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软硬件投入、学生读者阅读需求偏好、图情服务、知识再造服务体系等方面分析广西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使用率不高的原因,并提出高职院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生读者服务体系构建思路。
【关键词】图书馆 嵌入式 学生读
者 服务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114-03
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学生读者对馆藏资源使用热情不高、资源流转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而且这并不是暂时现象,而是生源质量、培养机制、输送机制、政策导向、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一复杂的格局演变过程中,笔者拟以广西高职院校为例,分析广西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使用率不高的原因,并探索高职院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生读者服务体系构建思路。
一、广西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使用率不高的原因
(一)图书馆软硬件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学生读者需求
尽管近年来高校办学水平资质评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西高职院校对图书馆建设的投入,但仍然没有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投入指标,除几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外,广西高职院校图书馆无论是馆舍面积、馆藏书目结构还是数字馆藏资源结构等都无法满足读者需求,即软硬件投入都不足。高职院校软硬件投入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评估指标较宽泛,细则较笼统,造成高职院校图书馆软硬件投入依据不足;二是高职院校办学收入与图书馆建设投入比重办法缺失;三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年度预算编制计划因领导班子重视力度不同,拨款依据不足;四是缺乏完善的读者需求反馈决策模型依据;五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知识结构局限,闭门造车的惯性思维,导致图书馆软硬件投入执行难。
(二)学生读者因生源素质、培养环境差异,阅读需求偏好跨度大
学生读者的生源地结构、培养环境、师资力量和年龄结构、对现有知识体系应用能力、所在专业培养目标,是主导高职院校“90后”读者阅读习惯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的数据为例,该校49.5%的学生来自县乡,50.5%的学生来自城镇,其中广西区内学生占当年招生总数的98%。在对这些学生样本的跟踪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是来自信息技术匮乏地区的学生,对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为辅助工具的图书馆信息支持系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他们由于计算机基础技能缺乏,对数字图书馆使用的便利性无法及时掌握。二是符合贫困生范畴的学生,对图书馆传统馆藏资源使用表现出浓厚兴趣,但他们为了改善家庭支出而参与的勤工助学占用了大量课外时间,降低了他们对图书馆资源的使用率。三是来自城镇、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无论是对传统的馆藏资源使用,还是依托信息技术的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都有着充足的时间和相应的阅读条件,然而这部分学生的关注点更倾向于互联网海量信息,认为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方式缺乏便利,馆藏种类不够丰富。四是高职院校“90后”学生入校后的阅读导向机制匮乏,开设入馆培训或有图情检索课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授课内容与“90后”学生关注点相去甚远的实际情况。五是受高职院校生源培养周期短、专业特点差异等影响,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阅读需求变换明显,而大三下半学期受毕业实习及离校将近等条件制约,几乎淡出图书馆资源服务范畴。
(三)图情服务缺乏满足学生读者需
求的导向机制
广西高职院校图书馆近年来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然而相对于“211”工程院校、普通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受制因素更多,主要体现在几个突出方面:其一,图书馆馆员新陈代谢迟缓,馆员服务理念与服务热情易出现懈怠,年龄结构比例失衡,知识与服务理念主动更新意识薄弱,影响读者服务。其二,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图书馆内部服务细分趋势明显,原有功能性结构不断更新,受这些因素影响,岗位设置出现新的需求和变化,然而人事部门缺乏图书馆馆员结构设置参考依据,互相借鉴兄弟院校人员设置配额,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读者资源服务能力拓展需求的满足。其三,高职院校学科建设和重点专业设置过程中难寻图书馆身影,作为教辅部门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难以及时融入学科建设规划过程,采编部门、流通部门及图情信息部门不能在第一时间参与学科体系建设,从而使学科服务及时性无从谈起,进一步导致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边缘化,阻碍了其专业化读者服务。其四,读者当前所学专业普遍缺乏相应引导机制,尤其是高职生的教学计划偏重于技能型培养,高职院校图书馆目前缺乏或没有相应人员从事系统学科服务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过程中把握不准,互动性差,进一步疏远了学生读者。
(四)缺乏面向就业适应期的毕业生
群体的知识再造服务体系
近年来,高职院校图书馆一直探索如何改进图书馆服务,尤其是在校生的需求服务,然而却忽略了庞大的毕业生群体,殊不知这部分群体的知识再造尤其是刚毕业1~2年的毕业生对知识的渴望与诉求远比在校生更紧迫。一所高职院校3年的培养机制高产、高效,并不意味着高质量。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理念不应停留在培养阶段,更应关注输送阶段。毕业生群体往往有如下经历:其一,在校学习时常常抱怨不知道该如何摄取图书馆文献资源,抱怨图书馆服务各种信息滞后与服务弊病,而当毕业临近之时,强大的就业压力敲响了各种警钟,享受图书馆资源的时间已所剩无几。其二,刚踏上就业岗位时,由于职业技能宽度不够、知识深度不足,迫切需要宝贵的学习资源,而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已经终止,只能怀着各种矛盾心情怀念大学时代。此外,现实工作中,用人单位迫切需要毕业生的新鲜血脉适应新竞争环境,需要在筛选金子的过程中发现优秀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这就产生了一个信息反馈平台,各高职院校需要通过这个平台反馈馆藏资源建设的不足,真正适应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进一步延伸,但目前为止高职院校图书馆仍缺乏一个可供参考的知识再造服务模型。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生读者服务体系构建思路
嵌入式学生读者服务体系是基于增强学生读者粘性的一种图书馆读者服务体系,这个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解决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使用率低的问题。结合广西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各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参照近年来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使用率普遍不高的现实,笔者对构建高职院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生读者服务体系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软硬件建设投入力度,营造紧跟时代需求的图书馆服务环境
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尤其是广西高职院校图书馆基础薄弱、底子薄是普遍现象,除示范性高职院校外,大多数普通高职院校很少获得专项投入,年度计划预算依据成为阻碍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问题之一。在信息技术更新周期如此之短的时代,一个没有持续技术更新及资金投入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单凭传统的纸质藏书流通办法很难吸引“90后”学生读者到馆阅读,也无法实现高效学科信息服务,在高职院校建设中将被持续边缘化。对此,可从如下方面进行改善:其一,高职院校之间可通过馆际交流的过程在经费配比上达成共识,通过高校图工委高职高专分委会,结合本区域情况形成参考意见并作为图书馆年度预算依据之一。其二,在基础拨款上,从本学院系部专业建设、办学特色、各系部生源比例中进一步细化经费支出,优先保障拳头专业和特色专业的馆藏资源支持。其三,软件建设要考虑技术的适应性和拓展性,确保一定周期内无缝拓展,如近年来出现的LIBWEB2.0理念、二维码应用、移动图书馆资源接口等;硬件建设要考虑读者的易用性和便捷性,如WIFI覆盖、新书信息推送系统等。其四,要建立及时高效的采选机制,采选人员要具备全局意识,杜绝闭门造车,缩短采购周期,实现新书超市,调动读者阅读积极性。其五,科学设计现有馆舍功能区域分布,科学设计阅读环境的服务设施,提高馆员的服务能力及服务素质。其六,从馆情出发设计年度资源投入与使用率反馈评价模型,为下一年度预算提供决策支持。
(二)抓住学生读者需求,增强学生读者粘性
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难题之一是把握学生读者特点,既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又适时满足学生读者需求。近年来,随着高职院入学门槛逐年降低,生源主动学习意识、技能拓展意识、就业危机感普遍不足,学生读者对图书馆资源使用热情普遍不高。如何增强学生读者粘性始终是困扰图书馆服务的现实课题,而增强学生读者粘性绝不仅仅是多购买图书资源、增加预算经费这么简单,而是一个系统的研究、跟踪、适应过程。
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读者粘性,可从如下方面着手:首先,分层设计学生读者需求引导体系,针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读者设计不同层次的图书馆资源使用引导机制。对来自信息技术匮乏地区的学生读者保持常态化的引导服务;对有着强烈阅读意愿的贫困学生读者给予阅读条件及阅读时间上的便利;对来自城镇、家庭条件较好的“90后”学生读者强化信息推送服务,借助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二维码等便捷服务模式推送馆藏资源,等等。其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多媒体平台建设要注重馆藏信息推送服务模块的搭建,例如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中要融入馆藏资源服务机制,图书馆新书推送服务既要着重传统的海报、专栏等信息推送方式,还要借助LED宣传屏、邮件收发平台、短信平台等多种手段改善信息推送服务。再次,在LIBWEB2.0系统环境中搭建读者需求服务推送体系,定期推送个性化需求服务,定期举办结合专业培养的相关讲座,并通过此类活动带动相关馆藏资源使用。又次,掌握每年在校生技能性考证需求动态,定期发动读者协会以主题方式推送相关资源,提高馆藏资源使用率。最后,要搭建舒适的阅览环境,便利的资源接口,配套信息技术支持的多功能自习室,吸引学生读者到馆学习,增加图书馆资源的使用率。
(三)构建符合学生读者需求的服务
导向机制,主动融入专业建设,推动学科服务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尤其是特色专业建设,凝聚了学院优秀的师资教学团队,图书馆要主动积极参与相关专业建设研讨会,发现并把握专业建设特点,发掘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图书馆资源的需求,尤其是对新兴专业、紧缺专业要形成专门的资源服务建设方案。一个脱离专业建设的读者服务体系,单靠读者自身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很难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有责任主动加入并参与这一系统的建设过程。
构建符合学生读者需求的服务导向机制,包括如下方面内容:其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手段的丰富,促使高职院校图书馆不能以固有形式进行图书馆资源服务建设,因而图书馆员首先要积极学习并掌握新技术、新模式,及时吸收并将之运用到图书馆日常建设工作中,适应不断变化的读者需求。其二,在融入系部专业建设研讨过程中,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要仔细倾听,认真思考,对专业急需的教学辅助资源,做好相应的采选准备,联合系部共同提出采选需求,并优先完成采选流程。其三,应重点关注教学团队的资源需求,团队满意才能有效依托教学团队引导读者使用图书馆相应馆藏资源。其四,强化读者信息与推送平台的信息关联性,依托管理系统主动向专业读者推送系统的个性化专业图情资源服务。其五,设计便利的图情资源引导体系服务辅导员队伍,因为辅导员队伍处于接触学生群体的第一线,他们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学生读者需求信息,并能更好地起到引导作用。其六,建立及时的资源使用反馈机制,在学生读者专业学习过程中,主动收集读者焦点信息,及时反馈,促进相关资源的后续建设。其七,对现有馆藏资源中技术变革较快、结构调整较大的专业书籍要建立及时的更新体系。其八,在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及时覆盖薄弱学科,及时体现数字资源的应用优势,吸引读者。其九,注重结合本学院教学安排特点,调整并丰富图书馆开馆时间,满足读者需要。
(四)构建面向就业适应期的毕业生
群体的知识再造体系
知识再造不仅仅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考虑的问题,高职院校图书馆更应主动定位,做好服务。无论是教学科研团队还是每一届在校生,都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之中,高职院校图书馆不但要关注学生读者服务的及时性更要关注学生读者服务的延续性。高职生培养不是一个学制周期的简单输出过程,而是一个信息跟踪支持过程。学生读者在校阶段无论图书馆提供怎样的图情资源服务都离不开知识服务框架,长久以来,各高职院校习惯了馆藏资源配置首要满足教学需要,然后才是知识服务扩展的模式,却忽视了学生读者知识结构培育过程中不断更新的创造性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读者进入工作岗位后3年适应期的知识再造过程。
构建知识再造体系,可从如下方面着手:其一,在高职院校学生读者进入大三——即将毕业的阶段,由于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对现有知识的渴求出现新的需求,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探索并构建实习期准毕业生的图情服务推送系统,借助数字资源服务协助实习期毕业生补充知识并胜任现有工作。其二,在毕业生步入社会的第一年,高职院校图书馆对毕业生馆藏书籍的借阅既可以采用公共馆服务模式,对分布在学院周围的本院毕业生继续提供功能性服务,更要继续开通馆藏数字资源的延伸服务,使毕业生即使离开了校园,也仍然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资源继续弥补就业过程中知识结构不足。其三,建立毕业生知识再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机制。一个专业办得好不好,由用人单位说了算,而图书馆专业资源服务是否及时,知识结构的补充是否到位,馆藏资源分布是否合理,可以通过毕业生的反馈及时调整。通过这一机制的探索和建立,高职院校还可以依托企业共建相应的馆藏服务互动机制,真正发挥高职院校的服务社会功能。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图书馆基于增强读者粘性的嵌入式学生读者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服务模式探索和服务功能改进的过程中,应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读者需求出发,既要完善现有的学生读者服务模式,也要及时吸收、运用高效的信息化服务模式,图书馆的决策团队更应具备战略眼光。
【作者简介】廖建威(1982- ),男,研究方向:高职院图书馆信息化服务与技术应用。
(责编 吴 筱)
【关键词】图书馆 嵌入式 学生读
者 服务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114-03
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学生读者对馆藏资源使用热情不高、资源流转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而且这并不是暂时现象,而是生源质量、培养机制、输送机制、政策导向、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一复杂的格局演变过程中,笔者拟以广西高职院校为例,分析广西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使用率不高的原因,并探索高职院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生读者服务体系构建思路。
一、广西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使用率不高的原因
(一)图书馆软硬件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学生读者需求
尽管近年来高校办学水平资质评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西高职院校对图书馆建设的投入,但仍然没有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投入指标,除几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外,广西高职院校图书馆无论是馆舍面积、馆藏书目结构还是数字馆藏资源结构等都无法满足读者需求,即软硬件投入都不足。高职院校软硬件投入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评估指标较宽泛,细则较笼统,造成高职院校图书馆软硬件投入依据不足;二是高职院校办学收入与图书馆建设投入比重办法缺失;三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年度预算编制计划因领导班子重视力度不同,拨款依据不足;四是缺乏完善的读者需求反馈决策模型依据;五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知识结构局限,闭门造车的惯性思维,导致图书馆软硬件投入执行难。
(二)学生读者因生源素质、培养环境差异,阅读需求偏好跨度大
学生读者的生源地结构、培养环境、师资力量和年龄结构、对现有知识体系应用能力、所在专业培养目标,是主导高职院校“90后”读者阅读习惯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的数据为例,该校49.5%的学生来自县乡,50.5%的学生来自城镇,其中广西区内学生占当年招生总数的98%。在对这些学生样本的跟踪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是来自信息技术匮乏地区的学生,对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为辅助工具的图书馆信息支持系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他们由于计算机基础技能缺乏,对数字图书馆使用的便利性无法及时掌握。二是符合贫困生范畴的学生,对图书馆传统馆藏资源使用表现出浓厚兴趣,但他们为了改善家庭支出而参与的勤工助学占用了大量课外时间,降低了他们对图书馆资源的使用率。三是来自城镇、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无论是对传统的馆藏资源使用,还是依托信息技术的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都有着充足的时间和相应的阅读条件,然而这部分学生的关注点更倾向于互联网海量信息,认为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方式缺乏便利,馆藏种类不够丰富。四是高职院校“90后”学生入校后的阅读导向机制匮乏,开设入馆培训或有图情检索课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授课内容与“90后”学生关注点相去甚远的实际情况。五是受高职院校生源培养周期短、专业特点差异等影响,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阅读需求变换明显,而大三下半学期受毕业实习及离校将近等条件制约,几乎淡出图书馆资源服务范畴。
(三)图情服务缺乏满足学生读者需
求的导向机制
广西高职院校图书馆近年来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然而相对于“211”工程院校、普通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受制因素更多,主要体现在几个突出方面:其一,图书馆馆员新陈代谢迟缓,馆员服务理念与服务热情易出现懈怠,年龄结构比例失衡,知识与服务理念主动更新意识薄弱,影响读者服务。其二,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图书馆内部服务细分趋势明显,原有功能性结构不断更新,受这些因素影响,岗位设置出现新的需求和变化,然而人事部门缺乏图书馆馆员结构设置参考依据,互相借鉴兄弟院校人员设置配额,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读者资源服务能力拓展需求的满足。其三,高职院校学科建设和重点专业设置过程中难寻图书馆身影,作为教辅部门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难以及时融入学科建设规划过程,采编部门、流通部门及图情信息部门不能在第一时间参与学科体系建设,从而使学科服务及时性无从谈起,进一步导致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边缘化,阻碍了其专业化读者服务。其四,读者当前所学专业普遍缺乏相应引导机制,尤其是高职生的教学计划偏重于技能型培养,高职院校图书馆目前缺乏或没有相应人员从事系统学科服务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过程中把握不准,互动性差,进一步疏远了学生读者。
(四)缺乏面向就业适应期的毕业生
群体的知识再造服务体系
近年来,高职院校图书馆一直探索如何改进图书馆服务,尤其是在校生的需求服务,然而却忽略了庞大的毕业生群体,殊不知这部分群体的知识再造尤其是刚毕业1~2年的毕业生对知识的渴望与诉求远比在校生更紧迫。一所高职院校3年的培养机制高产、高效,并不意味着高质量。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理念不应停留在培养阶段,更应关注输送阶段。毕业生群体往往有如下经历:其一,在校学习时常常抱怨不知道该如何摄取图书馆文献资源,抱怨图书馆服务各种信息滞后与服务弊病,而当毕业临近之时,强大的就业压力敲响了各种警钟,享受图书馆资源的时间已所剩无几。其二,刚踏上就业岗位时,由于职业技能宽度不够、知识深度不足,迫切需要宝贵的学习资源,而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已经终止,只能怀着各种矛盾心情怀念大学时代。此外,现实工作中,用人单位迫切需要毕业生的新鲜血脉适应新竞争环境,需要在筛选金子的过程中发现优秀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这就产生了一个信息反馈平台,各高职院校需要通过这个平台反馈馆藏资源建设的不足,真正适应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进一步延伸,但目前为止高职院校图书馆仍缺乏一个可供参考的知识再造服务模型。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生读者服务体系构建思路
嵌入式学生读者服务体系是基于增强学生读者粘性的一种图书馆读者服务体系,这个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解决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使用率低的问题。结合广西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各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参照近年来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使用率普遍不高的现实,笔者对构建高职院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生读者服务体系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软硬件建设投入力度,营造紧跟时代需求的图书馆服务环境
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尤其是广西高职院校图书馆基础薄弱、底子薄是普遍现象,除示范性高职院校外,大多数普通高职院校很少获得专项投入,年度计划预算依据成为阻碍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问题之一。在信息技术更新周期如此之短的时代,一个没有持续技术更新及资金投入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单凭传统的纸质藏书流通办法很难吸引“90后”学生读者到馆阅读,也无法实现高效学科信息服务,在高职院校建设中将被持续边缘化。对此,可从如下方面进行改善:其一,高职院校之间可通过馆际交流的过程在经费配比上达成共识,通过高校图工委高职高专分委会,结合本区域情况形成参考意见并作为图书馆年度预算依据之一。其二,在基础拨款上,从本学院系部专业建设、办学特色、各系部生源比例中进一步细化经费支出,优先保障拳头专业和特色专业的馆藏资源支持。其三,软件建设要考虑技术的适应性和拓展性,确保一定周期内无缝拓展,如近年来出现的LIBWEB2.0理念、二维码应用、移动图书馆资源接口等;硬件建设要考虑读者的易用性和便捷性,如WIFI覆盖、新书信息推送系统等。其四,要建立及时高效的采选机制,采选人员要具备全局意识,杜绝闭门造车,缩短采购周期,实现新书超市,调动读者阅读积极性。其五,科学设计现有馆舍功能区域分布,科学设计阅读环境的服务设施,提高馆员的服务能力及服务素质。其六,从馆情出发设计年度资源投入与使用率反馈评价模型,为下一年度预算提供决策支持。
(二)抓住学生读者需求,增强学生读者粘性
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难题之一是把握学生读者特点,既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又适时满足学生读者需求。近年来,随着高职院入学门槛逐年降低,生源主动学习意识、技能拓展意识、就业危机感普遍不足,学生读者对图书馆资源使用热情普遍不高。如何增强学生读者粘性始终是困扰图书馆服务的现实课题,而增强学生读者粘性绝不仅仅是多购买图书资源、增加预算经费这么简单,而是一个系统的研究、跟踪、适应过程。
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读者粘性,可从如下方面着手:首先,分层设计学生读者需求引导体系,针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读者设计不同层次的图书馆资源使用引导机制。对来自信息技术匮乏地区的学生读者保持常态化的引导服务;对有着强烈阅读意愿的贫困学生读者给予阅读条件及阅读时间上的便利;对来自城镇、家庭条件较好的“90后”学生读者强化信息推送服务,借助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二维码等便捷服务模式推送馆藏资源,等等。其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多媒体平台建设要注重馆藏信息推送服务模块的搭建,例如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中要融入馆藏资源服务机制,图书馆新书推送服务既要着重传统的海报、专栏等信息推送方式,还要借助LED宣传屏、邮件收发平台、短信平台等多种手段改善信息推送服务。再次,在LIBWEB2.0系统环境中搭建读者需求服务推送体系,定期推送个性化需求服务,定期举办结合专业培养的相关讲座,并通过此类活动带动相关馆藏资源使用。又次,掌握每年在校生技能性考证需求动态,定期发动读者协会以主题方式推送相关资源,提高馆藏资源使用率。最后,要搭建舒适的阅览环境,便利的资源接口,配套信息技术支持的多功能自习室,吸引学生读者到馆学习,增加图书馆资源的使用率。
(三)构建符合学生读者需求的服务
导向机制,主动融入专业建设,推动学科服务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尤其是特色专业建设,凝聚了学院优秀的师资教学团队,图书馆要主动积极参与相关专业建设研讨会,发现并把握专业建设特点,发掘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图书馆资源的需求,尤其是对新兴专业、紧缺专业要形成专门的资源服务建设方案。一个脱离专业建设的读者服务体系,单靠读者自身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很难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有责任主动加入并参与这一系统的建设过程。
构建符合学生读者需求的服务导向机制,包括如下方面内容:其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手段的丰富,促使高职院校图书馆不能以固有形式进行图书馆资源服务建设,因而图书馆员首先要积极学习并掌握新技术、新模式,及时吸收并将之运用到图书馆日常建设工作中,适应不断变化的读者需求。其二,在融入系部专业建设研讨过程中,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要仔细倾听,认真思考,对专业急需的教学辅助资源,做好相应的采选准备,联合系部共同提出采选需求,并优先完成采选流程。其三,应重点关注教学团队的资源需求,团队满意才能有效依托教学团队引导读者使用图书馆相应馆藏资源。其四,强化读者信息与推送平台的信息关联性,依托管理系统主动向专业读者推送系统的个性化专业图情资源服务。其五,设计便利的图情资源引导体系服务辅导员队伍,因为辅导员队伍处于接触学生群体的第一线,他们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学生读者需求信息,并能更好地起到引导作用。其六,建立及时的资源使用反馈机制,在学生读者专业学习过程中,主动收集读者焦点信息,及时反馈,促进相关资源的后续建设。其七,对现有馆藏资源中技术变革较快、结构调整较大的专业书籍要建立及时的更新体系。其八,在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及时覆盖薄弱学科,及时体现数字资源的应用优势,吸引读者。其九,注重结合本学院教学安排特点,调整并丰富图书馆开馆时间,满足读者需要。
(四)构建面向就业适应期的毕业生
群体的知识再造体系
知识再造不仅仅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考虑的问题,高职院校图书馆更应主动定位,做好服务。无论是教学科研团队还是每一届在校生,都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之中,高职院校图书馆不但要关注学生读者服务的及时性更要关注学生读者服务的延续性。高职生培养不是一个学制周期的简单输出过程,而是一个信息跟踪支持过程。学生读者在校阶段无论图书馆提供怎样的图情资源服务都离不开知识服务框架,长久以来,各高职院校习惯了馆藏资源配置首要满足教学需要,然后才是知识服务扩展的模式,却忽视了学生读者知识结构培育过程中不断更新的创造性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读者进入工作岗位后3年适应期的知识再造过程。
构建知识再造体系,可从如下方面着手:其一,在高职院校学生读者进入大三——即将毕业的阶段,由于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对现有知识的渴求出现新的需求,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探索并构建实习期准毕业生的图情服务推送系统,借助数字资源服务协助实习期毕业生补充知识并胜任现有工作。其二,在毕业生步入社会的第一年,高职院校图书馆对毕业生馆藏书籍的借阅既可以采用公共馆服务模式,对分布在学院周围的本院毕业生继续提供功能性服务,更要继续开通馆藏数字资源的延伸服务,使毕业生即使离开了校园,也仍然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资源继续弥补就业过程中知识结构不足。其三,建立毕业生知识再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机制。一个专业办得好不好,由用人单位说了算,而图书馆专业资源服务是否及时,知识结构的补充是否到位,馆藏资源分布是否合理,可以通过毕业生的反馈及时调整。通过这一机制的探索和建立,高职院校还可以依托企业共建相应的馆藏服务互动机制,真正发挥高职院校的服务社会功能。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图书馆基于增强读者粘性的嵌入式学生读者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服务模式探索和服务功能改进的过程中,应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读者需求出发,既要完善现有的学生读者服务模式,也要及时吸收、运用高效的信息化服务模式,图书馆的决策团队更应具备战略眼光。
【作者简介】廖建威(1982- ),男,研究方向:高职院图书馆信息化服务与技术应用。
(责编 吴 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