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的绘画艺术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纯粹的绘画一直能被大众接受和认同,使欣赏者产生距离的不是其在知识上的缺陷,而是先入为主的执念和偏见。
  了解林风眠先生的人都知道,对于他的作品有过很多错误的理解,如今又已经被很多人接受,正是因为作品本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当欣赏者不先归纳他们的画派和风格,而是用心去欣赏和感受画面带入的情境时,就发现它们和中国传统的绘画是有区别的,与西方写实逼真的绘画也有不同。所以林风眠先生的绘画使一部分传统论者感到惶恐,然而其独特风格形成的来源不过是对传统的学习和对自然的再定义。属于他自己的独异途径。
  中国传统的绘画底蕴丰富,有独特的绘画手法。这是中国极其宝贵的财富,但是如果只有抄袭而没有进步,“财富”何尝不是一种累赘?自从启蒙运动以来,受东方艺术影响的西方艺术,已进行了革新和发展,中国学习油画的先辈们,也陆续向西方学习借鉴,重新认识了传统艺术的价值。所以先辈们都在开辟一条新的突破——中西结合。例如,学习西方绘画借助科学的方式比如透视学、解剖学等,借鉴到国画的绘画形式中;将国画的笔墨技法与西方的造型手法相结合,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而林风眠先生的绘画,没有这么显而易见的手法,他的独一途径是:为到达新的高峰,先从起点慢慢往上攀登。
  林风眠1900年生于广东,18岁赴上海学习,一年后到法国勤工俭学,在他出国以前就有很不错的国画功底,出国以后继续对油画钻研学习。在他回国后,带回来的是独特的艺术见解和坚实的油画巨作。而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他并没有大批量的“复制”这些作品,而是开始新的创作,开辟新的途径探索。回国初的《猫头鹰》和《寒鸦》就是先生在探索初期留下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画面上没有多少传统花鸟的影子,倒是有民间陶瓷大胆的味道;汉象砖率真的品性,潇洒又不乏清新。在此后的创作探索中,或多或少都会看到这两幅画的特色。
  中國水墨画从宋元发展到明清已经非常成熟,这个高点集合了很多年代很多艺术家的研究成果,再往上攀登恐怕会越来越陡,路也越来越窄。先生认识到这点后,停下脚步转向宽广朴素的另一边。在这个领域中,有民间的民族的、质朴却充满生命力,在这些真性情的艺术精粹里汲取营养,而这些天真正是社会艺术所欠缺的。一件完美无暇的艺术品如果要表现的故事太多,情节太复杂,道理太多,那么它的情趣必定单调乏味。而那些简谱的艺术因为和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它们直截了当,有血有肉,充满生活气息。林风眠先生涉足各个领域,他个人非常欣赏梁凯的绘画,不拘泥于卷轴,喜欢探索卷轴之外的领域,对民族的民间艺术充满了热情,其中涉及到皮影、汉砖、剪纸、古壁画彩陶等等,凡是体现广大人民智慧的他都爱不释手。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无题》、《水鸟》、《秋》……可以看到瓷器、剪纸的影子。林风眠在这单纯质朴的海洋里感受着内涵的生机活力,少了僵硬的技巧,多了人性的真性情。因此他在以后可以坚持保持着这份天真,以情入画。
  在二十年代先生任西湖艺术院院长的时候,院里有一个动物园,在工作之余通过观察写生,进行独特的艺术创作。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他不得不走出校园,走向生活。一九三七年杭州沦陷后,他不得不带着学生匆匆转移到湖南。到湖南以后他走山访水游览江山 ,而他的心情也与之前在学校有了巨大的变化,因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怀着悲痛不已的心情感受着那山川大河。这期间先生画的内容多是身旁之景或常见之物:一座峻山、一棵松树,一只渔船……画的题材扩大了很多,情感也充斥了很多。其中最为代表的当属那张三十年代最重要的《松林》了。这幅画简单、泼辣、精湛,内容为山、湖、松林,其中所包含的民间艺术在这幅画中充分表现出来,充满着生活气息;结合了西方绘画艺术的方法;水墨晕染也被充分利用。宣纸上的那两笔农民用作染料用的靛青色,还有树枝上的几笔赭石使画面充满了空间感、质感。画的尺寸很小,材料也很少,但是给人带入的情境却很大!林风眠在面对自然地情境下,真情的流露出了一种深沉悲壮的情感,而这种深沉之感,在之后的绘画中也有体现,如《孤鹜》、《芦荡》。用笔墨书法情感,使艺术得到了质的升华。这种悲痛之情并不是单纯的压抑,而是能给人一种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松林》所体现的是升华过的现实,是画家情感的流露,同时给林风眠的绘画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道路,预示了以后的发展。
  四十年代是林风眠先生在他的人生中艰苦动荡的岁月。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属于自己的风格,他还是花了很多自己的作品。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展示的几幅人物画,用线大胆色调浓烈,给人强劲的意向。有人看到这几幅画后,不禁会问道:谁会这样去画呢?是敦煌石窟的艺人?是塞尚?然而并不是,这几幅画既清新又潇洒,富有表现主义的风格。就好像是东西方的混合。先生能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在宣纸上一次次的尝试探索,将自己的情感、功底、理想,结合在一起。正是因为他坚实的功底,丰富的阅历,让他创作出了水粉与水墨画的结合,这也是他绘画艺术的独特之处。
  林风眠在他自己的艺术风格中,用他独特的手法、理解、情感追求,让他的作品中西合璧,既显示出国画特有的韵味,又包含了西方绘画的写实。实实在在的体现出了林风眠自己真正的风格和对绘画的追求。
  六十年代就是林风眠绘画艺术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相比二十年代的作品,更加生动活跃了,不单单是略死板的模仿,二十年代的那两幅画精炼、肯定,有一定空间感,但相比于之后不免有枯燥之感。六十年代的不仅有生气,空间,更多了情趣,使作品生动活泼,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当然和作者對生活情感的贴合,对身边处处留意是分不开的。
  这一时期的绘画多以鸟为主题,如《猫头鹰》、《寒鸦》、《霜鹜》、《晨曲》……富有活力的画风、丰富的质感使这些鸟儿跃然纸上。
  同一时期还涉及到静物和戏曲的题材,画面的构图借鉴了西方油画的样式,但是却把民族的气息和高妙的境地结合起来,《鸡冠花》等一些画看似粗犷呆板,线条简单,细细品味之后就能发现有一种旷达豪放之意蕴含其中,这种手法使画面反差极大,富有生气,蓬勃向上。戏曲人物题材呢,先生也以独到、现代的手法加上传统的因素结合,开辟新的世界。
  作为一名大三学生,我对平时的懒惰表示很羞愧,在这样学术自由术业专攻的大学,没有做到平时的积累。林风眠先生会随身带一个速写本,密密麻麻的记录生活,简单的构图,丰富的素材。先生对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在他创作的时候,会把本子翻开,把生活的印象和对想抒的情义巧妙的揉搓在一起。万事开头难,开始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他一定会用双手不断克服困难。六十年代以后的作品看似草草用笔,细细品味后发现整体游刃有余、俯仰自如,其境界就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自然本身一样,蓬蓬勃勃,璀璨鲜明。
  沿着踩出来的路走是容易的,但不是艺术家的路。我们研究了林风眠的绘画道路时,更应学习他对艺术的坚贞、纯朴和开拓者的精神。(指导老师:顾志红)
  参考文献:
  【1】李迎 《岭南画派的折衷》2016年9期
  【2】王聪 《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写实性问题研究》2014年
  【3】左正伟 《林风眠山水画中的现代性》2013年5期
  【4】高乃旭《林风眠对传统绘画及其范式意义》J205 2014年
  【5】刘媛洁 《林风眠彩墨艺术作品的情感与形式研究》 2007年
  【6】蔡骅《林风眠的绘画艺术成就对当代中国画的影响》 2008年
  【7】郑晓慧《一位独立思想者的探索——论林风眠艺术思想及绘画艺术特色》2005年
其他文献
【摘要】:皮影戏艺术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唱腔的融合,其具有高度完美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而皮影则是中国设计美学发展的侧面体现,是皮影戏内在的艺术精髓,其多样化的时代审美特征,也正面体现了时空性的美学发展规律。  皮影美学在意象、意境、气韵等概念上都参杂了独特的设计艺术建树,可深刻感悟到其审美创造的核心,以附和时代美感需求。
期刊
【摘要】:民间美术是我国千百年来在人民群众中自发形成的艺术结晶,它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传承着我国民间文化的根基。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在现代艺术设计中逐渐开始大量使用民间美术的特性。本文立足于现代艺术设计的现实情况,对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所带来的启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民间美术;启示;现代艺术设计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大量的现代化科技逐渐丰富了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当今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局势的稳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全国范围内各个地区社会成员的个人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优化和完善。在自身物质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满足的基础之上,各种精神文明的艺术存在形式,都得到了飞速繁荣的发展。本文在简单介绍精气神基本含义的基础之上,将精气神与民族打击乐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以及其在打击乐演奏中的应用方式,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民族打
期刊
【摘要】:小剧场是区别于镜框舞台大剧场的。对小剧场的探索,最早源于欧洲,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七十年代后才在中国戏剧界发展起来, 应该说我们只是一个后来者。基于此,本文对戏曲小剧场的舞美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戏曲小剧场;舞美;演出  笔者有幸参加了第八届中国戏剧节“都宝” 杯小剧场演出季的演出,它是第七届中國戏剧节小剧场演出季(即首届)的延续。并观看了全部的演出。场演出季所报选的剧目,无论在
期刊
历史推动着一切文明的发展,也提炼和检测着文明的优劣。从原始的人类活动开始,艺术便开始滋生发芽,它随着时代的推进和历史文化的积淀也不停歇的变化着面貌。在质疑、接受、崇拜等不同的环境中不少艺术家和艺术品经受考验最终流传,其中经历的沧桑和艰辛是一言难进的,也由于是这其中的风雨到达19世纪末至今,艺术界演变出了丰富多样的流派以及绘画形式。与画者与观众艺术的表达也在传统和主观创新,接受和崇爱中滋生种种情愫。
期刊
2016年的11月26日,国家大剧院里,人们静静的欣赏着,那些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人声,充分感受郭文景在人声与交响的和谐中挥洒出的音乐才思。郭文景,当代著名作曲家,他是歌剧作品是在海外上演最多的中国作曲家,在国际音乐界享有高度声誉。他从小生长在川蜀大地上,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浓厚兴趣。郭文景1998年创作的作品,无伴奏合唱《天地的回声》,则反映了他音乐创作取材范畴更为宽泛,其中融合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
期刊
【摘要】:手套一词,词条的解释是:覆盖手部之物,分五指或仅有拇指孔,向上常延至臂部,用各种材料(如皮革、毛线、橡胶)制成,用于防寒或防护。简单点说,也就是手的保护套。论及手套,人多以为这是西方的舶来品,确实,相较于其他服饰或服饰相关,不管是古代文献的记载,还是出土文物,手套出现的频率都很少。但是,必须要肯定的是,我们的老祖宗,在至少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发明了这一冬季保暖品了。  【关键词】:手套;
期刊
【摘要】:新疆艺术学院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是西北地区地方特色显著、民族特色浓郁、专业性较强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在多元音乐教育文化的发展模式下,如何吸收优秀成果,打造一个学院独有的音乐教育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课题从研究新疆艺术学院少数民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状况作为出发点,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先后对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本一、本二、本三的全体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音乐系专业技
期刊
【摘要】:家谱所保存的丰富而宝贵的资料可供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人口学等等学科研究利用,是重要的史料依据。在影像、媒体资源如此发达的当代,我们有必要对于家谱中的影像资料予以重视,本文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中来研究影像在家谱中的运用。  【关键词】: 家谱;影像;史料;运用  中国人们极其关注撰写自身历史,认为“家谱犹如国史”。家谱,产生于先秦时代,它的发展史,粗略地划分,有两个时期,隋唐以前和宋代之后
期刊
【摘要】:20世纪的欧洲,由于第二次世界战争的爆发,改变了欧洲一直以来作为艺术和设计在世界上中心地位的格局。20世纪席卷欧洲大陆的现代主义运动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部分参与的设计家都逃离了欧洲,前往美国。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设计水平与欧洲相比十分落后,正是由于这些为了逃避战火前往美国的设计家们将欧洲先进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水平带到了美国,在美国掀起了一场设计改良的运动。从欧洲前往美国的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