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昌工学院 湖北武汉)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研究重点已从封闭式信息技术组织采纳行为转向交互式信息技术的跨组织系统扩散行为,以及后采纳期的组织成员采纳与使用行为,大量研究在 IDT 或 TOE 框架的基础上融合其他理论,对信息技术组织扩散进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考察。对近 40 年来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研究相关文献进行考察分析,旨在介绍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研究进展,建构其理论整合框架,展望其未来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理论整合框架
1 研究背景
20 世纪末,局域网、因特网、电子通讯技术以及数据库等信息技术在企业组织间的全球化扩散催生了以商业流程再造、电子商务等变革为代表的商业创新浪潮,信息技术已成为组织创新的主要驱动力。2015 年,“互联网 +”被升级为我国国家战略,中國互联网时代正式来临,搭建以互联网、大数据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平台成为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首要任务。
一般而言,信息技术组织扩散影响因素研究与阶段研究是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研究的重点。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主要采用横向比较方法考察信息技术组织采纳与实施过程中变量与特定结果的关联。本文对近40年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研究相关文献进行考察分析,旨在介绍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研究进展,系统梳理其理论模型,展望其未来发展。
2 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研究的发展
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 70 至 80255年代,早期重点讨论封闭式信息技术的组织采纳行为;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互联网的出现,促使大量研究开始关注交互式信息技术在跨组织系统中的扩散行为;21 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组织扩散进程进入内化阶段,后采纳期的组织成员采纳与使用行为成为本阶段的研究热点。
2.1 交互式信息技术
封闭式信息技术是依托单机、局域网即可完成工作的信息技术,是早期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互联网的普及,研究焦点逐渐转向交互式信息技术。Iacovou 等认为信息技术扩散中的组织之间构成了一个跨组织系统,他们从跨组织系统特性
出发对小型企业 EDI 系统采纳行为加以考察,研究发现,只有当 EDI 系统得到普及,引进该系统的用户才能从中获取更为完整的利益。Premkumar 等在对 78 家位于偏远地区中小型企业的互联网扩散行为进行考察后发现,位于偏远地区与母公司具有垂直联系的子公司或分支部门,因为拥有与母公司进行日常沟通的内线系统而更少采用互联网。
2.2 后采纳期
信息技术组织扩散早期研究聚焦于启动期与采纳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侧重对组织结构变量的研究,一是侧重对具有影响力的高层精英在启动阶段对组织态度与行为的影响研究。然而除了组织结构与高层精英之外,信息技术被组织采纳后能否正常运转和发挥功效,取决于信息技术后采纳期间的组织成员行为。20 世纪 80 至 90 年代,部分研究已经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后采纳期的扩散行为。Leonard-Barton 等考察了计算机跨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与员工的互动关系对员工采纳“LAYOUT”专家系统软件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创新技术具有主动采纳意愿的员工不会受到高层管理行为的影响,只有那些对创新技术没有主动采纳意愿的员工才会听从高层管理指示。Zhu 等对电子商务技术组织扩散行为不同阶段(启动期、采纳期与常规期)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后发现,竞争环境对启动期与采纳期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同时,竞争压力也可能导致企业倾向于追逐最新技术而非对现有技术的开发使用,竞争环境对常规期行为具有反向影响。组织环境对个体后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是后采纳期研究的主要内容。Sykes 等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信息系统内化阶段传统支持结构(培训、在线支持、咨询台支持、变革管理支持)与非正式的组织成员网络支持(同行建议连带)对组织成员系统满意度、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以及工作绩效4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最终发现同行建议网络能够更好地满足组织成员的信息需求。
3 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研究理论的整合
3.1 基础理论:IDT 和 TOE 框架
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IDT)、技术-组织-环境框架(technology,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framework,TO框架)是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研究的经典分析工具。IDT 以传播学为基础,立足于创新的传播过程研究,将社会结构重新纳入传播过程加以分析。创新扩散过程是个体或相关单位将创新(新的观念、实践或事物)经由特定渠道在社会系统成员间进行持续传播的过程。IDT 从组织、个体与创新三方面对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加以考察。Moore等对信息技术扩散研究的测量工具进行了系统考察,最终将有关创新属性测量工具归结8个变量,分别是操作自主性、形象、相对优势、兼容性、感知易用性、可試性、结果可呈现性、可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全球化推进,产业背景、竞争市场等环境因素对信息技术组织扩散行为的影响加深,以技术、组织与个体三方特性为分析框架的 IDT 无法全面阐释新时期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现象。
3.2 理论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组织扩散进程的发展,大量研究在IDT或TOE框架的基础上融合其他理论,对信息技术组织扩散进程的影响因素进行更加全面的考察,其中较为典型的理论整合包括五个层面:将ELM(elaboration-likelihood model of persuasion)融入对信息传播过程的研 究; 将UTAUT(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age theory)融入对个体层面的研究;将TTF(task-technology fit)、TAM(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等融入对技术层面的研究;将社会影响理论融入组织层面的研究;将制度理论融入对环境层面的研究。 3.2.1 信息传播层面:与ELM的整合研究
根据扩散理论的观点,信息技术组织扩散始于以信息技术为内容的组织传播活动,信息技术的组织传播效果对个体(包括高层领导与普通成员)的采纳与使用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作为传播效果研究理论模型,劝服的精心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likelihood model of persuasion,ELM)为理解以信息技术为内容的传播活动效果提供了理论视角。ELM 认为,受到个人能力、动机、信源、信息的影响,个体对不同类型信息的处理过程將经由两种路径:中心路径或边缘路径。中心路径信息处理过程是一种主动性的认知行为,由此形成的决定更持久、更可能转化为实际行为;相反,经由边缘路径形成的决定难以持久。此外,Li将社会影响理论与 ELM 相融合,从信源可信度与论据强度两个维度讨论劝服信息经由社会影响对公司员工的情绪反应、认知反应以及采纳行为意向的作用。
3.2.2 个体层面:与 UTAUT 的整合研究
用户接受与使用整合理论(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age theory,UTAUT)在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on theory,SCT)、IDT基础上,将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促成条件4组概念作为考察个体接受行为的分析变量,4组变量共同影响行为意向,并进而影响实际行为。其中,性别、年龄、相关经验与使用自主性在个体认知与行为意向之间起调节作用。UTAUT对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精细的梳理与分类,将个体变量(性别、年龄、相关经验)、组织因素(使用自主性、促成条件等)融入其中,对信息技术组织实施阶段个体接受行为的考察更为透彻,因此成为信息技术组织后采纳期个体接受与使用行为的重要分析工具。
4 未来研究展望
目前,不少企业已进入信息技术组织内化阶段,虽然一些研究对信息技术组织内化行为进行了探讨,但是有关组织与个体的针对性研究依然较为匮乏。基于互联网环境的云技术将继续成为研究热点。云技术通过全新的数据服务体验为企业用户带来了高效与便捷,但同时其复杂的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安全与隐私问题成为企业采纳云技术的主要障碍,有关网络治理方面的政策措施将成为云技术组织扩散的制度保障,因此制度环境因素应该成为云技术组织
擴散研究的重要变量;同时,企业用户采纳云技术的决定因素将会受到其行业背景的影响,与市场关联更紧密的行业、对技术依赖性更高的行业会更倾向于采纳云技术,后续研究应将市场关联度、技术依赖度等行业要素作为云技术组织扩散研究的重要变量。
参考文献:
[1] TENG J T C, GROVER V.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s: general diffusion patterns and its relationships to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2, 49 (1): 13-27
[2] RAJAGOPAL P. An innovation—diffusion view of implementation of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systems and development of a research model [J].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2, 40: 87-114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研究重点已从封闭式信息技术组织采纳行为转向交互式信息技术的跨组织系统扩散行为,以及后采纳期的组织成员采纳与使用行为,大量研究在 IDT 或 TOE 框架的基础上融合其他理论,对信息技术组织扩散进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考察。对近 40 年来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研究相关文献进行考察分析,旨在介绍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研究进展,建构其理论整合框架,展望其未来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理论整合框架
1 研究背景
20 世纪末,局域网、因特网、电子通讯技术以及数据库等信息技术在企业组织间的全球化扩散催生了以商业流程再造、电子商务等变革为代表的商业创新浪潮,信息技术已成为组织创新的主要驱动力。2015 年,“互联网 +”被升级为我国国家战略,中國互联网时代正式来临,搭建以互联网、大数据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平台成为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首要任务。
一般而言,信息技术组织扩散影响因素研究与阶段研究是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研究的重点。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主要采用横向比较方法考察信息技术组织采纳与实施过程中变量与特定结果的关联。本文对近40年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研究相关文献进行考察分析,旨在介绍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研究进展,系统梳理其理论模型,展望其未来发展。
2 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研究的发展
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 70 至 80255年代,早期重点讨论封闭式信息技术的组织采纳行为;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互联网的出现,促使大量研究开始关注交互式信息技术在跨组织系统中的扩散行为;21 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组织扩散进程进入内化阶段,后采纳期的组织成员采纳与使用行为成为本阶段的研究热点。
2.1 交互式信息技术
封闭式信息技术是依托单机、局域网即可完成工作的信息技术,是早期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互联网的普及,研究焦点逐渐转向交互式信息技术。Iacovou 等认为信息技术扩散中的组织之间构成了一个跨组织系统,他们从跨组织系统特性
出发对小型企业 EDI 系统采纳行为加以考察,研究发现,只有当 EDI 系统得到普及,引进该系统的用户才能从中获取更为完整的利益。Premkumar 等在对 78 家位于偏远地区中小型企业的互联网扩散行为进行考察后发现,位于偏远地区与母公司具有垂直联系的子公司或分支部门,因为拥有与母公司进行日常沟通的内线系统而更少采用互联网。
2.2 后采纳期
信息技术组织扩散早期研究聚焦于启动期与采纳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侧重对组织结构变量的研究,一是侧重对具有影响力的高层精英在启动阶段对组织态度与行为的影响研究。然而除了组织结构与高层精英之外,信息技术被组织采纳后能否正常运转和发挥功效,取决于信息技术后采纳期间的组织成员行为。20 世纪 80 至 90 年代,部分研究已经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后采纳期的扩散行为。Leonard-Barton 等考察了计算机跨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与员工的互动关系对员工采纳“LAYOUT”专家系统软件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创新技术具有主动采纳意愿的员工不会受到高层管理行为的影响,只有那些对创新技术没有主动采纳意愿的员工才会听从高层管理指示。Zhu 等对电子商务技术组织扩散行为不同阶段(启动期、采纳期与常规期)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后发现,竞争环境对启动期与采纳期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同时,竞争压力也可能导致企业倾向于追逐最新技术而非对现有技术的开发使用,竞争环境对常规期行为具有反向影响。组织环境对个体后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是后采纳期研究的主要内容。Sykes 等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信息系统内化阶段传统支持结构(培训、在线支持、咨询台支持、变革管理支持)与非正式的组织成员网络支持(同行建议连带)对组织成员系统满意度、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以及工作绩效4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最终发现同行建议网络能够更好地满足组织成员的信息需求。
3 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研究理论的整合
3.1 基础理论:IDT 和 TOE 框架
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IDT)、技术-组织-环境框架(technology,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framework,TO框架)是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研究的经典分析工具。IDT 以传播学为基础,立足于创新的传播过程研究,将社会结构重新纳入传播过程加以分析。创新扩散过程是个体或相关单位将创新(新的观念、实践或事物)经由特定渠道在社会系统成员间进行持续传播的过程。IDT 从组织、个体与创新三方面对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加以考察。Moore等对信息技术扩散研究的测量工具进行了系统考察,最终将有关创新属性测量工具归结8个变量,分别是操作自主性、形象、相对优势、兼容性、感知易用性、可試性、结果可呈现性、可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全球化推进,产业背景、竞争市场等环境因素对信息技术组织扩散行为的影响加深,以技术、组织与个体三方特性为分析框架的 IDT 无法全面阐释新时期信息技术组织扩散现象。
3.2 理论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组织扩散进程的发展,大量研究在IDT或TOE框架的基础上融合其他理论,对信息技术组织扩散进程的影响因素进行更加全面的考察,其中较为典型的理论整合包括五个层面:将ELM(elaboration-likelihood model of persuasion)融入对信息传播过程的研 究; 将UTAUT(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age theory)融入对个体层面的研究;将TTF(task-technology fit)、TAM(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等融入对技术层面的研究;将社会影响理论融入组织层面的研究;将制度理论融入对环境层面的研究。 3.2.1 信息传播层面:与ELM的整合研究
根据扩散理论的观点,信息技术组织扩散始于以信息技术为内容的组织传播活动,信息技术的组织传播效果对个体(包括高层领导与普通成员)的采纳与使用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作为传播效果研究理论模型,劝服的精心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likelihood model of persuasion,ELM)为理解以信息技术为内容的传播活动效果提供了理论视角。ELM 认为,受到个人能力、动机、信源、信息的影响,个体对不同类型信息的处理过程將经由两种路径:中心路径或边缘路径。中心路径信息处理过程是一种主动性的认知行为,由此形成的决定更持久、更可能转化为实际行为;相反,经由边缘路径形成的决定难以持久。此外,Li将社会影响理论与 ELM 相融合,从信源可信度与论据强度两个维度讨论劝服信息经由社会影响对公司员工的情绪反应、认知反应以及采纳行为意向的作用。
3.2.2 个体层面:与 UTAUT 的整合研究
用户接受与使用整合理论(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age theory,UTAUT)在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on theory,SCT)、IDT基础上,将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促成条件4组概念作为考察个体接受行为的分析变量,4组变量共同影响行为意向,并进而影响实际行为。其中,性别、年龄、相关经验与使用自主性在个体认知与行为意向之间起调节作用。UTAUT对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精细的梳理与分类,将个体变量(性别、年龄、相关经验)、组织因素(使用自主性、促成条件等)融入其中,对信息技术组织实施阶段个体接受行为的考察更为透彻,因此成为信息技术组织后采纳期个体接受与使用行为的重要分析工具。
4 未来研究展望
目前,不少企业已进入信息技术组织内化阶段,虽然一些研究对信息技术组织内化行为进行了探讨,但是有关组织与个体的针对性研究依然较为匮乏。基于互联网环境的云技术将继续成为研究热点。云技术通过全新的数据服务体验为企业用户带来了高效与便捷,但同时其复杂的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安全与隐私问题成为企业采纳云技术的主要障碍,有关网络治理方面的政策措施将成为云技术组织扩散的制度保障,因此制度环境因素应该成为云技术组织
擴散研究的重要变量;同时,企业用户采纳云技术的决定因素将会受到其行业背景的影响,与市场关联更紧密的行业、对技术依赖性更高的行业会更倾向于采纳云技术,后续研究应将市场关联度、技术依赖度等行业要素作为云技术组织扩散研究的重要变量。
参考文献:
[1] TENG J T C, GROVER V.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s: general diffusion patterns and its relationships to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2, 49 (1): 13-27
[2] RAJAGOPAL P. An innovation—diffusion view of implementation of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systems and development of a research model [J].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2, 40: 8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