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元月10日,上级领导机关的5名同志在丽江古城参观考察时,一名领导看到古城纳西族建筑的屋顶上镶嵌着一个神似猫头的东西时,感到非常奇怪,问了身边的几个人都说不清楚。这时,随行的丽江森林支队一个二级士官驾驶员介绍道:“首长,这叫瓦猫,纳西族建筑房屋时都要放置在上面,有着驱邪镇宅的作用。”
随后在参观游历古城的全程中,大家所提出的所有问题,这名士官都能有问必答。大家感到惊讶不已:这个汽车兵太有才了!就是本地的导游也不过如此。经了解大家才知道,这名普通士官就是被官兵们誉为“警营小导游”的民族文化通魏宏。
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要说起魏宏这个战士那可是真不简单,听官兵们讲,在平时战友们一般不叫魏宏的名字,大家都开玩笑似的叫他“魏有才”。小魏的绰号决不是浪得虚名,他讲起丽江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名胜古迹等等那可是如数家珍。
小魏如何成为“民族文化通”的,那咱可得从头说起。
彝族驾驶员魏宏来自云南省玉溪市的一个偏远彝族山寨,他刚入伍时连一句汉话都不会讲,弄得战友们与他沟通就像接见外宾一样费劲儿。像小魏这样的少数民族战士不懂普通话的还真不少,支队就专门成立了汉语班,投资1万多元购买了《新华字典》、《普通话教程》光盘等辅导教材,组织他们学习普通话。
小魏在汉语班顺利毕业后又参加了支队开办的驾驶员培训。到机关开车后小魏见支队开设了多种实用人才培训班,购买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建立了微机室,将电脑、电视、杂志配置到班,还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战士们学习,战友们都针对自己的爱好学习各种技能。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小魏心里又“活动”了起来,他想:战友们都在学习自己喜爱的技能,我也不能在部队白白的浪费了时间。特别是他觉得丽、扛是一个有着文化、自然、记忆三大世界遗产的民族地区,有着22个少数民族的集居地区,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特有的民族发展史、边疆区域的民俗风情、浓郁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独特的建筑艺术、神秘的东巴文化等等,小魏决定要充分利用在部队的时间好好地学习研究,此后,他就经常到支队的图书室借阀《丽江景区导游词》、《丽江风景介绍》、《丽江少数民族风俗》等书籍学习研究。支队领导知道了他的爱好后,让小魏到丽江市旅游局导游培训中心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专业导游培训。小魏利用~年多的时间系统地学习导游专业知识,分别拿到了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证书和丽江市地方导游资格证。
“要干就要干得最好,要学就要学得最精”!小魏这个彝族“倔小伙”还真有着一股不服气的劲头,如果有弄不明白的事他连觉都睡不着。有一次晚上熄灯后,小魏“猫”在被窝里偷偷地打开手电在查找什么。原来他遇到了一个迷惑不解的问题:丽江古城为什么自古到今没有城墙呀?他查找了一个又一个资料就是找不到答案,这下小魏可一点儿睡意也没有了,“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小魏倔劲又上来了,他见战友们都打着均匀的鼾声就悄悄地爬了起来,为防止拖鞋出声音,他光着脚慢慢地走出宿舍向楼下的IP卡电话摸去。他先后给7个旅行社打电话询问答案,都没有结果,最后是“马锅头旅行社”的一个从事L5年导游工作的王薇告诉了他答案。原来丽江古城自古以来没有城墙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丽江古城有着天然的保护屏障,它四面环山,三面江水环绕,易守难攻,只要守住大理方向的路径古城就安全了;二是麗江是云南茶马古道的交通枢纽,来往不绝的商客不停穿梭,如设城墙就不方便商客出入,影响地方经济;三是明朝皇帝朱元璋为“土司”赐汉姓“木”字,如将古城建了城墙,“木”字则变成了“困”字,影响风水格局,所以各代“土司”一直未设城墙。
在平时,小魏就像着了魔一样,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习研究民族文化上,他在积极参加古城的专家教授来部队上课、到古城参观访问等时机学习了解相关的知识,还利用节假日时间带着照相机、笔记本有计划地到古城、东巴谷、束河古镇等古迹名景和少数民族家庭探访了解驻地的民族风情、地域文化,回到部队后进行分类整理,又对照书中的描述进行深化理解,几年来他写下的体会感想就有lO余万字。
小魏就是通过这种锲而不舍的学习钻研精神,学通弄精了丽江地区的民族文化、地域风情等。如今,小魏成了名副其实的“丽江活地图”、“丽江民族文化通”和小有名气的“警营小导游”。
小魏这一不小心成了名人还真“树大招风”。目前为止,云南省的十余个旅行社的老总慕名而来高薪聘请小魏到公司当导游,小魏总是推说还要在部队再干几年,利用这个时间多学一些其它的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谋求更大的发展打下一个好基础。其实小魏心里的算盘却不是这么打的,这几年通过学习民族文化,使他进一步深化了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激发了他爱警习武、戍守边关的光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他是合不得离开这个让他学习成才的部队和美丽神奇的丽江啊!
责任编辑 王通化
随后在参观游历古城的全程中,大家所提出的所有问题,这名士官都能有问必答。大家感到惊讶不已:这个汽车兵太有才了!就是本地的导游也不过如此。经了解大家才知道,这名普通士官就是被官兵们誉为“警营小导游”的民族文化通魏宏。
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要说起魏宏这个战士那可是真不简单,听官兵们讲,在平时战友们一般不叫魏宏的名字,大家都开玩笑似的叫他“魏有才”。小魏的绰号决不是浪得虚名,他讲起丽江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名胜古迹等等那可是如数家珍。
小魏如何成为“民族文化通”的,那咱可得从头说起。
彝族驾驶员魏宏来自云南省玉溪市的一个偏远彝族山寨,他刚入伍时连一句汉话都不会讲,弄得战友们与他沟通就像接见外宾一样费劲儿。像小魏这样的少数民族战士不懂普通话的还真不少,支队就专门成立了汉语班,投资1万多元购买了《新华字典》、《普通话教程》光盘等辅导教材,组织他们学习普通话。
小魏在汉语班顺利毕业后又参加了支队开办的驾驶员培训。到机关开车后小魏见支队开设了多种实用人才培训班,购买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建立了微机室,将电脑、电视、杂志配置到班,还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战士们学习,战友们都针对自己的爱好学习各种技能。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小魏心里又“活动”了起来,他想:战友们都在学习自己喜爱的技能,我也不能在部队白白的浪费了时间。特别是他觉得丽、扛是一个有着文化、自然、记忆三大世界遗产的民族地区,有着22个少数民族的集居地区,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特有的民族发展史、边疆区域的民俗风情、浓郁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独特的建筑艺术、神秘的东巴文化等等,小魏决定要充分利用在部队的时间好好地学习研究,此后,他就经常到支队的图书室借阀《丽江景区导游词》、《丽江风景介绍》、《丽江少数民族风俗》等书籍学习研究。支队领导知道了他的爱好后,让小魏到丽江市旅游局导游培训中心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专业导游培训。小魏利用~年多的时间系统地学习导游专业知识,分别拿到了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证书和丽江市地方导游资格证。
“要干就要干得最好,要学就要学得最精”!小魏这个彝族“倔小伙”还真有着一股不服气的劲头,如果有弄不明白的事他连觉都睡不着。有一次晚上熄灯后,小魏“猫”在被窝里偷偷地打开手电在查找什么。原来他遇到了一个迷惑不解的问题:丽江古城为什么自古到今没有城墙呀?他查找了一个又一个资料就是找不到答案,这下小魏可一点儿睡意也没有了,“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小魏倔劲又上来了,他见战友们都打着均匀的鼾声就悄悄地爬了起来,为防止拖鞋出声音,他光着脚慢慢地走出宿舍向楼下的IP卡电话摸去。他先后给7个旅行社打电话询问答案,都没有结果,最后是“马锅头旅行社”的一个从事L5年导游工作的王薇告诉了他答案。原来丽江古城自古以来没有城墙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丽江古城有着天然的保护屏障,它四面环山,三面江水环绕,易守难攻,只要守住大理方向的路径古城就安全了;二是麗江是云南茶马古道的交通枢纽,来往不绝的商客不停穿梭,如设城墙就不方便商客出入,影响地方经济;三是明朝皇帝朱元璋为“土司”赐汉姓“木”字,如将古城建了城墙,“木”字则变成了“困”字,影响风水格局,所以各代“土司”一直未设城墙。
在平时,小魏就像着了魔一样,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习研究民族文化上,他在积极参加古城的专家教授来部队上课、到古城参观访问等时机学习了解相关的知识,还利用节假日时间带着照相机、笔记本有计划地到古城、东巴谷、束河古镇等古迹名景和少数民族家庭探访了解驻地的民族风情、地域文化,回到部队后进行分类整理,又对照书中的描述进行深化理解,几年来他写下的体会感想就有lO余万字。
小魏就是通过这种锲而不舍的学习钻研精神,学通弄精了丽江地区的民族文化、地域风情等。如今,小魏成了名副其实的“丽江活地图”、“丽江民族文化通”和小有名气的“警营小导游”。
小魏这一不小心成了名人还真“树大招风”。目前为止,云南省的十余个旅行社的老总慕名而来高薪聘请小魏到公司当导游,小魏总是推说还要在部队再干几年,利用这个时间多学一些其它的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谋求更大的发展打下一个好基础。其实小魏心里的算盘却不是这么打的,这几年通过学习民族文化,使他进一步深化了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激发了他爱警习武、戍守边关的光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他是合不得离开这个让他学习成才的部队和美丽神奇的丽江啊!
责任编辑 王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