惟肖。大选获胜后,学生们又设计了第二个场景,部分学生组成罗斯福总统的智囊团成员,积极出谋划策推行新政;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新政做出自己的评价。学生一幕幕演绎各个场景,教师客串主持,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每一幕表演后小结,寥寥数语,画龙点睛。最后教师辅导学生质疑解惑,发展学生创新思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法西斯的批判增强了学生对民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鼓励学生学习罗斯福总统身残志坚的精神。
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成功的愉悦感转化为创造的原动力。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正面引导,经常鼓励、赞扬学生,会增添学生的自信心;反之,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不相信自己。在历史教学中,要尽一切所能启发学生大胆发问、假设,为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乐于探求新知识。
三、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人类进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历史教育就是要在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课堂和课外之间建立起桥梁,让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人类的发展;就是要营造一个民主的、宽松的、争鸣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评价模式,开创素质教育评价的新模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历史,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历史上的每一个转折时期,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成功与失败并存,21世纪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中国正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刻,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如果没有良好的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就无法把握机遇,走向成功。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中,及时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四、努力提高历史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
近年来,中学历史教科书改动较大,史学观点更新较快,对历史教师同样有“与时俱进”的要求。历史教师所担负的使命是早日使历史教学走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怪圈,真正成为提高素质、启动思路、展望未来的教学相长的生动课程。历史几乎涉及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因此历史教师应当有较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同时还应具备教育理论修养,懂得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大胆处理教材,根据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学会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感知历史,体验历史情景,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培养人文素质。
通过历史教育让学生启迪心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塑造人格,这是历史教学的永恒追求。当今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时代呼唤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这种人不仅应具有科学精神、科学素质,而且应饱含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现代社会的人应该具备的素养,是国民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教育中人文学科核心之一的历史学科,理应为这一崇高使命服务,努力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学生,真正使学生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