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正派正直之人——访章新晖将军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ENGWU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之旅,按党的指引做正派正直之人,不做亏心事,退休之后就能心地坦荡、其乐融融。”这是一位将军的肺腑之言。
  抒发这一人生感言的将军叫章新晖,原是解放军总参谋部兵种部的副政治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豪气洋溢,笑谈往昔,经历中浸透着凛凛正气,处事中闪烁着党的优良传统的光辉。
  
  在硝烟散去的战场磨砺素质
  
  1950年冬,英雄城南昌同全国各地城乡一样沉浸在抗美援朝的热浪中。该市第一批参军的500余名热血男儿,登上火车来到北京。章新晖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是南昌二中高二年级的学生,还是位班主席,毅然投笔从戎。他渴望上前线,却被分配到军委装甲兵机关。
  
  谁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也是只纸老虎,不经打,1953年7月被迫在板门店签署朝鲜战争停战协定。不久,前方来人回北京汇报,谈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坦克指挥所缺人。听到这个消息,章新晖高兴极了,心想:没赶上枪林弹雨,能去爬冰卧雪也好啊!
  他主动请缨来到朝鲜。在战火中诞生的志愿军总部分散在七梁八岔的山沟里,虽然硝烟已经散去,但仍然笼罩着紧张气氛。晚上睡觉枕着手枪,早上起来门前有反动传单,外出必须两人结伴前后保持一定距离,以便互相掩护防范特务袭击。
  问起当年艰苦的情况,章新晖说,山沟里风很大,有时狂风能掀掉屋顶。冬天吃不上蔬菜,到食堂吃饭得翻越山梁。坡陡路滑,就干脆坐在雪地上滑行,大家乐呵呵地把这叫“坐电梯”。冰天雪地里洗澡,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没有澡堂,他们便在野外架起大油桶,盛满水,点上柴火把水烧热,然后扑通跳进油桶洗个痛快,但每月只能“享受”一次。
  在朝鲜的日子里,章新晖和其他志愿军官兵一样,爱护朝鲜人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秋毫无犯。外出执行任务,都自带粮食,自己拾柴火。有一次,他们向阿妈妮(大娘)买一只母鸡,忘掉了朝鲜语“鸡”这个词怎么说,就学着母鸡“咕咕”的叫声和拍打翅膀的模样,逗得阿妈妮乐开了怀。
  一次意外的经历,让章新晖永难忘怀。有一回,他和同事乘火车去一支部队,不料中途没下成车,一直坐到终点开城。深更半夜,下车后没地方呆,冒失地敲了一户居民的门。出来一位朝鲜人民军军官,见他俩是志愿军,忙请进屋,泡上茶水。双方语言不通,幸好对方会汉字,就在纸上写,双方你来我往,以笔会话,一直挨到天亮,人民军军官才依依不舍地把他俩送走。章新晖感叹道:我们人与人之间多么需要这种情同手足的亲密关系啊!
  章新晖在朝鲜度过了难忘的四年光阴,被志愿军总部评为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军委装甲兵召开的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中南海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切接见。1958年撤军回国前作为志愿军机关代表,章新晖赴平壤参加了朝鲜人民伟大领袖金日成举行的欢送酒会。
  
  受纯正风气的熏陶与洗礼
  
  如果说环境是培育人成长的磨刀石,那么,一个单位的风气则是陶冶人品行的无形力量。章新晖在干部部门工作28年,受到纯正风气的熏陶和洗礼。
  其间,部队掀起下连当兵热潮,将军下连当普通一兵屡见不鲜。此时,章新晖到基层当过汽修工,与战士打成一片,教战士学文化,荣立了三等功。他还被选拔到政工干部学校学习。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校领导中分管生活的是位老红军,由于营养不良,身体虚弱,组织上决定补助他一点粮食,他却硬是不要。南征北战、九死一生的老前辈与学员甘苦与共,不搞特殊的优秀品格,给章新晖深刻的教育。
  那时,机关的作风深受基层称道。章新晖清楚地记得,从进入干部部门的第一天受到的教育,就是干部部门要成为“干部之家”。关心爱护干部、做好服务,被视为干部部门的应尽之责。下面的干部到机关来,干部部门总是热情接待。当时,物资供应比较紧张,他每月都要去总务部门领两斤茶叶、三条档次较高的“大前门”香烟用来招待。下面的干部来时,他们帮着提包、扛行李,走时热情相送。机关没有衙门作风,没有要底下“进贡”的现象。提拔使用干部讲究公道、公正,不埋没优秀人才。在军级单位工作时,哪怕选拔一个排长,他们都要下去考察,倾听群众呼声。
  
  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思潮,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章新晖坚持不参加派性活动,但对维护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总是挺身而出。当河北保定地区两派武斗步步升级、枪声四起,威胁群众的生命安全时,他奉命毅然前往制止武斗。
  有一派群众组织的头头原是部队转业干部,章新晖与他一道回忆在部队锻炼成长的经历,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们在部队练兵习武是为了保卫祖国,而你现在带一伙人拿枪是对着谁呢?对方被问得张口结舌。章新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道明利害关系,很快收缴了枪支,武斗平息下来,促进了群众组织的大联合。
  为稳定军队,章新晖所在机关根据军委的指示停止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所谓“四大”。因章新晖没有参加哪一派,大家便选他当干部处长,并得到上级批准。上任之后,他向领导建议,对提拔使用干部要统筹兼顾,“一碗水端平”,不能有亲疏之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大家反思过去,那位领导深有感触地对章新晖说:实践证明,你那时的建议很中肯。
  章新晖先后担任坦克学院教练团政委,学院副政委、政委,装甲兵工程学院副政委、政委等领导职务,每到一个单位,都模范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与其他领导成员相处得很愉快,互相补台不拆台,工作搞得有声有色。退休后,相处过的同志都津津乐道昔日的战友情。
  
  秉公选才 唯贤是举
  
  有道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章新晖工作过的地方,流传着他慧眼识才的佳话。其中,他和三位将军的故事,成了脍炙人口的美谈。
  章新晖在一所学院当政委时,一位教研室主任要求转业。章新晖很了解这位同志:他当过教员,专业知识扎实,敬业精神强,又有组织能力,口碑也好。院校建设多需要精通业务又擅长管理的人才啊!章新晖和他促膝谈心,劝他从院校建设的需要考虑。同时,与他一道分析发展前景尚有提升空间。经过一番点拨,这位同志打消了转业的念头,对本职工作更加专注、尽心尽力,成绩更加突出,不久便被提升为副院长,尔后又当上院长,成了一名将军。
  有一段时间,学院干部科科长位置空缺,一时没有合适人选。章新晖了解到该科原来有位干事可胜任此职,只是因为夫妻两地分居的原因调到了另一部队。章新晖求贤若渴,马上给这个干事通电话,请他回来工作,对方表示同意调回,于是他又建议上级干部部门出面协调。这位干事被调回任命为干部科科长后,果然不负众望,工作出色,几年后相继提升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政委,最后被提升为副军职,被授予少将军衔。
  章新晖在某学院政治部任职不久,就从培养人才的长远大计出发,向党委建议妥善安置好老同志,大胆使用年富力强、又有创新意识的年青干部。两位副处长被提升为部门主官后干劲十足、锐意进取,所在部门的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后来,他们又从副师提升为正师,其中的一位还升为副军职,被授予少将军衔。
  章新晖说,伯乐识“千里马”,凭的是眼力。今天,我们选干部用良才,不仅要有好眼力,而且须有好意识。好眼力能鉴别是玉还是普通的石头;但如果意识不好,带着偏见或有杂念,就会将玉当石头扔掉。后一种情况更令人可恶。他回忆往昔的经历说,哪有当领导的不喜爱精兵强将,不重用能人反倒用庸才的呢?
  他谈到,有的干部德才兼备,本应及时提拔,但一时无合适人选接替他的位置,组织上对这种误了“点”的干部也不能亏待,一旦时机成熟,就要合理使用,不能忘却人家的贡献。
  
  他谈到,当坦克学院开办大学本科班需要教学人才时,他带队到华东地区公开招聘。整个过程贯穿公平竞争,没有凭关系走后门的现象。被选聘上的二十余名讲师、教授深感机遇来之不易,穿上戎装后铆足了劲,在教学中不遗余力,学校教学水平大幅提升。办学第二年,所在系统进行考评竞赛的三门功课中,坦克学院学员有两门超过了办学多年的重点院校的同期生,获得总分第一。
  军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章新晖在使用干部时,既为部队建设考虑,又从干部的长远发展着想。有一次,他找一位政治处副主任谈话,问他是否想过“后路”?那位同志一怔,忙问:“我有什么办得让领导不满意的?”“非也。”章新晖说,“你干得不错,无可挑剔。只是年龄偏大,提升有难度。”他告诉对方,最近总部下达了各级干部任职在年龄上的规定,建议他换个思路,考虑下是否转业,开辟新的发展路子。一席话让这位同志茅塞顿开。转业后,这位同志因拥有优势,职务安排很理想,干得很顺心,后来又得到提拔。多少年后,许多转业到地方建功立业的同志,一谈起人生道路上的转型,都从心底里感激老领导。
  
  明媚春光伴晚霞
  
  
  故乡情,战友爱,人皆珍惜。迈入老年后,章新晖的这份情谊越发厚重。
  公元2001年,南昌二中迎来百年华诞。母校来人到北京召开校友座谈会,章新晖热心帮助联系会议场所,通知校友莅临。回到故乡时,他常去母校看望,与师生座谈,为教书育人建言献策。有一次,他看见学校有为病人设立的捐款箱,便立即掏出了身上的钱,聊表心意。
  章新晖对哺育自己的亲人,更是十分怀念。在职时自己无暇照料双亲,退休后常回去看望尽孝。
  
  笔者采访章新晖时,不时响起电话铃声,来电话的有昔日战友,也有战友的亲属。有人找他帮忙办事,只要能办到的,他总是热情相帮。对老领导、老同事,他总是一往情深。他几乎每周都用半天时间与年过八旬的老领导、老战友一道聊天,谈论国事家事,交流健身心得,吃碗清淡可口的“长寿面”。
  
  天有不测风云。两年前,一向健壮的章新晖突然消瘦得厉害,体重一下子掉了30斤。将肠镜送去“侦察”,原来结肠发生病变。医生给他做了大手术。他从容面对,保持乐观心态,康复得相当好。接受采访时,他精神饱满,声如洪钟,侃侃而谈,毫无倦意。他说:现在我们处在富国强兵的盛世,更要珍惜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光景。(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责编/木艮
其他文献