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班级管理;小学生;行为习惯;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5-0040-01
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引导和自我约束实现的,这在小学生的班级管理中尤为明显。小学是学生的习惯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者,需要做好相应的工作。家校的科学管理和引导,也非常重要。学生自身在良好的氛围中,也有利于潜移默化的养成好习惯,为以后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1.教师科学引导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发展,教师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不断的完善自身,加强管理,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需要以身作则。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都很强,教师行为习惯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严格约束自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教师要善于言传。教师的言传不仅限于课本知识,还有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例如,道德品质、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等。小学阶段学生对教师还多处于崇拜的阶段,教师的言传将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要重视这一方式,善于言传、乐于言传。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成长有充分的认识,也能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教师的重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态度真诚,多用鼓励性的话语,比如,表扬热爱劳动的学生、帮助他人的学生、热爱学习的学生等,让学生能够在有爱的气氛中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问题或缺点,教师要善于表达,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2.学生自我管理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孩子的成长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环境下的成长让孩子都比较重视个性的发展,甚至一些学生会出现叛逆的心理。教师要充分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能力进行自我管理,减少坏习惯、坏思想的影响,自觉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方式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自我意识的完善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健全学生自我管理制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如班干部制度、小组制度、集体评价制度、个体评价制度等,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管理,让这些制度真正在小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体现出来。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班级活动和管理。还可以设置“我的榜样”栏,有学习标兵、卫生标兵、纪律榜样等,贴到班级显眼处,让不同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能够成为其他人的榜样,并向榜样学习,完善自身。可以定期进行评选,尽可能的让每个人的闪光点都能显露出来,形成“我要成为榜样”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表现出自身闪光点。
3.家庭和学校管理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场所,家庭和学校共同管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关键性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缺一不可。家长和学校教师要保持充分的联系,能够第一时间进行交流,更好的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学校要掌握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这对孩子性格、习惯和能力等方面的了解有一定的作用,在了解的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家庭气氛、社会经济地位等,有利于进一步的因材施教,解决问题,完善教育方式。学校和家长还要经常性的进行沟通。常见的方式有家长会、家访等,及时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听取家长的意见,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引导学生养成好习惯。对于一些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或其他特殊情况的家庭的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进行帮助,让孩子能够在友善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养成自信、乐观、积极的性格,品德端正,热爱学习。另外学校在和家长的沟通中要传播正确的理念,有些家长一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完全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盲目的报名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极为不利。学校和家长要做好这方面的沟通,不断传输正确的教育理念,在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助力成长成才。
4.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影响,不管是学校、教师、家长还是学生自身,都要重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日常教育中做好引导和鼓励工作,承担各自的责任,共同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助力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杨杨,李明涛. 班级管理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J].中华少年,2018(19):157-157
[2]张慧娟. 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7(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